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6 不同尺度的构造地貌——大陆、高原、褶皱与洋底、海岭、断裂-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6 不同尺度的构造地貌——大陆、高原、褶皱与洋底、海岭、断裂-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第1页
    26 不同尺度的构造地貌——大陆、高原、褶皱与洋底、海岭、断裂-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第2页
    26 不同尺度的构造地貌——大陆、高原、褶皱与洋底、海岭、断裂-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6 不同尺度的构造地貌——大陆、高原、褶皱与洋底、海岭、断裂-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展开

    这是一份26 不同尺度的构造地貌——大陆、高原、褶皱与洋底、海岭、断裂-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形状,大陆与洋底,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不同尺度的构造地貌——大陆、高原、断裂与洋底、海岭、断裂~结合相关高考真题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内营力地貌。按规模分三个等级。世界最宏伟的构造地貌是大陆与洋底,称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是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内部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第三级为地质构造地貌,由断裂、褶皱和火山作用造成不同等级的构造地貌在体系和成因上相互联系。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地球外形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大地水准面偏离椭球面的范围兼跨海陆。 大地水准面是外营力作用的重要基准面。除了一些内陆河流注入低于海平面的凹地,陆地其他河流到达海平面时就会停滞,所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就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二、大陆与洋底()特征陆地和洋底间的浅海区为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带。表2-1表示各高程的陆地面积和各海深的海底面积及占全球的百分数。图2-2累计曲线。图2-3表示地壳基本特征。下面分别阐述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的形态。 洋底指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平均深达3800m面积约2.81×10⁸km²占地球面积的55%洋底的地壳很薄,一般仅5~10km。洋底地壳(洋壳)是玄武岩质的,表面覆盖薄层深海沉积物,一般只有几百米。有些地方玄武岩直接出露海底,是海底火山喷发或溢流的产物大陆地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约在35km大型山脉高原可厚达60~70km。近地表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陆壳基础是花岗岩质大陆边缘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成带状围绕在大陆四周,面积约81×10⁶km2占地球面积的16%。大陆边缘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接近陆壳,厚度一般不足30km与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二氧化硅含量大,厚度大()成因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图2-4)。 地球各部分物质常处于运动中,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地表覆冰、覆水的变化都是地表质量转移;地下岩浆活动和地幔对流也引起质量转移,这些都破坏地壳的静态均衡。2-5表示一万年前欧洲北部波罗的海周围的大陆冰盖消融后,由于地面质量损失引起的地壳抬升。说明冰盖形成时,地表质量增加曾使地壳沉降。同样,大湖泊的出现或消失带来的地表质量增减也会引起地壳的均衡异常。一些大水库建成后诱发地震往往是均衡调整的表现。侵蚀作用盛行的山区因质量损失会发生抬升;堆积作用为主的平原因质量不断增加而沉降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地壳均衡运动及整个岩石圈构造运动。 典例(2022年全国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 (3)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6)  答案:37.(1)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2)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变形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3)甲向海洋移动(向南、海岸线前进);乙向陆地移动(向北、海岸线后退)。甲小乙大(甲小于乙、乙大于甲)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新生代岩石圈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还影响外营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特点地表可分为带状构造活动带和其间的相对稳定区。世界上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地形高差悬殊,新生代岩层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变质,地震频繁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山脉,接亚洲东部边缘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岛,直到新西兰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脉,往东经土耳其、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再延伸接马来半岛直至印度尼西亚3.洋脊裂谷带: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大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山脉。这些构造强烈活动带之间较稳定,尤其是洋底深海平原和大陆上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成因洋脊裂谷带两侧洋壳板块分离。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汇集,喜马拉雅山反映两侧陆壳板块碰撞(图2-6)。 板块分离与汇集运动的动力是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图2-7)。 洋底最老的物质是侏罗纪的,说明现在的世界洋底是中、新生代形成(图2-8)。2-9表示美洲、欧洲和非洲大陆在大西洋扩张前的面貌。计算机进行沿大西洋周围大陆拼合900m等深线最佳。可见,中、新生代的板块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再之前的构造运动遗迹仅见于陆壳。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内,在地幔上面的陆壳不断增生、扩大,保存了古老构造遗迹。 典例(20216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A.生长边界海岭  B.消亡边界海沟C.消亡边界海岭  D.生长边界海沟5. 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有(   臭氧层破坏  渔业资源枯竭  森林面积减少  两极冰川消融A. ①④     B. 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4. A   5. D四、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外营力既破坏构造地貌,又受构造运动制约。构造升降运动使抬升地区遭外营力侵蚀,形成侵蚀地貌构造沉降地区,出现堆积作用和堆积地貌。外营力地貌的发育与新生代构造运动有关。2-2中以实线示出一些内、外营力作用速度,虚线为可能达到的范围。深海沉积速度最小,外营力作用最弱,说明洋底地貌基本是内营力产物。 外营力对陆地与大陆边缘地貌的生成有较大影响。沉积速度最大的复理层和摩砾层堆积反映大陆构造活动带的外营力作用速度最大第二节  海底构造地貌分洋底和大陆边缘两部分,洋底又分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面积如表2-3所示。 一、洋底构造地貌上覆深海沉积层很薄,基本是原始构造地貌。 ()大洋中脊(洋脊)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80000km。大洋中脊顶部的平均海深2000~3000m个别高点耸立在海平面之上,如大西洋北部的冰岛。大洋中脊宽度达1000km以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大洋中脊高于大洋盆地2000~3000m两侧坡度平缓,与大洋盆地没有明显界线。大洋中脊常位于大洋的中部,但东太平洋洋隆则在大洋东侧大洋中脊顶部是顺脊延伸的狭长槽谷,宽仅几十千米,相对深度可达2000m。它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带,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是地壳拉张的产物,称中脊裂谷。并不完全连续,被许多直交的横向断层错开成不连续段落。大洋中脊缺乏深海沉积物,保存了熔岩溢流、火山喷发及转换断层的地貌(图2-11)。轴部新洋壳出现,两侧老洋壳相随向外侧移动,离中脊裂谷愈远,洋壳和上覆深海沉积层愈老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大洋盆地与大洋中脊逐渐过渡,但与大陆边缘连接处坡度往往突然变大,且地壳物质明显不同。大洋盆地是洋壳从大洋中脊向外迁移形成的。大洋盆地内部由多成因海岭和单调深海平原组成。1.海岭: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大洋中脊。海岭的成因有火山、断裂和陆壳海台等。火山海岭指火山串联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从夏威夷群岛一直延伸到堪察加半岛,全长4000km其死火山沉积物年代从东南往西北愈来愈老威尔逊(1965)认为海岭火山年龄反映岩石圈下有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即地幔热点,移动的洋壳越过热点时在上面形成活火山,以后板块移出热点,活火山死去后方又形成新的活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通过热点的洋底留下一列由老到新排列的火山链(图2-12),记录了板块运动方向。天皇海岭开始形成于4×10⁷a以前,当时板块向北运动,夏威夷海岭约形成于25×10⁶a以前,板块改向西北运动 太平洋上有些海岭死火山海底平顶山。赫斯(1960)认为,反映火山岛顶曾一度达到海平面,被海浪侵蚀形成平顶,以后洋底板块移动而沉没同类海岭在西南太平洋上马绍尔一土布艾群岛的火山海岭,还有南大西洋的鲸鱼海岭断裂海岭印度洋的东经90°海岭(东印度洋海岭)南北延伸3000km走向笔直。多认为是地垒构造,为印度板块北移过程中走向滑动断层的产物陆壳海台指地壳厚度较大,或呈花岗岩质的洋底块状高地台面起伏不大,周围为陡坡。可能是大陆地壳分裂推移残留部分如印度洋西部的塞舌尔海底高原新西兰东南海台、北大西洋的罗卡尔海台、南大西洋的福克兰海底高地等。2.深海平原: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的低地称海盆,大多水深5~6km。沉积层厚度在数百米至1km靠近大陆边缘处陆源碎屑沉积更厚,所以地形平坦,坡度小,但深海沉积物下基底玄武岩表面仍保持熔岩流丘陵的起伏形态。靠近大陆边缘的深海平原,若无海沟隔开,来自大陆边缘的浊流沉积往往形成深海扇形地3.海沟:地表最低地,深度达8~10km,为狭长槽状洼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接处,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与海沟平行的岛弧或沿岸山脉。海沟是岩石圈板块相撞的产物。洋底洋壳以一定角度向大陆边缘陆壳俯冲,俯冲带上形成海沟。靠大洋一侧坡缓,靠大陆一侧坡陡,是岛弧或沿岸山脉的外侧斜坡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陆地与洋底间的过渡地带,海深0~3km。宽度变化大,太平洋东部南美洲西岸最窄,太平洋西部东亚岛弧带却宽。大陆边缘平均宽200~300km这里靠近陆地,来自陆地的大量碎屑物质往往掩埋构造地貌特征,甚至呈现由平坦浅海大陆架(水深小于200m)和外缘大陆坡(水深可达3km)组成的大陆台阶。大陆坡是花岗岩组成的大陆地块边缘。分为构造运动平静的稳定型和强烈的活动型二类(图2-13)。 ()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典型,也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边缘常沉积几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地面坡度不足0.5°,平均坡度也只有0.1°,但往往有一些相对高度约20m的大型台地和浅谷。大陆架外侧直至大洋盆地为大陆坡,坡度在10°以内,平均坡度。大陆坡多是水下侵蚀区,被海底峡谷分割,坡麓堆积深海扇形地,称大陆隆起或大陆裙。稳定大陆边缘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活动,反映其构造运动平静。但中、新代沉积物下的基底往往有复杂的断块构造,表明这里过去有过强烈构造运动。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原是大陆裂谷两侧的陆壳,早期作为板块边界时有强烈构造运动,后期随洋底扩张逐渐远离,中部形成大洋盆地,两侧接受来自陆地的沉积,成为稳定的大陆边缘(图2-14)。 ()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周围广泛分布,大西洋的西印度群岛东印度洋边缘的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也属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地震与活火山集中。这里洋底一侧的岩石圈板块密度较大,在海沟外侧俯冲,斜插向大陆边缘的深部。靠大陆一侧岩石圈密度较小,在冲撞中上仰受挤,成为与海沟平行并列的山脉或岛链(图2-15)。 活动型大陆边缘又分两类:一是海沟和陆缘山脉组成的安第斯型,是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的东亚型。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和太平洋东缘的秘鲁-智利海沟组成活动大陆边缘宽不超过100km安第斯陡峻山坡与秘鲁-智利海沟的内侧谷壁直接连接,高差达10000m,大陆架和海岸平原狭窄。成因是典型洋壳和陆壳的岩石圈板块直接冲撞2.东亚型大陆边缘: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大陆边缘宽度可达1000km构造多样。分三种弧形构造地貌:陆缘弧:陆地和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陆壳性质,有丰富的陆源碎屑堆积,即浅海大陆架。其陆壳一直延伸到火山岛弧。如我国东海岸与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之间的大陆边缘。边缘弧:弧后盆地基底多具洋壳性质,成为深达2km的海盆火山岛弧的基底却具陆壳性质。如日本海海盆及其以东火山岛弧洋内弧: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基底都由洋壳组成。产生洋壳内,常出现在前述两弧外侧,形成时期较晚,如马里亚纳群岛及其以西海域第三节  陆地构造地貌受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制约,受古老构造格局影响,受外营力破坏和改造。一、分区可分为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和板块内部稳定区三部分(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新生代褶皱山带:欧亚板块与南侧非洲、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山脉。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繁,火山活动山系常成弧形转折延展在陆壳碰撞前,欧亚板块和非洲、印度洋板块间曾有大洋盆地,后来距离缩小,洋盆消失。现在地中海还残余洋壳,而喜马拉雅山因陆壳碰撞,地壳厚度增到60~70km形成青藏高原内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盆地 2.大陆裂谷带:东非大裂谷代表陆壳受拉张作用正发展为新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地壳厚度一般不足30km小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由中央裂谷盆地和两侧断块山脉组成(图2-17)地震显著,裂谷低地有火山喷发与熔岩溢流。 大陆裂谷与大洋中脊裂谷位置相同,都处于地球内部物质对流上涌的张裂地带,大陆裂谷载有厚层陆壳,而大洋中脊裂谷产生于薄层洋壳。所以,大陆裂谷带预示着新洋壳生长,随着大陆裂谷张开,一个新的狭窄的大洋盆地构造将会诞生于两陆之间(2-14)东非裂谷带北延的亚丁湾和红海,即是新生大洋盆地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海湾也是大陆裂谷带,位于东太平洋洋隆的延续方向()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包括以下两种:1.褶皱块断山脉:陆地巨大山系如我国的天山、秦岭和祁连山,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等。不少学者认为这些大型山脉曾是古生代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因板块碰撞遭受强烈挤压、褶皱。中生代、新生代后期成为板块内部、以块断运动为主。它们常被顺山脉走向的大断裂分开,如天山分北、中、南三个山带,并伴有中、新生代的断裂盆地。山脉的边缘往往出现断裂褶皱成因的低山丘陵这类山脉经历了古生代以褶皱运动为主的板块碰撞阶段和中、新生代的板内块断活动阶段,所以称褶皱块断山脉。2.断块山与断陷谷:古生代的板块内部稳定区,由于新生代块断运动形成(图2-18)。如我国的太行山、贺兰山和鲁西山地汾渭盆地是新生代断陷谷,其中汾河断陷完全在古板块内,而渭河断陷在古板块边缘 断块山与断陷谷间往往阶梯状递降,形成山麓带断块构造地貌,如贺兰山与银川平原、太行山与华北平原。()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构造运动多表现为大面积拱起和拗陷缺少构造差异运动长期侵蚀形成高原或低山丘陵,形态单一,起伏不大。如鄂尔多斯高原与河西走廊北山,及江淮地区的张八岭等。但是,如果内部有构造差异运动,地形起伏复杂。四川盆地东部丘陵板块内部褶皱而成。大面积拗陷区长期堆积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巨厚的松散沉积层掩盖基底构造,如华北平原。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有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这些地貌受外营力改造,受构造运动控制。()山地山脉表示带状延伸的山地。山地起伏小于200m时,称丘陵。山脉多是第三纪晚期以来构造抬升和强烈侵蚀切割的产物。中生代后期和早新生代是构造宁静期,地面遭受侵蚀,形成低缓准平原。现代山脉顶部往往残余代准平原。如华北山地的北台期夷平面、云南东部准平原等。山地抬升常呈阶段性,快速抬升和相对宁静交替,外营力作用不同。快速上升阶段以切割为主,宁静期切割减弱,形成局部平坦地形,使山地出现多层地貌特征。阶段性抬升也使山地河谷发育多级河流阶地。例如,长江三峡谷地可见十级河流阶地。抬升强烈的地方,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级数多,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大。同时,构造差异运动也导致山地河流改道与袭夺,影响水系发育。沿海山地的海岸地貌、石灰岩山区的喀斯特地貌也因构造差异运动而不同。()高原与平原地形平坦或略有波状起伏。一般平原海拔在200m以下,内陆放宽到几百米(高平原),海拔超过1000m时称高原。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沉积物厚度不大边缘则受强烈侵蚀,常表现为陡坡、起伏的山地。坡麓堆积粗大的、来自高原边缘的碎屑物,与抬升前原有细粒碎屑物明显不同,反映高原抬升外营力强度增大。根据高原及外围的外营力地貌与沉积物,可重建构造抬升历史。我国青藏高原的隆起,就是根据高原内部的古代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残余、大型湖盆消亡、第四纪中期以来冰川地貌演替,及外围上新世广泛、巨厚的粗大砾石洪积平原,确定其隆起主要发生在上新世至今。抬升中高原内部构造运动也不一致,次一级的拱曲和拗陷,形成几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和盆地。平原一般构造沉降中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运、堆积而成。根据各时期沉积物性质,可重建平原形成历史,并分析其沉降过程及内部构造差异。如与基底构造联系,可看到平原构造成因。如我国东北的松嫩平原构造沉降主要表现为拗陷,内部缺乏断裂活动;而华北平原表现块断活动。也有少数地方可见沉积物极薄或缺失的平原,称剥蚀平原。(三)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负向地形,盆地和周围山地是同一升降差异构造运动的产物周围山地的抬升与侵蚀状况会从盆地堆积物反映。强烈的升降差异运动,使山地迅速抬升并受强烈侵蚀,盆地内部堆积巨厚的粗粒沉积物。如盆地经一段堆积期后,转为侵蚀切割,称侵蚀盆地。    如四川盆地是以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红色岩系为主的堆积盆地,至新生代已转为侵蚀切割。三、地质构造地貌受外营力刻蚀,不易辨认;有些受外营力侵蚀暴露。()断裂地貌沿断层线两侧发育,形态因断层性质及外营力侵蚀程度有差异。1.断层崖:断层一侧地盘高,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新活动的坚硬崖面可断层角砾和擦痕,软弱岩层不易保存。风化侵蚀使表面岩石剥落,崖壁后退崖坡变缓,最终消失断层线被碎屑物掩埋(图2-19C)。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分割成系列断层三角面(图2-19B)。三角面的底线是断层线位置,顶点高度随河流切割而降低。河流还将抬升区碎屑物搬运堆积在断层另一侧沉降区,形成系列洪积扇(图2-19B)。断层三角面和洪积扇交错分布的地貌,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褶皱块断山地的山麓多见 断裂作用愈强、垂直断距愈大,断层三角面和洪积扇越显著。断裂作用间断,三角面在剖面波折,洪积扇多级阶梯状套叠,河床具多级裂点。2.断层线崖:沿古老断层线位置发展,近代并无断层活动。断层线两侧岩石抗风化侵蚀能力不同,导致侧被蚀为谷,另一侧残留成山差异侵蚀揭露古老断层,并沿断层线发育,称断层线。显然,沿断层线崖的构造活动比沿断层崖稳定。3.断层谷:断层带易受风化侵蚀,山区沿断层方向发育谷地,称断层谷。两侧构造运动岩层产状和岩性不同常不对称,外营力也不同常见以下种情况:两组不同走向断层,河谷方向随之改变,呈之字形;软弱岩层处形成宽谷,坚硬处峡谷,相间组成串珠状断层谷。   4.掀斜山:断层上升盘翘起所成。因不等量抬升,主脊靠近断层一侧,形成短另一坡缓而长不对称。还可见夷平面和河流阶地错位。常见以下几种情况:几条平行断层,山脉主脊的陡坡一侧出现断阶,或几列具同一倾斜方向的掀斜山体。横向断层穿插在掀斜山脉内部,分出若干掀斜山块。掀斜山脉两侧为断层所限,称地垒山。()褶皱地貌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成1.单斜地貌: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其中坚硬岩层常成为单斜山,沿软弱岩层发育单斜谷。如岩层倾角较缓(不足40°),则顺岩层的山坡坡度也缓,另一侧成崖壁,两侧山坡不对称,称单面山。如果单斜山岩层倾角陡,山两侧的坡度都陡,称猪背山(图2-20H)。褶皱区局部水平岩层构成方山(桌状山,M)其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平台。 2.背斜和向斜地貌: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褶皱区,如侵蚀切割速度未超过构造作用速度,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原有褶皱构造基础后期长期剥蚀和侵蚀改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倒置地形或逆地形。逆地形的形成历侵蚀切割,背斜轴部张性裂隙较发育也促成侵蚀差异褶皱构造区的山地和谷地大都循岩层走向延伸,大小河流组成长方格水系。如图2-21,主干河流(C)切过背、向斜构造,流向与岩层倾斜方向一致,称顺向河。其主要支流顺岩层走向平行称次成河。 直角状汇入次成河的各支流分逆向河(O)和再顺向河(R)。逆向河流向与岩层倾向相反,再顺向河一致。褶皱构造向某一方向急速倾伏,经侵蚀破坏,地表往往出现之字形转折的单斜山地和谷地(图2-22)。 3.穹隆山地地貌:地下岩浆塑性岩盐(石膏)向上挤入盖层,或其他原因使盖层拱曲而成的穹隆与短轴背斜构造。规模差别很大。新生代拱曲穹隆构造大多未经侵蚀切割,与未暴露核心的大型短轴背斜相似,多呈椭圆或长条穹丘形。大穹丘发育若干条从拱丘中央流向四周的小河,形成放射状水系。古老穹隆构造经长期侵蚀切割,中央露出结晶岩体,常呈嶙峋山地。外围沉积岩岩层环状排列单斜山地和谷地,并发育次成河组成的环状水系(图2-23)。岩盐向上挤入地表盖层,出露盐丘,一般长不及1km高不过20m但主体深埋地下。溶解、流失,地下出现空洞,地表塌陷,形成凹地,或潴水成为湖沼。()火山与熔岩地貌规模大小不一。大型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3000以上(如富士山)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从洋底起算可近万米。我国火山和熔岩地貌分布不广,体型也小,常见地貌特征如图2-24 火山地貌主要表现火山口和火山锥。1.火山口:平底的圆形凹地,凹地为喷口岩浆冷却收缩而成,四周为火山喷出物堆积成的陡壁。有些封闭火山口可积水成湖,如我国东北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湖水深达二百米。四周堆积的火山碎屑物被后期熔岩溢流、崩塌和侵蚀破坏,成为有缺口的凹地,称破火山口2.火山锥: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火山碎屑物和熔岩堆积的锥体(图2-25)。      据组成物质,可分以下几种:    锥形火山:中、酸性岩浆猛烈中心式喷发,将熔融岩浆抛向空中冷却下落堆积而成,常有较大的坡度(可达30°~35°)。意大利维苏威火山是锥形火山。盾形火山:基性岩浆的中心式喷发,以熔岩流的形式堆积成火山锥,往往只有10°左右的坡度,形如盾状突起。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少有的巨型盾形火山。低平火山和火山坑:较少见、形态不显著。它们或是上述两种火山锥发育初期,或是偶发性火山作用产物。微微突起于地面时称低平火山,如火山口底部高度低于周围地面称火山坑  熔岩地貌熔岩沿地面坡度流动冷凝而成,主要有以下几种:3.熔岩丘:熔融岩流冲出地面迅速原地冷凝而成,多为圆形小丘,高仅几米至二三十米。熔岩丘常是大面积熔岩覆盖区源地。4.熔岩垄岗:略高于地面的长条形垄岗。表面有岩浆流动中冷却所成的流纹,反映熔岩流。长度可达几十千米,宽数百米。5.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玄武岩质熔岩大规模溢造成,按规模大小分为台地和高原。如河北省北部的张北熔岩高原海南岛北部的低平台地。受强烈侵蚀切割后,常成为略微起伏的平顶高地,周边崖壁陡峭呈桌状。6熔岩隧道:多呈水平状,延伸距不等。一般认为是地面熔岩凝固后,内部熔融岩浆继续流动留下的空洞7.熔岩堰塞湖:河谷的熔岩流阻塞河流,上游河谷积水而成我国东北的镜泊湖,是全新世玄武岩流阻塞牡丹江形成的,面积近100km²水深达60m 典例(2020年全国卷Ⅰ)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 分)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  答案:37.(24)(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相关试卷

    02 构造运动的概念、特征和证据~结合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这是一份02 构造运动的概念、特征和证据~结合高考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构造运动的概念,地壳构造与演化理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 褶皱的野外考察和断裂构造分类~结合高考地理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这是一份13 褶皱的野外考察和断裂构造分类~结合高考地理真题-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野外认识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 断层的识别、应用和相关-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

    这是一份12 断层的识别、应用和相关-备战高考地理之探讨大学地理知识,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断层的分类,断层的组合类型,怎样识别断层,研究断层的意义,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