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部编版2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2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课时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
3.能和同学交流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和同学交流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的相关图画。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古人笔下的乡村风景。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陈醉云的《乡下人家》,去看一看令他魂牵梦萦的乡村景致!(板书:乡下人家 陈醉云)
3.简介作家:陈醉云,原名陈载荣,建国后改名陈耘,笔名陈醉云。民国时期作家、电影编剧家。其才学出众,诗歌、小说、散文均有所长,著有《玫瑰》《卖唱者》《游子的梦》等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乡村美景,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致的向往。同时谈话导入,自然地引出课题,简介作者,水到渠成。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课文中标注拼音的词语。
构(gòu)成 芍(shá)药 鸡冠(guān)花 朴(pǔ)素(sù)
率(shuài)领 倘(tǎng)若 附(fù)近 捣(dǎ)衣
绘(huì)成 和谐(xié)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gòu shá guān pǔ sù shuài tǎng fù dǎ huì xié
构 芍 冠 朴 素 率 倘 附 捣 绘 谐
教师点拨:
(1)“构、芍、附、绘”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住读音。构(gòu):声旁勾。芍(shá):声旁勺。附(fù):声旁付。绘(huì):声旁会。
(2)“冠”是多音字,可以借助字典,了解两个读音的意思:读“guān”时,与“帽子,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有关,可以组词“皇冠、桂冠、鸡冠”等;读“guàn”时,与“居第一位”有关,可以组词“夺冠、冠军”等。
(3)联系上下文,知道“朴素”的意思是“质朴,无文饰”,“率领”的意思是“带领”。
(4)“倘”换偏旁可以变成“躺、趟”等新字。“附”换偏旁可以变成“符、府”等新字。
(5)“捣”是一个动作,意为“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或捶打”,可以组词“捣衣、捣药、捣蒜”等。
(6)“谐”(xié),本义是指声音的协调。引申指语言协调、社会和谐。“谐”可以组词“和谐、协调”等。
4.梳理内容
(1)梳理课文内容
再次默读课文,想象画面,思考: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归纳并板书。
预设:
①第1自然段:瓜藤攀架图。
②第2自然段:鲜花绽放图,绿竹成荫图。
③第3、4自然段:鸡鸭觅食图。
④第5自然段:门前晚餐图。
⑤第6自然段:月夜入梦图。
点拨:给场景取名时,可以抓景物位置来提取关键词,如“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绿竹、林中鸡群、河中戏鸭”等。也可以抓住景物特征提取关键词,如“瓜藤攀架、鲜花绽放、绿竹成荫、鸡鸭觅食”等。
(3)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乡下人家,屋前 ,门前 ,屋后 ,房前屋后总有鸡鸭觅食。夏天人们在 ,秋天,人们在 。
预设:瓜藤攀架 鲜花绽放 绿竹成荫 门前晚餐 月夜入梦
点拨:抓住方位词和时间词,理清顺序,就可以把握《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4)组织全班交流: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1:乡下人家的鸡鸭无拘无束,非常自由。
预设2:乡下人家在门前晚餐,在月夜入梦,非常惬意。
预设3: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结合学生交流,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相机板书:独特、迷人)
点拨:课文是分总结构,结尾这句话不仅写出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与向往,也是全文的关键句,总结了全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梳理内容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整体的乡下人家图。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圈画出描写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美景的语句,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研读成果。
3.探究活动
聚焦瓜藤攀架图:第1自然段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①学生朗读句子,圈画句子中表示瓜藤动作的字。
预设:攀、爬、落、结、挂。
②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引发学生思考:屋前的瓜藤,本来是一处静物描写,作者却用了这么多表示动作的词,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用一连串动作,写出了瓜藤生长的过程。
点拨:随着课文的描写,一幅瓜藤攀架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静中有动,表现出了瓜架的生气和活力。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瓜架比石狮子、大旗杆“可爱多了”呢?
预设: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庄重威武,乡下人家门前的瓜架可爱,有生命力,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近。
点拨: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下人家的生机与活力。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聚焦鲜花绽放图、绿竹成荫图:第2自然段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说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预设:“朴素”指的是这些花在乡下很常见,很普通,不需要怎么照料就能存活。“华丽”指的是花开得美丽、好看。
指导朗读。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思考:乡下人家种的竹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从“几十枝”“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我感受到了竹的多和茂盛。“探”写出了笋悄悄地生长,并且长得快,长得可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动形象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乡下生活中特有的美景,在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想象,体会乡下生活独有的情趣。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构 饰 蹲 凤 序 投 例 率 耸 踏 倘 绘 谐 寄 眠
点拨:
(1)“构、饰、蹲、投、例、踏、倘、绘、谐、眠”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构”字是“木”字旁,书写时捺变点,“勾”字横折钩稍大。“饰”字是“饣”字旁,第三笔是竖提,右边部分短撇要盖住横。“蹲”字笔画较多,“尊”字第四笔在竖中线上,框内短横不要漏,靠近横中线。“投”横画稍短,竖钩端正,“殳”上短下长,撇捺舒展。“例”字右半部分由“歹”和“刂”组成。“踏”字右半部分由“水”和“日”组成。“倘”字由“亻”旁和“尚”组成,右上部分的点在竖中线上。“绘”右半部分的“会”字上面的人字头要包住下面。“谐”字右半部分是“皆”,右下的“白”字,短撇不能丢。“眠”由“目”字旁和“民”组成,“民”字上部略扁,竖提略长。
(2)“率、耸、寄”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率”字中,“幺”的点在横中线上,两边的四点左右对应,往中间聚拢。 “耸”字上半部分“从”略扁,左边的“人”捺变点。“寄”由“宀”和“奇”组成,中间部分的“大”捺要变点。
(3)“凤”是半包围的字,竖撇和横斜勾要舒展,最后一笔捺变点。
(4)“序”是左上包围结构的字,“广”字头盖住“予”,尤其是“予”不能写成“矛”。
2.结合汉字笔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同时发挥熟字、熟笔画在书写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给每个场景配画取名,并感受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乡下人家还有哪些“独特、迷人”的美景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究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屋檐 构成 装饰 顺序 华丽 独特 照例
率领 踏步 倘若 和谐 催眠曲 甜蜜 梦乡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乡下人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2.能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积累文中形象生动的句子。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字词检测。
gòu chéng zhuāng shì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了一道别有风趣的( )。
shùn xù
(2)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 )开放,朴素中
huá lì
带着几分( )。
cuī mián qǔ tián mì
(3)那歌声真好听,赛过( ),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 )
mèng xiāng
地进入( )。
预设:(1)构成 装饰 (2)顺序 华丽 (3)催眠曲 甜蜜 梦乡
2.过渡:上节课,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从而读懂了作者对瓜藤、鲜花、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那么作者眼中其他的乡村景致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吧!(板书: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
设计意图:通过字词练习导入,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一处景致让你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
2.探究过程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3至6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到的乡下人家“独特”和“迷人”的语句,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研读成果。
3.探究活动
(1)全班交流,抓重点句学习。
聚焦鸡鸭觅食图:第3、4自然段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你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①交流:乡下人家的母鸡和雄鸡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从“率领”“耸着尾巴”中,我看到了一只负责的母鸡;“大踏步”让我感觉到公鸡的神气。
点拨:母鸡在竹林中觅食,公鸡神气十足地走在场地上,多么自由!
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②追问:乡下人家的母鸡和公鸡为什么能这么自由自在呢?
预设:鸡是乡下最为常见的家禽,与人相处十分和谐。
点拨:难怪这个自然段一开头就说“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指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
③提问:乡下人家照例还会养些什么?它们在这里干什么呢?请你学着这段话的样子写一写。
预设:狗,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走过人们的屋前,总有一只两只小狗懒洋洋地躺在草堆里,晒着午后的太阳。还有一只大黄狗,迈着轻巧的步子在乡下的小路上巡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你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①交流:为什么说“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预设:因为乡下鸭子与人和谐相处,生活自由且快乐。
②小结:乡下人家,鸡成群,鸭戏水,狗看门,鹅散步,它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这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聚焦门前晚餐图:第5自然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①提问:文中的“乡下人家”在什么地方吃晚餐?有什么感受?
预设:乡下人家在宽阔的门前吃晚餐。由“天高地阔”可见乡下人家吃饭的地方极大,给人放松的感觉。
点拨:“天高地阔”本义是形容空间大,这里写出了乡下人家门前晚餐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过渡:是啊!惬意的乡下人家和“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
②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乡下人家吃晚饭时的舒适与惬意。
③小结:这样的生活,平淡中不失和谐、自然,难怪作者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聚焦月夜入梦图:第6自然段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 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①读着这个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月亮倒映在水中,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点拨:纺织娘的歌声衬托出了乡下夜晚的宁静,这也是乡下人家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②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乡下人家夜晚的宁静美好。
(2)指名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读出喜爱之情。
(3)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
①让学生自由选择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交流阅读感受。
②鼓励学生摘抄积累自己觉得生动形象的句子。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自主圈画批注,引导学生品读乡下人家的景色,借助关键词句,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和“迷人”。其中多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说说为什么构成作者眼中最“独特”“迷人”风景的都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事物?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乡下人家的风景。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派代表发言。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感受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
3.探究活动
(1)引导: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乡下人家的风景,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1:作者眼中的美景都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
预设2:作者笔下的乡下人家,有屋前瓜藤攀架,门前鲜花绽放,屋后绿竹成荫,房前屋后总有鸡鸭觅食……每个地方都很美。(板书:不论何地)
预设3:作者笔下,有春天、夏天、秋天的美景,乡下人家一年四季都很美。(相机板书:春天 夏天 秋天 不论何时)
点拨:在作者眼中,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乡下人家都有着它独特的、迷人的美。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构成作者眼中最“独特”“迷人”风景的都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事物?
预设:瓜藤攀架,鲜花绽放,绿竹成荫,鸡鸭觅食,门前野餐,月夜入梦,构成这道风景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景物,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融入自己的向往和喜爱,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才变得格外独特、迷人。(板书:瓜藤攀架 鲜花绽放 绿竹成荫 鸡鸭觅食 门前野餐 月夜入梦)
(3)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圈画课文中乡下人家的风景,并交流发现,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作者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的喜爱之情。
三、拓展延伸
过渡:淳朴的江南乡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一幅和谐的画面。除了陈醉云,还有许多作家对乡村小镇的景致情有独钟。让我们阅读《周庄水韵》,学着用上《乡下人家》中学过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试着给三幅画面取名,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感受赵丽宏对周庄小镇的那一份喜爱和向往。
周庄水韵(节选)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①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②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③
最近一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④
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花船。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⑤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中。⑥
——选自赵丽宏的《周庄水韵》,有改动
批注:
①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小船划过、木橹摇过的河面比作“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既抓住了河面晃动、倒影纷杂的特点,又显得十分柔美。
②用比喻的手法将古镇的黑砖白雪比作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新奇的比喻带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③写第二次坐船游镇,不仅写到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描写了积雪融化时细微的声音,将水声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有声有色,更为动人。
④水面上“船的轨迹”“橹的划痕”“漾动的光斑”“模糊朦胧的倒影”,这一系列描写让我感受到夜晚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光影凌乱的美。
⑤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新颖地用“表情的更换”替代了“景色的更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中倒影的动态变化。
⑥三次乘船游览,从仲春雨雾朦胧图,到初春冰雪消融图,再到春夜梦幻节日图,作者最爱的还是春夜梦幻节日图,周庄河水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作者对周庄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见一斑。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随着课文在乡下人家走了一个来回,欣赏了作者笔下的风景,让我们由衷感受到——“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把你觉得课文中写得特别美的或是特别生动有趣的句子摘抄下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游戏了解学情,重点词句理解,拓展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互动,学习新课,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及下节课的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2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探究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