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展开10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重点)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重点)
3.梳理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柳宗元在《江雪》中通过一幅风雪垂钓图寄托了自己高洁孤傲、执着不屈的崇高人格。其实他在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中也表达了他孤凄的、不被人理解的愤懑之情,那就是他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
二、交流资料,走近作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的材料。
作者 | 柳宗元 | 生卒年 | 773—819 | 籍贯 | 河东(今山西永济西) |
朝代 | 唐 | 字 | 子厚 | 世称 | 柳河东、柳柳州 |
评价 |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 ||||
作品风格 | 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严谨。又工诗,风格轻峭,语言精练。 | ||||
相关作品 | 著有《河东先生集》。散文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 |
2.课件展示《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和文体知识的图文资料。
[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政治上不得志,贫病交加,心情抑郁,所以就通过游山玩水、欣
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以笔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提供课文助读资料,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环节一:读一读,整体感知。
1.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重在诵读,下面我就来读一读《小石潭记》,请大家点评。
老师范读课文。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本文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请同学们根据朗读示范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然后自由朗读,感受其韵味。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蒙/络/摇/缀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不可/知其源
2.掌握字词。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参差(cēncī)
坻(chí) 珮环(pèi) 嵁(kān)
俶尔(chù) 佁然(yǐ) 翕忽(xī)
悄怆(qiǎochuànɡ) 差互(cī) 幽邃(suì)
龚古(ɡōnɡ)
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学生反馈朗读情况,然后齐读课文,注意落实朗读要求。
3.会读仅是第一步,我们还要会翻译。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点名一二生翻译课文。
4.检测反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斗折蛇行( )
(3)下见小潭( )
(4)潭中鱼可百许头( )
(5)凄神寒骨( )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翻译课文,积累词语。采用学生自读和自主翻译的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读懂课文大意,了解内容。
环节二: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跳读课文,确定游踪。
师:这是一篇游记,作为游记,一般有两种写作顺序,一种是移步换景,一种是定点观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顺序。围绕小石潭,梳理文章的脉络,在文中标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预设:
第1段是移步换景。可通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近岸……”等判断。
第2段是定点观察。特写镜头展示潭中游鱼。
第3段是定点观察。站在潭边向西南远望。
第4段是定点观察。可通过“坐潭上”判断。
师小结:开篇移步换景,具体到某一地点时,则采用定点观察。本文的写作顺序也就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2.梳理思路,分析层次。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同学们概括一下本文各部分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预设:
重点词句: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潭上四周幽静凄清的景色,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代同行的人。
文章脉络: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先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再进行背诵,能有效提高背诵效率,也为后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以行踪为线,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前面通过写作背景我们已经了解到,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寄情山水,写成“永州八记”,那么本文作者仅仅是在写景吗?文中有作者怎样的情感寄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课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作业
课后再读课文,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完成第10课第10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找出文章的写景技法,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重点)
2.悟读课文,通过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乐”“忧”情感的变化。(重点)
3.对比阅读,理解贬谪文学中作者的心境。(难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行文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山水来表达自己被贬的心情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与赏析课文
环节一:赏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
1.师:一个不大的小石潭,在作者笔下却风景别致。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大屏幕出示:
(1)用一个字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
(3)小石潭水为什么是“清”的呢?
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反馈。
预设:
(1)清。
(2)运用了侧面描写。
第2段写潭水清澈,但不直接写水清,而是写游鱼的动作、状态。潭中的鱼历历可数,可见潭水之清;日光下澈,鱼影下投,衬托潭水之清;鱼或动或静,或来或往,也是说潭水之清。
(3)一是因为潭底全石,即“全石以为底”;二是因为潭边植被丰茂,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三是因为人迹罕至,即“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2.如此小的石潭,在作者笔下却妙趣横生。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妙的句子,然后点评交流。
预设:
(1)“闻水声,如鸣珮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声比作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写出了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的鱼“乐”,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描绘生动的画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活动;“佁然不动”,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憨态可掬,这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游向远处,这是动态的画面。“似与游者相乐”又照应了第1段闻水声时的“心乐之”。作者推想“鱼之乐”,颇似庄周的“濠梁之鱼”。
3.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同样是写水,本文与之相比有什么妙处?
明确:柳宗元写潭水,处处写水又处处不见水。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水不仅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而且空灵,“皆若空游无所依”。
4.以第2段为例进行研读,品析其他段落。
学生探究发现。教师总结。大屏幕出示:
(1)写水
(2)写石紧扣“水尤清冽”
(3)写岸景
(4)写溪流比喻形象,写出了
水、石自然的态势
(5)写四周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以第2段写潭水的清澈为例展开,授之以方法,让学生了解品读的技巧,然后品读其他段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品读理解课文。
环节二:悟读课文,赏景探情知意。
1.师:柳宗元发现小石潭,一路追踪,来到小石潭,他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
预设: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师:柳宗元站在小石潭边,眼前的景并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却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的经历,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大屏幕出示柳宗元经历: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要想理解作者的情感,首先要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处境,尤其是宪宗元和四年的心境:
(1)宪宗元和四年,柳宗元37岁,在永州已度过4年。4年间他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经历与亲朋好友生死两隔的惊恐和痛苦:①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②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③柳宗元和韩泰、陈谏、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
(2)老母不幸染病身亡,不能扶柩归葬尽最后的孝道,这又是人生一种极大的哀痛。
(3)饱受病体的折磨,到永州不过三四年,他就已经“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柳宗元贬官永州、形同囚徒的那几年,仍念念不忘功名和仕途,对自己无罪遭贬而愤愤不平,满腹委屈和牢骚,他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屈原相似,所以放情咏《离骚》。所以说柳宗元的人生是充满悲情的。
(4)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1岁即中进士。
(5)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6)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7岁。
学生探究分析。
3.深入探究。
(1)感受人物之“乐”。作者的“乐”从何来?请从文中找出“乐”。
明确:第1段“心乐之”直接写乐,潭清树荣,间接写乐;第2段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也在体现乐。
(2)体会人物的“悲”。作者眼里潭清、鱼欢、景秀,让人乐在其中,可字里行间分明透出另一种感受——凄凉悲伤。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悲的句子。
明确:第4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寥无人”“记之而去”。
(3)探讨交流,明确:景奇—地偏—时久—无人发现;满腹韬略—受屈遭贬—无人重用。
(4)归纳:一切景语皆情语!先前之“乐”是短暂之乐,是苦中带乐。作者极力描写石潭的幽景,正是烘托自己寂寥落寞的心境。
师小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采用跳读和筛选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在阅读中体会,有的放矢。补充写作背景,便于学生了解柳宗元其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对比阅读,理解贬谪文学。
师: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心情孤寂悲凉,八年级上册我们也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写的也是作者被贬谪之后的心情。同学们回忆一下是哪一篇文章?
学生回答:《记承天寺夜游》。
那我们来归纳下《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同点。
1.遭遇:同为“天涯沦落人”,命运都相同,都遭到贬官降职: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托讽,以诽谤新法罪被逮捕入狱,次年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文体:都是“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4.描写方法: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小石潭记》中“斗折蛇行”运用比喻,写出了溪水的曲折;《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表现了月的皎洁。②动静结合:《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一动一静;《记承天寺夜游》中“交横”“空明”,一动一静。
5.情感:《小石潭记》既有寄情山水的暂得之乐,更有幽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记承天寺夜游》既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又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不同点 | 《小石潭记》 | 《记承天寺夜游》 |
主题(情感) | 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幽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 对澄澈透明的月色进行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重而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
个性 | 易伤感:寄情山水,得到了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流露出来。 | 乐观旷达:在贬谪中能随缘自适,从自然美景中能获得精神的安宁。 |
抒情方式 | 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间接)+直抒胸臆(直接,结尾处议论) |
情感基调 | 孤寂悲凉 | 闲适旷达 |
学生回忆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完成表格。最后老师出示答案。
师小结:细读两文我们可以发现,柳宗元观鱼,渐融于鱼,达到空游之境;苏轼观月,达到空明之境。两人境遇相似,笔法相承,情感相连。同样的被贬谪,柳宗元和苏轼流露出的心情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这也正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体现。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对比阅读的意识。联系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从情感、写法等方面对比分析,一方面联系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进一步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文本,让学生感知贬谪文学的共通之处,开阔视野。
三、课堂小结
小石潭这个清幽之境,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水由石而清,人由石而感,小石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在柳宗元笔下,汇聚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我们学习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四、作业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理想和寄托。
【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a href="/yw/tb_c13932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小石潭记教案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交流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感知眼前景,再读探寻心中情,研读体悟人与潭,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