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精品课后作业题
展开一、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凄神寒骨
(4)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说说课文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对比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装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奶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面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5.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佁然不动:
(3)恨僧少可语耳:
(4)终夜不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心乐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真无马邪
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9.【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的情绪。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攲: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0.解释下面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以: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选自袁宏远《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日光下澈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⑶乃记之而去
15.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请从语段(一)、语段(二)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词。
⑴《小石潭记》:______ ⑵《观第五泄记》:_______
17.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两文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雷殿①在龙山磨盘冈下,钱武肃王于此建蓬莱阁,有断碣在焉。殿前石台高爽,乔木萧疏。六月,月从南来,树不蔽月。余每浴后拉秦一生、石田上人、平子辈坐台上,乘凉风,携肴核,饮香雪酒,剥鸡豆,啜乌龙井水,水凉冽激齿。下午着人投西瓜浸之,夜剖食,寒栗逼人,可雠②三伏。林中多鹘,闻人声辄惊起,磔磔③云霄间,半日不得下。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雷殿:雷祖殿,供奉雷神。②雠(chóu):此处是“对抗”的意思。③磔磔(zhé):鸟叫声。
18.解释下面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__
(2)不可久居 居:_______________
19.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0.语段(一)中,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21.两语段在表现水的特点时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垠:边界,尽头。 ②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③梁欐(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2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卷石底以出 ⑵其疏数偃仰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往来翕忽 ⑵斗折蛇行
⑶凄神寒骨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⑸其一少北而东 ⑹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24.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2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篇文章抒发的不同情感。
参考答案:
1.(1)格外;(2)穿透;(3)使……悲伤;(4)因为。
2.(1)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①小石潭的特点: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源流曲折、环境凄清;②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①承上启下,由前文的“乐”过渡到后文的“忧”;②借小石潭的“岸势曲折、不可知其源”来隐寓作者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与无奈。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2)句意为:阳光直照穿透(到水底)。澈:穿透;
(3)句意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凄:使……悲伤;
(4)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
2.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依,依托。
(2)重点字词: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第一问:
根据第一段“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可知,整个小石潭用一个大石头当作底,小石潭具有全石为底的特点;根据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潭水里的鱼儿及影子清晰可见,侧面体现小石潭潭水清澈;根据第三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可知,小溪的岸势像蛇一样爬行、像北斗星一样曲折,体现了小石潭源流曲折的特点;根据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可知,小石潭四面都有竹子包围,没有一个人,体现了小石潭周围环境凄清;据此概括即可。
第二问:
根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周围寂静寥落,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使人感到心情悲伤;据此可知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一段“如鸣珮环,心乐之”,写作者发现小潭,水声让人心中愉悦;第二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作者看到鱼儿与来来往往,好像游人互相取乐,让人心情愉悦;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坐在潭上,周围寂静寥落,寒气入骨,使人感到心情悲伤;第三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用溪水斗折蛇行来比喻他的政治道路也是溪水那样曲折,“不可知其源”暗指他也不知道以后将何去何从,有一种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第三段是心情由“愉悦”到“抑郁忧伤”的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穿透(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5.(1)像狗的牙齿那样(2)静止不动的样子(3)遗憾(4)停息
6.B
7.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8.(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9. 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
5.
本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②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
③句意: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古今异义词,遗憾 。
④句意:整夜不停息。息:停息。
6.
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辨析。
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都是介词,因为;
C.代词,代指竹林外的水声,像人身上所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助词,的;
D.代词,指小石潭/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故选B。
7.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此句分别描写了“山之姿态”“山之骨格”“山之营卫”的样子,三者的并列关系,故停顿: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8.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②终夜,整夜;息,停息。
9.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可知,作者虽然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的情绪。
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睡在枕上仍能听到奔腾的水声,整夜不停息,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10.①大约,大概 ②因为 ③向南 ④说出
11.秀美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垂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12.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13.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解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
(1)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可:大约。
(2)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
(3)南流数十步: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南: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南。
(4)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言语说出它们的美妙的样子。名:动词,说出。
11.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翻译,把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整体流畅。
佳:好的。异:奇异的。垂阴:投下阴影。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12.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找到两文描写水的句子,然后分析其角度手法。
(1)【甲】文。
【甲】文描写水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水中的游鱼的数量之多,水中游鱼的姿态,但是正是因为水清澈,才能够看清楚游鱼的数量,才能够让游鱼看起来是在空中游动,这是用鱼来衬托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是间接描写。
故可知,【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
(2)【乙】文。
【乙】文描写水的句子是: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这句话“清流”二字直接写出水的清澈,“洄悬激注”的意思是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这是写水流的湍急,因为急才会和石头碰撞溅起浪花。这里是直接、正面写水的清澈和湍急。
故可知【乙】文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13.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作用。
(1)【甲】文。
结合【甲】文“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及背景可知,作者柳宗元被贬心情压抑,想要通过山水游玩来排遣这种痛苦的心情,开始时看到小石潭的美确实有一点快乐,但是看到这寂寥、凄清的小石潭环境,内心的痛苦的情绪还是被触发了,并又通过这景色把自己痛苦的心情传递了出来,不说自己被贬心情痛苦,说这小石潭环境凄清,难以久留,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乙】文。
结合【乙】文“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可知,作者认为这里这个美丽、清幽的景色适合避世隐居的人、隐士居住,是品德高尚的人休息的地方,自己如此喜欢这里,实际上是在写自己是具有隐士襟怀的人。
结合【乙】为“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作者表面上用议论的手法,为这条小溪没有得到世人的赏识、喜爱而怅然,但是一般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表面是说小溪,实际上是说自己如同这小溪一般无人赏识、怀才不遇。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借由这小溪表达出来,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3)相同。
故【甲】【乙】两文在手法上的相同点是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记叙了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右溪记》中元结由小溪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
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的样子。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4.(1)澈:穿透。(2)犬牙:像狗的牙齿。(3)离开。
15.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16. (1)清 (2)伟(奇)
17.《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解析】
14.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
(3)句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15.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凄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1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小石潭记》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明小石潭中的水“清”。
《观第五泄记》中,“泄”是瀑布,“水态愈伟”,因此本文中的水的特点是“伟”。也可根据结尾的“所目既奇”,即看到水的奇观,因此也可用“奇”字来作答。
17.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作者的情感,一是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二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小石潭的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观第五泄记》写瀑布的雄壮景象,“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译文:
(一)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有的坐在岩石上,有的斜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18. 穿透 停,停留
19.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0.示例:幽美冷寂,孤凄悲凉。(意思对即可)
21.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语段(一)以“水尤清冽”直接描写水的清凉,并通过写鱼与石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语段(二)以“水凉冽激齿”直接描写水的凉冽,并通过写浸在水中的西瓜的“寒栗逼人”侧面表现水的凉冽。
【解析】
18.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停留。
19.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可译为“来”;皆:全,都;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20.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能力。
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在课文里可以找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这几句话暗示了作者的苦闷心情,抒发了他因为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而遭贬谪,发配到边远地方永州做一任小官的孤凄悲凉之感。
文中描写小石潭的(水、石、树、鱼、岸)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水清、石怪、树绿、鱼多)的特点,全文寓情于幽美冷寂的景色之中,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凄凉、悲伤)的情感。
故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美冷寂,孤凄悲凉。
21.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语段(一)中,从“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知,这是描写了水的特点,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了潭水格外清凉的特点;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用鱼如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来表现水的清澈见底,这是用鱼来表现水,是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语段(二)中,从“啜乌龙井水,水凉冽激齿”可知,这是写水的清凉刺激牙齿,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表现水的清凉的特点;而“夜剖食,寒栗逼人,可雠三伏”用凉水浸泡过的西瓜寒栗逼人的特点,间接表现(侧面烘托)了水的清凉。
故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水的凉冽。
(一)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译文:
雷殿在龙山磨盘冈下面,钱武肃王在此建蓬莱阁,有断裂的石碑在那地方。雷殿前的石台高大凉爽,乔木稀稀落落。六月,月光从南方照过来,树都遮挡不了月光。我每次沐浴之后都拉着秦一生、石田上人、平子辈等人坐在高台上,吹没有凉风乘凉,带着佳肴果核,喝着香雪酒,剥着鸡豆,品着乌龙井水,水清凉刺激牙齿。下午让人把西瓜投入井水中浸泡,晚上剖开来吃,寒气逼人,让人战栗,可以对抗三伏热天。林中有很多鹘鸟,听到人的声音就惊慌地飞起,云霄间响起鸟的叫声,半天都不下来。
22.(1)quán (2)yǎn
23.⑴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⑵斗:像北斗星一样。⑶凄:使……凄凉。⑷居:停留。⑸少:稍微。⑹怪:对……感到奇怪。
24.⑴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⑵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25.【甲】文中既有作者在看到美景之后的短暂欢愉:“似与游者相乐”,更有被贬谪之后的凄凉、抑郁之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乙】文既有对造物者神奇的赞叹:“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解析】
22.
⑴“卷”读音为quán ,通假字,与“全”音一致,意思是:整个,整块 。
⑵“偃”读音为yǎn,意思是:俯,卧倒。
23.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
⑴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⑵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一样,名词做状语。
⑶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
⑷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⑸句意:另一条稍稍向北往东。少:稍微。
⑹句意: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24.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查看有无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特殊的文言现象,翻译到位。
⑴重点词: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差互:相互交错。源:源头。
⑵重点词: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是:代词,这。诚:确实,果真。
25.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文中的环境描写,注意体会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着的感受和情怀。甲文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鱼儿,正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欢乐。但这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乙文写小石城山的奇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体现了这里景象的奇绝,“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则是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的惊叹和赞美。而从“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又可见作者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的忧愤不平。
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往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叉,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洪亮回旋,过了很久才停止。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还是造物者果真就是没有的呢?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阅读,对比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巩固练习,共1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同步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课内探究,比较阅读,课外拓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