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二中高二12月学情调查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二中高二12月学情调查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学情调查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防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该草原田鼠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田鼠种群的K值
B.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通常要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容易脱落,估算数值会偏小
D.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应为Nt=N0λt,λ为1.015
【答案】D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详解】A、自然环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敌数量会使田鼠种群的K值降低,A错误;
B、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无法进行比较,B错误;
C、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容易脱落,会使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值偏大,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因此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λ为1.015,D正确。
故选D。
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数量变化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上某羊群的种群数量变化,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图③中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天敌大量入侵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种群数量仅消灭到K/2的水平上,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答案】B
【详解】A、图①所示a点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减少,可推测原因为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环境中生物容纳量下降,A正确;
B、图②所示b点后K值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食物、空间增大,而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加不会使K值变化,B错误;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可能是天敌大量入侵造成的,C正确;
D、图④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种群数量大于K/2时,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维持平衡的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用以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正确.
故选B。
3.图1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ΔN/Δt)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t2~t3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时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t2和d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增长和“J”形增长过程
【答案】B
【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A、图1中t2~t3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
C、 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
D、图1表示种群的“S”形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能用“J”形增长表示,D错误。
故选B。
4.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答案】B
【分析】Nt+1/Nt的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
【详解】A、甲种群在0~t2段,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故甲种群在0~t2段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A错误;
B、乙种群在0~t1段,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
C、乙种群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此时种群数量最少,C错误;
D、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D错误。
故选B。
5.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种群的关系可能为竞争
B.t2~t3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相同
C.t4~t5时间段内,乙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2和t4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速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速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为K/2值,对应时间点为t2和t4。
【详解】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种群数量最终减少,说明竞争力弱,A正确;
B、t2~t3时间内,甲、乙种群增长速率都大于零,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都为增长型,B错误;
C、t4~t5时间段内,乙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使得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甲、乙两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t2和t4甲、乙两种群数量为K/2值,D错误。
故选A。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荷花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D.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答案】C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呈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详解】A、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群落内不同种群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荷塘中的荷花属于同一种生物,其高矮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层,A错误;
B、五点取样法是样方法的一种,样方法只能估算,而不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从而造成群落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
D、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D错误。
故选C。
7.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自然演替过程相关阶段的物种数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调查的当地全部植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该群落中的物种数保持不变
D.群落只有遭受了外界的干扰因素,才会出现演替现象
【答案】B
【分析】群落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指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
【详解】A、群落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所调查的当地所有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
B、垂直结构指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
C、在群落发育晚期即群落稳定阶段,该群落中物种数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并不是不变,C错误;
D、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只有遭受了外界的干扰因素才会出现演替现象,D错误。
故选B。
8.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量得到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生物种群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1.3×108
2.8×109
2.9×107
9.8×107
A.从4个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乙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以上四个种群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第二营养级传至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2.72%
D.在这四个种群中,甲和丁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A
【分析】从表格分析可知,根据食物链的传递效率10%-20%,由于乙的能量最多,因此乙为生产者,乙能量的10%-20%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甲和丁),第二营养级的10%-20%传递到第三营养级丙,从而可知图中是由两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这两条食物链是乙→甲→丙、乙→丁→丙。
【详解】A、4个种群构成了两条食物链,是乙→甲→丙、乙→丁→丙, A错误;
B、乙是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其他3个种群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正确;
C、第二营养级传至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丙的同化量除以甲和丁同化量的和,即(2.9×107)÷(1.3×108+9.8×107)=12.72%,C正确;
D、从食物链可看出甲和丁都以乙为食,因此属于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 )
A.某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
B.调查农田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当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
D.迁出率大于迁入率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可能增大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老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此昆虫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
B、蚜虫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要调查农田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最好采用样方法,B错误;
C、“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种群数量达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C错误;
D、若种群的迁出率大于迁入率,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也可能会增长,可能呈S型增长,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年龄组成能够对种群密度变化进行预测
②种群“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③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特征
④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的分层现象提供了资源基础
⑤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⑥松花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A.2项 B.3项 C.4项 D.5项
【答案】D
【分析】1、“J”型增长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详解】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①正确;
②种群“S”型曲线中,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K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②正确;
③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③正确;
④动物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为食,故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的分层现象提供了资源基础,④正确;
⑤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⑤错误;
⑥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松花江近岸区和江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⑥正确。
故选D。
11.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 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
【答案】B
【分析】基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生物数量越多,竞争力越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b的基因多样性最大,表示该种群的变异类型最多,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A正确;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物种数量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弱,B错误;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密度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C正确;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a的能量最少,a是最高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12.图甲表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图乙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丙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丁为一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中B为分解者,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
B.乙中,次级消费者获得了初级消费者所得到的能量的13.3%
C.图丙中种群在c~d年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图丁中t1~t2时期与图丙中a~b时期种群都呈衰退型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图乙是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丙中,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多,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图丁中种群在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数量最大。
【详解】A、B是分解者,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和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若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其他类型的分解者不适合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A错误;
B、图乙中,次级消费者获得了初级消费者所得到的能量的35000÷200000×100%=17.5%,B错误;
C、图丙中种群在c~d年间,λ大于1,种群数量稳定增多,呈“J”型增长,C正确;
D、图丁中t1~t2时期种群增长率大于0,属于增长型;图丙中a~b时期λ<1,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D错误。
故选C。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过程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同化能量的20%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答案】D
【分析】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其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指的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详解】A、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错误;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大部分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
C、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C错误;
D、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14.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B.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C.稻田生态系统虽然具有人为管理优势,但其群落的丰富度比四川盆地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群落一般要低
D.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1)自然因素:火灾、洪水、严寒等。(2)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详解】A、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会导致出生率降低,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A正确;
B、精耕稻田的生物群落中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演替向着单一化方向发展,因此其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所差异,B正确;
C、稻田生态系统虽然具有人为管理优势,但其生物种类较为单一,故群落的丰富度比四川盆地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群落一般要低,C正确;
D、防治稻田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5.下图甲表示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部分情况,图乙表示兔的能量来源与去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图甲中的草指某一种草,假定该生态系统只有图示这一简单的食物链
A.图甲中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②/能量①)×100%
B.能量W1=A1+B1+C1+D1
C.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均以热能散失
D.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兔的遗体和粪便
【答案】B
【分析】图甲分析:①表示草流向兔子的能量,②表示兔子流向狐狸的能量,③表示兔子的粪便量,④表示兔子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⑤表示兔子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图乙分析:W1为兔的同化量,A1为兔子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1为兔子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1为兔子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1为未利用的能量。
【详解】A、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摄入量不能作为同化量用于传递效率的计算,A错误;
B、图乙中能量W1为兔的同化量,等于A1+B1+C1+D1(其中B1为未被利用的能量),B正确;
C、兔如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一摩尔葡萄糖彻底分解释放2870kJ能量,其中的1161kJ(约40%)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1709kJ(约60%)以热能散失,C错误;
D、兔排出来的粪便不属于兔自身的能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1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
C.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不能脱落
D.仅根据种群密度就能反映定时期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分析】1、样方法是估算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及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种群密度估算值。
2、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
B、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B正确;
C、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影响对种群密度的调查,C正确;
D、根据种群数量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的比例,能够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17.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多数是“S”形增长,极少数是“J”形增长,没有第三种
B.通过治理环境,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持久有效且不产生污染的措施
C.保护濒危动物时,可以通过捕杀捕食者来增加被保护动物的K值
D.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都呈“S”形增长,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敌
【答案】B
【分析】1、J形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详解】A、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形曲线无限增长,A错误;
B、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是一定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通过治理环境,降低环境容纳,是有害动物防治的最持久有效,而且不产生污染的措施,B正确;
C、捕食者的存在对于生物而言并不是有害无利的,故不能通过捕杀捕食者来增加被保护动物的K值,C错误;
D、自然生态系统中,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不可能所有的种群均呈“S”型曲线增长,且限制因素有天敌、食物、资源等,D错误。
故选B。
18.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D.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bd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d点时,种群数量增长停止,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b点之后,A错误;
B、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B错误;
C、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C错误;
D、由图可知,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D正确。
故选D。
19.麝类动物已极度濒危,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到2012年间对某林麝自然栖息地附近圈养林麝种群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01年到2012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
B.2005年后,林麝种群数量变化类似“J”型增长
C.在林麝自然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D.适当增加雌性林麝所占比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答案】C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12年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2001年到2005年间,种群数量增长缓慢,2005年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详解】A、由图形可知,2001年到2012年间,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因此这段时间内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A正确;
B、由图形可知,2005年后,林麝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类似“J”型增长,B正确;
C、在林麝自然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C错误;
D、雌性个体多,有利于繁殖,即有利于种群增长,D正确。
故选C。
20.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一次捕获
麻雀
黄鹂
46只(标记后放归)
43只(标记后放归)
第二次捕获
麻雀
黄鹂
42只(其中6只带标记)
36只(其中9只带标记)
A.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若标记的个体很难被再次捕获,计算的结果会偏小
D.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答案】C
【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详解】A、种群是指一定的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总和,因此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A正确;
B、标记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正确;
C、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C错误;
D、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D正确。
故选C。
2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形增长主要是资源、天敌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内部生物因素的制约
C.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D.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答案】C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种群的S形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有限,如食物、天敌等的影响,A正确;
B、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空间有限,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B正确;
C、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其数量越多,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C错误;
D、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C。
22.蚂蚁种群中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蚂蚁)负责产卵,工蚁(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蚂蚁)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蚁、觅食等,在种群中的数量最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因只有蚁后具有繁殖能力,故该种群的出生率很低,不利于种群的维持
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蚂蚁种群,其未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
C.用性引诱剂诱杀蚂蚁雄性个体,主要以增大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蚂蚁的种群密度时,应在蚂蚁密集的地区取样
【答案】B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蚂蚁种群只有蚁后这种雌性个体具有繁殖能力,但其繁殖能力很强,一定时间内的出生率并不低,且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对其种群的维持是有利的,A错误;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蚂蚁种群,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种群数量会增多,若环境条件变差,种群数量也可能下降,B正确;
C、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蚂蚁种群中的雄性个体,主要使种群中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使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下降,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蚂蚁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D错误。
故选B。
23.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o -t4时间段,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同
B.甲种群在t2时刻数量最大
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则在t3时刻进行防治效果最佳
D.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答案】D
【分析】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图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型曲线增长规律,增长速率最大的t2时刻对应S型曲线中的K/2点,t4时刻对应S型曲线中的K点。乙种群数量在to -t4时间段逐渐增加,且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详解】A、在to -t4时间段,甲种群数量符合S型曲线增长,乙种群数量没有到达最大值,二者增长曲线不同,A错误;
B、甲种群在t4时刻数量最大,B错误;
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防治应在K/2点之前,即t2时刻之前,C错误;
D、乙种群在to -t4时间段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所以其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审清题干信息,图中是甲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进一步结合S型曲线的各时期判断。
24.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一种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的田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追踪调查,绘制出如图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属于模型建构法,该模型的种类与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种类相同
B.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小
C.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值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D.图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为C点,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D
【详解】图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属于数学模型,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新捕获的标记数可知,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B错误;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C错误;图中的C点对应K/2,此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25.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答案】B
【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在营养条件不受限制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J”型,随着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增加,种群数量增长受到环境的限制,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逐渐转变为“S”型。
【详解】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
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
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
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26.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答案】C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可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估算其数量。
【详解】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C。
27.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说明:“+”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C.“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⑥
D.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②会下降
【答案】D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许多生物种群存在着迁入、迁出的现象,大量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会对种群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一个种群幼年个体(生殖前期)、成年个体(生殖时期)、老年个体(生殖后期)的个体数目,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详解】A、由题图可知,年龄结构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但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因此⑤为年龄结构,⑥为性别比例,所以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④分别为迁出率、迁入率,A错误;
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⑥),进而影响种群数量,B错误;
C、“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⑤),而性别比例基本不变,C错误;
D、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②出生率会下降,D正确。
故选D。
28.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
【答案】B
【分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整个群落的相对稳定。
【详解】狼和兔子是捕食关系,兔子是被捕食者,狼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的数量比捕食者数量多,且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变化,捕食者的数量后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A正确。狼的K值不等于最大值,应低于B点,B错误;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正确;在不利的条件下,如缺乏食物、传染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 正确。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理解:K值≠最大值。K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若环境受到破坏,种群的数量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
29.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栖息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现象
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
C.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
【答案】C
【分析】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所吃,以及与其它物种之间的各种关系等。
【详解】A、不同物种的食物资源可能是相同的,所以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以出现重叠的现象,A正确;
B、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所以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种群,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B正确;
C、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如:一个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指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
D、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某种生物的食物资源、天敌或生存空间发生变化,该生物的生态位可能会随之改变,D正确。
故选C。
30.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A
【分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故选A。
31.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答案】C
【分析】(1)、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
(2)、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早的灌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
【详解】A、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
B、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
C、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D、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故选C。
【点睛】
32.有关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估算法
B.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C.取样器取样法既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也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
D.利用昆虫的避光性等特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某昆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C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详解】A、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估算法和逐个计数法,A错误;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土壤中的小动物由于体积小,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取样器取样法既可以调查土壤中物种丰富度,也可以调查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是昆虫的趋光性,D错误。
故选C。
33.海葵的腕上有刺细胞,可以攻击小鱼虾,获取食物,但它不能移动,取食范围很小;寄居蟹经常受到天敌的侵害,反抗力较弱,为了生存,它经常背着用来躲避的贝壳,让海葵附着在上面,避免被侵袭,海葵也可以得到较多的食物,那么,海葵和小鱼、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种间竞争关系、原始合作 B.捕食关系、原始合作
C.捕食关系、种间竞争关系 D.原始合作、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B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两种:种间关系又分互利共生(如藻类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地衣,二者密不可分)、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在一起,互惠互利)、种间竞争(如水稻与稗草)、捕食(如狼吃羊)和寄生(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等;种内关系又分种内互助(如蜜蜂之间的合作)和种内斗争(如狼群争抢猎物)等。
【详解】海葵和小鱼,海葵吃小鱼,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海葵和寄居蟹,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免受天敌的侵害,寄居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分开后也可各自存活,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关系。
故选B。
34.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垂直结构是由于不同植物对阳光利用的不同而出现的分层现象。
【详解】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具备一定的土壤和植被条件,则退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较低光照条件有利于耐阴植物的生长,故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B正确;
C、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森林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35.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B.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
D.图3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的种间关系。
【详解】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符合图1,A正确;
B、植物病毒与植物间为寄生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不符合图1,B错误;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捕食关系,符合图2,C正确;
D、图3表示竞争关系,后期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后期X的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故选B。
36.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生物适应的结果
B.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不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
C.某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A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一)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详解】A、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A正确;
B、光照影响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影响植物的水平结构,如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B错误;
C、某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位于不同层次中的两种生物也会存在竞争关系,如分布在不同水层的动物能够竞争水体中的氧气,D错误。
故选A。
37.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成分
B.蓝藻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改变了原始地球上的气体组成
C.植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原始蕨类是最早的登陆生物
D.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其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系统。生产者由自养生物组成;消费者由大部分动物、非绿色植物和一些寄生微生物组成;分解者则是由大部分的微生物和一些腐食生物组成。
【详解】解:A、细菌不都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
B、蓝藻能进行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产生放氧气,因此蓝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改变了原始地球上的气体组成,B正确;
C、植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C错误;
D、动物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的答题。
38.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⑤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①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③/②×100%的数值可表示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的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图中①是流入生产者的能量,图中乙同化的能量包括流入的能量②和输入的能量⑥,图中丙同化的能量是③,图中⑤代表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⑤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正确;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故图中①是通过光合作用流入生产者的能量,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③,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②+⑥),故③/(②+⑥)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
D、图中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为第二营养级,由于数量金字塔可能存在倒置的现象,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森林生态系统发生虫灾时,D正确。
故选C。
39.下图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一一食草昆虫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多少千克
A.G/125 B.G/100 C.G/75 D.G/50
【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假设黄雀增加最多(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为x,由题意已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食草昆虫和螳螂各占一半,所以黄雀要吃食草昆虫x÷2÷20%=2.5x,同理黄雀要吃螳螂也是2.5x.而螳螂增重2.5x需要消耗食草昆虫2.5x÷20%=12.5x,加起来相当于吃了食草昆虫15x,又相当于吃绿色植物15x÷20%=75x,已知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所以75x=G,x=G/75。
故选C。
40.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6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死亡,假如该杂食性海洋鱼的食物有1/3来自植物,1/3来自食草鱼类,1/3来自以食草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那么按能量流动效率20%来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
A.310kg B.240kg C.180kg D.150kg
【答案】A
【分析】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由题意可知,题干中存在3条食物链:①海洋植物→杂食性鱼,②海洋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③海洋植物→食草鱼→小型肉食鱼→杂食性鱼。
【详解】由题意可知,题干中存在3条食物链:①海洋植物→杂食性鱼,②海洋植物→食草鱼→杂食性鱼,③海洋植物→食草鱼→小型肉食鱼→杂食性鱼;杂食性鱼的食物1/3来自食物链①,1/3来自食物链②,1/3来自食物链③。所以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食物链①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1/3÷ 20%=10kg,从食物链②消耗的海洋植物为6×1/3÷ 20% ÷ 20%=50kg,从食物链③消耗的海洋植物为 6×1/3÷ 20% ÷ 20%÷ 20%=250kg,因此共需海洋植物 10+50+250=310kg,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41.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
(1)图1中a表示______。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型曲线增长。
【答案】(1) 性别比例 b
(2) 基本不变 10 J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结构,c表示种群密度;图2中,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1)图1中a表示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表示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2)图2显示前4年该林场松鼠的λ值(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都是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到10年期间λ一直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降低,故第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间,λ>1且数值稳定,说明松鼠种群数量变化类似“J”形曲线增长。
42.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处理排放的污水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是:工业或养殖业等排放的污水在人工建造的湿地中沿着一定方向流动过程中,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等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现有某人工湿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m,污水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为n,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r)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
(2)该湿地地势高低不平,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3)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______(用字母表示)。据调查,该湿地某水生动物摄入的能量为2.05×106(J·km-2·a-1),其粪便中的能量为4.50×105(J·km-2·a-1),呼吸作用散失了6.55×105(J·km-2·a-1),则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有______%(保留整数)用于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4)研究员做了湿地中某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25×16;一个计数室面积为1mm×1mm,深度为0.1mm)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中方格内酵母菌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_____×107个。
【答案】(1)能量流动
(2)水平
(3) m+n 59
(4)1.25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详解】(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
(2)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人工湿地地势高低不平,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
(3)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n;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故该湿地某植食性鱼类的同化量为2.05×106J/(hm2•a)-4.50×105J/(hm2•a)=1.6×106J/(hm2•a),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106J/(hm2•a)-6.55×105J(hm2•a)=9.45×105J(hm2•a),故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繁育繁殖的能量比率为(9.45×105)÷(16×105)≈0.59=59%。
(4)在用血球计数板(1mm×1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5,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一个中方格观察值为5,则一个小方格中数目为5/16=0.3125个,研究员做了湿地中某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25×16;一个计数室面积为1mm×1mm,深度为0.1mm)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中方格内酵母菌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0.3125/(1×1×0.1×10-3)×100×400=1.25×107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学情高二3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高二3月学情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部分区高三质量调查一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