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下册5.岩石、沙和黏土优质课ppt课件
展开教科版 四年级下册 《岩石与土壤》单元 5.岩石、沙和黏土 教学设计及反思 | |||||||
单元 | 《岩石与土壤》 | 课题 | 5.岩石、沙和黏土 | 课时 | 1 | ||
核心概念 | 10.地球系统 | ||||||
学习内容及要求 | 10.3 岩石与土壤 3~4年级 ④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士的特点,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 | ||||||
教学目标 |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 ||||||
科学观念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思维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探究实践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态度责任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
教学重点 |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 ||||||
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 |||||||
教学难点 |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 ||||||
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 |||||||
教学准备 |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2.班级记录单 | ||||||
学生:岩石、沙和黏土的标本,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思路 | 教学备注 | ||||
上课仪式
|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土壤中的成分。 |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
| ||||
一、导入
| [PPT出示岩石、沙、黏土图片]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1.思考:我们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岩石、沙和黏土? 2.思考: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 |
|
| ||||
二、探索 | (一)探索一: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预设3分钟) 1.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其余组进行补充。 2.PPT出示一些典型的图片(预设:山边、海边、河边、田野、沙漠)。 3.小结: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二)探索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27分钟) [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和黏土?(预设3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眼看、鼻闻(强调扇闻的方法)、手摸,还可以借助工具——放大镜。) 活动一:观察干燥的岩石、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 1.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 ①眼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②鼻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③手摸: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指导学生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 4.小结: ①岩石:粗糙,颗粒大。 ②沙:粗糙,颗粒较大 ③黏土:细腻,颗粒很小 活动二:观察潮湿的沙和黏土(预设12分钟) 1.我们对岩石、沙和黏土已经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次,思考如果用水润湿沙和黏土,哪个能团成小球,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黏土颗粒小能团成小球,沙颗粒大不能团成小球) 2.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 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痕迹不明显) 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 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 6.追问:如果是颗粒更大的岩石容易团成小球吗?颗粒更小的物质容易团成小球吗?并说说推测的理由。(引导学生从颗粒间隙大小回答) 7.提问: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 (预设:黏土颗粒间隙很小,黏性大,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沙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不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 8.小结: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 黏土: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 |
|
| ||||
三、研讨
| 1.思考:大自然中的沙是怎么来的呢? 预设:沙颗粒较大,是由颗粒更大的物质(岩石)碎裂而来。 2.思考:如果沙碎裂成更小的颗粒,会变成什么呢?(黏土) 3.[PPT出示多张岩石图片]推测大自然中岩石会如何变化? 小结:岩石风化碎裂成沙,继续风化变成黏土(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 |
|
| ||||
四、练一练 | 一、选择题 1.小爱说大岩石碎裂后会形成一些小岩石、沙和黏土。其中颗粒最小的是( )。 A.小岩石 B.沙 C.黏土 D.以上选项都错误 2.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用手指蘸取少量潮湿的沙和土壤在白纸上涂,那在白纸上可以留下清楚痕迹的是( )。 A.沙 B.土壤 C.都没痕迹 D.很难判断 3.根据土壤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微的进了分类。即沙砾(小石子)、沙、粉沙和黏土,其中( )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A.沙 B.黏土 C.粉沙 D.都难分辨 4.我们最容易在( )找到沙子。 A.沙滩上 B.水稻田里 C.黏土地里 D.高山上 5.沙质土之所以不大适合植物的生长,最主要的原因是( )过多而导致水分很容易流失。 A.岩石 B.黏土 C.腐殖质 D.沙和沙砾 6.刮风的时候,( )最容易随风飞扬,据说黄土高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A.岩石 B.沙 C.黏土 D.腐殖质
二、判断题 1.“水滴石穿”说明水的作用也可以使岩石破碎。( ) 2.如果把沙和黏土团成的小球放在纸上,沙团更不容易平摊在纸上。( ) 3.与黏土相比,沙遇水后的黏性较强,涂痕较浅。( ) 4.一般情况下,山上的岩石比较大,河里的岩石比较圆。( ) 5.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在风、水等作用下可能碎裂。( ) 6.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质土。( ) 7.人们用来种植蔬菜的土壤也是岩石演变(风化)而来的。( ) 参考答案
|
|
| ||||
五、整理 |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
| ||||
六、板书设计 |
|
| |||||
七、课堂反思 |
|
| |||||
| 本课的探索活动是比较岩石、沙和黏十,在教学中我拆分成了两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观察岩石。学生已经对花岗岩、大理岩和砂岩进行了观察。通过提问:"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岩石?会用到哪些工具?方法是什么?",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回顾,全班交流、补充,从课堂反馈可以看出学生掌握得较好。本课还加入了闻,教师强调用扇闻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学生一致认为岩石是不能团球和形成涂痕的。给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是每组一盒岩石标本,每位组员选择一种岩石来观察,每一种岩石都贴有标签,满足学生对岩石的好奇心。活动手册上岩石的发现地就改填岩石的名称。 活动二:比较沙和黏土。对外部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后,通过团球和涂痕实验对比认识这两种物质在黏性上的区别,给学生准备的沙和黏土是提前分好且少量,避免材料的浪费。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次性塑料手套,按照微课示范,将沙或黏土倒入手中,加水,在堂心搓成球;也可以带湿巾,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将沙或黏土倒在白纸上,用手指搓成球,实验结束后用湿中擦手,注意卫生。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记录,一是能否团球;二是用手轻轻按压,是否容易分散。第二个涂痕实验操作起来简,实验现象明显,指导学生记录,是否会留下痕迹,痕迹是否明显。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是有小组水滴得太多,虽然是滴管,还是要强调一滴一滴地滴,少量。 |
|
| ||||
教科版 (2017)5.岩石、沙和黏土精品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a href="/kx/tb_c16169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5.岩石、沙和黏土精品教学课件ppt</a>,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准备,温故知新,放大镜,你能设计这个实验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5.岩石、沙和黏土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9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5.岩石、沙和黏土课文ppt课件</a>,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调动感官+借助工具,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四年级下册5.岩石、沙和黏土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科学四年级下册5.岩石、沙和黏土精品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典型习题,课堂小结,课外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