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PPT+教案+导学案+说课稿+音视频素材)
展开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第2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 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多媒体依次显示)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右边的三个框。(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 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 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明确: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性质: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万年。在850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三)、试一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场灾难。
明确:
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