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4 特殊句式(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4 特殊句式(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第1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4 特殊句式(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第2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4 特殊句式(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4 特殊句式(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4 特殊句式(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共26页。
    特殊句式
    【考点解读】
    1.新课标对特殊句式的基本要求:能在积累背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句意并分清语法点,掌握句子类型及结构。
    2.考查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其中判断句和省略句考频较高,主要以选择和翻译句子形式出现;倒装句主要以选择形式出现。
    【常见题型】
    (2020秋•天津期末)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气
    D.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解释正确。
    B.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解释正确。
    C.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解释不正确。
    D.句意: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解释正确。
    【答案】故选:C
    √(2)下面句子中的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环滁皆山也
    B.行者休于树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倒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A.有误,句意为: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判断句。
    B.正确,句意为: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倒装句。
    C.有误,句意为: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陈述句。
    D.有误,句意为: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陈述句。
    【答案】故选:B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的第二年,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表明“乐”是表象,“醉”是根本。
    C.滁人游和太守宴这两幅图画中,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
    D.文至结尾,“太守”一词已经出现了多次,最后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应该是“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答案】故选:B
    【技巧透析】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二、 倒装句
    理解翻译时需要调整成正确的语序。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介词表示被动。如:于、 为、见、被,或语意表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四、省略句
    被省略的句子成分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添加上。
    【知识精讲】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
    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一)“……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
    (十二)“……,……”。(无标志性判断)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二、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三、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
    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
    (1)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2)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3)(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4)(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5)(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6)(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7)(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8)(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
    (9)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11)(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
    (12)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
    (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论语)十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 (《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
    (3)与。
    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
    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
    “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
    (五)省略介词。
    1.省略“于”。
    (1)在。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源记》)
    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 (《小石潭记》)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醉翁亭记》)
    (2)从。
    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3)给。
    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 (《公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 (《曹刿论战》)
    (4)到。
    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被动。
    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
    (6)对于。
    (7)向。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 (《陈涉世家》)
    (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2.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
    四、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五、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六、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
    七、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
    7.今诸生学于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
    “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屠惧,投以骨。    (《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出师表》)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三)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
    八、固定句式
    (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五)何以……。
    何以战?    (《曹刿论战》)
    (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
    (七)……孰与……。
    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
    3.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典例分析】
    (2021•山东省乐陵市一模)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祭以尉首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苟全性命于乱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ACD.都是倒装句;
    B.不是特殊句式。
    【答案】故选:B
    【课堂演练】
    1.(2020秋•天津市和平区期末)下列句式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弗之怠
    C.今诸生学于太学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解析】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式。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倒装句,意思是“常常从藏书丰富的人家借书”;
    B.“弗之怠”是倒装句,意思是“不敢懈怠抄书这件事”;
    C.“今诸生学于太学”是倒装句,意思是“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是陈述句,意思是“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
    【答案】故选:D
    2.(2021秋•山东省宁津县校级月考)课内文言文阅读。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例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是判断句式。
    A.判断句式;
    B.被动句式;
    C.倒装句式;
    D.省略句式。
    【答案】故选:A
    3.下面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弗敢专也
    C.神弗福也
    D.遂逐齐师
    【解析】选自《曹刿论战》一文,本题考查对倒装句的辨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有状谓倒装、定宾倒装、介词短语倒装、主谓倒装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结合掌握的文章大意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结构,按照现代语言表达的习惯来判断是否是的倒装句。
    A.句意为:您凭借什么作战?正常的句序为:以何战?本句是一个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B.句意为:不敢独自享有。
    C.句意为:神灵是不会保佑的。
    D.句意为:于是追击齐军。
    【答案】故选:A
    【课后巩固】
    1.下列每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必以分人
    咨臣以当世之事
    B.战于长勺
    试用于昔曰
    C.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忠之属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解析】选自课文《曹刿论战》,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及特点,再根据选项内容来辨别。
    A.不同,省略句/倒装句;
    B.相同,倒装句;
    C.相同,省略句;
    D.相同,判断句。
    【答案】故选:A
    2.(2021秋•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校级月考)古文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欧阳修)
    [乙]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①,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②“雪窦山”字。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③,触喉吻④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⑤,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节选自《雪窦游志》邓牧)
    【注】①舆夫:轿夫。朴野:质朴土气。②髹(xiū)书:用漆涂饰书写。③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④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⑤羡衍:延伸,扩展。
    (1)下列加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类城府
    佛印绝类弥勒
    B.或强然诺
    或异二者之为
    C.杂然而前陈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众宾欢也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类:像/像;
    B.或:有的人/或者;
    C.而:表修饰/表修饰;
    D.也:语气词/语气词。
    【答案】故选:B
    √(2)下列句子与“负者歌于途”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甚矣,汝之不惠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句式。“负者歌于途”是状语后置句。
    A.句意:有什么简陋呢?宾语前置句。
    B.句意:处在高高的朝廷就担忧他的臣民。定语后置句。
    C.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状语后置句。
    D.句意:你真是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
    故选:C。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重点词有: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临,靠近。句意: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②重点词有:负,背靠。类,像。句意: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答案】①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②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4)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两篇文章除了山水之乐之外,作者的“乐”还分别体现在[甲]   和[乙]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醉翁亭记》突出“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文“僧多读书,不类城府”写的是“诗书之乐”。
    【答案】与民同乐 诗书之乐
    (5)作为国家5A级风景区,雪窦山景色优美,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将如何给游客介绍雪窦山?请结合选文,写一篇简短的导游词。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导游词。结合雪窦山雪窦山的特点作答即可。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景区以雪窦古刹和千丈岩瀑布为中心,其中以雪窦寺最为著名,该寺位于雪窦山中心,四面环山,两流合汇,九个山峰犹如“九龙抢珠”,环境胜绝。纵观整个雪窦山,阡陌纵横,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实在是旅行游玩的最佳去处。
    【答案】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景区以以雪窦寺最为著名,该寺位于雪窦山中心,四面环山,九个山峰犹如“九龙抢珠”,环境胜绝。纵观整个雪窦山,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实在是旅行游玩的最佳去处。
    (6) 请从语言特点上分析两篇选文的相似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甲文中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乙文长短句结合,音韵富有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答案】两文语言优美,节奏富于变化,富有音韵美。
    【参考译文】
    【乙】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出了雪窦寺向右侧攀登千丈岩,飞瀑从锦镜池流出,倾泻而下落在绝壁下边的潭水中,幽深得无法计算。临近悬崖边,伸手攀树向下看,就头晕目昡,心惊肉跳。飞瀑开始像一块极大的白绢,水流遇到悬崖的岩石,就像大雪一样喷涌而下,所以上面有一座亭子叫“飞雪亭”。在亭上休息,有时被风景陶醉,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话到了嘴边刚要启口,环顾四周,可是没有够得上共谈的人。因想到这辈子的朋友,心里久久地感到不痛快。寺前秧田延伸,扩展,秧田虽在山林围绕的高处,却与平地没有不同。然而侧着往山下的村庄看,与山峰的相距有数百丈,抬头看山上连绵的山峰,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襪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基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王数封我   
    ②孙叔敖之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楚王多次封赏我。数:多次。
    ②句意:孙叔敖的智慧。知:同“智”,智慧。
    【答案】①多次;②同“智”,智慧。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本题考查判断句的翻译,“......也”表判断,翻译时需要加上判断动词“是”。
    重点词:以,把。恶,厌恶。此,这。句意: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答案】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从“王教封我夹,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可知,文章主要写了孙叔敖两件事,一是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二是让儿子不受利地。概括文章的主旨要抓住文中最后几句话“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些道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道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4、(2019秋•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期中)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轨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以:按照。
    A.以:用。
    B.以:因为。
    C.以:按照。
    D.以:表修饰,不译。
    【答案】故选:C
    (2)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然后根据句意进行辨析。
    例句:句意是: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判断句。
    A.句意:北山的愚公愚公,年纪将近九十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判断句。
    B.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倒装句。
    C.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倒装句。
    D.句意:这个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尽地诉说(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中人)都感叹惋惜。省略句。
    【答案】故选:A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岑文本认为,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
    【答案】故选:B
    (4)翻译下面句子。
    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蹈履,践行。弼,辅佐;躬,亲自,亲身。虽,即使。抗,比得上。句意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我),想实现尧舜之治,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上他。
    【答案】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我),想实现尧舜之治,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上他。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把它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您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这样辞官呢?”
    唐太宗时,很多人写信谏言,往往信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或者于事无补,唐太宗对这些信件很厌恶,想将写信的人降职查办,魏征对太宗说:“古代有人使用谤木,让人把自己的过失刻在谤木上,封事,应该是从谤木传承下来的吧。皇帝您想要听自己处理事务的得失,应该让对方畅所欲言。如果对方说的对,将对朝廷有益处,如果不对,也对政务没有什么影响。”太宗听完很高兴。
    有一天,太宗大宴群臣,太宗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经历艰险创立国家,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以后,献纳忠谏,匡正朕的过失,使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魏征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么能超越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二人。皇帝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谁贤?”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不是魏征所能比的。”皇帝说:“魏征施行仁义,来辅佐朕,想使朕成为尧,舜之君,即使诸葛亮也无法与之抗衡。”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詹何对曰 对:   
    ②故本在身 本:   
    【解析】“对”“本”这两个实词比较简单,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基本都能掌握。应先回忆之前学过的这些词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答案】①回答 ②根本,基础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解析】本题中的“治身”“明”要重点翻译,考查省略句,省略的宾语部分需要补充完整。
    【答案】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及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具体回答为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答案】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参考译文】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一课一思】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与试题演练04 特殊句式(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与试题演练04 特殊句式(教师版),共26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6 小说阅读之常见题型(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6 小说阅读之常见题型(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共27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5 小说阅读之主题(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知识点05 小说阅读之主题(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共2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