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共21页。
课前自主学习(10分钟)课前准备:课本、任务单、练习本、文具等自主任务一读:《寒食》《十五夜望月》(读诗歌、注释、翻译)二查: 老师抽查、分组同学检查课堂要求:遵守课堂公约,全程开启摄像头,开启麦克风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课堂互动学习目标:1.通过划分节奏、标注重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寒食》《十五夜望月》。2.通过结合注释和查阅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描绘古诗的画面和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古诗三首 第1课时 3学习古诗的四大步? 1.知诗人,解诗题2.借注释,明诗意3.诵诗句,品诗味4.想意境,悟诗情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工整清丽,多流连光景和唱酬赠别之作。主要作品有《韩君平诗集》。唐大历年间,政治腐败,宦官当道。知诗人,解诗题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 清明前两天,以禁火为标志,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 按风俗,在这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借注释,明诗意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府贵戚的府第飘散开。借注释,明诗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诵诗句,品诗味(1)自读古诗(2)展示读+生评朗读提示: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青烟袅袅的感觉。 《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无处不: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想意境,悟诗情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诗人笼统地讽刺当时的权臣,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 想意境,悟诗情主题概括 本诗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的景象,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 ,以示恩宠。寒食节权贵大臣学以致用:自学《十五月望夜》自学要求: (1)借助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2)默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诗人的情感。《十五夜望月》学习卡知诗人,解诗题 王建 (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建集》八卷,《宫词》一卷。知诗人,解诗题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学以致用:自学《十五月望夜》写景抒情地面 乌鸦 冷露 桂花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后巩固练习(10分钟)1.找出《寒食》中描写长安城美好春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十五夜望月》中表达诗人月明人远、别离思聚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补充笔记必做:1.将《寒食》《十五月望夜》默写一遍,并能说出诗歌大意2.完成《古诗三首》第2课时预习单。选做:1.钉钉家校本第3课智能练习作业超市
课前自主学习(10分钟)课前准备:课本、任务单、练习本、文具等自主任务一读:《寒食》《十五夜望月》(读诗歌、注释、翻译)二查: 老师抽查、分组同学检查课堂要求:遵守课堂公约,全程开启摄像头,开启麦克风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课堂互动学习目标:1.通过划分节奏、标注重读等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寒食》《十五夜望月》。2.通过结合注释和查阅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描绘古诗的画面和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古诗三首 第1课时 3学习古诗的四大步? 1.知诗人,解诗题2.借注释,明诗意3.诵诗句,品诗味4.想意境,悟诗情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工整清丽,多流连光景和唱酬赠别之作。主要作品有《韩君平诗集》。唐大历年间,政治腐败,宦官当道。知诗人,解诗题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 清明前两天,以禁火为标志,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 按风俗,在这一天,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借注释,明诗意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府贵戚的府第飘散开。借注释,明诗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诵诗句,品诗味(1)自读古诗(2)展示读+生评朗读提示: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可以适当拖长声调,读出青烟袅袅的感觉。 《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无处不: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想意境,悟诗情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诗人笼统地讽刺当时的权臣,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 想意境,悟诗情主题概括 本诗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 的景象,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 ,以示恩宠。寒食节权贵大臣学以致用:自学《十五月望夜》自学要求: (1)借助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 (2)默读古诗,想象诗歌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诗人的情感。《十五夜望月》学习卡知诗人,解诗题 王建 (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建集》八卷,《宫词》一卷。知诗人,解诗题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学以致用:自学《十五月望夜》写景抒情地面 乌鸦 冷露 桂花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后巩固练习(10分钟)1.找出《寒食》中描写长安城美好春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十五夜望月》中表达诗人月明人远、别离思聚情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补充笔记必做:1.将《寒食》《十五月望夜》默写一遍,并能说出诗歌大意2.完成《古诗三首》第2课时预习单。选做:1.钉钉家校本第3课智能练习作业超市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