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8919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端午粽》(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89194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0《端午粽》(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8919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谜语导入,激发情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深入分析,巩固拓展,提升认知,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实际演练,分层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端午粽》试讲稿 试讲教案 (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总、米、间”等 13 个字,会写“午、叶”等 7 个字,知道课文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查字典、朗读课文,学生学会不同的识字认字方法,提高自主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教学重点:会认“总、米、间”等 13 个字,会写“午、叶”等 7 个字,知道课文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教学难点: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情感1.教师通过提问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得到谜底是粽子,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2.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3.教师指导检查自学效果,指名领读,并指导认字、写字。(1)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总 米 间 分 豆 肉 带 知 据 念”(2)教师范写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学生书空,然后描红、临写,教师检查、指导。(二)了解内容提问: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交流。明确: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一)学习第 1 自然段1.提问:课文中的端午粽是怎么来的?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明确: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2.提问:为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呢?要求: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当讲解。明确: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3.指导朗读:第 1 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全班齐读第 1 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二)学习第 2 自然段1.提问: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要求:指名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其他学生找出句子。明确: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2.提问: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圈画,教师点拨。明确: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是 AAB 式的叠词。3.指导朗读:读好三个叠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读好三个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4.提问:这样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明确: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5.提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三)学习第 3 自然段1.提问: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预设: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2.提问: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明确:美滋滋地吃。“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3.提问: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明确: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4.提问: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善良、乐于分享。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提问: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补充,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小结,教师归纳补充: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1.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2.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七、板书设计端午粽材料:箬竹叶 糯米 枣气味:清香口感:香甜 (二)试讲逐字稿一、谜语导入,激发情感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非常精神,那么有精神的同学肯定也很聪明。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聪明的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谜底是什么呢?生:粽子。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将谜底揭晓了。说到粽子,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生 1:水果粽、豆沙粽。生 2:红枣粽、肉粽。师:原来粽子这么多种多样,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有趣的粽子。(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同学们,请自由地朗读课文,用铅笔标注不认识的生字,并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师:大家已经读完了,根据要求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尝试解决生字词。师: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解决生字词的效果了,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读一下生字。师:再请同学们开火车去掉拼音读生字:“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师:生字读完了,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记得跟老师一起书空,并且拿出你的字帖,描红,临写几遍。师:我们的生字词解决了,现在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文中围绕端午粽写了哪些内容?生: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粽子的食材、味道和花样。师:你的概括能力可真强啊!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师:课文中的端午粽是怎么来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师:为什么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呢?请靠窗的同学来回答。生: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师:第 1 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请全班同学齐读第 1 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师:外婆做了什么样的粽子等着我们回去?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师: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生: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是 AAB 式的叠词。师:请大家读好三个叠词: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和三个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师:这样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吃起来又有怎样的口感呢?生: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师:你总结得很好!师: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还有什么特点呢?生:花样也多。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师:说得很准确,外婆做了这么好吃的粽子,我们是怎样品尝的呢?生:美滋滋地吃。“美滋滋”生动地写出了“我们”一家吃粽子时高兴又满足的心情。师: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怎么做了?生: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师:这说明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善良、乐于分享。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外婆的这种优秀品质,要乐于与同学分享,相互帮助。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师: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生:划龙舟、喝雄黄酒、挂艾草。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生:中秋节、春节、元宵节。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师: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生 1:我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生 2:我知道了在生活中也要学习外婆乐于分享的品质。师:看来大家收获都很多!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师: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两个作业,第一向爸爸妈妈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及习俗,与同学分享。第二,回家和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包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端午粽。师:好,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一年级下册10 端午粽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动漫片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课文 310 端午粽教案设计,共2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