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01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02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03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8页。

    绵阳南山中学2022年春季高2020级半期考试
    生物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组成,共8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葡萄汁制成果酒和果醋后,有机物总量减少而种类增加
    B. 葡萄榨汁前先除去枝梗再冲洗
    C. 发酵过程中有关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外
    D. 制成果酒后制作果醋,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将葡萄汁制成果酒和果醋的过程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导致有机物总量减少,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会导致有机物的种类增加,A正确;
    B、葡萄应该先冲洗再去梗,B错误;
    C、发酵过程中有关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C错误;
    D、制成果酒后再制作果醋,不仅需要调节温度,还需要进行通气,D错误。
    故选A。
    2. 腐乳是我国民间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所选豆腐块的含水量过多,会使发酵后的腐乳不易成形
    B. 腐乳营养丰富的原因是大分子物质经发酵作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C. 腐乳制作过程中,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
    D. 不同风味的腐乳制作方法不同,如红方腐乳是因加入色素而呈红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在制作腐乳时选择的豆腐含水量要适宜(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如果含水量过多,则乳块不易成形,含水量过少,会使发酵后的腐乳口感较硬,A正确;
    B、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因为毛霉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这些酶能将豆腐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而且易于消化的物质,因此腐乳营养丰富,B正确;
    C、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毛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15~18℃,C正确;
    D、豆腐乳的品种很多,红方腐乳因加入红曲而呈红色,味厚醇香;糟方腐乳加入酒精而糟香扑鼻;青方腐乳不加辅料,用豆腐本身渗出的水加盐腌制而成,D错误。
    故选D。
    3. 下列有关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亚硝酸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转变成致癌物质
    B. 样品显色反应后进行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C. 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是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D. 测定其含量的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详解】A、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变成致癌物质,A正确;
    B、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可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 的含量,B正确;
    C、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因此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顺序是: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C错误;
    D、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等几个步骤,D正确。
    故选C。
    4. 下列关于无菌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煮沸消毒可杀死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
    B. 使用后的培养基可以直接丢弃
    C. 紫外线只适用于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
    D. 金属器具只能采用灼烧灭菌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围绕着如何避免杂菌的污染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详解】A、煮沸消毒只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A错误;
    B、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不能直接丢弃,以免污染环境,B错误;
    C、紫外线灭菌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或RNA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灭菌的效果,此法只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只适用于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C正确;
    D、金属器具可以采用灼烧灭菌法或干热灭菌,D错误。
    故选C。
    5. 下列有关大肠杆菌培养、计数和保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培养基的PH应是中性或微碱性
    B. 测定其数目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 对于频繁使用的大肠杆菌,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保存
    D. 培养基灭菌后,待其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倒平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的营养物质及氧气的需求。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
    【详解】A、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细菌通常要求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因此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的pH应是中性或微碱性,A正确;
    B、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对微生物计数的常用方法,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因此培养大肠杆菌时计数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
    C、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对于频繁使用的大肠杆菌的可用的保存方法是培养基直接保存法,C错误;
    D、倒平板时需将培养基冷却至不烫手,又不能温度过低使培养基凝固,因此需要将培养基冷却到50℃左右,D正确。
    故选C。
    6. 关于干热灭菌与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操作时,均不能将物品放太挤
    B. 操作过程中,灭菌物品均不能与筒壁接触
    C. 干热灭菌时,等温度下降到70℃以下后,才能打开箱门
    D. 高压蒸汽灭菌时,打开排气阀,使压力表降到零后,才能打开盖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详解】A、干热灭菌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时,都不能将物品摆放太挤,A正确;
    B、干热灭菌与高压蒸汽灭菌操作过程中,灭菌物品均不能与筒壁接触,B正确;
    C、干热灭菌时,等温度下降到70℃以下后,才能打开箱门,C正确;
    D、高压蒸汽灭菌结束后,等待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才能开启锅盖,不能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D错误。
    故选D。
    7. 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W在培养基中达到一定量时培养基表现为不透明。某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降解W的细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透明圈的形成是因为W物质被分解
    B. 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应该是以物质W为唯一氮源
    C. 甲菌落中的细菌可能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
    D. 乙菌落中的细菌都能降解W,不需要进一步纯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筛选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能选择性地区分这种微生物的培养基。利用选择培养基,可使混合菌群中的目标菌种变成优势种群,从而提高该种微生物的筛选效率。
    【详解】A、W在培养基中达到一定量时培养基表现为不透明,因此透明圈的形成是因为W物质被分解,A正确;
    B、要筛选出能降解W的细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应该是以物质W为唯一氮源,B正确;
    C、该培养基以W物质为唯一氮源,而甲菌落周围未出现透明圈,因此甲菌落中的细菌可能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C正确;
    D、乙菌落中的细菌不一定都能降解W,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纯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培养基的配置和使用,针对不同要求的目标菌种,选择不同物质配制不同筛选作用的培养基。并且要求学生理解识别目标菌种筛选的现象,判断筛选结果。
    8.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B. 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培养基只能用固体培养基
    C.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
    D. 分离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
    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详解】A、分离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A正确;
    B、若用显微计数法计数微生物数量时,培养基可用液体培养基,B错误;
    C、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为刚果红染色法,C正确;
    D、分离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以尿素为唯一氮源,D正确。
    故选B。
    9. 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选择培养基中应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营养
    B. 可从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C. 初步筛选出的纤维素分解菌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
    D. 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从土壤中筛选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刚果红染液可以和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的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可以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而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利用这一点,可以使用刚果红染液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A、要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应该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不能加入葡糖糖,A错误;
    B、落叶中富含纤维素,因此可从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中获得纤维素分解菌,B正确;
    C、纤维素分解菌因能产生纤维素酶,所以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因此初步筛选出该菌后还需通过发酵产生纤维素酶来确定是否为所需要的,C正确;
    D、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是以真菌纤维素酶产生菌为菌种,经菌种制备后进行固体或液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胶酶是指能够高效分解果胶的一种酶
    B. 果胶酶可以分解细胞壁的全部组成物质
    C. 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
    D. 组成果胶酶的基本单位是半乳糖醛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果胶酶可产生于霉菌、酵母菌和细菌。
    【详解】AB、果胶酶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只能分解果胶不能分解纤维素,AB错误;
    C、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C正确;
    D、果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11. 温度、酸碱度等因素都要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用加酶洗衣粉洗涤衣服上的新鲜血渍时,不能直接使用开水
    B. 若要除去衣服上的血渍,应选择含蛋白酶的碱性洗衣粉
    C. 为了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洗衣时可在蛋白酶洗衣液中直接添加脂肪酶
    D.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耐酸、耐碱、能忍受较高温度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详解】A、用加酶洗衣粉洗涤衣服上的新鲜血渍时,不能直接使用开水,原因是开水使血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沉淀,难以清洗,以及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降低洗涤效果,A正确;
    B、血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若要除去衣服上的血渍,应选择含蛋白酶的碱性洗衣粉,B正确;
    C、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酶会降解脂肪酶,因此为了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洗衣时不可在蛋白酶洗衣液中直接添加脂肪酶,C错误;
    D、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耐酸、耐碱、能忍受较高温度的酶,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有关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固定化酶技术所固定的酶可以被永久使用
    B.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将酶或细胞固定到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C. 固定化酶技术中用到的反应柱,酶能通过而反应物不能通过
    D. 固定化细胞技术比固定化酶技术成本更高,操作更复杂
    【答案】B
    【解析】
    【分析】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
    【详解】A、固定化酶技术所固定的酶可以重复使用,但不可以被永久使用,A错误;
    B、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B正确;
    C、固定化酶中用到的反应柱的底端装有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酶颗粒无法通过筛板上的小孔,而反应溶液却可以自由出入,C错误;
    D、固定化细胞技术比固定化酶技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D错误。
    故选B。
    审核老师您好,D选项原题为固定化细胞技术比固定化细胞技术成本更高,操作更复杂,我进行了修改,如修改错误,请您联系我,谢谢。
    13. 有关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缓冲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缓冲溶液能保持体外溶液的pH与体内环境中的pH完全一致
    B. 缓冲溶液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
    C. 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
    D. 凝胶色谱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都要用到缓冲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详解】A、在纯化洗脱血红蛋白时为保持体外溶液的pH与体内环境中的pH基本一致,维持蛋白质正常结构和功能,需要加入磷酸缓冲液,A错误;
    B、缓冲溶液通常是由一或两种化合物(缓冲剂)溶解于水中制得,调节缓冲剂的配比就可制得不同pH范围的缓冲液,B正确;
    C、缓冲物质指能调节溶液的pH值,使溶液的pH值在加入一定量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时保持恒定或小范围变化的一种物质,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C正确;
    D、凝胶色谱法是加缓冲溶液是为了洗涤平衡,使凝胶装填均匀紧密,缓冲液在电泳过程中的一个作用是维持合适的pH,D正确。
    故选A。
    14. 下列是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有关操作,错误的是
    A. 血红蛋白的分离常采用凝胶色谱法
    B. 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C. 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
    D. 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分离时间均会影响红细胞的洗涤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一般获取血液样品后需要添加抗凝血剂柠檬酸钠,可以防止血液凝固。
    【详解】A、血红蛋白的分离常采用凝胶色谱法,A正确;
    B、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B错误;
    C、在采血容器中预先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C正确;
    D、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分离时间均会影响红细胞的洗涤效果。D正确。
    故选B。
    15. 下列有关凝胶色谱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洗脱用的液体必须与浸泡凝胶所用的液体相同
    B. a、b均为蛋白质分子,其中先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的是b
    C. 如果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的现象时,应马上加入洗脱液
    D. 色谱柱底部d位置相当于多孔板的结构,可由尼龙网和尼龙纱替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凝胶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长,移动的速度慢,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详解】A、洗脱用的液体应尽量与浸泡凝胶所用的液体相同,A错误;
    B、a、b均为蛋白质分子,a蛋白质不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短,移动的速度快,先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B错误;
    C、如果发生洗脱液流干露出凝胶颗粒的现象时,应重新装填凝胶色谱柱,C错误;
    D、色谱柱底部d位置相当于多孔板的结构,可由尼龙网和尼龙纱替代,D正确。
    故选D。
    16. 玫瑰精油的提取过程中,依次用到清水、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A. 溶解,萃取,除水
    B. 蒸馏,萃取,除颗粒杂质
    C. 蒸馏,油水分层,除水
    D. 溶解,油分水层,除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蒸馏法提取玫瑰草精油的流程为:
    ①在开花的盛期(时期)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
    ②在水蒸气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
    ③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
    ④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
    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
    【详解】加入清水共沸,可以通过水分子向原料细胞中渗透,植物中芳香油向水中扩散,并随水份一起蒸馏出来;
    加入NaCl的目的是使油水分层,便于分液;
    加入无水Na2SO4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份,提高产品纯度。
    故选C。
    17. 下列提取玫瑰精油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提取玫瑰精油的玫瑰花应在花开的初期采收
    B. 提取玫瑰精油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水气蒸馏
    C. 保存玫瑰精油时,最好将其存放在低温环境中
    D. 提高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可提高产品品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所以可选择简便行的水中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
    【详解】A、提取玫瑰精油最好再盛花期采收,此时玫瑰精油含量最高,A错误;
    B、提取玫瑰精油用水中蒸馏法,B错误;
    C、保存玫瑰精油时,最好将其存放在低温环境中,C正确;
    D、严控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可提高产品品质,D错误。
    故选C。
    18. 下列关于胡萝卜素提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提取胡萝卜素的原理是利用胡萝卜素和其他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B. 萃取样品中出现了和标准样品一样的层析带,说明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成功
    C. 在提取胡萝卜素时,可选用乙醇或石油醚作为萃取剂
    D. 工业上用养殖岩藻作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直接用新鲜岩藻萃取
    【答案】B
    【解析】
    【分析】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常采用萃取法提取。提取流程为: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
    【详解】A、提取胡萝卜素的原理是利用胡萝卜素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的特点,常采用萃取法提取,A错误;
    B、在用纸层析法鉴定胡萝卜素时,若萃取样品中出现了和标准样品一样的层析带,说明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成功,B正确;
    C、在提取胡萝卜素时,可选用石油醚作为萃取剂,而乙醇是水溶性有机溶剂,不能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C错误;
    D、工业上用养殖岩藻作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需将新鲜岩藻干燥后进行萃取,D错误。
    故选B。
    19. 科学家用含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0h-19.3h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 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中约有10%处于分裂期
    C. 21.3h-38.6h时细胞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D. 中心体移向两极发生在38.6h-40.6h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细胞周期是分裂间期+分裂期,先有分裂间期为其准备物质,因此2-21.3为一个细胞周期,而0-19.3只是时间上等于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错误;
    B、分裂期时间为2h,细胞周期为19.3,因此分裂期的细胞约占2/19.3=10%,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中约10%处于分裂期,B正确;
    C、21.3h~38.6h时细胞处于间期,会有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细胞会发生细胞适度的生长,C错误;
    D、蚕豆细胞属于高等植物细胞,不含中心体,因此不会发生中心体复制以及移向两极,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关于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单体的形成和分离是在前期和后期
    B. 在分裂间期,DNA复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在后期,可以观察到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D. 纺锤体的形成在前期,细胞板的形成在末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特点:
    间期:主要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此时染色体上DNA加倍,但染色体数量不变,形成染色单体。
    前期: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同时形成纺锤体;核膜、核仁解体消失;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此时染色体和纺锤体清晰可见。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套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逐渐移向细胞两极;此时期染色体数量加倍,DNA暂时不变。
    末期:染色体变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两个细胞核并随细胞质的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染色单体的形成在间期,分离是在后期,A错误;
    B、在间期DNA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在后期,B错误;
    C、在中期可以观察到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
    D、纺锤体的形成在前期,细胞板的形成在末期,D正确。
    故选D。
    21. 某同学观察马蛔虫(2n=4)细胞分裂过程时,绘制了如下三幅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A. 图一中结构1最终解螺旋,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
    B. 图一所处时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
    C. 图一与图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1:1
    D. 图一和图二分别对应图三中的d和a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一: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析图二: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三:a中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中染色体:DNA=2:1,不可能存在;c中染色体与DNA数目与体细胞相等,染色体与DNA数目之比为1:1,表示有丝分裂末期;d中染色体:DNA=1: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详解】A、图一中结构1为纺锤体,在前期形成,末期消失,A错误;
    B、图一所处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在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错误;
    C、图一与图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图2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无染色单体,C错误;
    D、图一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图三中的d时期,图二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图三中的a时期,D正确。
    故选D。
    22. 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观察某种植物(染色体数目为2N)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
    B. 漂洗不彻底会导致解离过度,细胞结构易受损
    C. 碱性染料可将染色质(或染色体)染成深色
    D.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色单体数目为0,2N或4N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便于观察,A正确;
    B、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便于染色,漂洗不彻底可能会影响染色效果,B正确;
    C、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液)可以将染色质(或染色体)染成深色,C正确;
    D、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色单体不一定是0,如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是4N,D错误。
    故选D。
    23. 如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哺乳动物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乙细胞中含有两个四分体
    C. 乙和丙时期都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睾丸中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图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图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丙图不均等分裂可以看出,该哺乳动物为雌性。
    【详解】A、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中期,含有四条染色体,其中含有两个四分体,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在乙细胞中,丙处于减数 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不可能发生自由组合,C错误;
    D、由丙图不均等分裂可以看出,该哺乳动物为雌性,且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因此,睾丸中不能出现丙图细胞,D错误。
    故选B。
    24.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5对
    B. 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C. 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没有细胞质的均分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但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没有成对的染色体,A错误;
    B、一个精原细胞能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25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B错误;
    C、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分,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第一极体形成第二极体时存在细胞质的均分,C错误;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同源染色体分裂,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目减半,D正确。
    故选D。
    25. 某些药物可以将细胞有丝分裂阻断在特定的时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用药物抑制细胞质分裂,会导致细胞中染色体增倍
    B. 若用药物抑制DNA复制,则使分裂期的细胞增多
    C. 若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将有丝分裂阻断在间期
    D. 若用药物抑制着丝点分裂,则染色体与核DNA的比值维持在1∶1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若用药物抑制细胞质分裂,会导致细胞中染色体增倍,A正确;
    B、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若用药物抑制DNA复制,则使分裂间期的细胞增多,B错误;
    C、纺锤体是在前期形成的,因此若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将有丝分裂阻断在分裂期,C错误;
    D、若用药物抑制着丝点断裂,则分裂期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比值维持在1:2,但间期DNA复制之前,染色体与核DNA之比为1:1,D错误。
    故选A。
    26. 下列几种基因型个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异常配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选项
    个体基因型
    配子基因型
    染色体异常移动发生时期
    A
    Dd
    D、D、dd、无D或d
    减数第一次分裂
    B
    AaBb
    AaB、AaB、b、b
    减数第二次分裂
    C
    XaY
    XaY、XaY、无性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aXBXb
    AAXBXb、XBXb、a、a
    减数第二次分裂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中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B中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D中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
    27. 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利用“假说—演绎法”成功提出基因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B. 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D. “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所作假说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孟德尔并不知道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A错误;
    B、孟德尔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因此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B错误;
    C、孟德尔依据杂交和自交实验现象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孟德尔时期没有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C错误;
    D、孟德尔做出的“演绎”是F1杂合子与隐性亲本交配后代将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而“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D正确。
    故选D。
    【点睛】
    28. 现有一条黑斑蛇与一条黄斑蛇杂交,结果如下图,若再让F1代黑斑蛇之间相互交配,在F2代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根据上述实验,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 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C. F2代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4
    D. 黄斑是隐性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及题图:让F1黑斑蛇之间自交,在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即发生了性状分离,由此可判断黑斑相对于黄斑是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F1黑斑蛇的基因型为Aa,亲本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也为Aa,黄斑蛇的基因型均为aa。
    【详解】A、黑斑蛇的基因型为A_,可见其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F1黑斑蛇与亲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均为Aa,B正确;
    C、F1代黑斑蛇之间相互交配,Aa×Aa→AA:Aa:aa=1:2:1,与F1代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错误;
    D、让F1黑斑蛇之间自交,在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两种表现型同时出现,即发生了性状分离,由此可判断黑斑相对于黄斑是显性性状,D正确。
    故选C。
    29. 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绘得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

    A. 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 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 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 c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后代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由此可见,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且无限接近于1;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且无限接近1/2;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因此,图中a表示纯合子所占的比例,b表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c表示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详解】A、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 (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对应于图中曲线a,A正确;
    B、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并且它们的比例相等,因此显性纯合子1/2[1- (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1/2,对应于曲线b,B正确;
    C、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相等,因此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也可用b曲线表示,C错误;
    D、杂合子的比例为(1/2) n,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即c曲线,D正确。
    故选C。
    【点睛】
    30. 下图是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由基因A、a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病
    B. Ⅱ6个体的基因型是Aa
    C. Ⅱ3与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3
    D. Ⅲ8与一个患病男性结婚,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II5和II6正常,其子代III9和III10患病,根据“无中生有,有为隐”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故II5和II6的基因型均为Aa,II3的基因型为aa,II4的基因型为Aa,III7和III8的基因型均为Aa。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Ⅱ6个体的基因型是Aa,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I3的基因型为aa,II4的基因型为Aa,故Ⅱ3与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1/2=1/2,C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III8的基因型为Aa,其与一个患病男性(基因型为aa)结婚,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1/2=1/2,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31. 在果酒、果醋发酵过程中,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中期可以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酒香逐渐变成醋香。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整个发酵过程中,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培养液pH逐渐减小
    B. 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发酵条件不同,但时间要控制相同天数
    C. 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不同,但细胞基本结构相同
    D. 两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新陈代谢类型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但无酒香,是因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容器内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中期可以闻到酒香是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后期酒香逐渐变成醋香是因为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
    【详解】A、整个发酵过程中,初期到中期产生酒精,再到后期产生醋酸,培养液pH逐渐减小,A正确;
    B、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的发酵条件不同,发酵天数也不同,B错误;
    C、制葡萄醋和制葡萄酒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制酒所用的是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制醋所用的是醋酸菌,为原核生物,二者细胞基本结构不同,C错误;
    D、两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二者新陈代谢类型不同。
    故选A。
    32.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不需消毒即可使用
    B. 卤汤中酒的含量应控制在12%左右,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
    C. 卤汤是由盐、酒和香辛料配制而成
    D.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答案】B
    【解析】
    【分析】1、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
    【详解】A、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洗刷干净后需消毒后再使用,A错误;
    BC、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会延长,B正确,C错误;
    D、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摆放在瓶中,自下而上随层数的增加逐渐增加盐量,为防止污染,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D错误。
    故选B。
    33. 实验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A. 果酒发酵:冲洗→榨汁→密闭发酵→通气发酵
    B. 培养基制作: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 制作腐乳:毛霉生长→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D. 胡萝卜素提取:胡萝卜→粉碎→干燥→过滤→萃取→浓缩→胡萝卜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计算:依据是培养基配方的比例。
    (2)称量:牛肉膏比较黏稠,可同称量纸一块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易吸潮,称取时动作要迅速,称后及时盖上瓶盖。
    (3)溶化:牛肉膏和称量纸+水加热取出称量纸→加蛋白胨和氯化钠→加琼脂→补加蒸馏水至100mL。
    (4)调pH。
    (5)灭菌: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采用干热灭菌。
    (6)倒平板。
    【详解】A、果酒发酵的流程为:选料→冲洗→榨汁→发酵→果酒,A错误;
    B、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B错误;
    C、制作腐乳的实验流程为:毛霉生长→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C正确;
    D、胡萝卜素提取: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粗品,D错误。
    故选C。
    34. 如下图所示,自来水经滤膜过滤后,转移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48 h,染色后统计变色菌落数目为165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培养基含伊红—美蓝,大肠杆菌菌落呈蓝绿色
    B. 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浓度33个·L-1,比真实值偏大
    C. 为了提高准确度,需设重复实验,但不用空白对照
    D. 若培养基菌落数目大于300,可适当减少自来水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若培养基含伊红-美蓝,大肠杆菌菌落呈黑色或紫黑色有金属光泽,A错误;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浓度是165÷5=33个/L,由于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可能长成一个菌落,因此比真实值偏小,B错误;为了提高准确度,需设重复实验,同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C错误;若培养基菌落数目大于300,说明细菌数目较多,可适当减少自来水量,D正确。
    35. 下列关于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洗涤好的红细胞加入生理盐水和甲苯使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B. 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当红色区带移动到色谱柱底端时停止收集流出液
    C.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质时,分子移动速度取决于分子电荷数
    D. 冲洗新装好的色谱柱和对血红蛋白提取样品进行洗脱使用的磷酸缓冲液浓度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低速短时间离心),②血红蛋白的释放(需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高速长时间离心);(2)粗分离:透析除去分子较小的杂质;(3)纯化:用凝胶色谱法纯化;(4)纯度鉴定: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详解】A、洗涤好的红细胞加入蒸馏水和甲苯使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A错误;
    B、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血红蛋白,当红色区带移动到色谱柱底端时开始收集流出液,B错误;
    C、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蛋白质时,分子移动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C错误;
    D、冲洗新装好的色谱柱和对血红蛋白提取样品进行洗脱使用的磷酸缓冲液浓度相同,均为20mmoi/L,D正确。
    故选D。
    36. 下列有关加酶洗衣粉及其洗涤效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使用添加纤维素酶的洗衣粉可使衣物蓬松柔软,棉织制品也可使用
    B. 加酶洗衣粉不含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C. 用温水浸泡、延长浸泡时间可以提高洗涤效果
    D. 用含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衣物后应立即冲洗双手
    【答案】B
    【解析】
    【分析】加酶洗衣粉中添加了多种酶制剂,如碱性蛋白酶制剂和碱性脂肪酶制剂等;这些酶制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清除衣物上的污渍,而且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并且这些酶制剂及其分解产物能够被微生物分解,不会污染环境。
    【详解】A、使用添加纤维素酶的洗衣粉可使衣物蓬松柔软,棉织制品也可使用,A正确;
    B、加酶洗衣粉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无磷的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错误;
    C、用温水(酶的活性高)浸泡、延长浸泡时间(使酶和底物充分接触)可以提高洗涤效果,C正确;
    D、用含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衣物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双手,否则会损伤双手,D正确。
    故选A。
    37. 如图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个细胞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丙和戊→丁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粒分裂
    B. 丙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只能代表精子或卵细胞
    C.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丙→戊过程中
    D. 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中中染色体:DNA=1:1,且数目均为体细胞的一半,代表精子或卵细胞;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丙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戊中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属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
    【详解】A、乙→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戊→丁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它们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点分裂,A正确;
    B、丙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能代表精子、卵细胞或极体,B错误;
    C、戊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在该时期,故基因重组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可用丙→戊过程表示,C正确;
    D、丁和戊时期分别是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
    38. 如图为取自同一哺乳动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假设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基因型为MMN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乙、丙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
    B. 图甲、图乙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丙、图丁细胞中均不具有同源染色体
    C. 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D. 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甲合图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图甲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图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由图乙可知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因此图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
    D、该生物的基因型为MMNn,若相应基因如图丁所示,出现了新出现的m基因,则说明该细胞在此之前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39. 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46(个)
    B. 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1(个)
    C.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组)
    D. 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3(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
    (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46→92→46,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46,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为1或2,因此n=1,B正确;
    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规律为2→4→2,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2(个),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是体细胞的两倍,即92,因此n等于46,D错误。
    故选D。
    40. 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顶端开雄花,叶腋开雌花,既能同株传粉,又能异株传粉,是遗传学理想材料。籽粒颜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现将杂合的黄色玉米植株与白色玉米植株间行种植,则黄色玉米植株所结种子中白色所占的比例为(  )
    A. 1/4 B. 3/8 C. 3/16 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杂合的黄色玉米植株(Aa)与白色玉米植株(aa)间行种植,玉米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 求黄色玉米植株所结种子,因此包含1/2Aa自交,1/2Aa与aa杂交。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杂合的黄色玉米植株(Aa)与白色玉米植株(aa)间行种植,1/2Aa自交,1/2Aa与aa杂交。1/2Aa自交,子代白色aa为1/8;1/2Aa与aa杂交,子代白色aa为1/4,则黄色玉米植株所结种子中白色所占的比例为1/8+1/4=3/8。
    故选B。
    【点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41.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中常用到载体—海藻酸钠。已知海藻酸钠能与CaCl2反应产生海藻酸钙,使凝胶珠具有稳定的结构,而柠檬酸钠能与海藻酸钙反应,使海藻酸钙溶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海藻酸钠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通常不采用图甲中方法[ ]______和[ ]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2)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是用海藻酸钠作为载体包埋酵母细胞,溶解海藻酸钠时最好采用______的方法,以防发生焦糊。待固定化结束后,将凝胶珠用蒸馏水冲洗2~3次,目的是____________。
    (3)部分同学实验制得的凝胶珠如图乙,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若要测定培养后凝胶珠中酵母菌数量,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化学结合法 ②. 物理吸附法 ③. 细胞体积相对较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 ④. 小火间断加热 ⑤. 洗去CaCl2,防止凝胶珠硬度变大影响其通透性 ⑥. 注射器中的溶液推进速度过快(或“海藻酸钠浓度过高”等) ⑦. 将凝胶珠用柠檬酸钠溶液溶解,然后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再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或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解析】
    【分析】1、据图示可知,①化学结合法、②物理吸附法、③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常用的包埋材料是海藻酸钠,使用方法如图③.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细胞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2、酵母细胞的固定多采用包埋法;用干酵母和海藻酸钠制备同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为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的)CaCl2溶→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详解】(1)因为细胞体积比较大,难以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所以通常不采用图甲中方法①化学结合法和②物理吸附法,固定化细胞技术更适合采用包埋法。
    (2)溶解海藻酸钠时最好采用小火或间断加热的方法,以防发生焦糊。待固定化结束后,将凝胶珠用蒸馏水冲洗2~3次,目的是洗去CaCl2,防止凝胶珠硬度变大影响其通透性。
    (3)凝胶珠如图乙,其原因可能是注射器中的溶液推进速度过快;注射器距离CaC12溶液液面太近;海藻酸钠浓度偏高,制作失败。
    (4)若要测定培养后凝胶珠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思路是:将凝胶珠用柠檬酸钠溶液溶剂,然后用无菌水适当稀释,再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或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点睛】本题考查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要求考生识记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具体过程,掌握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 橘皮精油无色透明,具有诱人的橘香味,是食品、化妆品和香水配料的优质原料。研究发现,橘皮精油还有抑菌效果。回答下列问题:
    供试菌种
    橘皮精油浓度/(ul。ml)
    100
    50
    25
    15
    10
    5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
    大肠杆菌



    +
    ++
    ++
    ++
    肺炎克雷伯菌




    +
    ++
    ++
    铜绿假单胞菌







    啤酒酵母





    +
    +
    注:“—”表示不生长;“+”代表生长,“++”表示生长很多。

    (1)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通常采用压榨法制备,制备中需将橘皮用石灰水浸泡。石灰水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出油率。橘皮在石灰水中的浸泡时间为___________,橘皮要浸透,这样压榨液的黏稠度不会太高,过滤时不会堵塞筛眼。
    (2)科研人员探究橘皮精油抑菌实验时,得到实验结果,如上表所示。
    ①由表可知,橘皮精油对____________的抑菌效果最好。
    ②某同学完成验证实验后,欲测定某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取10g该样品,用无菌水制成100mL样品溶液,再将样品溶液稀释105倍后,各取样品溶液0.1mL在3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平板上接种,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156、174和159.每克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为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柠檬烯 ②. 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 ③. 10h以上
    (2) ①. 铜绿假单胞菌 ②. 1.63×109个
    【解析】
    【分析】1、从橘皮中提取橘皮油时用石灰水浸泡的目的是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2、压榨橘皮时一般加入相当于橘皮质量0.25%的NaHCO3和5%的Na2SO4。
    【小问1详解】
    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新鲜的柑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和水分,为了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橘皮干燥去水,并用石灰水浸泡,其作用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橘皮在石灰水中的浸泡时间为10h以上。
    【小问2详解】
    由表可知,即使低浓度的橘皮精油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也不生长,说明橘皮精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好。计算菌落数分别为156、174和159的培养基,求得平均菌落数为163,则每克样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为(163÷0.1)×106=1.63×109个。
    43. 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_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_________细胞处于图1的DE段。
    (3)图2中的乙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体积较大的一个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的甲细胞分裂的前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和②在前一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NA复制
    (2) ①. 乙、丙 ②. 甲
    (3) ①.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②. 次级卵母细胞
    (4) ①.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 姐妹染色单体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示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图1中AB段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由一个DNA变成2个DNA,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
    【小问2详解】
    图1中BC段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于图2中乙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1中DE段一条染色体上1个DNA分子,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对应于图2中甲细胞(有丝分裂后期)。
    【小问3详解】
    图2中的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体积较大的是次级卵母细胞,体积较小的是第一极体。
    【小问4详解】
    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前一时期称为有丝分裂中期,这个时期,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固定,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①和②是由姐妹染色单体分来后形成染色体,因此①和②在前一时期是姐妹染色单体。
    44.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注:AA纯合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表现型
    黄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1
    Aa2
    a1a1
    a1a2
    a2a2


    (1)若亲本基因型为Aa1×Aa2,则其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可能为_____。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____。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_____。
    结果预测:①_____;
    ②_____。
    【答案】(1)黄色∶灰色=2∶1
    (2) ①. Aa2、a1a2 ②. 1/8
    (3) ①. 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②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 ②. 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 ③. 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黑色,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
    【解析】
    【分析】由表中信息可知:鼠的毛色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因此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黄色个体与基因型对应关系可知A对a1、a2为显性,根据灰色个体与基因型对应关系可知a1对a2为显性,因为AA纯合胚胎致死,故种群中没有AA。
    【小问1详解】
    亲本基因型为Aa1×Aa2,其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Aa2∶a1a2=1∶1∶1∶1;因AA纯合胚胎致死,所以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Aa1与Aa2)∶灰色(a1a2)=2∶1。
    【小问2详解】
    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黄色(A_)、灰色(a1_)和黑色(a2a2)三种表现型,说明双亲中均有a2基因,进而推知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1/2a2×1/2a2×1/2=1/8。
    【小问3详解】
    一只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或Aa2,欲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可以采用测交方案,其实验思路为: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a2a2)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①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则其与黑色雌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1a2,表现型为黄色和灰色。②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则其与黑色雌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2a2,表现型为黄色和黑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明确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测交可以检测待测个体的基因型。在此基础上,以题意及表中分别呈现的信息“AA纯合胚胎致死”与“毛色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知识,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1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