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通用版作业含答案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通用版37群落作业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通用版37群落作业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37 群落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江门期中)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类的食性有关
D.群落中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高低错落有致,所属范围为种群,A错误;
B、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
C、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正确;
D、在水平方向上,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2022高二下·江门期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进城务工或者居住,大多数农田荒废后慢慢地长出杂草,开始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接着是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也开始扎根其中,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开始出现。此种变化属于( )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初生演替 D.群落的次生演替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弃耕土地上保留原有的土壤,在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其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2022高二下·江门期中)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群落中的各种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个体,A错误;
B、常绿阔叶林中有多种植物,它们属于多个种群,B错误;
C、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的树木只是群落的一部分,C错误;
D、群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群落中的各种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4.(2022·韶关模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主要体现的生物学原理或现象是( )
A.种群在空间上的随机分布
B.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
C.群落中优势种随时间推移发生更替
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群落演替就是原优势种被另外一种优势种取代的过程。“远芳侵古道”,说明了一个从古道到远芳的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晴翠接荒城”,意思是曾经的荒城如今已满目青翠,指某些植物群落开始在荒城中产生并生长,也属于次生演替过程。因此,“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演替现象,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群落中优势种随时间推移发生更替。所以C正确,而A、B和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演替就是原优势种被另外一种优势种取代的过程。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5.(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 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 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①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
② 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最上层为乔木层,错误;
③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如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正确;
④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正确;
⑤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正确;
⑥ 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植物种类决定的,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6.(2022高二下·河南期中)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白洋淀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主要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D.“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明这两种生物具有捕食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是不同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白洋淀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从山麓到山顶海拔不同,植物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的地形起伏以及温度不同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7.(2022高二下·光明期中)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列关于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
B.盲蝽取食棉花的汁液并在其茎叶中产卵属于寄生关系
C.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体现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D.同一群落中没有共同食物来源的两种动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物,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
B、 盲蝽食取棉花的汁液并将卵产在棉花的茎中,属于“同生共死”的寄生模式,B正确;
C、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C正确;
D、 竞争关系不仅指食物方面的争夺资源,也包括生存空间方面的竞争,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数量变化:数量上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据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 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对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的现象。
(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市,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能独立生活。
8.(2022高二下·光明期中)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C.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D.鼠穴周围植被表现出的斑块相间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A错误;
B、群落里的物种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B错误;
C、 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成J型,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误;
D、植被表现出的斑块相间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种群: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2)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的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3)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
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影响因素:阳光、温度等(植物);栖息空间和食物(动物)。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水平结构
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4)种群的增长常见的模型
①没有环境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率为一个恒定正值,那么某种群的数量呈指数式增长;呈现J型增长。
②在现实状态下,即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呈现S型增长。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9.(2022高二下·湖北期中)一千年前,由于湖水水位降低,某湖泊暴露出大量的沙丘,随着时间的推移,裸露的沙丘上出现了各种植物和动物,现今已发展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沙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旧物种消亡、新物种产生的过程
D.从沙丘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A正确;
B、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植树造林有可能减轻沙漠化,使其往“绿洲”方向演替,B正确;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是优势物种取代的过程,旧物种没有灭亡,可能有新物种产生,C错误;
D、从沙丘到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多,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朝向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0.(2022高二下·湖北期中)下列关于群落的理解不合理的是( )
A.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B.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种群一般不同
C.森林群落的不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特征相同
D.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所有生物)的天然群聚,A正确;
B、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类,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种群一般不同,B正确;
C、森林群落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C错误;
D、协同进化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11.(2022高二下·湖州期中)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位表示某个体在种群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B.黄鹂主要生活在林冠层,林冠层就是黄鹂的生态位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食性和栖息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重要性等,A错误;
B、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包括它吃什么和被什么动物所吃,以及与其他种之间的各种关系等,因此不能说林冠层就是黄鹂的生态位,B错误;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如不同种类的鸟类分布在植物的不同高度,有利于对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食性和栖息地完全相同的两种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也是不同的,若完全相同,则会有竞争,且可能会淘汰某一方,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2.(2022·湖州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校园中低矮的草坪不存在垂直结构
B.稻田中的水稻有高有矮,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
C.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常呈镶嵌分布
D.群落的组成和外貌的变化与时间节律无关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校园中低矮的草坪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
B、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分层现象,B错误;
C、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
D、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错误;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3.(2022高二下·榕城期中)下列有关群落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外貌出现季节性变化与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有关
B.某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出现季节性变化与温度有关,与水资源无关
C.夏枯草在每年春季开花、夏季结束生活周期,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
D.北方地区农田中冬季多见小麦,夏季多见玉米,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光照强度、温度及降雨等季节性的变化会影响到群落的外貌,A正确;
B、温度和水分也是随季节性变化, 会影响到动物的迁徙,属于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B错误;
C、季节的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会使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C正确;
D、人们根据季节的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调整农作物的耕种时期,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季节性:
(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原因:①植物的萌发、生长、开花、死亡等生命周期不同;
②动物季节性迁徙、冬眠和夏眠等。
14.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中的6种单细胞藻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单细胞藻类是自养生物
B.区域⑥溶解氧可能最少
C.a可能为区域⑥的优势种
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A不符合题意;
A、区域⑥藻类数量最多,细胞呼吸消耗氧气最多,若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则溶解氧可能最少,B不符合题意;
C、区域⑥中,a的数量最多,其可能为优势种,C不符合题意;
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不是温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5.(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下图中的三个曲线图表示种间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图中②可以表示草原上野狗和鬣狗之间的关系
C.图中③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
D.图③中环境发生变化后,b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
【答案】D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①是捕食,②是互利共生,③可能是竞争,A错误;
B、图中②是互利共生,草原上野狗和鬣狗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故②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B错误;
C、③是竞争,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故③不能表示两者的关系,C错误;
D、③是竞争,若环境发生变化,更有利于b的生长发育,则b的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a种群,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16.(2021高二上·洮南月考)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
【答案】D
【知识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同土壤深度有着不同的物种生物,同一深度也有着不同种生物的分布,A错误;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错误;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C错误;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确保小动物进行正常的呼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
①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②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二、实验步骤:
(1)准备:准备取样器等实验工具(如采集缺罐、吸虫器等),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品,并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
(3)采集小动物:从取回的土壤样品中采集小动物。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75%酒精中,防止腐烂。活着的小动物也可放入试管中。
(4)观察和分类:认真观察采集到的小动物,对其分类,并做好记录(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5)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惧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17.(2021·诸暨模拟)某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中,春季莲花等草本植物生长旺盛时,大多数夏季草本植物则刚刚开始生长;而当夏季草本植物争艳时,早春生长旺盛的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却已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莲花等所有草本植物组成一个群落
B.在水平方向上该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具有分层现象
C.群落的季相变化是物种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群落外貌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群落是某一地区的所有生物,莲花等所有草本植物没有包含该地区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在水平方向上该群落中的草本植物具有镶嵌现象,在垂直结构上该群落植物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
C、群落的季相变化是物种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的结果,C正确;
D、群落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只是外貌变化不能称为群落演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18.(2021·重庆模拟)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保护某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对该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调查,绘制图所示食物网。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食物网中,含有划蝽的食物链共有6条
B.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增加
C.图示食物网中,轮虫和水蚤,划蝽和鲶鱼均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D.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高,体形较大的鲶鱼的数量比水蚤的数量少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示食物网中,含有划蝽的食物链共有6条,A正确;
B、若蚊子幼虫被大量杀灭,则划蝽捕食水蚤的数量会增加,则短期内水蚤的数量会下降,B错误;
C、分析图示食物网可知,图示食物网中,轮虫和水蚤,划蝽和鲶鱼均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C正确;
D、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鲶鱼所处的营养级比水蚤高,获取的能量较少,体形较大的鲶鱼的数比水蚤的数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19.(2021·浙江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植食动物利用食物的效率差异导致海洋的次级生产量大于陆地次级生产量
B.植食动物的摄入量与粪便量的差值为该动物的次级生产量
C.群落演替过程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都是先增加后稳定不变
D.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的差异主要是光照和温度导致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利用单细胞藻类的效率远高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因此,虽然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低于陆地,但海洋的次级生产量却远高于陆地,A正确;
B、植食动物的次级生产量是其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B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量先增加后稳定,但并非稳定不变,还会有波动,C错误;
D、地球各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受温度、光照与雨量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 生产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生出的能量。
初级生产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量
次级生产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异养生物(即次级消费者,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
2、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可以视作干重(不含水)或干重中包含的能量。
20.(2021高三上·慈溪月考)下列关于群落结构与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立体农业是一种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B.雌雄红眼绿鹃在树林内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D.大气中CO2含量的昼夜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立体农业是一种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A正确;
B、雌雄红眼绿鹃属于同一物种,其在树林内活动的高度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的古道和荒城还保留原有的土壤条件,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C正确;
D、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大气中CO2含量的昼夜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综合题
21.(2022·全国甲卷)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答案】(1)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
(2)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1)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稳定型(幼年个体数、中年个体数以及老年个体数比例适中)和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多 ),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故答案为: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
(2)估算种群密度时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故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故答案为:物种丰富度。
(4)在一个生物群落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动物的活动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如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鸟类取食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故答案为: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稳定型(幼年个体数、中年个体数以及老年个体数比例适中)和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较少、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多 ),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总数=标志数(第一次捕获)×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3、物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的全部物种数目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物种均匀度是对不同物种在数量上接近程度的衡量。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4、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2.(2022·柯桥模拟)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甸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1)青藏高原的某些区域形成草甸群落的决定性因素是 ,草甸群落的季节变化即 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若将生长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鼢鼠投放到另一环境相似的高山草甸中,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将呈 形增长。
(2)为防止过多的高原鼢鼠对草甸的破坏,起初人们利用天敌鹰来控制高原鼢鼠的数量,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发现,鹰主要捕食了高原鼢鼠的老弱病残个体,改变了高原鼢鼠种群的 ,随之种群数量快速恢复,后来研究人员采用了人工捕杀、药物抗孕、造林整地等多种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药物抗孕是通过降低种群的 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 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
(3)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
【答案】(1)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季相;S
(2)年龄结构;出生率;环境容纳量
(3)次生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 (1)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是形成草甸群落的决定性因素;季相即群落的季节变化,季相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因为投放的环境条件相似,自然条件下,高原鼢鼠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
(2)鹰主要捕食了高原鼢鼠的老弱病残个体,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使之成为增长型,随之种群数量快速恢复;药物抗孕是指通过降低种群的出生率来降低种群数量;减少了造林整地是减少其生存区域,也就是减少了环境容纳量。
(3)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但土壤条件还存在,因此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2、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③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_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④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⑤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4、群落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3.(2022高二下·榕城期中)如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在乔木林阶段,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 。
(2)假设该地区变成茂密的乔木林后,图乙表示该群落中A、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 ,其中A为 ,判断的依据是 。
(3)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 方法,该方法中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 特性进行诱捕,调查该地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4)研究种群的 ,对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1)替代;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捕食;被捕食者;A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且多于B
(3)取样器取样;避光趋湿;样方
(4)年龄组成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因为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
故填:替代;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数量上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可以推出是捕食关系,通过被捕食者的数量高于捕食者的数量,可以推出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
故填: 捕食 ; 被捕食者 ; A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且多于B 。
(3)土壤小动物特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诱虫器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设计的,由于跳蝻活动力弱,可以用样方法。
故填: 取样器取样 ; 避光趋湿 ; 样方 。
(4)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故填:年龄组成。
【分析】(1) 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垂直结构
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影响因素:阳光、温度等(植物);栖息空间和食物(动物)。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水平结构
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数量变化:数量上呈现出“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4)土壤小动物特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采集小动物常规方法是诱虫器取虫,诱虫器中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设计的。诱虫器无底花盆中的土壤不能与花盆壁紧贴,目的是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
(5)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4.在某栎林生物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长臂猿、林鸽、松鼠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分布在 地区。
(2)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
(3)该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成分有关? 。
(4)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 。
(5)该森林草本中阴生植物叶绿体 ,因此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答案】(1)湿润或较湿润
(2)垂直结构;分层
(3)光照
(4)食物和栖息空间;种间竞争
(5)颗粒大呈深绿色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1)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湿润或较湿润。
(2)由题意可知,表中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故答案为:垂直结构;分层。
(3)由表可知,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差异主要由非生物因素光照引起,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故答案为:光照。
(4)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
故答案为:食物和栖息空间;种间竞争。
(5)阴生植物含有颗粒大且呈深绿色的叶绿体,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故答案为:颗粒大呈深绿色。
【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2、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种群与群落作业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与群落作业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种群与生物群落作业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