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整合提升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 2022-2023 高中历史 部编版 必修上册
展开
单元整合提升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大交融;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思想活跃,儒学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2)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该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成熟)、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重难点一 从汉至唐的制度创新
项目 | 选官制度 | 中枢机构 | 赋税制度 |
汉朝 | 察举制(注重品德) | 中外朝制度 | 编户制度 |
魏晋南 北朝 |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 三省制形成 | 租调制 |
隋唐 | 科举制(注重才能) | 三省六部制 | 租庸调制、两税法 |
整体发 展趋势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 |
【迁移运用】
1.秦和西汉时期,中央实行宰相制;东汉初年,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建立,形成三公、三省两套各具实权的职官体系。据此推断,魏晋南北朝 ( )
A.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B.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C.决策、行政职能分离 D.中央职官体制的成熟
2.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 (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
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
3.唐中期出现:“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百姓举家逃亡,逃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表明当时 ( )
A.赋税沉重,贫富差距较大 B.按土地和财产征税
C.“两税法”加剧社会矛盾 D.户籍制度日趋完善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秦始皇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
观点二:秦王(始皇)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指出材料二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示制度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二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的表现
项目 | 总体特征 | 具体表现 |
政 治 |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 (1)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 (2)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3)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 |
经 济 | 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 (1)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 (2)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
思 想 文 化 | (1)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 唐诗、楷书、草书、“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文人画、造纸术外传、火药产生并运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
民 族 关 系 | (1)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
外 交 | 唐朝时,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 对外交通发达,采取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迁移运用】
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有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趋势
1.历程
选官 方式 | 盛行时期 | 选官 标准 | 优点 | 缺点 |
世官 制 | 夏商周 | 血缘 | 稳固贵族统治 | 不利于人才选拔 |
军功 爵制 | 战国到汉初 | 军功 | 打破世卿世禄制 | 不利于和平统治 |
察举 制 | 汉朝 | 德才 | 客观上使社会更加稳定 | 东汉时腐化,推举只看出身 |
九品 中正 制 | 魏晋南北朝 | 出身 门第 | 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 | 后期只看门第,选拔人才名不副实 |
科举 制 | 隋唐到明清 | 考试 成绩 |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 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 |
2.趋势
(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
(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迁移运用】
8.魏晋时期,各级官学普遍衰落,开馆授徒的私学也十分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士族的各种家学却全面繁盛,由此造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远远少于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这说明当时 ( )
A.选官标准与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 B.教育被士族阶层垄断
C.寒门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径被关闭 D.儒学的发展受到挑战
9.魏晋时代,尚有很多人反对九品中正制,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很少有人反对这一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
C.士庶阶层已经基本固化 D.考试选官制度初露端倪
10.下表为《唐书》中所记载的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制 ( )
进士出身 | 士族 | 寒族 | 小姓子弟 |
分布比例 | 71% | 16% | 13% |
A.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B.使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
C.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D.使人才选拔的范围缩小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指出材料一中所涉及的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通过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