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1页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2页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3页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4页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5页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6页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7页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第8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赠送财物,死去的,祖辈父辈,这样之后,既然如此,决定确定,坚持正义,坚持到底,天数命运,被动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诵读文本,理清文本实词虚词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本,理清文本脉络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论一类文体的语言特色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六国破灭”之理,感悟自强之道
    学习重点:感悟论一类文体的语言特色学习难点:理解“六国破灭”之理,感悟自强之道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辨奸论》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名二子说》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苏洵《辨奸论》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
    论,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言其伦而析之者论也。” 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六国破灭, 非 兵 不 利, 战 不 善, 弊 在 赂 秦。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
    赂 秦 而 力 亏, 破 灭之 道 也。
    向秦国割地求和,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 曰: 六国 互 丧, 率 赂 秦 耶?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向秦国割地求和吗?”
    曰: 不 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回答说:不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由于向秦国割地求和的国家而灭亡。
    盖 失 强 援, 不能独 完。
    因为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
    故曰: 弊 在 赂 秦 也。
    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啊。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则 获 邑,
    秦国除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
    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与战胜 而 得 者,
    大的就得到城市。把秦国通过割让而获得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
    其 实 百 倍; 诸 侯 之 所 亡,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这实际上多达百倍;把六国因割让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比较
    其 实 亦 百 倍。则 秦 之 所 大欲, 诸侯 之 所 大 患,
    这实际也多达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忧患,
    固 不在战 矣。思 厥 先 祖 父, 暴 霜露, 斩 荆 棘
    的确就不在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
    以 有 尺寸之地。子孙 视 之 不甚 惜,举以 予 人, 如 弃 草芥,
    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
    今日割 五 城, 明日 割 十 城,然后 得 一 夕 安 寝。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起 视 四 境,而秦 兵又至矣。 然 则 诸侯之地有限
    待起来一看四方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暴 秦之 欲 无 厌, 奉 之 弥繁, 侵之愈急。
    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迫。
    故 不 战 而 强 弱 胜 负 已 判 矣。至于 颠 覆,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判然分明了。六国终于灭亡
    理 固 宜 然。古人云:“以 地 事 秦, 犹 抱 薪 救火,薪不 尽,
    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火救火,柴不烧完,
    火 不 灭。” 此言得之。
    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到了······的地步
    齐人未尝 赂 秦, 终 继五国灭亡, 何 哉?
    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 既 丧, 齐 亦 不 能 免。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 赵之 君, 始有 远 略, 能 守 其 土,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
    义 不 赂 秦。是故 燕 虽 小 国而后亡,
    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割地求和。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
    斯 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 荆 卿 为 计,
    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
    始 速祸焉。 赵 尝 五战 于 秦, 二 败而 三 胜。
    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 秦 击 赵 者 再, 李牧 连 却 之。 洎 牧 以 谗 诛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馋谤而被杀害。
    邯郸 为 郡, 惜 其用 武 而 不 终 也。
    赵国都成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
    且 燕赵 处 秦 革 灭 殆 尽 之 际, 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 不 得 已。向 使 三 国 各 爱 其 地
    国势孤危,战败而亡,实在是不得已的。如果当初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齐人勿 附于秦, 刺客 不 行, 良将犹在
    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应该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则 胜 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 秦 相 较, 或 未 易 量。
    呜呼! 以 赂 秦之 地 封 天下之谋臣,
    唉! 如果六国用割让给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
    以 事 秦 之 心 礼 天 下 之奇才,并 力 西 向,
    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
    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喉咙了。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
    则 吾 恐 秦人 食 之 不 得 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 为 秦 人 积威 之 所 劫, 日 削 月 割, 以 趋于亡。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而走向灭亡。
    为 国 者 无 使 为 积威之 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 皆 诸侯, 其 势 弱于秦,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而 犹 有可以不 赂 而胜之 之 势。 苟 以天下之大
    却还有可以不向秦国割地求和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下 而从 六国 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兵非兵不利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
    2.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3.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与战胜而得者
    连词,和,同,表示并列
    介词,跟,同,表示比较 的对象
    5.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至丹以荆卿为计
    6.于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1)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其实百倍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3)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①不可以,不被允许;②不中用;③不好。
    (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侍奉;名词用作动词,礼待(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上讲(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名词作状语,在……之后(5)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8)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战果;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战果(9)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洎牧以谗诛被动句,“以谗诛”,因受诬陷被(赵王)杀害。诛,被诛(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为……所……”表被动(6)暴霜露省略句,“暴”后省略介词“于”
    (7)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举”后省略代词“之”,代指土地(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句,“奉”前省略主语“诸侯”,“侵”前省略主语“秦”(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与”前省略主语“齐”(10)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状语“于秦”后置,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11)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状语“于秦”后置,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12)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大”后置,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本脉络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研读第二段,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段先通过秦国攻取所得与接受六国割地所得进行比较,指出“不在战”的观点;再通过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与子孙“如弃草芥”对比,说明六国赂秦不当;进而指出赂秦的行为只会增长秦国的大欲,“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最后提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道理。
    3.研读第三段,分析作者对齐和燕赵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段中,齐楚燕三国均未赂秦,作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例子,作者对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行为感到不耻,从“附”可以看出其作为大国却姿态极低,而对于燕国和赵国“义不赂秦”的行为表示赞扬。
    4.研读第5、6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古鉴今”的。
    明确:最后两段,作者通过假设论证、反面论证的方法,说明六国完全可以避免被秦国吞并的结果,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观点;再深入类比论证,说明宋国国力不弱于六国,亦不弱于外邦,不能跟六国一样“赂秦”。
    【任务二】感悟文本艺术
    4.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古人云:“······”
    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以天下之大······
    借古论今,告诫北宋王朝不能因贿赂而亡国
    5.对比分析《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你认为六国“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两篇文章都是“借古鉴今”的代表作,分别分析了“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一个以点破面,一个从内部出发,细致剖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劝谏统治者,爱民、戒奢以俭、自强并且精诚合作。

    相关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图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文学常识,作品介绍,作者简介,背景介绍,题目解读,整体感知,读准字音,示范朗读,文言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说课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借古讽今,失去强援,不能独完,六国破灭,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去强援不能独完,与嬴而不助五国,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用武不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论,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初读课文,文本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本文主旨,学习探究,现实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