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课件ppt
展开任务一:学习文章背景知识和相关典故,了解春秋时期的局势,由此促进对战争缘起的理解。
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以及特殊句式)
任务三:对比郑伯说服烛之武出使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语言思维的异同,外交辞令的逻辑和情感色彩进行分析,体会语言的艺术的魅力,培养思辨思维。
任务四: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考春秋时期“礼”与“战”的关系,体会史书创作“春秋笔法”。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一部为《春秋》做注解的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晋】贺循“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之也。”——《太平御览》“《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唐】韩愈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以及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诵读过程中,请找出叙述事件背景的句子,并概括文章各段落大意。
段落大意:第一段:交代事件背景;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重耳流亡:晋公子重耳由于骊姬之乱在外流亡19年,最终在秦国秦穆公的帮助下夺回政权。
秦晋之好:秦穆公嫁女文嬴给重耳。(而文嬴曾经也被秦穆公嫁给重耳的侄子)
城濮之战:晋军打败楚军,重耳成为新的春秋霸主。
践土会盟:晋国在城濮之战获胜后,举行践土会盟,郑国也有参加会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参加会盟归晋国,希望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任务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注释】以:因为; 贰:动词,从属二主 ; 军:动词,驻军
【明确】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以及特殊句式)
请在文段中标注出并翻译下列字词。(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注释】若:如果;使:派遣;见:拜见;师:(敌国)军队;退:撤退;辞:推辞;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老:形作名,壮年人/老年人;犹:尚且;为:用;已:同“矣”;而:才,连词;之:结构助词;也:判断句标志;然:然而;焉:语气词,不译;许:答应。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注释】夜:名作状,在晚上;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而:表修饰,连词;而:表顺承;以:表顺承,连词;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其:代词,代“那件事”;焉:疑问代词,为什么;亡:使动用法,使……灭亡;以:表顺承,连词;厚/薄:形作动,变雄厚/变薄弱;以:把,介词;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节;共:同“供”,供给;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注释】赐:动作名,恩赐;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而:表顺承;焉:兼词:于此;厌:同“魇”,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表处所,在东边;阙:同“缺”,侵损、削减;焉:疑问代词,哪里;利:使动用法,使……有利;说:同“悦”,高兴;盟:名作动,结盟;戍:驻守。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注释】之:代词,他们,指秦军;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现代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敝:损害;其:代词,自己的;与:结交,亲附;知:同“智”,聪明;乱:分裂;易:改变;整:联合一致;其: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明确】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失其所与,不知
(已,通“矣”,语气词,了。)(共,通“供”,供给。)(厌,通“餍”,满足。) (阙,通“缺”,侵损,削减。)(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此)
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动词,往、到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辍耕之垄上
(1)名词活用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夜: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表时间,在早上。③既东封郑 东:表处所,在东边。④又欲肆其西封西:表处所,在西方。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2)动词的活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撤兵)。
(3)形容词的活用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③今老矣壮 壮:壮年人;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作动词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2)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 以其无礼于晋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3)省略句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同:联系现实,表明双发利益相关。“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不同:郑伯对烛之武是君对臣,上对下,且郑伯对烛之武有亏欠,所以要放低姿态;而烛之武作为使臣,是国家的代表,所以即使面对两方军队围攻的严峻场面也要不卑不亢,甚至以退为进,毫无客气道“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对比郑伯劝说烛之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语言: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微弯曲折、步步深入
心理:心中有怨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发牢骚)
动作:奋不顾身(夜缒而出)
烛之武本身富有才华,但壮年时不受重用,危机关头才被临危受命。虽然心中苦闷,但也依然以大局为重,深明大义,不畏艰险,只身出使敌营,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爱国辨士形象。
1、傲慢、无视礼制:“无礼与晋”2、不守诚信:“贰于楚也”3、未能只人善用:“吾不能早用子,今天急而求子”4、懂得认错:“是寡人之过也”
1、遵守战场规矩:“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接见烛之武2、利益至上、不守信约:“与郑人盟”3、有谋略:撤兵后,留下一些秦君守卫郑国,以此要挟晋侯。
1、公报私仇:因为郑伯曾对其无礼,而要出兵郑国;2、知恩图报:因为秦国于其有恩,所以不与秦国交战;3、重礼制:讲求仁、智、武德。
贵族一般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和士,士有贵族的身份但没有自己的领地。在春秋时期战争中,平民和奴隶虽参战但没有资格作战,只能做后勤保障工作,叫作“卒”;而战斗则是由贵族阶层来完成,也就是“士”,所以叫“战士”。顾颉刚先生曾说:“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有统驭平民之权利,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钱穆先生所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是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
宋襄之仁“不更射为鄙!”亦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
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派使者去敌国告诉对方之所以要揍他的理由,并且不能乘人之危,比如不可以趁敌国国君过世等重大变故发兵攻打。二、必须要师出有名。三、不能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必须要找个宽敞的地方,堂堂正正摆开阵仗干一架。不战而屈人之兵三、不鼓不成列。在对方没摆好阵型之前,不能发动进攻。四、不重伤。就是说不能在对方已经受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对对方造成二次伤害。五、不擒二毛。意思是不能俘虏花白头发的老人。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逃跑时,不能追。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侯伯子男,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郑国,第一层,亡郑有险无益,第二层,舍郑有益无害,第三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名作状在夜晚,办事的官员,形作动削弱,外交使者,在东边,从哪里,签订盟约,同“智”,一词多义,动词推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