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M虚线表示的是( )
A.分水线 B.集水线 C.鞍部 D.山谷
2.图中四个箭头能正确示意坡面水流方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A 2.D
【解析】1.图中显示,M虚线穿过的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处,表明当地比两侧高,应为山脊,山脊线往往成为分水线,A符合题意;M处等高线形态与集水线、鞍部、山谷的不同,排除BCD。故选A。
2.因受重力影响,坡面水流方向往往与等高线垂直,由高处流向低处,图中四个箭头只有丁与等高线垂直,丁能正确示意坡面水流方向,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如果凸向高处则表示山谷(集水线),如果凸向低处则表示山脊(分水岭)。
3.地貌类型多样,规模差别较大。观察地貌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顺序,据此完成下列关于地貌观察要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B.一般要采用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的顺序
C.每一项地貌特征都要实地观察 D.观察某一处地貌时,只能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地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观察地貌要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A正确;地貌观察应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B错误;对于每一项地貌特征,不可能都实地观察,对于不可实地观察的地貌,可以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C错误;观察某一处地貌时,根据需要可能选择多个地点进行观察,D错误。故选A。
【点睛】在观察地貌时,首先应注意观察的顺序:从宏观到微观,由面到点;其次要注意观察的内容:如高度、坡度、坡向以及形状、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等。
两位摩托车骑手想近距离观察沙丘地貌,正在直奔沙丘而去(图1)。图2为该处沙丘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观察地貌状态,判断骑手现在正在前往的方向大致是( )
A.北 B.南 C.西 D.东
5.站在丁地能看见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都看不见
【答案】4.C 5.A
【解析】4.读图2可知,沙丘的凸坡大致向北延伸,图1中骑手前进方向大致与沙丘凸坡延伸方向垂直,凸坡方向在骑手的右侧,即右侧大致为北,由此推断,前进方向大致向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读图2可知,丁与甲之间等高线分布较均匀,属于较平的斜坡,没有地形阻挡视线,站在丁地可看见甲地,A符合题意,排除D;图中丁地与乙地、丙地之间有沙丘顶部阻挡视线,站在丁地不能看见乙地和丙地,排除BC。故选A。
【点睛】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面平缓,坡度在5°-20°之间;背风坡凹而陡,一般为28°-34°。新月形沙丘背风坡的两侧形成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此两翼顺着风向延伸。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6.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单位:米)。图中区域相对高度最大可能是( )
A.399米 B.499米 C.599米 D.609米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海拔最高处应在图示区域左侧,海拔为500~600米,图中海拔最低处应在图示区域右侧,海拔为0~100米,因此图中区域相对高度最大的高度范围是400~600米,排除AD;499米和599米中,599米接近600米,相对高度更大,因此C更符合题意,排除B。故选C。
图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是( )
①高度 ②坡度 ③颜色 ④面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8.图中④处的地形名称为( )
A.鞍部 B.陡崖 C.山脊 D.山谷
9.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海拔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7.A 8.B 9.A
【解析】7.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进行地貌观察,主要看海拔高度,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等,通过疏密可判断坡度的陡缓,①②正确,无法直接观察到颜色,③错误;面积不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8.由图中信息可知,④处多条等高线相交,为陡崖,B正确;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ACD错误,所以选B
9.图中等高距为100米,①处的海拔为400-500米之间,②处海拔为200-300米之间,③处海拔为100-200米之间,④处为陡崖,最高的海拔为300-400米之间,四地海拔最高的是①处,A正确,BCD错误。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鞍部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
秋季是观赏银杏叶由绿变黄的最佳季节。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转战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银杏林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1.不同地区,银杏叶变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热量
【答案】10.C 11.D
【解析】10.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秋季是观赏银杏叶由绿变黄的最佳季节,银杏叶片宽大,呈扇形,颜色变化明显,说明银杏林属于典型落叶阔叶林,C正确;热带雨林是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银杏不属于热带雨林,A错误;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B错误;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主要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松树等属一些耐寒树种组成,银杏不属于针叶林,D错误。故选C。
11.从材料可知,北京、浙江、云南纬度依次变低,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故主要影响因素为热量,D正确;影响银杏树叶变黄主要是热量因素,和地形、土壤和水源没有必然关系,ABC错误。故选D。
【点睛】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最常见的森林类型。因其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又称夏绿林。我国的落叶阔叶林类型很多,根据优势种的生活习性和所要求的生境条件的特点,可分成三大类型:典型落叶阔叶林、山地杨桦林和河岸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要求有雨量充沛的4-6个月的温暖生长季和持续3-4个月的非严寒冬季。最热月的均温为13-23°C,最冷月的均温为-6°C,年降水量为500-1000mm,且多半分布在温暖季节。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寒带苔原 C.热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13.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答案】12.C 13.D
【解析】12.图示景观是疏林草原,为热带草原景观,C正确;温带草原、寒带苔原、针叶林带没有斑马等食草动物,ABD错误。故答案选C。
13.结合所学,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D正确;内蒙古高原为温带草原带,A错误;青藏高原有山地草甸带,没有热带草原带,B错误;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带,C错误。故答案选D。
【点睛】不同的气候发育不同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反映不同的地理环境。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下面是两种典型森林植被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1、图2两种森林植被分别是( )
A.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15.下列描写符合图1中森林群落的是( )
A.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B.往往由单一树种构成
C.林木具有耐寒抗旱性 D.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答案】14.A 15.D
【解析】14.图1,林木高大茂密,植被数量多,为热带雨林植被,A正确;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树木很少超过25m,BD错误;图2,植被为松树或杉树,所以为亚寒带针叶林植被,落叶阔叶林,叶片较为宽阔,秋冬季落叶,与图2不符,C错误。所以选择A。
15.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B错误;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的季相变化,A错误;常见板状根,茎花等现象;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D正确,热带雨林分布在热带地区,耐寒抗旱性差,C错误。所以选择D。
【点睛】亚寒带针叶林,群落结构简单,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用以抗寒抗旱。
下面为中国两个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河流的影响
C.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D.距海远近不同
17.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是( )
A.纺锤树 B.樟树 C.茶树 D.桦树
18.分析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具有哪些特征( )
A.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B.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便于储水
【答案】16.C 17.D 18.B
【解析】16.河流不会影响植被是否落叶,B错误。冬季植被是否落叶,影响最大的要素是热量,我国南方地区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条件好,植被常绿;北方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较少,热量条件差,冬季植被会落叶,所以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与地形、距海远近关系不大,C正确, A、D错误。故选C。
17.明明在我国,且家乡的植被为落叶林,纺锤树、樟树和茶树都是常绿植被,只有桦树为落叶植被。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落叶阔叶林的特点,A错误;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四季常绿,叶面多革质,有光泽,无绒毛,B正确;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属于针叶林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亚寒带,C错误;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便于储水,属于热带较干旱地区的树种特点,D错误。故选B。
【点睛】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亚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则分布着落叶阔叶林,亚寒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是针叶林。
福建省福州市别称“榕城”,榕树在福州种植普遍,然而每年都有很多榕树被大风所吹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榕树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0.推测榕树树冠和树根的特点是( )
A.树冠扁窄、树根浅 B.树冠扁窄、树根深
C.树冠广展、树根深 D.树冠广展、树根浅
21.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是( )
A.森林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 B.耐寒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
C.落叶乔木组成,乔木叶片宽阔 D.植物种类丰富,可见茎花、板根
【答案】19.B 20.D 21.D
【解析】19.福建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题中提到榕树广泛种植,因此榕树应属于常绿阔叶林,B正确。落叶阔叶林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树种,A错误,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典型树种,C错误,针叶林为亚寒带气候典型树种,D错误。故选B。
20.榕树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冠较大,排除AB;材料中提到,每年有很多榕树被大风吹倒,说明榕树根系浅,D正确,C错误。故选D。
21.森林终年常绿,多革质叶片,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A错误;耐寒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为亚寒带针叶林,B错误;落叶乔木组成,乔木叶片宽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错误;热带雨林植被植物种类丰富,可见茎花、板根,D正确。故选D。
【点睛】榕树被吹倒的月份应是风力较大的季节,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东南沿海台风频发的日期,8月份福州受台风影响频繁且风力较大,此时榕树最容易被吹倒。
红树林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图为某地区红树林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红树林主要分布在( )
A.河流沿岸地带 B.湖泊水淹地带 C.高纬度沼泽地带 D.热带沿海潮间带
23.红树林的生态适应特征有( )
①胎生现象②无板状根③有呼吸根④吸盐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22.D 23.A
【解析】22.红树林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常绿灌木或乔木一般位于亚热带或热带,C错误。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潮滩湿地一般出现在沿海潮间带,D正确,AB错误。故选D。
23.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①③正确。红树林的支柱根和板状根起着支撑和吸收养分的作用,对于红树林它有着好几种的根系,主要有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②错误。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④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岛、广西、广东和福建。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它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
24.关于以下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漠胡杨根系发达一一常年干旱少雨
B.兴安林海叶成针状一一一常年降水丰富
C.海南椰树四季常青一一常年光照不足
D.黄山迎客松生长较快一一常年高温多雨
【答案】A
【解析】大漠胡杨由于常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所以根系发达,A正确。兴安林海叶呈针状是由于气温较低而不是降水丰富,B错误。海南椰树四季常青是由于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而不是光照不足,C错误。黄山迎客松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D错误。故选A。
25.热带雨林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导致该绿色沙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
A.雨林光合作用强 B.雨林地区土壤贫瘠 C.枯枝落叶比较少 D.微生物分解比较弱
【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跃,生物残体易于被微生物分解,并且降水较多,雨水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热带雨林地区植被生长迅速,表层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快会被植物根系吸收,所以土壤较为贫瘠,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所以B正确。热带雨林光合作用强,不是其被称为绿色沙漠的原因,A错误。热带雨林枯枝落叶比较多,微生物分解比较强,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26.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图1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图2为我国疆域示意图。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该景观的特点是________,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
(2)乙同学考察“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姻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是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________图(填序号),“魔鬼城”、沙尘暴的形成体现的外力作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③,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2中______地(填字母)拍摄的,该景观为________地貌,其主要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对地表土壤产生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A ④ 风力侵蚀 风力搬运 C 喀斯特 溶蚀(侵蚀) 土层薄、土壤贫瘠 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
【解析】本题利用景观图考查外力作用的地貌。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解析】(1)读图①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该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常见,为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图示A地位于黄土高原区。
(2)根据乙同学的描述“飞沙走石、成群结队的沙砾”等应该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图示④,沙漠广布,多风力地貌;“魔鬼城”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尘暴为大风将携带地面沙砾应为风力搬运作用。
(3)照片③是喀斯特地貌,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图中的C地,主要是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对土壤表层的冲刷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贫瘠,容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
2023-2024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地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此时甲地盛行,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甲地, 图示城镇化现象最易产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上学期12月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