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九下语文《曹刿论战》优秀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79385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精品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文体知识,字音字形,检查预习,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当权者,目光短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国战争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进《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熟读成诵,培养语感。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认识到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4、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左丘明著,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死,无知自立为君。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
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弗敢专也(fú)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旗靡(mǐ)
(1)肉 食 者 鄙,未 能 远 谋。(2)小 大 之 狱,虽 不 能 察,必 以 情。(3)下 视 其 辙,登 轼 而 望 之。
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 专也, 必以分人。”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 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下看了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
译文: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穷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揣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1)一鼓作气:鼓: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再衰三竭:衰:减弱;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3)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4)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2)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3)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3)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4)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1)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2)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3)省略句: ①(曹刿)乃入见。②必以(之)分人。③可以(之)一战。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贯串全文的线索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远谋”。 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大意,并试着把第一段划分两层。
写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一层(十年春-乃入见):曹刿请见。 第二层(问:何以战-战则请从):曹刿问战。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曹刿是什么身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曹刿是布衣、平民、没有官位。 从他同乡的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能看出来。 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曹刿作为布衣平民,在“齐师伐我”之时,请求拜见鲁庄公,其原因是什么?
他认识到统治者目光短浅;他对此次战争有深远的考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呢?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是如何评价这三方面的准备的?
曹刿的评价分别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
在曹刿看来,鲁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一句中“人”指什么样的人?曹刿为什么认为这是小惠?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 曹刿认为这种恩惠不能遍及百姓,不能赢得民心,因而是小惠。
对鲁庄公提出的第二个条件“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为什么认为这只是小信?
因为这不过是例行的宗教礼节,并非对百姓的真诚许诺,不能取信于民,因此是小信。
曹刿为什么认为可以凭借第三个条件打一仗?
因为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也就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内容上: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和勇敢。 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大意。
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鲁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从第二段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曹刿具有怎样的特征?
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一次“可矣”,却让人能感觉到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 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曹刿具有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和善于把握战机的特征。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故”是缘故的意思,包含“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两方面的意思。
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按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
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第三自然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内容上表现了鲁庄公的愚钝,军事上无知,反衬曹刿的远谋,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2)为下文写庄公张本。
纵观全文,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鲁庄公的“鄙”?
(1)在强齐进攻下,鲁庄公盲目仓促应战,是“鄙”; (2)把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说明政治上无能;没有意识到人们的重要作用,说明政治上的无知; (3)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急于追击,说明军事上的无知;“既克”而不知“其故”,更见他见识之“鄙”。
庄公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吗?
(1)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4)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造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1)通过对话刻画人物。(2)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详察敌情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着眼于曹刿“远谋”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而对于作战的战争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说说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一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二段记叙战斗经过;第三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
齐人三鼓——反击视辙望旗——遂逐
曹刿请见—肉食者鄙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前准备 作战过程战后总结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1)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2)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1、用原文语句填空:(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____________。”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可以一战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D.再而衰,三而竭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键词之,论·战争,论·人物,论·启示,鲁庄公真的“鄙”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0 曹刿论战备课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1课曹刿论战,背景简介,分析人物形象,政治远见,论战前准备,分析人物形象曹刿,军事才能,从战指挥,论战胜原因,归纳本文中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说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曹刿论战,《左传》与左丘明,关于历史散文体例,一论战前准备,二述战争经过,三论取胜原因,古今词语,本文线索,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