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物理一轮突破实验五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展开实验五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实验过程】
1.将斜槽固定在实验桌上,使其末端伸出桌面,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在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位置,使板面与小钢球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平行且靠近。把小钢球放在槽口(斜槽末端)处,用铅笔记下小钢球在槽口时球心在坐标纸上的水平投影点O,O点即坐标原点。利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在水平方向建立x轴。
3.使小钢球从斜槽上某一位置由静止滚下,小钢球从斜槽末端飞出,先用眼睛粗略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钢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钢球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移动笔尖在坐标纸上的位置,当小球恰好与笔尖正碰时,用铅笔在坐标纸上描出代表小钢球通过位置的点。重复几次实验,在坐标纸上描出一系列代表小钢球通过位置的点。
4.取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小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数据处理】
1.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1)原理:若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则应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且轨迹上各点的坐标满足y=ax2的关系,且同一运动轨迹上a是一个特定的值。
(2)验证方法:
方法一:代入法
用刻度尺测量几个点的x、y坐标,分别代入y=ax2中求出常数a,判断a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为一常数。
方法二:图象法
建立yx2坐标系,根据所测量的各个点的x、y坐标值分别计算出对应y值的x2值,在yx2坐标系中描点,连接各点看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并求出该直线的斜率即为a的值。
2.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1)平抛运动轨迹完整(即含有抛出点):
在轨迹上任取一点,测出该点离原点的水平位移x及竖直位移y,就可求出初速度v0。因为x=v0t,y=gt2,所以v0=x。
(2)平抛运动轨迹残缺(即无抛出点):
如图所示,在轨迹上取三点A、B、C,使A、B间及B、C间的水平距离相等,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可知,A、B间与B、C间所用时间相等,设为t,则Δh=hBC-hAB=gt2,所以t=,初速度v0==x。
【误差分析】
1.斜槽末端没有调节成水平状态,导致初速度未沿水平方向。
2.坐标原点不够精确。
3.空气阻力使小球不是真正的平抛。
【注意事项】
1.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保证小球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
2.固定木板时,木板必须处在竖直平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否竖直。
3.为保证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可在斜槽上某一位置固定一个挡板。
4.要在斜槽上适当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由木板左上角到达右下角,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5.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6.计算小球的初速度时,应选距抛出点稍远一些的点为宜,以便于测量和计算。
【实验创新】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实验原理为描点法,即描绘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建立坐标系,测出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坐标x和y,由公式:x=v0t和y=gt2,解得v0=x,本实验的创新有两个视角。
视角一:不改变实验目的,实验目的仍为确定平抛物体的初速度,但改变实验装置,即改变获得轨迹的方法(利用数码相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等)
视角二:不改变实验装置,改变实验目的,分析利用该装置还可以求物体的动能。
教材原型实验
【典例1】(2020·南昌模拟)如图甲是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装置图,图乙是实验后在白纸上作的图。
(1)在甲图上标出O点及Ox、Oy轴,并说明这两条坐标轴是如何作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定斜槽轨道时应注意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需经过多次释放小球才能描绘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小球平抛初速度的公式v0=__________,根据图乙给出的数据,可计算出v0=__________m/s。
创新型实验
类型一 不变目的变装置(创新速度的测量)
【典例2】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实验中:
(1)为减小空气阻力对小球的影响,选择小球时,应选择__________。(填序号)
A.实心小铁球 B.空心小铁球
C.实心小木球 D.以上三种球都可以
(2)高一某班某同学为了更精确地描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使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等时间T拍一次照片)拍摄小球在空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表示实际长度8 mm,如果g取10 m/s2,那么:
①照相机的频闪周期T=__________s;
②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初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类型二 不变装置变目的(测量小球落地的动能)
【典例3】某物理兴趣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深入研究平抛运动。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B小球处于同一高度,M为A球中心初始时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同时松开B球,B球自由下落。A球落到地面N点处,B球落到地面P点处。测得mA=0.04 kg,mB=0.05 kg,B球距地面的高度是1.225 m,M、N点间的距离为1.500 m,则B球落到P点的时间是____________s,A球落地时的动能是__________J。(忽略空气阻力,g取9.8 m/s2)
答案解析
教材原型实验
【典例1】(2020·南昌模拟)如图甲是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装置图,图乙是实验后在白纸上作的图。
(1)在甲图上标出O点及Ox、Oy轴,并说明这两条坐标轴是如何作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定斜槽轨道时应注意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需经过多次释放小球才能描绘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中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小球平抛初速度的公式v0=__________,根据图乙给出的数据,可计算出v0=__________m/s。
【解析】(1)如图所示,在斜槽末端小球球心在白纸上的投影为O点,从O点开始作平行重垂线向下的直线为Oy轴,再垂直于Oy作Ox轴。
(2)为了保证小球离开斜槽时的速度沿水平方向,应调整斜槽使底端切线沿水平方向。
(3)为了保证小球每次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一致,要求它的初速度相同,故每次都让小球从斜槽的同一高度处无初速度滚下。
(4)由于x=v0t,y=gt2,故初速度v0=x,根据图乙给出的数据,可计算出v0=1.6 m/s。
答案:(1)图见解析 利用重垂线作Oy轴,Oy轴与重垂线平行,再垂直于Oy作Ox轴
(2)底端切线沿水平方向
(3)使小球每次都从同一高度处无初速度滚下
(4)x 1.6
创新型实验
类型一 不变目的变装置(创新速度的测量)
【典例2】在“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的实验中:
(1)为减小空气阻力对小球的影响,选择小球时,应选择__________。(填序号)
A.实心小铁球 B.空心小铁球
C.实心小木球 D.以上三种球都可以
(2)高一某班某同学为了更精确地描绘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使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等时间T拍一次照片)拍摄小球在空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表示实际长度8 mm,如果g取10 m/s2,那么:
①照相机的频闪周期T=__________s;
②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水平初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解析】(1)为了减小空气阻力对小球的影响,要选择体积较小、质量较大的实心小铁球,故选项A正确;
(2)①在竖直方向上,根据Δy=2L=gT2得:
T==0.04 s
②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v0==0.6 m/s
答案:(1)A (2)①0.04 ②0.6
【创新解读】 (1)利用频闪照相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
(2)竖直方向上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Δy=aT2,求出小球运动的时间。
类型二 不变装置变目的(测量小球落地的动能)
【典例3】某物理兴趣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深入研究平抛运动。质量分别为mA和mB的A、B小球处于同一高度,M为A球中心初始时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同时松开B球,B球自由下落。A球落到地面N点处,B球落到地面P点处。测得mA=0.04 kg,mB=0.05 kg,B球距地面的高度是1.225 m,M、N点间的距离为1.500 m,则B球落到P点的时间是____________s,A球落地时的动能是__________J。(忽略空气阻力,g取9.8 m/s2)
【解析】由h=gt2得:t== s=0.5 s;由x=vt得:v== m/s=3 m/s;由动能定理可知:W=Ek2-Ek1,所以Ek2=W+Ek1=mAgh+mAv2=0.04×9.8×1.225 J+×0.04×32 J=0.66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