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课后同步训练(附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536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琵琶行并序课后同步训练(附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536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琵琶行并序课后同步训练(附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536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课时训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基础知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琵琶行》课后同步训练 一、默写题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的那种羞怯神态。(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乐声由婉转流畅变为滞塞难通。(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琵琶女名噪一时,众多富家子弟争相追捧。(2)《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在调弦校音时虽曲调未成但深情已露,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谪居浔阳时,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日,还是在月色美好的秋夜,只能独自一人喝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琵琶行并序》中,写独守空船的琵琶女梦到往事,泪流不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寂静衬托出音乐带给人们的强大的感染力。(6)《琵琶行并序》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时旋律的变化,用“___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流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乐声的激越雄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7)《琵琶行并序》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这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二、基础知识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歌以赠之A.问君西游何时还 B.对此欲倒东南倾C.浔阳江头夜送客 D.遂命酒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万里悲秋常作客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憔悴(jiāo) 六幺(yāo) 湓浦口(pén)B.贾人(jiǎ)) 荻花(dí) 铮铮然(zhēng)C.嘈杂(cáo) 钿头(diàn) 虾蟆陵(há)D.呕哑(yā) 嘲哳(zā) 霓裳(cháng)9、下列加粗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冰泉冷涩弦凝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C.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D.转轴拨弦三两声 曲终收拨当心画10、词类活用(1)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__________(2)梦啼妆泪红阑干____________________(3)歌以赠之____________________(4)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__(5)商人重利轻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11、古今异义词(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弟走从军阿姨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去来江口守空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下面语句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请把它们组成两副对联。(只写序号)(1)①枫叶四弦秋 ②浔阳千尺水③勾留江上别离情 ④怅触天涯迁谪恨上联: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2)①堤建西湖 ②心在苍生 ③千秋永祀老诗翁④神归东洛 ⑤笔净时政 ⑥万户争传新乐府上联: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 ① ,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② 。产生这种文化认同,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荷塘月色》)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2.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诗词都是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①_____________。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要做到这一点,单像读散文、故事那样一眼看过去,还不济事。诗词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必须反复回味,设身处地地体验,才可以逐渐体会它的深微之处,领略它的情感。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抓住情致,②_______________。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体味不出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要反复地朗读。15、文言句式(1)自言本是京城女__________________(2)送客湓浦口__________________(3)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4)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_________________(5)转徙于江湖间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吊白居易李忱【注】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注】李忱(810-859),唐宣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即位五个月后,七十六岁高龄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长逝,唐宣宗不胜悲悼,写下了这首《吊白居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夸张手法,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艺术成就,表达了由衷的赞美。B.“谁教”一句以问句形式紧承上句,以责怪的口吻传达了诗人悲痛的心情。C.颔联巧妙地嵌入逝者的名与字,赞扬了白居易不计名利、乐观豁达的品格。D.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去世的悲怆以及难以割舍的情怀。2.从颈联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白居易的诗歌成就有怎样的评价?
参考答案1、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犹,遮;(2)莺,幽;(3)舫,唯;(4)沦。2、答案:(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5)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6)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8)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答案:B解析:B项为夸张。A、C、D三项均为比喻。4、答案:D解析:例句中的“歌”是名词用作动词,作歌。D项“酒”是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5、答案:B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指寄居在别处。A项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答案:B解析:②正面写琵琶女的技艺高超;④写的是琵琶女的境遇。7、答案:C解析: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8、答案:C解析:A项,“憔”应读“qiáo”;B项,“贾”应读“gǔ”;D项,“哳”应读“zhā”。9、答案:C解析:A项,停止/与世隔绝。B项,吩咐,叫/命名。C项,均为“随意地”。D项,拨动/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10、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名词作状语,从梦中(3)名词作动词,作歌(4)名词作动词,摆酒(5)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11、答案:(1)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2)古义: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词,这里是“因此作”的意思。今义:表原因的连词。(3)古义: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今义:指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与“短句”相对。(4)古义:以前。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向前方。(5)古义:容貌。今义:指色彩。(6)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7)古义:在……中心。今义:小心、留神。(8)古义:教坊的管理者。今义:①母亲的姐妹。②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9)古义:走了以后。今义:离开了又回来。11、答案:(1)上联:①④;下联:②③(2)上联:⑤②⑥;下联:①④③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一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枫叶四弦秋”对“浔阳千尺水”,“怅触天涯迁谪恨”对“勾留江上别离情”。根据《琵琶行》中的诗意,“枫叶四弦秋”后应接“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后应接“勾留江上别离情”。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第二副,根据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堤建西湖”对“笔净时政”,“心在苍生”对“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对“万户争传新乐府”;“笔净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是白居易的个人功绩,“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和“千秋永祀老诗翁”是后人对白居易的赞誉。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规则排列上下联。12、答案:1.A;2.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②原句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③“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3.①对于普通人来说;②这就是文化的认同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A项,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B项,破折号标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C项,破折号标示语意的转折。D项,破折号标示语意的转换。故选A。2.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从表达的对象上看,原句“而今,这风……”中,“这风”为陈述对象,和上文的“大地上歌声如风”衔接紧密,整个句子语脉连贯;改句的陈述对象变成了“现实”,显得突兀,与前文不协调。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原句中“远山青黛的那一侧”形象地写出了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且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越来越远的地方”则显得平实,无新意。从句式上看,原句中“越来越远”被放在句子末尾且单独成句,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情况,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上文“对于作家来说”以及横线前的分号,可以推断横线处的句式应为“对于……来说”;根据下文“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可以确定表述的主体是“普通人”。故此处可填写“对于普通人来说”。②处,根据上文“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可知,此处阐述的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感受,且下文有“产生这种文化认同”的提示,故此处可填写“这就是文化的认同”。14、答案:①传达出一种情致;②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③必须朗读解析:①处,后文是“读一首诗就要抓住它的形象和情致”,而前文已提到“刻画出一个完整或具体的形象”,故此处应补写“传达出一种情致”。②处,根据前文“诗词的情致和它的音乐性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可知,应补写“必须抓住语言的音乐性”。③处,根据前文“在默读中体味不出来”和后文“而且要反复地朗读”可知,应补写“必须朗读”。15、答案:(1)判断句(2)省略句(3)省略句(4)状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16、答案:1.A 2.用“童子解吟”“胡儿能唱”点出了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的特点。用“童子”“胡儿”表明白居易的诗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以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曲”“琵琶篇”赞扬了他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解析:1.“首句运用夸张手法”错,“缀玉联珠”是比喻手法,以珍殊、美玉来比喻白居易的诗文;而六十年,则指他的创作生涯。白居易自十六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到七十六岁去世,说他诗歌创作“六十年”并不夸张,因此首句并未运用夸张手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巩固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8.3* 琵琶行并序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