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当堂检测题
展开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分)《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①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②《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③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④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还有陶器、铁器小件”可知,考古发现可以证实问下记载,①符合题意;题干“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表明,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中“都真实可信”说法太绝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项。
2.(1分)如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
A. 秦始皇 B. 汉献帝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刘邦通过楚汉之争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为巩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故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汉高祖。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分)《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 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时间上不相符,故排除BCD项。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1分)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追忆历史,下列古代政权最早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 唐高祖时期 B.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C. 元世祖时期 D. 东汉光武帝时期
【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西汉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并重视“以德化民”的两位皇帝分别是汉武帝和汉景帝。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5.(1分)表是汉代的史料记载。由此可见汉代( )
文献 | 出处 |
汉文帝指出“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于是“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 《汉书》卷四《文帝纪》 |
汉宣帝曾下诏“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 | 《汉书》卷八《宣帝纪》 |
(东)汉顺帝“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 |
A. 政治局面稳定 B. 用孝道教化百姓
C. 农业得到发展 D. 儒学理论已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汉宣帝、汉顺帝时都采取了优待“年八十以上”百姓的措施,这些敬老的做法,意在用孝道教化百姓,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政治局面稳定”“农业得到发展”方面的信息,排除A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理论已形成,且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提取材料关于汉代孝老敬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汉代的治国思想分析作答。
此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1分)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
A. 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 B. 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
C. 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 促成了“光武中兴”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措施对应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休养生息政策不是为了抑制诸侯国势力,故排除A;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故排除B;“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材料提到的时间是西汉初年,故排除D;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国力得以恢复。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的统治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西汉的统治措施。
7.(1分)《汉书•食货志》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反映出( )
A. 文景之治盛世景象 B. “推恩令”强化天子权威
C.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 D. 汉初社会秩序较为稳定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汉初经济萧条,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依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出汉初社会经济残破。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汉的建立。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亲亡的教训所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1分)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德化民。下列出现在我国西汉王朝的史实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A;
【解析】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1分)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A. 减轻人民的负担 B. 巩固封建统治 C. 发展生产 D. 吸取秦亡教训
【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同时这些措施的实行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们负担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故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以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封建统治者实行各种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封建统治者实行各种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10.(1分)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勤俭治国,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符合题意,B是东汉时期,CD是唐朝时期,故排除BCD。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1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史料反映了西汉时期( )
A. 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农民弃农从商现象
C. 政府对工商业严格管理 D. 农民走私盐铁现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初)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可知,这反映了商业最容易使人致富,人们重视商业,针对农民弃农从商现象,政府对工商业严格管理。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汉朝的经济政策。西汉时期农民纷纷弃农经商,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重农抑商,也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汉朝的经济政策。
12.(1分)汉初,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这句话分析了刘邦统治的( )
A. 时间 B. 人物 C. 背景 D. 结果
【答案】C;
【解析】汉初,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这句话分析了刘邦统治的背景。西汉初年,由于秦末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初社会状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汉初社会状况。
13.(1分)由表格内容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是( )
| 秦朝 | 汉高祖时期 | 文景时期 |
赋税 | 约三分之二 | 十五税一 | 三十税一 |
徭役 | 一年数次 | 一年一次 | 三年一次 |
A. 重农抑商 B. 提倡节俭 C. 减免刑罚 D. 轻徭薄赋
【答案】D;
【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与秦朝相比西汉初期的赋税和徭役大为减少,这说明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政策是轻徭薄赋。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
14.(1分)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秦汉时期社会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B. 社会变革与思想交锋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D;
【解析】秦始皇最突出的功绩是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秦汉的特征。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进入了鼎盛时期,因而秦汉时期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汉时期的主要事件。
15.(1分)面对新朝初建时的“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相食,死者过半”的局面,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了( )
A. 合纵连横策略 B. 严刑峻法制度 C. 休养生息政策 D. 诸侯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出现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休养生息的知识。由于连年战争,西汉初年,经济衰落,人民流离失所,为此统治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
本题以休养生息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1分)天下初定,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又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
A. 以法治国 B. 以礼治国 C. 无为而治 D. 楚汉之争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汉高祖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题目中汉高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无为而治。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初期统治政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西汉初期统治政策。
17.(1分)《史记•律书》记载,文帝时期,“百姓无内外之徭(徭役),得息肩於田亩,天下殷富”,天下百姓刚从水深火热之中解脱出来,“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这反映了文帝( )
A. 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B.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
C.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 下令士兵还乡务农
【答案】C;
【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废除了一些严苛法;文帝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故,“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这反映了文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汉初重视农业这一政策,使得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此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1分)“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它上承汉高祖的伟业,下启汉武帝的雄风,为汉代的国富民强奠定了物质基础。请问,“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重视“以德化民” B. 关注民主与法制
C. 注重农业生产 D. 提倡勤俭治国
【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CD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关注民主与法制不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知道关注民主与法制不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此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1分)阅读某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格处应该是( )
A. 商朝 B. 西汉 C. 东汉 D. 西晋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秦朝之后是西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西汉的建立相关知识。
20.(1分)“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这是《史记•平准书》对汉景帝统治后期西汉社会状况的描述。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 B. 汉高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C. 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D. 汉武帝实行了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答案】D;
【解析】据题干“‘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这是《史记•平准书》对汉景帝统治后期西汉社会状况的描述”可知,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汉高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汉武帝实行了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是在文景之治以后,与题干状况无关。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实行了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是在文景之治以后。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大力恢复经济。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二年,两次降低当年田租之半,十三年更是全免田租。……徭役也相应减轻,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到汉景帝时,他继续执行文帝的政策,继位当年即下诏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曾和百官一起劝农,并令皇后督导植桑、养蚕、织布诸事宜。因而当时“海内殷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政治、经济效果,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过渡。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答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社会呈现盛世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共同措施: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影响: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或答:出现“文景之治”局面);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汉文帝与汉景帝治国的共同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材料三: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又)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景帝)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22-1.请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
22-2.材料二中的“上”是谁?他采取的措施被称为什么政策?
22-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出这两则材料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状况: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国家贫困,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秦的残暴统治;秦末战争的破坏。;
(2)刘邦(汉高祖);休养生息。;
(3)共同措施: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或者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识记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23.(6分)材料: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3-1.材料中“他”是谁?他及其继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
23-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者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写出三点即可。)
【答案】(1)汉高祖(或刘邦)。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秦朝末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如经济萧条,百姓生活贫困;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本题以一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24.(13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在改革中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24-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因为)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4-2.为改变材料三中“天下战斗不休的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西汉初年,由于秦末的暴政和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经济萧条,皇帝出巡时连四匹同一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将相只能乘坐牛车。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24-3.针对材料二的现象,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施了什么政策?出现了哪一治世局面?
24-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调整政治策略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答案】(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措施: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历史隐患,巩固了秦朝的统治。(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或“无为而治”政策)。局面:文景之治。;
(4)巩固和维护统治。(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以及该制度实行的原因、秦朝的郡县制度以及作用、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局面、统治者调整政治策略的共同目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度以及该制度实行的原因、秦朝的郡县制度以及作用、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局面、统治者调整政治策略的共同目的等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同步练习: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同步练习: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看漫画,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测试题,文件包含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教师版2022-202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docx、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学生版2022-202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