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及答案(九科)
2023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生物10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分)
1. 囊性纤维化患者的CTR转运Cl-功能异常,导致肺部黏稠分泌物堵塞支气管。CFTR是一种转运器,其细胞质侧具有ATP和Cl-的结合位点,ATP与CFTR结合,将引起CFTR上的Cl-结合位点转向膜外侧,ATP水解后其结构恢复原状,从而实现Cl-的跨膜运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外渗透压的改变
B. CFTR能够转运Cl-是因Cl-与其结合部位相适应
C. 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从内环境中吸收Cl-
D. CFTR的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不需要ATP直接供能
2.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2、3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细胞内液
C. 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乙、丙中
D. 丁中O2浓度一定比甲中高
3.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速率加快造成的
B. BC段下降的原因即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4. 甲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B和C
B. 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C. 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参与而不需要泌尿系统的参与
D. 图乙中⑤可表示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
5.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6. 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1α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缺氧时,HIF-1α结合到DNA上,催化EPO基因转录
B. 氧气充足时,HIF-1α被解体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C. 与EPO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EPO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
7. 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但是过多的注射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基本相等,所以成分相同
B.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C. 过量注射生理盐水导致血浆的pH 发生改变
D. 过量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发生改变
8.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化学反应,其中有
A. 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9.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均充满组织液
B. 水螅的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
D.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10.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③中可发生丙酮酸和水分解产生CO2和[H]
C. 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D. 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11. 图是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abcd的波形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从右向左传导的
B. a处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因钾离子大量外流而低于膜外
C. b处发生的变化,其机理是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
D. c处发生的变化,其机理是钾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钾离子外流
12.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不收缩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② D. ③①
13. 利用灵敏电流计、神经纤维及神经纤维—肌肉标本可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图中的刺激强度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B. 图2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C. 利用图3装置无法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
D. 若图1中刺激点改为c点,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14. 睡眠质量不佳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老年期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crt神经元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由突触的结构决定
C. 老年人Hcrt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可能与K+外流减少有关
D. 阻断Hc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15.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的轴突越长,传到突触前膜的神经冲动就越弱
B. 刺激强度越大,突触后膜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
C. 突触小泡受到电信号的刺激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6. 科学家发现辣椒素受体(TRPV1)作为一种离子通道,可被高温(>43℃)、化学物质激活,使感受器产生动作电位最终引起机体产生疼痛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辣椒素与TRPV1结合使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感
B. 辣椒素和高温激活TRPV1时,TRPV1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C. 高温引起的痛觉信号传递通路中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
D. 敲除病痛患者体内编码TRPV1的基因是治疗病理性疼痛的最佳手段
17. 阿尔茨海默病( AD) 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目前用于治疗 AD 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和谷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乙酰胆碱酯酶(AchE)能降解乙酰胆碱(Ach),NMDAR激活导致 Ca2 + 内流并触发下游信号转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脑部神经Ach含量较高
B. 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部神经释放较少谷氨酸
C. NMDAR拮抗剂能阻止谷氨酸进入突触后膜
D. NMDAR拮抗剂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18. 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用同种强度的阈下刺激分别以单次和连续的方式刺激上一神经元,测得下一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阈电位的绝对值高的神经元更不容易兴奋
B. 上一神经元受到刺激后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C. 连续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并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 两种不同方式的刺激均使突触前膜处发生了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19. 下图为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肾小管管壁细胞对水分重吸收的机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B. ADH可促进囊泡转运,增加质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C. ADH受体不敏感或受损时,可引起人体尿量减少
D. 血浆渗透压下降时,下丘脑合成的ADH量减少
20.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激动剂(GLP-IRA)是近年来的新型降糖药,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LP-1需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B. 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
C. GLP-1RA降低血糖的机理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GLP-1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发挥协同效果
21. 胰岛B细胞外Ca2+浓度为细胞内的15000倍,Ca2+/CaN/NFAT信号通路是调控胰岛B细胞功能的重要通路。科研人员为探究中药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以高脂高糖饲喂和药物处理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用消渴方和Ca2+/CaN/NFAT信号通路抑制剂对模型大鼠进行处理,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分组及处理
空腹血糖水平(mmol/L)
空腹胰岛素浓度(mU/L)
胰腺组织Ca2+含量(mmol/g)
胰腺组织CaN含量(U/mg)
胰腺组织NFATcl蛋白表达量(IOD值)
①正常组
4.20
13.98
1.18
73.84
1.15
②模型组
1619
9.61
0.78
40.31
0.17
③抑制剂组
15.75
9.63
0.77
37.29
0.13
④消渴方组
8.66
12.78
1.05
55.45
0.80
⑤消渴方+抑制剂组
12.99
10.51
0.82
45.29
0.59
注:Ca2+、CaN、NFATcl蛋白为Ca2+/CaN/NFAT信号通路中关键物质。
A. ①为本实验的对照组,②~⑤为实验组
B. Ca2+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 高脂高糖饲喂和药物处理可能抑制了Ca2+/CaN/NFAT信号通路
D. 消渴方通过改善Ca2+/CaN/NFAT信号通路功能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22. 北京冬奥会期间,越野滑雪运动员身着薄比赛服在零下10℃左右的环境中展开激烈角逐,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的生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分解加快,储存的ATP增加,产热大于散热
B. 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血糖分解加快
C. 心跳加快,呼吸频率增加,温度感受器对低温不敏感而不觉得寒冷
D. 在运动初期骨骼肌细胞主要通过肌糖原分解供能,一定时间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供能
23. 下列与糖类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把分布于细胞膜内表面的糖类分子叫做糖被,据此可判断细胞的内外侧
B. 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 磷酸与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D. 几丁质也是一种多糖,能与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结合,可用于废水处理
24. 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寒冷是引发失温症的主要原因,夏季运动不会发生失温现象
B. 成人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的调节功能增强所致
C. 重度失温时,人意识模糊感到热,此时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流量上升
D. 轻度和中度失温时,可通过加大运动量抵御寒冷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5. 葡萄糖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对人来说葡萄糖经血液循环被运输至身体各个器官。在血液流经肾脏时,绝大部分葡萄糖会被滤出,然后再被重吸收回血液。肾脏每天重吸收的葡萄糖达到180g,才保证了最终排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此,肾脏是维持血浆中葡萄糖水平的重要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功能衰退的患者,尿量较大
B. 糖尿病患者肾脏无法重吸收葡萄糖
C.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D. 若某人尿液中葡萄糖含量高,则这个人患有糖尿病
26. 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将“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
B. “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
C. “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
D. 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27. 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原刺激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会分化, 但不会增殖
B. 效应B细胞与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28. 用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
A. 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 B 细胞
B. 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C. 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D. 甲组与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29.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初次接种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体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30. 近期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通过电针灸刺激身体特定部位,揭示了中医针灸疗法在身体机能调节以及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机理。研究发现,适当电刺激“足三里”穴位,会激活一组表达Pr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使得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激活,进而驱动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等抗炎物质激活抗炎通路。反之,过强刺激则会激活另一组交感神经反射,而达不到抗炎效应。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反射弧结构基础完好即可发生反射活动,脊髓与大脑均可参与该过程
B. 通过人为激活或特异性破坏相应神经元并观察抗炎效果,可验证ProKr2的作用
C. ProKr2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参与机体抗炎反应
D. 可以通过检测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来检测电刺激疗法的抗炎效果
31. 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能与T细胞的受体PD-1(程序死亡蛋白-1)结合,抑制T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一种细胞因子,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 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 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 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32. 人类偏肺病毒(HMPV)是一种呼吸道病原体,通过对自身遗传物质的N6—甲基腺苷(m6A)修饰来降低宿主免疫蛋白识别病毒RNA的能力,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进而确保HMPV的复制增殖。动物实验表明,阻断m6A修饰会引发有效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进而预防肺部感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与HMPV结合阻止其在体液内增殖
B. HMPV的RNA发生m6A修饰有利于病毒侵染呼吸道细胞
C. 通过诱变产生去m6A修饰的HMPV可以作为疫苗预防肺部感染
D. 再次注射HMPV疫苗可增强记忆细胞增殖从而实现有效的免疫治疗
33. 神经肽Y(NPY)是交感神经释放的一种多肽类神经递质,在不同条件下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不同,神经肽Y还能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细胞属于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B. G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NPY受体
C. NPY不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D. NPY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34.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题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信息分子A、C、D、E、F发挥作用后会被移走或分解失活
B. 信息分子C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由体液定向运输到肾脏
C. 信息分子F与B淋巴细胞结合,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 信息分子A、C、D、E、F均会与受体结合,起到调节作用
35. 植物受到创伤可诱导植物激素茉莉酸(JA)的合成,JA在伤害部位或运输到未伤害部位被受体感应而产生蛋白酶抑制剂I(PI-Ⅱ),该现象可通过嫁接试验证明。试验涉及突变体m1和m2,其中一个不能合成JA,但能感应JA而产生PI-Ⅱ;另一个能合成JA,但对JA不敏感。嫁接试验的接穗和砧木叶片中PI-Ⅱ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检测结果如图表所示。
嫁接类型
WT/WT
m1/m1
WT/m1
m1/WT
m2/m2
WT/m2
m2/WT
砧木叶片创伤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接穗叶片
++
+++
-
-
+
+++
-
-
-
-
+
+
++
+++
砧木叶片
++
+++
-
-
-
-
++
+++
-
-
-
-
++
+++
注:WT为野生型,m1为突变体,m2为突变体;“……”代表嫁接,上方为接穗,下方为砧木;“+”“-”分别表示有无;“+”越多表示表达量越高
下列判断或推测正确的是( )
A. m1不能合成JA,但能感应JA而产生PI-Ⅱ
B. 嫁接不会产生伤害,可导致PI-Ⅱ不表达
C. 嫁接类型m1/m2叶片创伤,m1中大量表达PI-Ⅱ
D. 嫁接类型m2/m1叶片创伤,m2中大量表达PI-Ⅱ
36. 《齐民要术•种韭篇》记载:①(买韭籽)以铜铛盛水,于火上微煮韭籽,须臾牙生者好;牙不生者,是浥郁矣。②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耙、粪悉同。③(韭) 剪而复生,久而不乏也。④(韭)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下列相关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 ①中“买韭籽”是根据种子新旧不同吸水膨胀速度也不同的特点来鉴定种子质量
B. ②中耙地松土可促进根有氧呼吸,施用有机肥(粪)可以给韭菜提供无机盐和能量
C. ③中韭菜被剪后因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继续生长,该过程受细胞中基因的调控
D. ④中韭菜移根于温暖不见光的地方可长成韭黄,与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37. 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细胞伸长,生长素对细胞生长调节的机理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通过控制乙烯的合成参与细胞代谢,调控细胞的伸长
B.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直接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
C. 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 生长素和乙烯均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38. 科学家将一批莴苣种子交替暴露在红光(R)和红外光(FR)下,处理后置于黑暗处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种子的萌发率如下表。对这一实验结果,科学家研究发现其机理如下图。已知光敏色素有Pr型(吸收红光)和Pfr型(吸收红外光),Pr与Pfr在不同光谱下可以相互转换,且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光照处理方式
萌发率
1
R
70%
2
R→FR
6%
3
R→FR→R
74%
4
R→FR→R→FR
6%
5
R→FR→R→FR→R
76%
6
R→FR→R→FR→R→FR
7%
A. 由表可知,种子的萌发率与最后一次光照的类型密切相关
B. Pr在吸收红光后转变为Pfr,而Pfr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
C. 黑暗下生长的莴苣中,光敏色素以非活性的Pr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
D. Pfr传导的信号可能影响核内赤霉素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39. 将正常生长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图,图3表示不同的激素处理方式与胚芽鞘生长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曲线上的点A、B依次可对应根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
B. 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是f~2f
C. 图3中“?”的处理方式可以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的蒸馏水
D. IAA和GA3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呈协同作用
40. 用含4种不同浓度生长素(m1~m4)的琼脂块分别放在4个相同的去顶胚芽鞘的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图),其中α1>α2>α3>α4.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说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B. 生长素浓度大小关系为m1>m2>m3>m4
C. 若α1和α2相同,则m1与m2不一定相同
D. 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二、填空题(共5道大题,共60分)
41.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下图是肝脏组织的局部模式图,图中“→”代表血流方向。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由肝脏合成,可以维持血浆的渗透压。肝硬化患者因肝细胞受损,会出现不能合成白蛋白、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等问题,最终出现肝腹水(腹腔出现积液)的症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填序号)。饭后半小时,与B端相比A端血浆中______的含量较高。①中的O2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经过_____层磷脂分子层。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现肝腹水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若出现肝腹水的主要原因是白蛋白合成障碍,可通过________来缓解肝腹水的症状。
(3)若机体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除了肝脏病变外,还可能由于什么原因导致?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2. 图1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填字母),由_________________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填字母)。
(2)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______控制。
(4)如图4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5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4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5中的______区段的电位。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则图4的指针有何变化?______(向左/向右/不变)。
②图5中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______区段的变化。
43. 2022年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图1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回收,并导致体内T细胞数目下降,请回答下列问题:
(1)MN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MNDA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
(4)位置偏爱是研究成瘾药物效应的常用动物行为模型。研究人员利用小鼠(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进行穿梭盒实验如图2,记录小鼠的活动情况。
①将普通小鼠放置在两盒交界处,让其在盒内自由活动15min,正常生理情况下小鼠主要停留在________(填“黑盒”或“白盒”)里面。
②将上述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分别于第一、三、五、七天注射一定量可卡因溶液后放置白盒训练50min,第二、四、六、八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放置黑盒训练50min;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九天将两组小鼠分别放置在两盒交界处,让其自由活动15min,预期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雄性激素—睾酮(T)的分泌调节机制如图3所示。图中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_________调节的特点。研究表明吸食毒品还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图中的过程__________(填序号)。有人对该调查的科学严密性提出质疑,请写出质疑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mIU/mL)
FSH/(mIU/mL)
T/(mIU/mL)
吸毒者
32岁
4年
1.4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
—
4.66
6.6
6.69
44.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新冠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应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Ⅰ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和_____抗原,由此可体现细胞质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_____。
(2)过程①~④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_____,属于细胞免疫的是_____。
(3)细胞毒性T细胞除了接受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_____的作用,还需要受到_____的刺激才能发生增殖分化。
(4)过程④形成的复合体需经细胞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进行彻底的清除;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主要是细胞_____(填写图中细胞序号)发挥强烈的二次免疫。
(5)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的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可能是_____。
(6)2021年2月25日,由中国科研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上市注册申请获得批准。现用若干只健康实验动物、接种物(含各种不同浓度疫苗制剂的溶液)、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进行实验,检测疫苗接种后动物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①对照组具体操作为_____,一段时间后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水平。
②根据下表信息,请阐述其中接种新冠疫苗的最佳方案:_____。
组别
浓度:(单位)
剂量
间隔时间
抗体水平
1
4×105
2
2
94.43
2
5×105
2
2
96.26
3
4×105
2
4
97.56
4
5×105
2
4
98.87
45. 矮化栽培是现代苹果生产的趋势,为研究矮化苹果(M9)砧木致矮机理,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生长素在植物茎尖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的运输称为_________运输;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尖合成并运至地上部分,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促进植物生长。
(2)研究者将富士苹果(非矮化)、M9和八棱海棠(非矮化)三种植物进行嫁接,如图1。一段时间后,检测富士-M9-八棱海棠不同部位PIN基因(IAA运输载体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2。
实验结果显示,在富士-M9-八棱海棠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有两种,其中__________可能与M9致矮密切相关。
(3)向富士-M9-八棱海棠的接穗叶片或基砧根部施加NAA(生长素类调节剂,其运输载体与IAA相同)后,以未做处理的富士-M9-八棱海棠作为对照,检测相关指标如下表。
组别
接穗新梢
平均长度
细胞分裂素含量
(NAA+IAA)总含量
接穗叶片
基砧根部
接穗
基砧
1对照组
+
+
++
++
+
2接穗叶片施加NAA
+
+
++
+++
+
3?
+++
+++
++++
注:“+”代表检测指标的数值,“+”越多,数值越大。
①补充表中“?”处的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对照组相比,接穗叶片施加NAA组的基砧中(NAA+IAA)总含量几乎无差异,推测中间砧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了生长素的运输。为证实这一推测,研究者将中间砧(M9)换成八棱海棠后,基砧中(NAA+IAA)总含量显著增加,这一结果__________(支持/不支持)上述推测。与对照组相比,第3组的基砧中__________含量显著增加,推测基砧根部较高浓度的NAA促进了基砧根部该激素的合成。
③两实验组中,接穗叶片施加NAA组的接穗新梢平均长度较短,请你结合(2)(3)实验结果解释原因,以揭示M9砧木致矮机理: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维石河子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2024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教师-docx、2024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学生docx、2024新疆石河子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