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展开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卧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文段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段话既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好像___________,又写了潮来时的形状像___________。
3.从第一段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4.选文第二自然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文中的哪些短语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析句子。
(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句中的“水墙”是指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里把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6.这段话写了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__________等是我眼中所见,_________是我鼻中所闻,_________是我心中所想。这些内容汇聚一起,构成了一幅“月下溪景”图。
7.“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中“________”字用得好,采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8.读到“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回去。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样的句子,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天地。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 □□ 老这样坐下去 □ 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觉得外面似乎发生了一些事情□□ 我有这种预感 □□
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
9.在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
10.“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这是一个____句,意思是说_________。
11.“我有这种预感”中的 “预感”的意思是事情还没有发生,就能感觉到它的好坏。选文中指豆荚和豌豆由_____变____,变得______起来,意味着它们 __________。
课内阅读《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2.“蝇”的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__,再查音节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部。
13.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4.科学家做了 次试验,得出怎样的结论?用“ ”画出来。
15.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16.下面选项中能体现蝙蝠习性的是( )
A.夜里飞行 B.眼睛特别敏锐
C.捕捉飞蛾和蚊子 D.避开障碍物
17.飞机在夜里能够安全飞行完全靠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会认真读短文,并完成练习。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0世纪,人类(登上 走上)月球,(游入 潜入)深海,(观察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 思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8.圈出( )中最恰当的词语。
19.仿写三个词语。 静悄悄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20.文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在现代指什么?
“千里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风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腾云驾雾”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两个自然段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请用“﹏﹏﹏”画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的句子。
22.请根据文段内容提一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爬山虎的脚(节选)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的。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3.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作者把 比作 。
24.片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片段中从______、______、______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爬山虎的脚颜色是______的,它的形状是____________。作者之所以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生动具体是因为作者______、______。
阅读《蟋蟀的住宅》,完成练习。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26.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倾斜( ) 骤雨( ) 平坦( )
27.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平坦——( ) 仔细——( ) 安静——( )
28.“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读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会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蟋蟀住宅的哪几个特点?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
31.你知道蟋蟀出来吃周围嫩草时,为什么绝不碰出口的那丛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32.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___”画出来。
33.这段话运用了 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地描绘了______。
34.请你想象一下,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
他的头发变成了______,他的骨头变成了_____,他的手指变成了____的大树,他的眉毛变成了______,他的_____变成了_______。
35.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36.结合选段,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答。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沸腾 横贯 2.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3. 人声鼎沸 沸腾 4.由远及近
再近些,越来越近等 5. 浪潮 浪潮很高,范围很广 浪潮 千万匹白色战马 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气势非凡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搭配的能力。
沸腾:(动)①液体受热到一定程度,从内部产生气泡而翻腾。②比喻情绪高涨或人声喧闹
欢腾:高兴得手舞足蹈。
人群看到大潮高兴,可以用“欢腾”。
横卧:平躺。
横贯:横向贯穿;横着通过。
大潮在江面上像一条白线,可以用“横贯”。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以知道把潮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所以潮来时的声音好像闷雷滚动。
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可以知道把潮来时的景象比作一条白线,所以潮来时的形状像一条白线。
3.本题考查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可以知道潮即将来了,人们非常的兴奋、期待。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 欢腾)起来。”可以知道潮出现的时候,人们非常兴奋、热情。
人声鼎沸:意思是比喻人声嘈杂,就像鼎中的水沸腾了一样。
欢腾: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观潮人群的热情之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写作顺序的理解。
由文中“再近些”“越来越近”等词语可知,第二自然段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1)阅读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可以知道句子中把白浪比作“两丈多高的水墙”,从而可以知道答案句中的“水墙”是指潮来时的浪,说明钱塘江大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2)阅读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潮逼近时的浩荡气势。
6. 溪水、月亮、小水塘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 7. 抱 拟人 8.构成了一幅奇异瑰丽的倦鸟归巢图。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短文“细细的溪水,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可知溪水、月亮、小水塘等是我眼中所见,结合“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可知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是我鼻中所闻,结合“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可知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是我心中所想。
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抱”字将小水塘拟人化,可以看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儿,驮着斜阳回去。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指的是秋天的傍晚,在河上,鸟儿们驮着夕阳回家,尽管它们很累。翅膀一转,夕阳落在河面上;头上的芦苇洁白,也化妆成瞬间的美丽。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秋天晚上倦鸟归巢的画面。
9.“?” ,“ , 。—— !” 10. 反问 我们不能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 11. 绿 黄 僵硬 将离开豆荚
【解析】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的掌握。
说话的内容用引号,反问句结尾用问号,一般停顿用逗号,陈述句结尾用句号,对句子的解释说明用破折号,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用感叹号。故为:“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和句子的理解。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故“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说们不能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
1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可知,选文中指豆荚和豌豆由绿变黄,变得僵硬起来,意味着它们将离开豆荚。
12. Y yíng 虫 13.不是 而是 14.三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5.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6.ACD 17.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解析】12.本题考查查字典。
“蝇”的读音是yíng,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Y,再查音节yíng;是左右结构,用部首查字法查“虫”部。
1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眼睛”和“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故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
14.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中“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可知,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15.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
16.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些内容可知,蝙蝠的习性是:夜里飞行;捕捉飞蛾和蚊子;避开障碍物。故题目中的A、C、D项能体现蝙蝠习性。B.眼睛特别敏锐。说法有误。可从文中的“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表现出来。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在夜晚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于是科学家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所以飞机能在夜晚安全飞行。结合文中“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8.登上 潜入 洞察 探索 19. 亮晶晶 绿油油 红彤彤 20. 电视 程控电话 飞机 21.作比较 举例子
20世纪,人类(登上 走上)月球,(游入 潜入)深海,(观察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 思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2.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速,22世纪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
登上:攀登到上面。
走上:行走上。
结合句子语境“人类(登上 走上)月球”可知应圈出“登上”词语。
游入:游进去。
潜入:钻进(水中)。
结合句子语境“(游入 潜入)深海”可知应圈出“潜入”词语。
观察: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洞察:观察得非常透 彻、清楚。
结合句子语境“(观察 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可知应圈出“洞察”词语。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思索:思考探求。
结合句子语境“(探索 思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可知应圈出“探索”词语。
19.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仿写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例词在结构及内容上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
结合例词可知是ABB形式的词语,故根据要求写出三个类似的词语即可。如:气冲冲、明晃晃、黑洞洞、笑哈哈、空落落、热腾腾等。
20.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短文重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学过的知识与课外积累作答。
“千里眼”主要指的是隔得很远都可以看见,所以可以是“电视”“望远镜”等;“顺风耳”主要指的是隔得很远都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所以可以是“电话”“手机”等;“腾云驾雾”指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所以可以是“飞机”、“火箭”等等。
2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寻找句子能力。说明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等。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句子,辨析其使用的说明方法。再按照要求画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的句子即可。
结合语段中的“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等句子可知,这两个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再通过阅读语段可知,表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的句子是文中的“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按照要求用波浪线把句子画起来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在阅读时,学习并试着从不一样的出发点去思考,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借此理解文本内容。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提问;对作者阐明的观点进行提问等。自我提问最终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意义,获得乐趣和信息。
故本题根据自己阅读这两段话内容,写出你的问题即可。示例:20世纪的成就有什么?
2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 触角 24.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5. 位置 颜色 形状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嫩红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观察仔细 抓住了特点
【解析】23.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把握。
比喻,用某些相类似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
摘选比喻句时注意喻词“像”,由此结合片段中可筛选出比喻句: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4.本题考查对中心句的掌握。
题目要求画出文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实际上就是找出中心句。中心句就是指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文段的中心句在结尾,即“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全语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5.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归纳和文段内容理解。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介绍爬山虎的脚生长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介绍爬山虎的脚形状;“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介绍爬山虎的脚颜色特点。作者描写的非常细致、生动,是因为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6. qīng xié zhòu tǎn 27. 险阻 马虎 喧闹 28.当清风吹来的时候,柳树就跳起了舞。 29.“立刻”表明雨一停,马上就会干,强调蟋蟀住宅排水优良的特点。 30. 排水优良 阳光充足 十分隐蔽 31.因为那一丛草可以遮蔽出口,防止暴露自己的巢。
【解析】26.本题考查了字音。
倾斜:歪斜。应读“qīng xié”。
骤雨:忽然降落的大雨。“骤”应读“zhòu”。
平坦:没有高低凹凸(多指地势)。“坦”应读“tǎn”。
27.本题考查写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表现了事物之间明显的对比关系。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呢?首先要搞清楚原词素的意思,然后再抓词素的反义,也可以对原词素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
平坦:没有高低凹凸(多指地势)。反义词是“险阻、凹凸、陡峭”。
仔细:周密;细致。反义词是“马虎”。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反义词是“喧闹”
28.本题考查了仿写句子。
根据句式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即可。拟人句是让被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某些性格、情感、动作、神态等,把它人格化了。
29.本题考查了词语的赏析。
第一句话比第二句多了“立刻”,意思是:表示紧接着某个时候;马上。表明雨一停,马上就会干,强调蟋蟀住宅排水优良的特点。
第一句话强调蟋蟀住宅排水优良的特点。第二句则没有。
3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从句子“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可知蟋蟀的住宅的三个特点分别是:排水优良、阳光充足、十分隐蔽。
3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句子“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
可知因为那丛草是用来隐蔽洞口的,所以蟋蟀绝不碰出口的那丛草。
32.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3. 排比 盘古倒下后他身体的变化过程 34. 星星 岩石 参天的大树 无边的草原 肌肤 肥沃的土地 35. 无私奉献 造福人类 36.从盘古身体的变化,你能体会到盘古怎样的精神?我体会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32.本题考查把握文段中心句的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盘古身体发生的变化来写的。因此,第一句“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中心句。
3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以及想象写话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章:连用八个“变成了”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一系列的具体变化。
3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展开想象,只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即可。比如:他的头发变成星星了,他的骨头变成了岩石,他的手指变成了参天的大树的大树,他的眉毛变成了无边的草原,他的肌肤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35.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人物品质的能力。
从盘古“头顶天”“脚踏地”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顶天立地;盘古倒下的身体化作世间万物,体现了他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一面。
36.本题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的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提问:从盘古身体的变化,你能体会到盘古怎样的精神?
从盘古气息变成风和云;声音化作雷声;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肌肤变成大地;四肢和躯干变成四极和五方;血变成江河;汗毛变成花草树木;汗水变成雨露,可以看出盘古牺牲了自己的肉体,化作了日月山川江河湖海,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充分的体现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二)(试题):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二)(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一)(试题):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一)(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这是一份期末课内阅读检测卷(一)-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