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一轮复习
展开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1.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者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4.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饲养绵羊山羊
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居民饲养猪和狗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长江中下游栽培水稻
公元前9000-7000年前西亚“新月地带”栽培小麦、大麦
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黄河流域栽培粟
二、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2)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3)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促进了手工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4) 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
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从事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处于从属地位
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剩余,出现私有财产。产生了富人和穷人
自由人(富人、穷人)、奴隶
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军事首领将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
(5)农业的产生使生产关系发生巨变,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者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引进小麦、大麦种植葡萄、橄榄
土地多为王室、神庙和贵族所有
或出租佃户,或合伙经营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城邦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并行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土地私有制出现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家庭手工业的出现
1. 牛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人类驯化,在古代牛很重要,私自杀牛是法律明文禁止的。材料一 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宋真宗时下诏:“自今屠耕牛及盜杀牛,罪不至死者,并系狱以闻,当从重断。”淳化五年(994年)下诏:“自今工官为弓弩,其纵理用牛筋,他悉以羊马筋代之。”材料二 《宋会要辑稿》记载……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值百钱,利入为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贪利之民计会上下,诈作病牛倒死。材料三《水浒传》中颇多杀牛宰马的情节,加上吃食的情节,总共有 14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指明是牛肉。“小二,给我上一壶好酒,再来二斤牛肉!”俨然已成梁山好汉用餐的标配。(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说明北宋政府为何多次颁行禁宰耕牛政策? (2) 有人认为《水浒传》中“小二,来二斤牛肉!”是最大的谎言。试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这一情节合理的理由。
(2)理由:《水浒传》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政令不行;商品经济发展,利润刺激,不顾重刑;吃朝廷禁止食用的牛肉这样的情节,更能体现农民起义的反叛精神和英雄气概。
(1)原因:耕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耕之本;牛皮、牛筋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北宋土地人口增加、农业发展、战乱等都使耕牛供应紧张。
1.(2021·山东高考·3)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答案】B
2.(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3.(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随着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这主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故①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②错误;南方稻麦兼种的技术有利于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故③正确;曲辕犁是南方地区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
四、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②.增加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④.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⑤.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开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①.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②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五、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1.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开始在欧亚大陆传播,而麦、稻、甘蔗等欧亚作物也在美洲推广。西欧殖民宗主国强迫殖民地人民只生产一种或几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巨额利润的产品。从非洲被贩卖到美洲的奴隶中,约 3/4 从事制造蔗糖。对此,美国学者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做过形象的描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谈谈你如何理解学者所说“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
“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是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间中,人们踊跃地尝试物种交流。但现在,生物入侵损害了农作物或者造成了本土物种的边缘化甚至灭绝。对这一现象的恐惧促使人们限制有关物种交流的尝试,一种生物保护主义便由此成长起来。因为我们经常不能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本土物产,所以生物保护主义的知识基础是令人怀疑的。而且,这种生物民族主义偶尔也伴随有盲目爱国主义的弦外之音。尽管如此,物种交流仍然进行着,并且伴随着近来长途贸易和长途旅行的浪潮,这种物种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进行得都快。同时,与过去几千年相比,今天的物种交流最隐秘,也最具偶然性。——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夏天《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物种交流”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观点: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合理应对物种交流。阐述:物种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范围扩大,如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到世界其他地区,丰富了这些地区民众的饮食结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见,物种交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然,物种交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新航路开辟时期的物种交流给殖民地带去了一些病毒,导致当地人口锐减,出现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物种交流,为积极、有益的物种交流提供便利,并防止有害的物种交流出现。
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物种交流,玉米从美洲移植到其他大洲。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记载了这一作物种植经验的是( ) A.《氾胜之书》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D.《农书》
2.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3.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几乎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4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7.84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贫瘠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贫瘠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 )A.政府极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B.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不断推广C.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的引进与推广 D.明朝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5.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合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六、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1.原因: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等。2.应对措施(1)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调动人们的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2)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3)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着力促进世界粮食安全,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十四条 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29日第七次会议修正)
七、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1.原因:(1)生产经营者的违规生产经营是最根本的原因。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有些生产者没有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不顾消费者的安危,滥用添加剂,甚至用工业原料生产假冒伪劣食品。(2)政府管理者的监管不力。管理者是食品安全的保护者。监管力量薄弱、地方保护主义横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造成管理者执法力度不够、对食品安全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管控不严。(3)正确消费观念的缺失。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的受害者。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缺乏鉴别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有些消费者在买到假冒伪劣食品后缺乏维权意识。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2.对策(1)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中国:颁布相关法规,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1.菲律宾农业部长阿尔卡拉在首届全国杂交水稻大会上宣布,菲律宾政府将拨5亿比索专款用于杂交水稻推广,努力使菲律宾的杂交水稻覆盖率从目前的3.5%提升到8%—10%,以实现大米自给目标。这说明粮食增产主要依靠的因素是( )A.技术进步 B.政策支持C.优越气候 D.丰富地形
杂交水稻的高产是政府拨款的前提.
2.2011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2010年FAO食品价格指数已超越2008年6月粮食危机时的峰值,一年内的涨幅达到25%。其中俄罗斯禁止粮食出口,引发国际粮价的动荡。以上信息最能说明( )A.两极格局导致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出现C.投机炒作导致粮价上涨 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
3.1873年美国人帕尔文制成履带式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拖拉机,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拖拉机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据此,材料反映了A.农业机械化是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C.农业机械化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D.工业发展推动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广施化肥 5.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汤·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位科学家:“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已经超越……西方各国。”这段话反映了(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6.中国古籍《周礼》中提到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冰鉴”具有的功能是( )A.防鼠防盗 B.防潮防火 C.防腐保鲜D.低氧储藏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评课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我们能做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案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关键能力·课堂探究,网络构建·史论要旨,随堂检测·强化落实,读史思辨·视野拓展,动植物,中美洲,生产者,手工业劳动,天文历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