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第4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展开本单元主要讲述两大主题: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程标准】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4.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概念阐释】精耕细作“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作”指的是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精耕细作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
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图解历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畜牧业和渔业的现代化。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3.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名师指津】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在全球环境危机、粮食危机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解决人类的温饱和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力争粮食作物种植的多元化,尽最大可能减少因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危机,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史料一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 000年至2 000年的8 000年中,从532万人直线上升到13 300万人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二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解读】史料一说明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史料二反映原始音乐、科学技术的出现。
【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答案】根本原因:生产力得到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与延续的基础。
(2)根据史料一、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的出现具有的重要意义。
【答案】重要意义: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农业的出现推动了原始音乐、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史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而且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的,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的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解读】史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答案】特点:由欧洲主导;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角度1: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现代农业史料 根据专家系统研究,在传统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1 000人。而到了近代,随着资本和技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 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与化肥的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
“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和农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解读】史料说明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密切相关。
【答案】特点:科技与资本集约型;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伴而生;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角度2: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史料 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生的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反响。在此情况下,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设立“公共分析师”。但是“没有建立中央机关,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选性的”。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的权力,增加分析师人数,最重要的是扩大中央控制权力。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摘编自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考察,1860—1914年》
【解读】史料反映了英国通过舆论监督、制定法律、设置机构等手段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上有哪些特点。
【答案】特点:重视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重视法律治理;治理主体多元化;设置机构,重视食品的抽检管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2022•天津模拟)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C.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储藏食物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解析】材料“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说明定居的原因是需要固定储藏生产的食物,所以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故选D项。
2.(2022•北京模拟)中国五大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来自国外,五大油料作物中的花生、芝麻、向日葵来自国外,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也来自国外。这说明( )A.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B.外来作物的引种改变了中国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劳作方式C.外来作物取代本土作物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外来作物传入后引发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粟、水稻的发源地,同时引进国外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棉花等作物,说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外来作物融入中国传统农业,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代”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2022•河南郑州模拟)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A.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解析】根据材料“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可知,小麦在北美的种植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故选D项。
4.(2022•天津模拟)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解析】根据材料“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可知,正是由于先进的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农牧业中,才造就了农牧业的现代化,说明现代农业中包含很高的科技含量,故选A项。
5.(2022•天津模拟)《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世界面临的粮食安全威胁,认识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故选A项。
(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491—492)一、选择题1.(2022•湖南岳阳模拟)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是采集和渔猎时期的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约10 000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故选A项。
2.唐代,江南地区许多的陂塘均可养鱼,还可以种植蒲、苇、菱、芡等经济作物。例如丹阳的练湖,“幅员四十里,菰蒲菱芡之多,龟鱼鳖蜃之生,餍饫江淮,膏润数州”。这说明当地( )A.综合利用农业资源B.推广曲辕犁提高了效率C.政府市场意识增强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出唐朝江南地区农业的辅助设施陂塘具有多种功能,体现了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资源的应用,跟农耕技术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政府的意志,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对农业的补充,不涉及经济结构的改变,排除D项。
3.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使磨坊又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解析】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与“权力”联系紧密,反映了食物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具有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得到缓和,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排除B项;精耕细作表现在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修建、作物品种的改善等方面,仅根据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海禁和闭关自守,排除D项。
5.(2022•河南安阳模拟)新航路开辟后,新引进的美洲农作物在改善欧洲人膳食结构的同时,也使一些曾长期在欧洲肆虐的疾病失去了往日威风。尽管欧洲近代早期的人口出生率没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由此可见,欧洲引进美洲农作物( )A.拓宽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B.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C.提升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D.使外来农作物开始影响欧洲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改善了欧洲人的膳食结构,增强了欧洲人的体质,降低了欧洲人口的死亡率,使得欧洲人口迅速增长,故选C项。
【解析】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有利于保障食品供给,故D项正确;“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凭耕作工具的进步不能推断出饮食结构改善,排除B项;耕作工具的进步对丰富食品供应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项。
6.从耒耜、耧车、曲辕犁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耕作工具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可以( )A.消除饥饿问题 B.改善饮食结构C.丰富食品供应 D.保障食品供给
7.某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市场。这体现出(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某集团率先引进冷鲜肉生产、配送、销售的冷链物流模式,推广冷鲜肉品牌化经营,使其产品进入了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市场,体现出冷链物流即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故选B项。
8.(2022•湖北襄阳模拟)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一具体目标( )A.确保了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B.旨在确保需要粮食的人都能够获得粮食C.最大限度地稳定了粮食供应D.确保所有人能吃到品种多样的优质食物
【解析】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曾提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的目标,旨在确保粮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故B项正确。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二、非选择题9.(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下图。
秦朝至清朝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答案】趋势:秦朝至明朝时期,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时期,总体上升,明清时期下降。影响因素:人口数量、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20单元第57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20单元第57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目标定位·明考向,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主干梳理·理思路,②表现,河姆渡,③影响,生产者,尼罗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1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坐标,续上表,古代希腊和罗马,答案B,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第42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第15单元第42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陶纺轮,提花机,2制陶工具,泥条盘筑,3冶炼工具,劳作方式的发展,个体劳作,男耕女织,奴隶制,专业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