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期末专项】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期末专项】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第1页
    【期末专项】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第2页
    【期末专项】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期末专项】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专项】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专题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与线段中点有关的动点问题
    1.如图,直线l上有A,B,C,D四点,点P从点A的左侧沿直线l从左向右运动,当出现点P与A,B,C,D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点P就称为这两个点的黄金伴侣点,例:若PA=PB,则在点P从左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点P成为黄金伴侣点的机会有(  )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2.如图,C为线段AB上一点,,AC比BC的多5,P,Q两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3个单位/秒和1.5个单位/秒的速度在射线AB上沿AB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秒,M为BP的中点,N为QM的中点,以下结论:①;②;③当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

    3.如图,数轴上有两点,点C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的速度在线段上运动,点D从点B出发,以每秒的速度在线段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满足,若点M为直线上一点,且,则的值为_______.


    4.如图所示.点A,B,C是数轴上的三个点,且A,B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

    (1)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
    (2)若点P从点B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则经过______秒时,点C恰好是BP的中点;
    (3)若点Q从点A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线段QB的中点为M,当时,则点Q运动了多少秒?请说明理由.
    5.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填空:
    ①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   ,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
    ②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   ;点Q表示的数为   .
    ③当t=   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   .
    (2)当t为何值时,PQ=AB.
    (3)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
    6.如图,线段厘米,点D和点C在线段AB上,且,.点P从点A出发以4厘米/秒的速度沿射线AD向点C运动,点P到达点C所在位置后立即按照原路原速返回,到达点D所在位置后停止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着射线BC的方向运动,点Q到达点D所在的位置后停止运动.点P和点Q同时出发,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线段AD的长度;
    (2)当点C恰好为PQ的中点时,求t的值;
    (3)当厘米时,求t的值.


    7.【新知理解】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若BC=πAC,则称点C是线段的圆周率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
    (1)若AC=2,求AB的长;
    (2)在(1)的条件下,若点D也是图①中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不同于点C),试求出线段BD的长,并判断AC与BD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3)如图②,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性的滚动1周,该点到达C的位置,求点C所表示的数;若点M、N是线段OC的圆周率点,求MN的长;
    (4)图②中,若点D在射线OC上,且线段CD与O、C、D中某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请直接写出点D所表示的数(答案保留π).

    8.(理解新知)
    如图①,点M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M和BM,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是线段AB的“奇妙点”,

    (1)线段的中点 这条线段的“奇妙点”(填“是”或“不是”)
    (2)(初步应用)
    如图②,若,点N是线段CD的“奇妙点”,则 ;
    (3)(解决问题)
    如图③,已知,动点P从点A出发,以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从点B出发,以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 t,请求出 为何值时,A、P、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妙点”.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且a、b满足.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用含t的式子表示);
    (2)当点P在点B的左侧运动时,M、N分别是PA、PB的中点,求PM-PN的值
    (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点P运动多少秒时P、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

    10.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6
    (1)求线段AB的长;
    (2)已知点P为数轴上点A左侧的一个动点,且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请你画出图形,并探究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11.【新知理解】
    如图①,点在线段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和,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是线段的“奇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这条线段的“奇点”(填“是”或“不是”)
    【初步应用】
    (2)如图②,若,点是线段的奇点,则;
    【解决问题】
    (3)如图③,已知动点从点出发,以速度沿向点匀速移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沿向点匀速移动,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请直接写出为何值时,、、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点?

    12.如图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M、N分别为PA、QB的中点.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B时,运动停止,设点P、Q运动时间为t秒.
    (1)当点P、Q相遇时,t = ,MN = .
    (2)当PQ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时,求线段MN的长.
    [知识迁移]学校数学社团学员自制了一个圆形转盘,如图2,O为转盘圆心,A、O、B在一条直线上,指针OP从OA出发绕点O顺时针方向转动,指针OQ也以相同的速度从OB出发绕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OP、OQ同时出发,当OP、OQ分别到达OB、OA时,运动停止.已知OM平分∠AOP,ON平分∠BOQ,设∠MON = α,∠POQ = β.试探索α与β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

    13.(1)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

    14.如图,数轴上有A、B、C、D、O五个点,点O为原点,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线段CD的长度为6个单位,线段AB的长度为2个单位,且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3个单位,请解答下列问题:

    (1)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
    (2)若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t秒运动到线段CD上,且BC的长度是3个单位,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解得t=___;
    (3)若线段AB、CD同时从原来的位置出发,线段A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线段CD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把线段CD的中点记作P,求出点P与线段AB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时运动的时间.
    1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8.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运动,若点P、Q时出发.求:
    ①若点Q向右运动,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若点Q向左运动,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16.如图,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且、满足,动点从点出发以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以个单位/秒速度向左运动,、两点之间为“变速区”,规则为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倍,之后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时间为秒.

    (1)____,____,、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个单位;
    (2)①若动点从出发运动至点时,求的值;
    ②当、两点相遇时,求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
    (3)当___时,、两点到点的距离相等.


    答案与解析
    1.如图,直线l上有A,B,C,D四点,点P从点A的左侧沿直线l从左向右运动,当出现点P与A,B,C,D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点P就称为这两个点的黄金伴侣点,例:若PA=PB,则在点P从左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点P成为黄金伴侣点的机会有(  )

    A.4次 B.5次 C.6次 D.7次
    【答案】C
    【分析】由题意知,点P与A,B,C,D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恰好点P是其中一条线段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定义解答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知,点P与A,B,C,D四点中的至少两个点距离相等时,恰好点P是其中一条线段的中点,
    图中共有六条线段:AB、BC、CD、AC、AD、BD,
    ∴点P成为黄金伴侣点的机会有六次,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确定线段的数量,正确理解题意得到线段中点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C为线段AB上一点,,AC比BC的多5,P,Q两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分别以3个单位/秒和1.5个单位/秒的速度在射线AB上沿AB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秒,M为BP的中点,N为QM的中点,以下结论:①;②;③当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①②##②①
    【分析】根据AC比BC的多5,可得,从而得到,进而得到AC=15,可得到BC=2AC,故①正确;根据题意得:AP=3t,BQ=1.5t,可得BP=45-3t,再由M为BP的中点,可得到,进而得到,再由N为QM的中点,可得到AB=4NQ,故②正确;然后分两种情况:当点P没有到达点B之前,当点P没有到达点B之前,可得当时,或20,故③错误,即可求解.
    【详解】解:∵AC比BC的多5,
    ∴,
    ∵,
    ∴,
    解得:,
    ∴AC=15,
    ∴BC=2AC,故①正确;
    根据题意得:AP=3t,BQ=1.5t,
    ∴BP=45-3t,
    ∵M为BP的中点,
    ∴,
    ∴,
    ∵N为QM的中点,
    ∴,
    ∴AB=4NQ,故②正确;
    当时,当点P在线段AB上,
    ∵,
    ∴,
    解得:;
    当时,点P在点B右侧,位于点Q左侧,,
    ∵,
    ∴,
    解得:;
    当时,点P位于点Q右侧,不成立,
    综上所述,当时,或20,故③错误,
    ∴正确的结论是①②.
    故答案为:①②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动点问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讨论思想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数轴上有两点,点C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的速度在线段上运动,点D从点B出发,以每秒的速度在线段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满足,若点M为直线上一点,且,则的值为_______.

    【答案】1或
    【分析】设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a,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b,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由OD=4AC得a与b的关系,再根据点M在直线AB的不同的位置分4种情况进行解答,①若点M在点B的右侧时,②若点M在线段BO上时,③若点M在线段OA上时,④若点M在点A的左侧时,分别表示出AM、BM、OM,由AM-BM=OM得到t、a、b之间的关系,再计算的值即可.
    【详解】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点M表示的数为m
    则OC=t,BD=4t,即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t,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b-4t,
    ∴AC=-t-a,OD=b-4t,
    由OD=4AC得,b-4t=4(-t-a),
    即:b=-4a,
    ①若点M在点B的右侧时,如图1所示:

    由AM-BM=OM得,m-a-(m-b)=m,即:m=b-a;

    ②若点M在线段BO上时,如图2所示:

    由AM-BM=OM得,m-a-(b-m)=m,即:m=a+b;

    ③若点M在线段OA上时,如图3所示:

    由AM-BM=OM得,m-a-(b-m)=-m,即:
    ∵此时m<0,a<0,
    ∴此种情况不符合题意舍去;
    ④若点M在点A的左侧时,如图4所示:

    由AM-BM=OM得,a-m-(b-m)=-m,即:m=b-a=-5a;
    而m<0,b-a>0,
    因此,不符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的值为1或.
    【点睛】考查数轴表示数的意义,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的关键,分类讨论和整体代入在解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如图所示.点A,B,C是数轴上的三个点,且A,B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

    (1)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
    (2)若点P从点B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左运动,则经过______秒时,点C恰好是BP的中点;
    (3)若点Q从点A出发沿着数轴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运动,线段QB的中点为M,当时,则点Q运动了多少秒?请说明理由.
    【答案】(1)-6
    (2)8
    (3)秒或秒

    【分析】(1)根据,且,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直接得出即可;
    (2)设经过秒点是的中点,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
    (3)设点运动了秒时,分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
    (1)
    AB=12,且,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
    点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
    (2)
    AB=12,,
    ,,
    设经过秒点是的中点,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得,
    故答案为:8;
    (3)
    设点运动了秒时,
    ①当点在点左侧时,即,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得;
    ②当点在点右侧时,即,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得;
    综上,当运动了秒或秒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熟练根据题中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是解题的关键.
    5.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填空:
    ①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   ,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
    ②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   ;点Q表示的数为   .
    ③当t=   时,P、Q两点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   .
    (2)当t为何值时,PQ=AB.
    (3)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
    【答案】(1)①10,3;②,;③2;4;
    (2)当t=1或3时,;
    (3)不发生变化,,理由见解析.

    【分析】(1)①根据题目所给的两点距离公式以及两点中点公式进行求解即可;②根据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进行求解即可得到结果;③当P、Q两点相遇时,P、Q表示的数相等,根据此及②中结论得出方程求解即可;
    (2)由(1)②得t秒后,点P表示的数,点Q表示的数为,则,再由,可得,由此求解即可;
    (3)根据两点中点公式,分别求出点M表示的数,点N表示的数,即可得出线段MN的长度.
    (1)
    解:①由题意得:,线段AB的中点为,
    故答案为:10,3;
    ②由题意得: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
    故答案为:,;
    ③∵当P、Q两点相遇时,P、Q表示的数相等,
    ∴,
    解得:,
    ∴当时,P、Q相遇,
    此时,,
    ∴相遇点表示的数为4;
    故答案为:2;4;
    (2)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点Q表示的数为,
    ∴,
    又∵,
    ∴,
    解得:t=1或3,
    ∴当t=1或3时,;
    (3)
    解: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
    ∴点M表示的数为,点N表示的数为,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用数轴表示有理数,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两点之间的中点表示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能够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计算公式.
    6.如图,线段厘米,点D和点C在线段AB上,且,.点P从点A出发以4厘米/秒的速度沿射线AD向点C运动,点P到达点C所在位置后立即按照原路原速返回,到达点D所在位置后停止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着射线BC的方向运动,点Q到达点D所在的位置后停止运动.点P和点Q同时出发,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线段AD的长度;
    (2)当点C恰好为PQ的中点时,求t的值;
    (3)当厘米时,求t的值.


    【答案】(1);(2)或;(3)、、8,
    【分析】(1)先求出AC,再求出DC,根据AD=AC-DC即可;
    (2)表示出CP、CQ的长度,再根据CP=CQ列方程即可,需要注意P到C之前和之后两种情况讨论;
    (3)表示出BP、BQ的长度,再根据列方程即可,需要注意P到C之前和之后以及P到D之前之后的多种情况讨论;
    【详解】(1)∵,




    (2)∵点Q从点B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沿着射线BC的方向运动,
    ∴,
    P到达C之前时

    ∵点C恰好为PQ的中点
    ∴此时P在C左边,Q在C右边,且CP=CQ

    解得
    P到达C之后时

    ∵点C恰好为PQ的中点
    ∴此时P在C左边,Q在C右边,且CP=CQ

    解得
    故当点C恰好为PQ的中点时或
    (3)当P、Q到达C之前时,


    解得
    当P到达C之后、Q到达C之前时,


    解得
    当P到达D点时此时,,,
    当P到达D点以后、Q到达D之前,,
    解得
    综上当厘米时,、、8,
    【点睛】此题考查线段和差计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等知识与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弄清点在运动时的出发点、方向、速度以及两个动点的运动属于相遇问题还是追及问题等.
    7.【新知理解】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若BC=πAC,则称点C是线段的圆周率点,线段AC、BC称作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
    (1)若AC=2,求AB的长;
    (2)在(1)的条件下,若点D也是图①中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不同于点C),试求出线段BD的长,并判断AC与BD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3)如图②,现有一个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片,将圆片上的某点与数轴上表示1的点重合,并把圆片沿数轴向右无滑动性的滚动1周,该点到达C的位置,求点C所表示的数;若点M、N是线段OC的圆周率点,求MN的长;
    (4)图②中,若点D在射线OC上,且线段CD与O、C、D中某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互为圆周率伴侣线段,请直接写出点D所表示的数(答案保留π).

    【答案】(1)AB的长为();(2)BD长为2,;(3)C表示的数为(),的长为();(4)点D表示的数是1或或或.
    【分析】(1)利用BC=πAC求出BC的长度,进而求出AB的长.
    (2)设AC的长为x,BD的长为y,利用圆周率点的定义,得到关于x与y的关系式,进而得到x=y,故此时有.
    (3)利用旋转一周即为圆的周长,得到C点表示的数,假设M点离O点最近,设,利用圆周率点及题(2)的结论,求出,最后求出MN的长度即可..
    (4)设点D表示的数为m,根据条件分四类情况:,,,,进行分类讨论,设出对应的方程进行求解m的值.
    【详解】(1),,


    (2)点D、C都是线段AB的圆周率点且不重合,
    ,.
    设, ,则有,,




    (3)由题意可知:C点表示的数是
    均为线段OC的圆周率点,
    不妨设M点里O点近,且,,
    ,解得,
    ,,,
    由(2)可知:

    (4)解:设点D表示的数为m,根据题意可知,共分为四种情况.
    ①若,则有,解得.
    ②若,则有,解得.
    ③若,则有,解得.
    ④若,则有,解得.
    综上所述,点D表示的数是1或或或.
    【点睛】本题是新定义题型,主要考察了列方程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读懂题目中的新定义,并且正确找到分类讨论的所有情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理解新知)
    如图①,点M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M和BM,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是线段AB的“奇妙点”,

    (1)线段的中点 这条线段的“奇妙点”(填“是”或“不是”)
    (2)(初步应用)
    如图②,若,点N是线段CD的“奇妙点”,则 ;
    (3)(解决问题)
    如图③,已知,动点P从点A出发,以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从点B出发,以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 t,请求出 为何值时,A、P、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妙点”.
    【答案】(1)是;(2)8或12或16;(3)当点P为AQ的“奇妙点”时,或4或;当点Q为AP的“奇妙点”时,或6或.
    【分析】(1)根据线段的中点平分线段长的性质,以及题目中所给的“奇妙点”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
    (2)由“奇妙点”定义,此题分为三种情况,情况1:,即N为CD的中点;情况2:,即N为靠近C点的三等分点;情况3:,即N为靠近D点的三等分点,根据以上三种情况,分别求出CN的长度.
    (3)由题意可知,A不可能是“奇妙点”,故此题分两大类情况,情况1:当P、Q未相遇之前,P是 “奇妙点”时,根据第(2)题的思路,又可以分为3种情况,根据每种情况,利用线段长度关系列方程,分别求出对应时间;情况2:当P、Q相遇之后,Q是“奇妙点”时,同样根据第(2)题的思路,又分成3种情况讨论,利用线段长度关系列方程,求出每种情况对应的时间.
    【详解】(1)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可知:被中点平分的两条线段长度是线段总长的一半,
    根据“奇妙点”定义可知:线段的中点是“奇妙点”.
    故答案是:是;
    (2)是线段CD的“奇妙点”
    根据定义,此题共分为三种情况.
    当,即N为CD的中点时,有CN=12cm.
    当,即N为靠近C点的三等分点时,有CN=8cm.
    当,即N为靠近D点的三等分点时,有CN=16cm.
    故答案为:8或12或16.
    (3)解:由题意可知,A点不可能是“奇妙点”,故P或Q点是“奇妙点”.

    t秒后,,.
    当P点是“奇妙点”时,.
    由“奇妙点”定义可分三种情况.
    当时,有 解得
    当时,有 解得
    当时,有 解得
    当Q点是“奇妙点”时,.
    当时,有 解得
    当时,有 解得
    当时,有 解得
    综上所述:当点P为AQ的“奇妙点”时,或4或;
    当点Q为AP的“奇妙点”时,或6或.
    【点睛】本题属于新定义题,主要是考察了线段中点、线段长度、列方程等知识点,本题讨论情况较多,从侧面考察了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分类讨论思想,根据题意,能够正确地进行分类讨论,把每一种情况列举完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且a、b满足.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用含t的式子表示);
    (2)当点P在点B的左侧运动时,M、N分别是PA、PB的中点,求PM-PN的值
    (3)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点P运动多少秒时P、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

    【答案】(1)10,-6,10-8t;(2)8;(3)t=3或5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0,=0,进而即可求解;
    (2)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M=4t,PN=4t-8,进而即可求解;
    (3)分别表示出P、Q所在点表示的数,再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解:(1)∵,≥0,≥0,
    ∴=0,=0,即:a=10,b=-6,
    ∴A表示的数是10,点B表示的数是-6,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点P表示的数是:10-8t,
    故答案是:10,-6,10-8t;
    (2)当点P在点B的左侧运动时,PA=8t,PB=8t-16,
    ∵M、N分别是PA、PB的中点,
    ∴PM=PA=4t,PN=PB=4t-8,
    ∴PM-PN=4t-(4t-8)=8;
    (3)设运动t秒,P所在点表示的数为:10-8t,Q所在点表示的数为:-6-4t,
    ∴(10-8t)-(-6-4t)=±4,解得:t=3或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代数式表示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6
    (1)求线段AB的长;
    (2)已知点P为数轴上点A左侧的一个动点,且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请你画出图形,并探究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答案】(1)8;(2)见解析;MN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线段MN=4.
    【分析】(1)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较大数与较小数的差;
    (2)根据中点的意义,利用线段的和差可得出答案.
    【详解】解:(1)AB=|﹣2﹣6|=8,
    答:AB的长为8;
    (2)MN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线段MN=4,理由如下:

    如图,因为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
    所以MA=MP=PA,NP=NB=PB,
    所以MN=NP﹣MP
    =PB﹣PA
    =(PB﹣PA)
    =AB
    =×8
    =4.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线段中点的意义,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中点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1.【新知理解】
    如图①,点在线段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和,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是线段的“奇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这条线段的“奇点”(填“是”或“不是”)
    【初步应用】
    (2)如图②,若,点是线段的奇点,则;
    【解决问题】
    (3)如图③,已知动点从点出发,以速度沿向点匀速移动:点从点出发,以的速度沿向点匀速移动,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请直接写出为何值时,、、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点?

    【答案】(1)是;(2)6或9或12;(3)或或或或或6
    【分析】(1)根据“奇点”的定义即可求解;
    (2)分当N为中点时, 当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C点时,当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D点时,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3)分由题意可知A不可能为P、Q两点的巧点,此情况排除;当P为A、Q的巧点时;当Q为A、P的巧点时;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这个点为该线段的“奇点”,
    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奇点”,
    (2),点N是线段CD的奇点,
    可分三种情况,
    当N为中点时,,
    当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C点时,,
    当N为CD的三等分点,且N靠近D点时,
    (3),
    秒后,,
    由题意可知A不可能为P、Q两点的巧点,此情况排除;
    当P为A、Q的巧点时,有三种情况;
    1)点P为AQ中点时,则,即,解得:
    2)点P为AQ三等分点,且点P靠近点A时,则,即,解得:
    3)点P为AQ三等分点,且点P靠近点Q时,则,即,解得:
    当Q为A、P的巧点时,有三种情况;
    1)点Q为AP中点时,则,即,解得:
    2)点Q为AP三等分点,且点Q靠近点A时,则,即,解得:
    3)点Q为AP三等分点,且点Q靠近点P时,则,即,解得:
    【点睛】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12.如图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 表示的数为6,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M、N分别为PA、QB的中点.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B时,运动停止,设点P、Q运动时间为t秒.
    (1)当点P、Q相遇时,t = ,MN = .
    (2)当PQ之间的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时,求线段MN的长.
    [知识迁移]学校数学社团学员自制了一个圆形转盘,如图2,O为转盘圆心,A、O、B在一条直线上,指针OP从OA出发绕点O顺时针方向转动,指针OQ也以相同的速度从OB出发绕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OP、OQ同时出发,当OP、OQ分别到达OB、OA时,运动停止.已知OM平分∠AOP,ON平分∠BOQ,设∠MON = α,∠POQ = β.试探索α与β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

    【答案】(1)2,4;(2)6或2;[知识迁移]或
    【分析】(1)根据运动速度分别表示出点P和点Q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然后根据相遇时刻列方程求解,结合线段中点的定义求MN的长度;
    (2)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列方程求解,然后分别确定点P和点Q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结合中点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线段MN的长度;
    [知识迁移]分OP与OQ相遇前及相遇后两种情况,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数量关系分析求解
    【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点P:-2+t,点Q:6-3t,
    当P与Q相遇时,-2+t=6-3t,解得:t=2
    此时P点表示0,Q点表示0
    ∵M、N分别为PA、QB的中点
    ∴MP=,NP=
    ∴MN=MP+NP=4
    故答案为:2;4

    (2)点P:-2+t,点Q:6-3t,
    则PQ=,即,解得t=1或3
    ①当 t=1时,点P:-1,点Q:3,则点M:,点N:,
    ∴MN==6
    ②当 t=3时,点P:1,点Q:-3,则点M:,点N:,
    ∴MN=2
    ∴线段MN的长为6或2
    [知识迁移]①如图

    ∵OM平分∠AOP,ON平分∠BOQ,
    ∴∠AOM=∠POM=;
    设∠MON = α,∠POQ = β



    ②如图

    ∵OM平分∠AOP,ON平分∠BOQ,
    ∴∠AOM=∠POM=;
    设∠MON = α,∠POQ = β



    综上,或
    【点睛】本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中点、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数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3.(1)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

    【答案】(1)8cm;(2)4s或或
    【分析】(1)根据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2)根据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列出关于t的方程,问题可解.
    【详解】(1)∵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AC=5厘米,CN=BC=3厘米,
    ∴MN=CM+CN=8厘米;
    (2)设点P、Q运动时间为ts,由题意得,下面分别讨论之.
    ①当0<t≤5时,C是线段PQ的中点,如图1

    由图得PC=AC-AP=10-2t,CQ=CB-QB=6-t由PC=CQ得
    10﹣2t=6﹣t,解得t=4;
    ②当5<t≤时,P为线段CQ的中点,如图2

    由图得PC=AP-AC=2t-10,PQ=PB-QB=(16-2t)﹣t,由PC=PQ得
    2t﹣10=(16-2t)﹣t,解得t=;
    ③当<t≤6时,Q为线段PC的中点,如图3

    由图得,CQ=BC-BQ=6-t,PQ=AP-CQ=2t-10-(6-t),由CQ=PQ得
    6﹣t=2t-10-(6-t),解得t=;
    ④当6<t≤8时,C为线段PQ的中点,如图4

    由图得,PC=AP-AC=2t-10,CQ=BQ-BC=t-6,由QC=PC得
    2t﹣10=t﹣6,解得t=4<6(舍去),
    综上所述:t=4或或.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得出关于t的方程是解题关键,要分类讨论,以防遗漏.
    14.如图,数轴上有A、B、C、D、O五个点,点O为原点,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线段CD的长度为6个单位,线段AB的长度为2个单位,且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3个单位,请解答下列问题:

    (1)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
    (2)若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t秒运动到线段CD上,且BC的长度是3个单位,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解得t=___;
    (3)若线段AB、CD同时从原来的位置出发,线段A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线段CD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把线段CD的中点记作P,求出点P与线段AB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时运动的时间.
    【答案】(1)11,-10;(2)2t-13=3,8;(3)t=2.8或3.6或4
    【分析】(1)根据题意以及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字写出点D、A表示的数字;
    (2)根据等量关系:点B运动的距离-13=3,列方程求解;
    (3)线段CD的中点P的位置为8,分情况讨论即可.
    【详解】(1)∵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CD=6,AB=2,BC=13,
    ∴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1,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8,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0;
    (2)B运动到CD上时,走过的路程为,减去BC的距离即为此时BC的长度,
    故:2t-13=3,解得:t=8;
    (3)由题意得,线段CD的中点P的位置为8,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点P在点B右侧2个单位时,16﹣2t﹣3t=2,解得:t=2.8;
    ②当点P在点B左侧2个单位时,2t+3t﹣16=2,解得:t=3.6,此时P与A重合;
    ③当点P在点A左侧2个单位时,2t+3t﹣18=2,解得:t=4;
    综上,当t=2.8或3.6或4时,点P与线段AB的一个端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数轴.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15.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18.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匀速运动,若点P、Q时出发.求:
    ①若点Q向右运动,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若点Q向左运动,当点P运动多少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答案】(1)-12,6-4t;(2)①3;②5或13.
    【分析】(1)由已知得OA=6,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则可得OB=AB−OA=12,因为点B在原点左边,从而可得点B所表示的数;动点P从点A出发,运动时间为t(t>0)秒,所以运动的单位长度为4t,因为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所以点P所表示的数是6−4t;
    (2)①若点Q向右运动,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8,则4t+2t=18,然后解方程即可;
    ②分两种情况:当点P运动a秒时,不超过Q,则18+2a−4a=8;超过Q,则18+2a+8=4a;由此求得答案即可.
    【详解】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
    ∴OA=6,
    ∵AB=18,B是数轴上在A左侧的一点,
    ∴OB=AB−OA=12,
    点B在原点左边,
    ∴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12;
    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4t,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
    ∴P所表示的数为:6−4t;
    (2)①若点Q向右运动,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8,则4t+2t=18,
    解得t=3,
    答:当点P运动3秒时,点P与点Q相遇;
    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当P不超过Q,则18+2a−4a=8,解得a=5;
    当P超过Q,则18+2a+8=4a,解得a=13;
    答:当点P运动5或13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
    【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间的距离及数轴,根据已知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16.如图,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且、满足,动点从点出发以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从点出发,以个单位/秒速度向左运动,、两点之间为“变速区”,规则为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之后立刻恢复原速,从点运动到点期间速度变为原来的倍,之后立刻恢复原速,设运动时间为秒.

    (1)____,____,、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个单位;
    (2)①若动点从出发运动至点时,求的值;
    ②当、两点相遇时,求相遇点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
    (3)当___时,、两点到点的距离相等.
    【答案】(1)9,20,32;(2)①;②相遇点对应的数为6;(3)当t=12或25时,点P、Q到点B的距离相等.
    【分析】(1)根据可先求出b、c的值,然后再由数轴两点距离可求解;
    (2)①点P从点A运动到点C可得当点P在AO上时,点P在OB上时及点P在BC上时,然后分别求出时间,进而问题可求解;
    ②由题意易得当点C到达变速点B时,点P所运动到的位置可求,然后再根据相遇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在利用数轴求解即可;
    (3)由(1)(2)及题意可分:①当时,②当时,③当点Q的速度变为3单位/秒时,即,④当点Q和点P都过了“变速区”,即,然后根据数轴两点距离及线段的和差关系进行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1)∵,
    ∴,
    ∴,
    ∴A、C两点距离为:;
    故答案为9,20,32;
    (2)①由题意可分:当点P从A运动到O和从B运动到C时,所需时间为:,
    点P从点O到点B属于变速区,所以速度为2÷2=1单位/秒,此时所需时间为9÷1=9s,
    ∴点P从点A到点C的时间为:;
    ②当点C到达变速点B时,所需时间为11÷1=11s,此时点P运动的路程为:,即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5,此时点Q的速度为1×3=3单位/秒,
    ∴,
    ∴5+1×1=6,
    ∴相遇点所表示的数为6;
    (3)由(1)(2)及题意可分:
    ①当时,如图所示:

    则有AB=21,AP=2t,PB=21-2t,BC=11,BQ=11-t,
    ∵BP=BQ,
    ∴,
    解得:(不符合题意,舍去);
    ②当时,如图所示:

    ∵点P的速度为1单位/秒,Q速度不变,
    ∴,BQ=11-t,
    ∵PB=BQ,
    ∴,方程无解;
    ③当点Q的速度变为3单位/秒时,即,如图所示:

    ∴PB=15-t,,
    ∵PB=BQ,
    ∴,
    解得t=12,
    ④当点Q和点P都过了“变速区”,即,如图所示:

    ∴,,
    ∵PB=BQ,
    ∴,
    解得:;
    综上所述:当t=12或25时,点P、Q到点B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2或2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及线段的和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熟练掌握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及线段的和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专题6.6 线段中的动点问题专项训练-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重点题型和专项训练系列(浙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6.6 线段中的动点问题专项训练-最新七年级数学上册重点题型和专项训练系列(浙教版),文件包含专题66线段中的动点问题专项训练浙教版原卷版docx、专题66线段中的动点问题专项训练浙教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数学几何专项练习:动点路径线段最值问题: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几何专项练习:动点路径线段最值问题,文件包含中考数学几何专项练习动点路径线段最值问题原卷docx、中考数学几何专项练习动点路径线段最值问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4.1 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项讲练)-七年级数学上册从重点到压轴(北师大版):

    这是一份专题4.1 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项讲练)-七年级数学上册从重点到压轴(北师大版),文件包含专题41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项讲练北师大版解析版docx、专题41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项讲练北师大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