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1. 小明在校园里发现一种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这种植物是( )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2. 冬天到了,蛇要冬眠,而猫不需要冬眠,主要原因是( )
A. 蛇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
B. 蛇没有四肢,猫有发达的四肢
C. 蛇是卵生动物,猫为胎生动物
D. 蛇的体型小,不耐冷;猫的体型大,耐冷
3. 蝴蝶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这是昆虫的主要特征。下列不属于昆虫的是( )
A. 蜻蜓 B. 蝗虫 C. 蜜蜂 D. 蜘蛛
4. 从形态上看,可以将细菌分成( )
A. 有荚膜菌和无荚膜菌 B. 杆菌和球菌
C. 螺旋菌、杆菌和球菌 D. 球菌和荚膜菌
5. 下列选项中与图示中①②③代表的生物依次吻合的是( )
A. 大白菜、酵母菌、新冠病毒 B. 水螅、醋酸菌、大肠杆菌
C. 香菇、葡萄球菌、乙肝病毒 D. 水绵、甲烷细菌、新冠病毒
6. 关于腐生性细菌和真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人类来说,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B. 繁殖速度快
C. 二者都是单细胞的生物
D. 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7. 2020年春节前后,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传染病,之后在全国扩散,现在国内该传染形势已基本被控制。则该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
A. 植物病毒 B. 动物病毒 C. 细菌病毒 D. 噬菌体
8. 下列有关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是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B. 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C. 生物分类的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数量就越多
D. 分类等级越低,其中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
9. 下列叙述中,表示遗传多样性的是( )
A. 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
B. 福建分布有森林、高山草原、河流、湖泊等
C. 梅花山有珍稀植物40余种
D. 连城种植地瓜品种有10余种
10. 室内放几盆花草,既可对室内空气起净化作用,又可美化室内环境,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 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C. 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D. 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11. 在植物进化的历程中,水生的单细胞藻类逐渐演变为陆生的种子植物。这一过程不能说明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A. 从少数到多数 B. 从低等到高等 C. 从简单到复杂 D. 从水生到陆生
12. 一种生活在浅海的章鱼,能根据周围环境不断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和形状。关于章鱼的这种伪装能力,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B.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有利于章鱼躲避敌害 D. 有利于章鱼获取食物
13. 学习了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后,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梳理归纳,你不认同的是( )
A. 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
B. 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 原始的被子植物是由原始的裸子植物进化而来的
D. 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进化的历程为: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智人阶段
14. 动物的运动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蝴蝶用翅飞行
B. 鸟的前肢进化成翼,可自由飞行
C. 蚯蚓靠骨骼和肌肉的配合可缓慢地蠕动
D.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
15. 请你模仿做一下:手拿一个苹果,从桌面放到嘴边准备咬。这个过程中,上臂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是( )
A. 同时收缩 B. 肱二头肌收缩和肱三头肌舒张
C. 同时舒张 D. 肱二头肌舒张和肱三头肌收缩
16. 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
B. 动物通过运动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
C.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D. 球星科比扣篮的动作只由运动系统完成
17. 下列事例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 金龟子受惊扰时会缩起足假死不动
B. 蚂蚁成群结队地将食物搬回蚁巢
C. 一只工蜂发现了蜜源后,会通过“跳舞”把蜜源的位置告诉同伴
D. 小猩猩跟着大猩猩摇晃树枝,让枝头的果实掉落到地上方便取食
1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称号
C.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D. 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19. 在“草→昆虫→鸟→狐狸”这条食物链中,根据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分析,你认为数量最多的和最少的分别是( )
A. 草、昆虫 B. 鸟、昆虫 C. 鸟、狐狸 D. 草、狐狸
20.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 ②可表示光合作用
C. 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D. 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21. 将下列与左侧各项与右侧对应连线。
(1)被子植物
A.种子裸露,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2)裸子植物
B.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3)面包
C.醋酸菌
(4)醋
D.乳酸菌
(5)酸奶
E.酵母菌
22. 如图为五种动植物的形态图,据图回答问题。
(1)以上生物中,属于种子植物的是______(填字母),属于脊椎动物的有______(填字母)。
(2)D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主要是因为它们的______离不开水。
(3)A的幼体在水中生活,用______呼吸;成体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______来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3. 如图是某草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此食物网中有 ______条食物链。
(2)如果该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
(3)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______。
(4)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能力。
(5)整个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源是 ______。
24. 根据下列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经消失,地质年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灭绝1种动物。从1850年到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
材料二:一项研究显示了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原因如表所示:
原因
偷猎
栖息地丧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其他原因
鸟类
20%
60%
12%
8%
哺乳类
31%
32%
17%
20%
材料三: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消失时间,而且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病。
(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在 ______(选填“加快”或“减慢”)。
(2)由材料二可知,鸟类濒危或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______(选填“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该保护措施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选填“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
(4)由材料三可知,土中的细菌、真菌等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很难降解塑料袋,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是“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病。
25.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动物,喜群居生活,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亚洲象的成体不惧怕任何动物的进攻威胁,雄象长达1米多的象牙,是它们强有力的防卫和攻击武器;但在休息时象群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保护幼崽、随时进行防御和自卫。亚洲象的雌象怀孕期大约为22个月,小象出生后由母象和象群中其它成员一同照顾,并用母乳喂养至2~3岁。
(1)“亚洲象喜群居生活,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这说明亚洲象具有 ______行为。
(2)亚洲象的雌象怀孕期大约为22个月,小象出生后由母象用母乳喂养至2~3岁。据此可判断亚洲象属于 ______动物。
(3)亚洲象食用庄稼属于 ______行为,是动物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亚洲象食用庄稼属于 ______(选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是由体内的 ______所决定的行为。
26. 小红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先将一块新鲜的面包分成三等份,分别放入甲、乙、丙3个相同洁净的培养皿中,再将三个装置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处理(其他条件都相同)。
装置
甲
乙
丙
实验步骤
1
不滴水
滴入少量的水
滴入少量的水
2
在同一环境的空气中暴露30秒后,盖上培养皿盖
3
室温培养
室温培养
低温培养
请回答:
(1)小红所探究的实验变量有 ______个;她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可以选用装置 ______和 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2)小红将3个装置放在空气中暴露30秒的目的是让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落在面包上。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一段时间后,装置 ______(选填“甲”、“乙”或“丙”)中的霉菌数量多。
(3)根据该探究实验给你的启示,为了避免家里米面发霉,应选择贮藏的环境是 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室温、通风
B.低温、潮湿
C.低温、干燥
D.室温、干燥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故选:B。
苔藓植物植株矮小,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认识。
2.【答案】A
【解析】解:哺乳动物和鸟类,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如猫属于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在寒冷冬季也能保持体温恒定,因此没有冬眠现象。而蛇属于爬行动物,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寒冷冬季,外界环境的温度很低,蛇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避免冻伤冻死,有冬眠现象。
故选:A。
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为恒温动物,据此答题。
变温动物大都具有冬眠现象,是对外界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恒温动物大多没有冬眠现象。
3.【答案】D
【解析】解:ABC、蜻蜓、蝗虫、蜜蜂,都有3对足、2对翅,都属于昆虫;
D、蜘蛛有4对足,没有翅,属于蛛形纲。
因此不属于昆虫的是蜘蛛。
故选:D。
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两对翅,有三对足,有外骨骼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4.【答案】C
【解析】解: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具有杆菌、螺旋菌和球菌等。
故选:C。
细菌个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形态,据此答题。
结合细菌的形态结构示意图进行掌握。
5.【答案】D
【解析】解:A、大白菜属于绿色植物,酵母菌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不符合题意。
B、水螅属于单细胞动物,醋酸菌、大肠杆菌都属于细菌,不符合题意。
C、香菇属于真菌,葡萄球菌属于细菌,乙肝病毒属于病毒,不符合题意。
D、水绵属于绿色植物,甲烷细菌属于细菌,新冠病毒属于病毒,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题中的分类索引可知:①内有叶绿体,应该是绿色植物。②的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应该是细菌类的生物。③无细胞结构,应该是病毒。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分类的知识,能灵活的对生物进行分类。
6.【答案】C
【解析】解:A、有些细菌真菌对人有害如肺炎双球菌,有的对人有益如乳酸菌、青霉菌等;
B、细菌进行分裂生殖,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真菌孢子生殖,繁殖速度比动物、植物快;
C、细菌都是单细胞的,真菌有单细胞的如酵母菌,大多数是多细胞的如霉菌、食用菌;
D、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扮演分解者,参与了物质循环,没有细菌真菌物质循环就会发生障碍。
故选:C。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的分类中都属于微生物,细菌都是单细胞,有的细菌对人类有益,如醋酸杆菌可以制醋;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害,如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大多数的真菌对人类是有利的,如蘑菇等可以食用;有的真菌对人类有害,如黄曲霉使人得癌症。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7.【答案】B
【解析】解:新型冠状病毒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故选:B。
病毒分为三类:专门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病毒的分类。
8.【答案】D
【解析】解: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相似程度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密切。可见D叙述错误。
故选:D。
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9.【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答】
A、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表示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A错误;
B、福建分布有森林、高山草原、河流、湖泊等表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错误;
C、梅花山有珍稀植物40余种,表示的是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
D、连城种植地瓜品种有10余种表示的是遗传的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解: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室内放几盆花草,美化室内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对室内空气起净化作用体现了间接价值。
故选:B。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
理解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化石,证明在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地球形成的最初是没有生命的,经历了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物进化的趋势。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解答】
A、变异不定向,章鱼不会主动变异,A错误;
BCD、章鱼的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从而利于章鱼躲避敌害、利于章鱼获取食物,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CD正确。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解:A、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正确。
B、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大气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正确。
C、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可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蕨类植物进化来的。错误。
D、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正确。
故选:C。
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人类起源森林古猿,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
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重点掌握。
14.【答案】C
【解析】解:A、蝴蝶具有翅,用翅飞行,正确。
B、鸟的前肢进化成翼,可自由飞行,正确。
C、蚯蚓属于环节动物,体内没有骨骼,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缓慢地蠕动,错误。
D、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正确。
故选:C。
动物的运动方式包括:奔跑、爬行、蠕动、游泳、跳跃、飞翔等。
掌握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解: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在手拿一个苹果,从桌面放到嘴边准备咬时,处于屈肘状态。
故选:B。
本题考查对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理解.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16.【答案】D
【解析】解:A、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A正确;
B、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动物能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地改变其空间位置。运动还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动物利用运动来筑巢、迁徙、寻找配偶等,B正确;
C、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C正确;
D、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因此,只要运动系统完好就能正常运动的说法错误,D错误。
故选:D。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起支持作用,骨连接起保护作用,骨、关节和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以及其他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的。
(2)肌肉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里面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能够收缩和舒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动物的分类、营养方式以及运动特点。
17.【答案】D
【解析】解:ABC、金龟子受惊扰时就缩起足假死不动、蚂蚁成群结队地将食物搬回蚁巢、一只工蜂发现了蜜源后,以“跳舞”的方式把蜜源的位置告诉同伴,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D、小猩猩跟着大猩猩摇晃树枝,让枝头的果实掉落地上便于取食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
故选:D。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
18.【答案】D
【解析】解: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正确;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源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正确。
C、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C正确;
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动植物种类少,自动调节能力弱,D错误。
故选:D。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19.【答案】D
【解析】解: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指各种动物。此食物链中的草是生产者;昆虫、鸟、狐狸都属于消费者,昆虫以草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鸟以昆虫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狐狸则属于三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草的体内的物质能量最多,草数量最多;狐狸体内的物质能量最少,狐狸数量也最少。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特点有关知识点.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
20.【答案】C
【解析】解:A、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构成的食物链为A→B,A错误。
B、图中②③④均为生物体向无机环境释放二氧化碳,可表示呼吸作用;⑤表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捕食关系,⑥表示分解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解关系,B错误。
C、图中A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能够通过①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C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①①②③④等生命活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错误。
D、C生物是细菌、真菌等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C。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
(3)分析图示过程,A为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消费者、②③为呼吸作用,C为分解者、④是分解作用。⑤⑥表示物质、能量流动方向。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等知识。
21.【答案】解:(1)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2)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
(3)制面包要用到酵母菌。
(4)制醋要用醋酸菌.
(5)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
故答案为:
【解析】(1)种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2)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等。
此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只要掌握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22.【答案】B AE 生殖 鳃 肺
【解析】解:(1)图中的B向日葵,用种子繁殖后代,属于种子植物。此外种子的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E金鱼属于鱼类,两者体内都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D肾蕨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叶子背面有一些褐色的隆起叫孢子囊,内有孢子,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生殖离不开水
(3)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故答案为:(1)B;AE;
(2)生殖;
(3)鳃;肺;
(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根据体内脊柱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图中的A是青蛙,B是向日葵,C是蜜蜂,D是肾蕨,E是鱼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的特征。
23.【答案】4 猫头鹰 生态平衡 自我调节 太阳能
【解析】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的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图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草→鼠→蛇→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兔→蛇→猫头鹰;④草→兔→猫头鹰。
(2)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猫头鹰。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猫头鹰。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4)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森林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5)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整个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故答案为:
(1)4
(2)猫头鹰
(3)生态平衡
(4)自我调节
(5)太阳能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积累。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总是维持在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4.【答案】加快 栖息地丧失 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 分解者
【解析】解:(1)由材料一可知,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原因。
(2)由上表材料二可知,栖息地丧失分别占哺乳类和鸟类丧失原因的32%和60%,故哺乳类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
(3)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4)由材料三可知,土中的细菌等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很难降解塑料袋,因而“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
故答案为:(1)加快。
(2)栖息地丧失。
(3)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4)分解者。
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识表和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保护生物栖息环境的意义。
25.【答案】社会 哺乳 觅食 先天性 遗传物质
【解析】解:(1)象群存在明显的首领,负责指挥群体活动,说明这种群体生活属于社会行为。具有这种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大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象科,是世界最大的陆栖动物。
(3)亚洲象食用庄稼属于觅食行为,是动物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亚洲象食用庄稼属于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故答案为:
(1)社会
(2)哺乳
(3)觅食;先天性;遗传物质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特点。
26.【答案】2 乙 丙 乙 C
【解析】解:(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表中的甲和乙,有一个变量有无水分,可以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表中的乙和丙,只有一个变量,变量是温度,可以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因此小红所探究的实验变量有2个(水分、温度);她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可以选用装置丙和乙作为对照实验。
(2)(3)将3个装置都暴露在空气中,是为了让空气中的霉菌孢子落到面包上,相当于“接种”。乙装置既有霉菌生存需要的温度,也有霉菌生存需要的水分,因此霉菌的数量最多。从实验可知,霉菌的生长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因此为防止米面发霉,利用低温、干燥环境来抑制霉菌的繁殖从而延长保鲜期。
故答案为:(1)2;乙;丙。
(2)乙。
(3)C。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霉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水分。设计对照实验时,变量要唯一,我们所设计的变量就是我们所要探究的条件。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下)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线下)生物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沈河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沈河区八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