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185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185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185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2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列庆祝“元旦”的活动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篝火晚会B. 抛绣球C. 跳劲舞D. 唱红歌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硬度相同B. 都是黑色固体
C.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 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在使用酒精灯的过程中,对下列做法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用酒精灯外焰给物品加热,原因是外焰温度最高
B.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原因是火柴提高了酒精的着火点
C. 用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因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 将灯芯拨得松散使酒精灯燃烧更旺,原因是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不正确的是( )
A. 2Mg+O2−点燃2MgO
B. NH4HCO3−△NH3↑+H2O+CO2↑
C. 4Fe+3O2−点燃2Fe2O3
D. CaCO3−高温CaO+CO2↑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 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C.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 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 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
D.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医院、家庭消毒。其中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B. 0C. +1D. +3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硬水
B. 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C. 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
D.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所以不必节约用水
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A. Fe2+---铁离子B. ---铝原子
C. 2He---2个氦元素D. 2NO2---2个二氧化氮分子
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
B. 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
C. 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D. 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下面是某同学记录的部分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
A.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 煤B. 汽油C. 氢气D. 天然气
世卫组织发表声明称,地塞米松(C22H29FO5)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塞米松含有22个碳原子
B. 地塞米松属于氧化物
C. 地塞米松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2:29
D. 地塞米松由四种元素组成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P、Q、R、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参加化学反应的P和W的质量比为3:2
B. 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P+Q=2R+W
C. 反应后容器中R与Q的质量比为1:2
D. Q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
从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中,选择合适的气体用化学式填空:
(1)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的气体是 ______。
(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______。
(3)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单质是 ______。
(4)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气体化合物是 ______。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生命。
Ⅰ.“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相似,如图1、图2所示:(③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1)①中过滤棉的作用是 ______(填字母。下同),②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______,推测④中超滤膜的作用可能是 ______。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杂质
C.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2)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生活中常采取 ______方法。
Ⅱ.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如图3为电解水的实验简易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3)a管得到的气体是 ______,可以用 ______检验。
(4)水的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______,保持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 ______(填具体的微粒名称)。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指的是在某一时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国的目标是争取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为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为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如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
请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______。
(2)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渐增大,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______(答一种即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A.“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C.“碳中和”指的是没有碳排放
(4)“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 ______加剧。
(5)如图为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该元素属于 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______(填“能”或“不能”)找出磷原子的中子数,磷元素位于第 ______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氪元素排在氩元素的正下方,推测氪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______(填“活泼”或“稳定”),从原子结构上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如图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为黑色单质,D为红色单质,在通常状况下,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1)B的名称是______;
(2)C的一种用途______;
(3)A→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有关性质的研究。实验室提供以下常用仪器供完成下列气体制取实验时选用(不可重复选用)。
(1)写出有编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发生装置可选用 ______(填字母,下同),收集氧气可选用 ______;实验结束时,应先 ______,再 ______;否则会引起 ______。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认真思考后,认为可选用如图G装置收集氧气。若集气瓶中的气体是空气,那么进气口应是 ______(填“a”或“b”),验满的方法是 ______。
(4)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接着进行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实验如图):
用来夹持木炭的仪器为 ______,木炭在图乙中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图丙中的现象为 ______,说明木炭燃烧的产物有 ______。
(5)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看到导管口有气泡 ______时,再收集氧气。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小金分别设计了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1)从实验安全及环境污染角度考虑,小金应选择______装置进行实验;
(2)查阅资料发现,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如表是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实验中水温要达到______以上,实验才会成功;
(3)图乙实验过程中可根据______现象判断白磷的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4)红磷没有燃烧,说明若要使可燃物发生燃烧现象,需具备______条件。
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该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盛有146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62.2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篝火晚会,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抛绣球,只是将其抛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跳劲舞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唱红歌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A、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而石墨是自然界最软的物质之一,故A错误;
B、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不是黑色的,故B错误;
C、由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故C错误;
D、它们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都可以燃烧,充分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D。
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由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结构的不同,则性质不完全相同,但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答案】B
【解析】解:A、酒精灯外焰与空气接触更充分,温度更高,加热时使用外焰进行加热,故A正确;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是提高温度,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故B错误;
C、湿抹布盖灭失火的酒精灯原理是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故C正确;
D、将灯芯拨得松散,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掌握酒精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是解题要点。
4.【答案】C
【解析】解: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点燃Fe3O4,故选项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是由于蔗糖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去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的间隙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6.【答案】C
【解析】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之间的间隔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的粒子,可能是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例如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因此镁原子和镁离子的质子数相等,电子数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如果不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离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微观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隔,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温度越低,间隔越小。
7.【答案】C
【解析】解: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
故选:C。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次氯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8.【答案】B
【解析】解:A.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泡沫较少的硬水,选项说法错误;
B.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说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二者体积之比约为1:2,选项说法错误;
D.地球表面 71%被水覆盖着,地球上的水是很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却很少,仍然需要节约用水,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分子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与现象来分析;
D.根据水的储量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水的储量、硬水的检验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当铁元素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的时候读作亚铁离子,故选项错误;
B、图中核内质子数为13,核外电子数为10,故表示铝离子,故选项错误;
C、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只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故2He表示2个氦原子,故选项错误;
D、化学式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分子,故2NO2表示2个二氧化氮分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答案】C
【解析】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是因为CO2显酸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D、墨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墨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A
【解析】解: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2.【答案】C
【解析】解:A.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物质会污染空气,故选项不合题意。
B.汽油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产生的一氧化碳、烟尘等物质会污染空气,故选项不合题意。
C.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选项符合题意。
D.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煤、氢气、汽油、天然气燃烧的产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3.【答案】D
【解析】解:A、地塞米松是由地塞米松分子构成的,1个地塞米松分子中含有22个碳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地塞米松是由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地塞米松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29)≠22:29,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地塞米松是由碳、氢、氟、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地塞米松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判断。
D、根据地塞米松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解:A、参加化学反应的P和W的质量比为:(20g−5g):(18g−13g)=3: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不知道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能判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x=5+2+14+18−20−4−13=2,反应后容器中R与Q的质量比为:4g:2g=2: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Q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在反应中可能作催化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5.【答案】CO2 O2 H2 CO
【解析】解:(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其化学式为CO2。
(2)氧气能支持燃烧,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其化学式为O2。
(3)氢气是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单质,其化学式为H2。
(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能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气体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O。
故答案为:
(1)CO2;
(2)O2;
(3)H2;
(4)CO。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6.【答案】C B A 煮沸 氢气 燃烧的木条 水分子 氧原子
【解析】解:(1)①中过滤棉的作用是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②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杂质,推测④中超滤膜的作用可能是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故填:C;B;A。
(2)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生活中常采取煮沸方法,是因为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消灭病毒。
故填:煮沸。
(3)a管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利用燃烧的木条靠近气体,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说明气体是氢气。
故填:氢气;燃烧的木条。
(4)水的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水分子,保持不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填:水分子;氧原子。
(1)过滤棉的作用是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杂质,超滤膜的作用可能是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2)要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消灭病毒。
(3)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4)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7.【答案】天然气 太阳能(合理即可)B温室效应 CO2+4H2−一定条件CH4+2H2O
【解析】解:(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故填:天然气;
(2)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逐渐增大,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氢能等;故填:太阳能(合理即可);
(3)A、“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故正确;
C、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不是没有碳排放,故错误;
故选:B;
(4)“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加剧;故填:温室效应;
(5)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O2+4H2−一定条件CH4+2H2O;故填:CO2+4H2−一定条件CH4+2H2O。
(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来分析;
(2)根据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来分析;
(3)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以及措施来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5)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18.【答案】30.97非金属 不能 三 稳定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
【解析】解:(1)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不能找出磷原子的中子数,磷原子核外有3层电子,位于第三周期;
(2)在元素周期表中,氪元素排在氩元素的正下方,推测氪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从原子结构上分析,其原因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
故答案为:(1)30.97;非金属;不能;三;
(2)稳定;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8。
(1)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2)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9.【答案】二氧化碳 冶炼金属 C+2CuO−高温2Cu+CO2↑C+CO2−高温2CO
【解析】解:(1)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为黑色单质,D为红色单质,在通常状况下,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所以B、C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中的一种,C会转化成D,所以C是一氧化碳,B是二氧化碳,D是铜,A会转化成铜,所以A是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是二氧化碳;
(2)C的一种用途是冶炼金属;
(3)A→D的反应是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2CuO−高温2Cu+CO2↑,B→C的反应是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CO2−高温2CO。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
(2)作燃料(或冶炼金属或作还原剂);
(3)C+2CuO−高温2Cu+CO2↑,C+CO2−高温2CO。
根据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为黑色单质,D为红色单质,在通常状况下,B、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所以B、C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中的一种,C会转化成D,所以C是一氧化碳,B是二氧化碳,D是铜,A会转化成铜,所以A是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答案】试管 酒精灯 2KMnO4−△K2MnO4+MnO2+O2↑AC或G 移离导管 熄灭酒精灯 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a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b处,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坩埚钳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均匀连续冒出
【解析】解:(1)根据初中常用仪器名称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试管;仪器②的名称为:酒精灯;
(2)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可选择固固加热型装置,所以发生装置可选用:A;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收集装置可以选择排水法,所以收集氧气可选用C或G;实验结束后,应该先移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引起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3)选用如图G装置收集氧气,若集气瓶中的气体是空气,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进气口应是:a;出气口是b,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b处,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4)根据初中常用仪器名称可知,用来夹持木炭的仪器为:坩埚钳;木炭在图乙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丙中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
(5)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氧气。
故答案为:(1)试管;酒精灯;
(2)2KMnO4−△K2MnO4+MnO2+O2↑;A;C或G;移离导管;熄灭酒精灯;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3)a;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b处,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
(4)坩埚钳;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5)均匀连续冒出。
(1)根据初中常用仪器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的类型;根据氧气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类型;根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选择进气口;根据氧气的性质选择验满的方法;
(4)根据初中常用仪器名称进行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分析;
(5)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以及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21.【答案】乙 40℃A试管中白磷燃烧,烧杯底部白磷不能燃烧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解:(1)应选择乙装置进行实验,这是因为乙中生成物不能向装置外扩散。
故填:乙。
(2)实验中水温要达到40℃以上,保证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实验才会成功。
故填:40℃。
(3)图乙实验过程中可根据A试管中白磷燃烧,烧杯底部白磷不能燃烧判断白磷的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
故填:A试管中白磷燃烧,烧杯底部白磷不能燃烧。
(4)红磷没有燃烧,说明若要使可燃物发生燃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填: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要注意理解。
22.【答案】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5g+146g−162.2g=8.8g
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8.8g;
(2)设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8.8g
10044=x8.8g
x=20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20g25g×100%=80%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80%。
故答案为:(1)8.8g;
(2)80%。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结合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依据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和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物质
P
Q
R
W
反应前的质量(g)
5
2
14
18
反应后的质量(g)
20
x
4
13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四川省南充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h,【答案】D,【答案】A,【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