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1. 下列图示实验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B.
C. D.
2. 下列生活常见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加碘盐 B. 干冰 C. 氧气 D. 金刚石
3.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 铁丝 B. 红磷 C. 蜡烛 D. 木炭
4. 椰汁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其中的钙、磷、铁、钾,指的是( )
A. 原子 B. 元素 C. 分子 D. 单质
5.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取用粉末状固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6.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按质量分数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
B. 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C. 工业上可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
D. 人体呼吸时吸入空气,呼出的全部是二氧化碳
7. 下列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用于灭火 B.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作燃料
C. 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 D. 石墨能导电——作电极
8. 下列反应的原理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都正确的是( )
A. 用天然气做饭:CH4+2O2−点燃CO2↑+2H2O
B. 氢气用作高能燃料:2H2+O2−点燃2H2O
C. 煤炉产生“煤气”:C+O2−点燃CO2
D. 用硫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S+O2−△SO2
9. 下列自救措施中合理的是( )
A. 厨房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油烟机通风换气
B. 火灾发生时,迅速乘坐电梯逃生
C.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沿逆风方向跑离火灾区
D. 油锅着火时不要惊慌,立即用冷水浇灭
10. 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
A. 从花园经过能闻到花香 B. 氧化汞受热分解
C. 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D. 氧气在−218℃时变成淡蓝色固体
11. 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如下反应:2CO2+6H2=4H2O+X,则X的化学式为( )
A. C2H4 B. CH4 C. C2H2 D. CO
12.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表示中不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分类 B. 石墨结构
C. 原子结构 D. 地壳中元素含量
13. 下列排列顺序不正确的( )
A. 相对分子质量:SO2>HCl>O2
B. 氮元素的化合价:NO2>N2>NH3
C. 原子序数:Be
A. a的数值为3 B. 此反应可表示为:乙+丙→甲
C. 乙和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5 D.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5.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装置
实验
目的
探究分子的运动
鉴别硬水和软水
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 A B. B C. C D. D
16.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填空:
①若用“”表示一个氮原子,则“”可表示 ______。
②氧离子 ______。
③测电笔中的氖气 _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3”的含义:
①SO3______。
②3Cu ______。
17. 实现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减少碳排放以及尽量吸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
(1)碳排放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__。
(2)人们常说的化石燃料包括 ______、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 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自然界可通过植物的 ______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4)生活中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______(填字母)。
A.露天焚烧秸秆
B.使用节能电器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用品
18. “认识水、珍惜水、节约水、爱护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______(填字母)。
A.矿泉水
B.蒸馏水
C.自来水
(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生活中软化硬水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
(3)如图1是简易净水器。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______,该净水器的入水口为 ______(填“a”或“b”)。
(4)如图2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中A端为电源的 ______(填“正”或“负”)极,C、D试管中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______(填最简整数比),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______组成的。
19. 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铕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由图1可知,铕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______。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______;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 ______(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图3中,①表示的粒子符号为 ______,①和②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______,③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①和③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
20. 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又可探究CO2的性质。
(1)实验时,打开K1关闭K2可用来制备C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用装置Ⅰ作发生装置的优点是 ______。
(2)检验Ⅱ中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3)装置Ⅲ中,①④是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是浸过紫色石蕊溶液的干燥棉球。打开K2关闭K1,装置Ⅲ中的现象是:试管内壁 ______(填序号)号棉球先变红,能使该棉球变红的物质是 ______(填化学式),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______(填“大”或“小”)。
21.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耐热透明容器探究空气的组成。
(1)实验前,调整活塞到刻度5处并保持自然状态,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放手后活塞 ______,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时,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底部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 ______。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3)该处燃着的白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______(填字母)。
A.容器温度降低
B.容器内氧气不足
C.容器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4)从白磷燃烧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活塞的运动过程为 ______,如果实验成功,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 ______处(实验中白磷的体积忽略不计),若使用的白磷过量,对实验结果 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22.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一些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干燥的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为 ______(填字母)。用F装置收集氧气后,测得O2的纯度明显偏低,原因可能是 ______(写一条即可)。
(3)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 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填字母),该气体可用装置F收集,说明乙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如果用G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 ______(填“a”或“b”)端管口通入。
23.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明做了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如图1所示,写出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该反应属于 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实验结束后,小明发现镁粉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中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淡黄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资料1】①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②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设计实验】(2)小明用图2所示的实验(部分操作没有画出)验证了淡黄色固体为Mg3N2,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淡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______
淡黄色固体为Mg3N2
【交流与思考】小明发现久置的镁条上有一层灰黑色的“外衣”,这层灰黑色的外衣是什么物质呢?他叫来了小亮、小红一起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MgO;
小亮认为可能是Mg2(OH)2CO3;
小红认为可能是Mg(OH)2。
(3)小红认为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______。
【资料2】①Mg(OH)2受热分解产生两种氧化物。
②Mg2(OH)2CO3受热分解产生三种氧化物。
【继续探究】小亮进行如图3所示实验时,发现试管口有液滴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试管内生成白色固体。
【分析讨论】(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试管口的液滴为 ______(填化学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实验后,小亮认为小红的猜想也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______。
【实验反思】(6)要验证小亮的猜想,实际上只需证明灰黑色“外衣”的形成是否需要二氧化碳即可。为了证明这一猜想,需要进行如图实验中的 ______(填字母,后同)和 ______。
24. 某同学为了测定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取10g该样品加热一定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重复以上操作。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9.12
9.08
9.04
9.04
(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______ g;
(2)求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纯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白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B、氢气吹气泡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加热时铜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属于化学变化。
D、木条在氧气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加碘盐属于混合物,而氧化物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C、氧气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不是氧化物,因为不含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A
【解析】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错误。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A。
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4.【答案】B
【解析】解:椰汁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其中的钙、磷、铁、钾,指的是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根据椰汁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铁、钾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其中的钙、磷、铁、钾,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进行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5.【答案】D
【解析】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可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按体积分数算,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占78%,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无毒,不是空气污染物,故B错误;
C、空气主要是由氮气与氧气组成的,氮气与氧气的沸点不同,因此工业上可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故C正确;
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人体呼吸时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并不全部是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A、根据空气中各成分气体的含量来分析;
B、根据空气污染物来分析;
C、根据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呼吸作用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空气的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物质的分类、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理解,解题时要学会分析,将知识适当拓展。
7.【答案】A
【解析】解:A、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于灭火,故A错误;
B、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所以可用作燃料,故B正确;
C、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所以可用于医疗急救,故C正确;
D、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所以可以用作电极,故D正确。
故选:A。
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该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中氧气和甲烷是气体,二氧化碳后面不需要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H4+2O2−点燃CO2+2H2O,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C、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C+O2−点燃2CO,故选项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且反应条件不是加热,是点燃,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9.【答案】C
【解析】解:A、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关闭阀门防止煤气继续与空气混合,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与燃气的混合浓度,这样做都可以防止混合气体产生爆炸,而不能立即打开吸排油烟机排气,防止产生电火花引燃燃气,说法错误;
B、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说法错误;
C、山林中遇到火灾,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说法正确;
D、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不能用冷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油浮在水面上,起不到灭火的效果,应迅速盖上锅盖,可以起到隔离氧气的目的,从而灭火,说法错误;
故选:C。
A、根据发现煤气泄漏的正确处理方法分析;
B、根据高楼着火的急救方法分析;
C、山林中遇到火灾,不能顺风跑;
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或是撤离可燃物都是常用的灭火原理,在具体扑火时还要结合火场实际,选择恰好的灭火方法。
10.【答案】B
【解析】解:A、从花园经过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选项错误。
B、加热氧化汞得到银白色的汞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在此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氧原子之间结合成氧分子,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能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故选项正确。
C、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选项错误。
D、氧气在−218℃时变成淡蓝色固体,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证明分子可分,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不发生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新分子,所以证明分子可分必须是化学变化。
11.【答案】A
【解析】解:在2CO2+6H2=4H2O+X中,方程式的左边含有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右边有4个氧原子和8个氢原子,因此1个未知生成物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即未知生成物的化学式表示为C2H4;故选:A。
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分析进行解答。
12.【答案】C
【解析】解:A、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故选项化学模型表示正确。
B、石墨中碳原子呈层状结构,故选项化学模型表示正确。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选项化学模型表示错误。
D、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五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钙,故选项化学模型表示正确。
故选:C。
A、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石墨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石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分类、原子的构成、地壳中元素含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A、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二氧化硫为64,HCl为36.5,O2为32,所以排列顺序正确;
B、根据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由于化合物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2,所以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NO2(+4)>N2(0)>NH3(−3),故排列顺序正确;
C、原子序数:Be
故选:D。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个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分析;
B、根据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
C、根据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涉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化合价的计算,以及常见元素原子序数的识记,学生易于完成。
14.【答案】C
【解析】解:A、化学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26g+ag+15g+5g=30g+10g+5g+5g,a=4g,该项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反应发生后,甲和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该反应表示为丙→甲+乙,该项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乙变化量为10g−4g=6g,丙变化量为15g−5g=10g,乙和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g:10g=3:5,该项正确;
D、丁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可能是杂质或催化剂,该项错误;
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本题通过密闭容器中各物质质量的变化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进行了考查,题目难度一般,完成该类考题时,需要先对图像中各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推断反应表达式和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进而进行解答。
15.【答案】D
【解析】解:A、中间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右边小烧杯中的溶液不变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中间小烧杯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选项正确。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该选项正确。
C、产生气泡速率越快,说明催化剂催化效果越好,该选项正确。
D、酒精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D。
A、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
C、产生气泡速率越快,说明催化剂催化效果越好。
D、酒精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2N2 O2− Ne 每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 3个铜原子
【解析】解:(1)①若用“”表示一个氮原子,每个氮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则“”可表示2个氮分子,一个氮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两个氮分子表示为2N2,故答案为:2N2;
②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则氧离子表示为O2−;故答案为:O2−;
③氖气是一种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即氖气的化学式为Ne;故答案为:Ne;
(2)①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SO3中数字“3”的含义是每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故答案为:每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3个氧原子;
②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因此3Cu中的数字“3”表示3个铜原子;故答案为:3个铜原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答案】温室效应 煤 不可再生 光合作用 BD
【解析】解:(1)碳排放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故答案为:温室效应;
(2)人们常说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煤;不可再生;
(3)自然界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光合作用;
(4)A、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
B、使用节能电器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
D、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用品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符合“低碳”理念;
故答案为:BD。
(1)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的环境问题来分析;
(2)根据常见的化石燃料以及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来分析;
(4)根据“低碳”的含义来分析。
此题考查“碳中和”,“碳中和”属于热点问题,学习化学时要将化学和社会热点相联系。
18.【答案】B 煮沸 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b 正 8:1 氢元素和氧元素
【解析】解:(1)A、矿泉水是由水、矿物质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自来水是由水、矿物质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生活中软化硬水的常用方法是加热煮沸,故答案为:煮沸。
(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该净水器的入水口为b口,便于活性炭充分吸附水中杂质,净化效果更好,故答案为: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b。
(4)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约为1:2,观察图中管C产生的气体与管D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则图中A端为电源的正极,产生的是氧气,C、D试管中收集到气体的质量比,即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约为8: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答案为:正;8:1;氢元素和氧元素。
(1)根据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进行分析;
(2)根据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受热易分解生成不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进行分析;
(3)根据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进行分析;
(4)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硬水软化等,利用“负氢正氧,氢二氧一”来解题。
19.【答案】63 氧元素 分子 C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失去 AlCl3
【解析】解:(1)由图1可知,铕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3;故答案为:63;
(2)图2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从宏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从微观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答案为:氧元素;分子;
(3)①表示的粒子的质子数为17,核外有17个电子,是氯原子,其符号为Cl,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①和②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二者化学性质相似,③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少于4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①的质子数为17,是氯元素,③的质子数为13,是铝元素,在化合物中,铝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故答案为:C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失去;AlCl3。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构成情况来分析;
(3)根据粒子结构、化学用语的写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和分子、离子的相互转化、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答案】2HCl+CaCO3=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将燃着的木条置于a处,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④ H2CO3 大
【解析】解:(1)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装置Ⅰ带有带孔隔板和活塞开关,关闭活塞开关,内部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开关,气体输出,压强减小,液体重新进入试管,固液接触,反应发生;
故答案为:2HCl+CaCO3=CaCl2+H2O+CO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集满后从a逸出,其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a处,木条熄灭证明已经集满;
故答案为:将燃着的木条置于a处,木条熄灭,则已集满。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在顶部聚集,先与④号接触,生成碳酸,此时显酸性,遇到浸过紫色石蕊溶液湿润的棉球后,使其变为红色;下部棉球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④;H2CO3;大。
(1)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装置特点总结装置优点;
(2)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回答此题;
(3)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回答此题;根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回答此题;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气体性质。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1.【答案】回到原处 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4P+5O2−点燃2P2O5 B 先上升,后下降 4 没有
【解析】解:(1)实验前,调整活塞到刻度5处并保持自然状态,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放手后活塞回到原处,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答案为:回到原处;
(2)在容器底部放一块白磷,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中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在点燃的条件下,白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点燃2P2O5;故答案为: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4P+5O2−点燃2P2O5;
(3)该处燃着的白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容器内氧气不足。故答案为:B;
(4)白磷燃烧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活塞的运动过程为先上升(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后下降(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氧气消耗),如果实验成功,冷却到室温时活塞将停在刻度:5−5×15=4处。为了完全耗尽装置内的氧气,在实验中加入到白磷必须过量,因此若使用的白磷过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故答案为:先上升,后下降;4;没有。
(1)根据测定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实验现象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4)根据装置内的压强变化、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以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来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2.【答案】锥形瓶 长颈漏斗 BD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 A或C2H2O2−MnO22H2O+O2↑A不溶于水 b
【解析】解:(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可知,①为锥形瓶,②为长颈漏斗;
故答案为:锥形瓶;长颈漏斗;
(2)使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发生装置应选B,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得到的氧气较干燥,故收集装置应选D,若使用F装置收集的氧气纯度偏低,原因可能是在收集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
故答案为:BD;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
(3)使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因此发生装置应选A或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故答案为:A或C;2H2O2−MnO22H2O+O2↑;
(4)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制取乙炔气体时,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且反应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速率,发生装置应选A,乙炔气体能够使用F装置进行收集,说明乙炔具有不溶于水的性质,若使用G来收集乙炔,需要通过集气瓶内的长导管排出水,短导管用来收集气体,故乙炔气体应从b端进入;
故答案为:A;不溶于水;b。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进行解答;
(3)根据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分析;
(4)根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进行分析。
本题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进行了考查,涉及了实验装置的选择、多功能瓶的使用、常见仪器的名称等知识点,题目难度稍易,掌握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依据是答题的关键。
23.【答案】2Mg+O2−点燃2MgO化合反应 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H2OCO2+Ca(OH)2=CaCO3↓+H2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含有碳元素,而氢氧化镁不含有碳元素 A D
【解析】解:(1)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所以为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2Mg+O2−点燃2MgO;化合反应。
(2)固体为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因此固体溶解,有气泡生成,氨气逸出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使其变为蓝色;
故答案为: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
(3)氧化镁为白色固体,与题目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出,生成物含有二氧化碳和氧化镁,结合液滴,则是水,推断固体为碱式碳酸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H2O;CO2+Ca(OH)2=CaCO3↓+H2O。
(5)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气体含有碳元素,而氢氧化镁不含有碳元素,所以小红猜想错误;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含有碳元素,而氢氧化镁不含有碳元素。
(6)验证二氧化碳的影响,所以对比实验只需要二氧化碳为变量,因此选择A和D即可;
故答案为:A;D。
(1)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特点总结反应类型;
(2)根据实验结论推断实验现象;
(3)根据氧化镁颜色分析回答此题;
(4)根据质量定律推断此题;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此题;
(6)根据对比实验唯一变量原则分析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24.【答案】(1)0.96;
(2)解:设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ΔK2MnO4+MnO2+O2↑
316 32
x0.96g
31632=x0.96g
x=9.48g
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纯度为9.48g10g×100%=94.8%
答: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纯度为94.8%。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氧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剩余固体随加热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可知,加热时间为T3和T4时剩余固体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剩余固体不再改变时,与原固体的质量差即为放出氧气的质量;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生成氧气的质量计算出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再计算出样品中高锰酸钾的纯度。
【解答】
(1)由剩余固体随加热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可知,当加热至T3时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加热时间为T3时高锰酸钾已经完全分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至固体质量不再改变,放出氧气的质量=10g−9.04=0.96g。
(2)根据生成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生成高锰酸钾的质量,进而求出其纯度。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从宏观走进微观,探寻变化的奥秘,中国芯片蚀刻技术国际领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底庙中学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底庙中学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A,【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mL液体,6g,【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