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必修上册 6.1 老子四章 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1157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课文ppt课件
展开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
1.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2.《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3.《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3.《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辩证思想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以为:把作为,制成,制造,提供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问:第十一章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物:代词,常人,人们。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
问:本章中老子列举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行为,他们都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招致了失败),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跨者——用脚尖站立,跨大步行走,违背自然规律。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以自我为中心,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
“有道者顺应自然规律不会彰显自我”
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
违背规律 急于求成
恶 果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古今异义,古:勤勉而行 今:用强制的方法进行
名词,地方、位置(立身之处)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强大的。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后却永不磨灭的人就是长寿。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问:第二十四章用了什么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累土:一筐土。累,同“纂”,土筐。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古今异义,古义:行事、做事 今:投身到(事业中去)
·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层(开头到治之于未乱)把握先兆第二层(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视细节第三层(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圣人无为第四层(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百姓慎终如始第五层(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问:第六十四章中每一层之间有什么关系?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章中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居安思危、慎终如始、 “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化常识,文本研习,自然状态才最合适,不违反自然常态和规律,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背景简介,疏通文意,探究文本,艺术特色,拓展阅读,“人”,用儒家思想积极进取,用道家思想超然物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评优课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你心目中的道教是,道教的思想来源,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张三丰,有问有答,老子的基本思想,读译课文,儒道智慧不可或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