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1. 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船和地面 B. 风和水 C. 山和船 D. 风和地面
2. 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逐渐降低
B. 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 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 公共场合要“轻声细语”,轻声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3. 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夏天,草叶上的露珠;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③深秋,树上的白霜;④初春,冰雪消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下列“像”的成因,与“日食”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 汽车后视镜中的像
B. 放大镜中树叶的像
C. 小孔成像
D. 报纸上出现的窗外景色的像
5. 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使桌面绕点O转动到与水平面成5∘夹角,则此时( )
A. 入射角增大了5∘,反射角增大了5∘ B. 标尺上的光斑向右移动
C.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10∘ D.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5∘
6. 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 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 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 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7. 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材料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者的密度关系为ρa>ρb>ρc
B. a的密度是b的两倍
C. 若将b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0.5×103kg/m3
D. 若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
8. 如图所示,白板上嵌入LED灯做成的两个发光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根据此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 下方箭头是利用凸透镜形成的虚像
C. 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是照相机
D. 乙图看到上方箭头是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9.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s−t图像,从0时刻计时开始,则关于它们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 出发前,乙在甲的前面,甲运动15s追上乙
B. 甲、乙在运动后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
C. 甲、乙同时出发,甲运动8s追上乙
D. 甲比乙先出发7s,第15s末,甲、乙的速度相等
10. 2021年1日月20日9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3星发射升空,小明想估算一下运载火箭在发射后的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他上网查到运载火箭全长54.8m。分别截取火箭刚发射时和第10s的图片,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值应最接近( )
A. 4m/s B. 7m/s C. 12m/s D. 15m/s
11. 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
A. 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 液体温度计利用不同温度时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的高低
C. 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D. 研究蒸发现象时,探究影响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12. 如图甲所示,上方装有电子阀门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控制阀门,使容器中相同时间内流入液体的质量相等,注入液体直至图乙状态。图丙所呈现的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可能是( )
A. 液面上升速度v和时间t的关系 B. 液体密度ρ和液体体积V的关系
C. 液体质量m和液体密度ρ的关系 D. 液面上升高度h和时间t的关系
13. 如图,在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使空气柱______发出声音,试管中的水量越多,声音的音调______,(选填“越高”、“越低”或“不变”)如图乙是安装在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当车身与障碍物之间距离较近时,主机会模拟某明星的声音发出语音报警,能听出某明星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进行判断的。这套装置如果安装在太空飞船上,在外太空尾部探头功能会失效,这是因为______。
14. 小明采用土家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探究物质(冰)熔化规律”的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实验过程中不计质量的损失。
(1)该物质(冰)是______(“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冰熔化持续的时间为______min,物质在BC段是______态。
(3)18min钟后酒精灯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15. 为解决高楼灭火难题,军工转民用“导弹灭火”技术试验成功。如图所示,发射架上有三只眼:“可见光”、“红外线”和“激光”,当高楼内有烟雾火源不明时,可用______(选填“可见光”“红外线”或“激光”)发现火源,可用______(选填“可见光”“红外线”或“激光”)精确测量火源距离。
16.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这是由于光在花朵表面发生了______ 反射.透过蓝色玻璃观察红花时,看到的花是______ 颜色的.
17. 如图所示,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放大镜距文物的距离应______。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他看到的角度是______度。
18. 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一束与水平面成40∘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反射角等于______;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2)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像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在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
19. 如图,一束激光与水平方向成45∘角斜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现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则水槽底部光斑移到O点的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则折射角将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水位上升的速度为v,则水槽底部光斑移动的速度______v(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0. 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部分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1)如图甲,在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
(2)如图乙所示,利用天平测出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是______ g;
(3)接着利用量杯测量了液体的体积V,多次改变量杯中液体的质量,得到了几组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以及液体体积的数据,并绘出了如图丙所示的m−V图象,则液体的密度为______g/cm3。
21. 如图所示,A′B′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的位置。
22. 如图所示,画出入射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3. 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或延长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4. 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总共停留0.5h),在当时13: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1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m?
25. 一质量为200g的玻璃瓶,盛满水时测出总质量为700g。
(1)求玻璃瓶的容积;
(2)将质量为1.58kg的铁块放入空玻璃瓶中,再向瓶中加满水,求加水的质量。(ρ铁=7.9g/cm3)
26. 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段时间后停止读数。
(1)图甲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图乙是第3分钟时读数示意图,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______℃。
(2)图______(a/b)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撤去酒精灯后,小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其可能原因是:______。
(3)细心的小明还发现,冬天在煤气灶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你可以确定______(c/d)图是火焰熄灭后瞬间的图片;锅的上方产生的“白气”实质上是水蒸气经过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7. 小华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按图甲摆放好器材,并进行以下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______(选填“明亮”或“黑暗”)环境中进行,她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______。
(2)实验时,她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方并移动,当可观察到B与A的像能完全重合,这说明______。实验时观察到墙上一电子表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如图乙所示,则实验时的时间为______。
(3)实验中小华发现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4)小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______移动(向右/向左/不);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转向自己/转离自己/不动)。
28. 小明用同一个凸透镜进行探究活动。
(1)当F型光源、凸透镜(左表面为平面)和光屏按图甲放置,光屏上得到光源清晰的像,此时的物距为______ cm。如果将光源移至P点,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光屏上就能得到一个是清晰例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保持光源和光屏位置不变,应将透镜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A,如图乙所示。像A偏在光屏的上方,若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下”型光源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3)小明从图甲位置M处观察,意外地发现透镜上有如图乙所示的两个像B、C,这两个像是由于光的______所形成的(选填“反射”、“折射”或“直线传播”)。你认为由透镜左表面成的像可能是______(选填“B”或“C”)。
(4)当“F”型光源从距凸透镜45cm处以4cm/s的速度匀速移到同侧的2倍焦点时,则像移动的速度______4cm/s(>/=)。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是的______。
A.甲丁B.甲丙C.乙丁D.乙丙
29.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华所在的小组拍下了纸锥从A点下落过程的照片,如图所示,可知纸锥在AB段做______运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当纸锥下落到B点时速度最大,接着开始做匀速运动,我们把这个最大速度叫收尾速度。测得纸锥在BC两位置间的距离为46.0cm,则纸锥的收尾速度为____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的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不同,就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小组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跟纸锥的锥角有关。
猜想二:跟纸锥的质量有关。
猜想三:跟纸锥的底面积有关。
他们用相同的复印纸制成了多个不同的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分别测量出每个纸锥下落的收尾速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纸锥编号
纸锥质量m/g
纸锥的底面积S/cm2
纸锥锥角θ/∘
收尾速度v/m▪s−1
1
14.4
20
71.1
1.5
2
25.6
20
81.9
1.6
3
14.4
20
81.9
1.2
4
14.4
10
81.9
1.7
①比较编号为______的纸锥的实验数据,可得猜想一是正确的。
②分析表格,发现2号纸锥比1号纸锥的收尾速度大,小明得出质量大的纸锥收尾速度大,对此你认为小明所得的结论_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③由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可知,为了减小纸锥竖直下落时的收尾速度,应该选择锥角较大、______的纸锥(选填一种即可)。
3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机器人
如图是某款智能防疫机器人,具有自主测温、摄像、避障、消毒、咨询宣导等功能,在医疗机构、交通枢纽等众多场所的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防疫人员减负增效。
利用镜头可将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会聚到探测器上,通过处理系统转变为热图像,实现对人群的体温检测,当发现超温人员时,系统会自动语音报警,并在显示屏上用红色框标注人的脸部,机器人把实时拍摄的画面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可发射、接收超声波(或激光)来侦测障碍物信息巧妙避障。当感知到前方有障碍物时,机器人会依靠减速器自动减速,并重新调整行驶路线。
(1)机器人语音报警说明声音可传递______,该机器人的摄像头与我们生活中的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2)下列关于机器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
A.机器人发出的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B.当被拍摄的人远离机器人镜头时,人经镜头成的像会变大
C.机器人发现体温39℃的人会自动语音报警并识别
D.监控中心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3)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遇到玻璃等透明障碍物时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激光”)才能较好地感知到障碍物;当机器人靠近玻璃时,它在玻璃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智能机器人底盘呈正方形,边长为60cm,工作时的行走速度约为1m/s,要对一个长6.6m、宽3.6m的空房间进行消毒,它沿3.6m的宽边从一侧走到另一侧需要______ s,要将个空房间消毒行走一遍至少需要______ s。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山是运动的;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山的位置没有变化变化,所以说“是船行”。
故选:A。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本题在判断的时候应先找出行为动词“迎”和“行”的主题山和船,然后选择与行为主体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故A错误;
B、因为在空气中声速远小于光速,故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故B正确;
C、医生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逐渐减小,音调不变;
(2)在空气中声速远小于光速;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4)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本题考查了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音能传递信息,能传递能量,以及光速与声速是一道声学综合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3.【答案】C
【解析】解:
①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属于液化现象;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在内表面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③深秋,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④初春,冰雪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
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②③。
故选:C。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分析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根据定义进行判断。
4.【答案】C
【解析】解:日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A、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B、放大镜中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小孔成像,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报纸上出现的窗外景色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故D错误。
故选:C。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5.【答案】C
【解析】解:根据描述,可画出下图:
设入射光线与原桌面夹角度数为a,则原入射角为:90∘−a,
若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使桌面绕点O转动到与水平面成5∘夹角,
则此时桌面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a+5∘,则此时入射角变为:90∘−(a+5∘)=85∘−a,
相比原入射角度大小,可知,此时入射角减小了:90∘−a−(85∘−a)=5∘,
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也减小5∘,
故标尺的光斑会向左移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减小10∘。
故选:C。
设入射光线与原桌面夹角度数为a,根据法线与平面镜的垂直关系,可得出在桌面右端用力向上提桌面前后两次的入射角度,进而分析角度及夹角变化。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有一定难度。
6.【答案】D
【解析】解: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热量,故B错误;
C、冰中加盐后更容易熔化,降低了熔点,故C错误;
D、如果不加盐,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则水蒸气遇到罐底不会凝华形成霜,故D正确。
故选:D。
(1)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霜、雪花的形成都属于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2)盐水的凝固点很低,冰加盐水后熔点变低,更容易熔化。
本题主要考查了凝华的特点,同时考查了对熔点的理解,属基础性知识。
7.【答案】D
【解析】解:由图像可知,横轴是质量,纵轴是体积。
AB.由图像可知,当Va=Vb=Vc=2×10−3m3时,ma=1kg,mb=2kg,mc=4kg,则a、b、c的密度分别为:
ρa=maVa=1kg2×10−3m3=0.5×103kg/m3,
ρb=mbVb=2kg2×10−3m3=1×103kg/m3,
ρc=mcVc=4kg2×10−3m3=2×103kg/m3,
所以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
a的密度是b的14倍,故AB错误。
CD.因为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所以将b的质量减半,b的密度不变,还是1×103kg/m3;
若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还是2×103kg/m3,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从图像中找出一组对应的数据然后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a、b、c物质的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大小与物质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本题考查了学生密度计算和密度及其特性的理解,考查了学生根据物理知识分析图像的能力,这类题在试题中经常出现,一定要掌握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注意图像中的单位。
8.【答案】C
【解析】解:A、玻璃杯下半部分的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错误;
B、据图能看出,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据B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此时相当于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C正确;
D、乙图上方的箭头是通过玻璃杯看到的,所以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
9.【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出发前甲在原点o,乙离原点o的距离为10m,因此乙在甲的前面,当第15s时,甲、乙的s−t图像相交,则甲、乙此时相遇,此时甲运动的时间为:15s−7s=8s,说明经过8s甲追上乙,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乙运动之后的s−t图像均是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倾角较小,甲的倾角较大,说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即v甲>v乙,故B正确;
C、由图可知,甲在t=7s时开始运动,乙在t=0s时开始运动,因此甲、乙不是同时出发,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第15s末,甲、乙的速度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1)在s−t图像中两图线相交代表两物体相遇,由图可知甲、乙相遇时甲运动的时间;
(2)在s−t图像中倾斜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的倾角越大,代表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3)由图可判断甲、乙开始运动的时间;
(4)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的运动状态和速度,据此判断第15s末甲、乙的速度大小关系。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公式的应用,理解运动图像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解:由图知,火箭在10s内通过的路程大约为一个1.3个火箭长:s=54.8m×1.3=71.24m;
则v=st=71.24m10s=7.124m/s≈7m,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根据图像估计火箭在10s内通过的路程,由v=st来判断火箭前10s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有关速度的估算,关键能够根据图像正确估算出路程,由速度公式v=st来计算便可。
11.【答案】B
【解析】解:发声的音叉的振动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采用的是转换法。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不符合题意;
B、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故B符合题意;
C、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研究蒸发现象时,探究影响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12.【答案】D
【解析】解:AD.容器中相同时间内流入液体的质量△m相等,则相同时间内液面上升的高度△h=△VS容=△mρS容,则液面上升高度h=△h×t=△mρS容×t,则液面上升的速度v不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D正确;
B.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所以液体密度不随其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
C.不同的液体在体积相等时,液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故C错误。
故选:D。
(1)容器中相同时间内流入液体的质量相等,根据m=ρV和V=Sh得出相同时间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从而得出液面上升高度h与时间t的关系,然后判断液面上升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
(2)不同的液体在体积相等时,液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3)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找出各物理量的关系和明白图像的含义是关键。
13.【答案】振动 越高 音色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解:(1)对着试管口吹气,试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
(2)试管内的水量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能听出某明星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4)外太空是真空,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将这套装置如果安装在太空飞船上,在外太空尾部探头功能会失效。
故答案为:振动;越高;音色;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的掌握,综合题,难度不大。
14.【答案】晶体 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6 固液共存 不会
【解析】解:(1)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2)由图象知,AB段温度升高,物质还没有熔化,BC段温度保持不变;则冰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在BC段是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第8min时物质的温度升高,说明冰全部熔化完毕。所以冰熔化持续的时间为8min−2min=6min;
(3)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由于18min钟后试管中的水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晶体;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2)6;固液共存;(3)不会。
(1)掌握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知道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完后为液态。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并且不断吸热。
此题考查了对冰的熔化图象的分析、液体的沸腾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要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和沸腾条件;晶体与非晶体最大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有一定的熔点,要把握住沸腾条件是温度不但达到沸点,而且还能不断吸热,热传递的条件是必须存在温度差异。
15.【答案】红外线 激光
【解析】解:(1)在消防火险发生的初期,灾害往往是由于不明显的隐火引起的,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可以快速有效的发现这些隐火,找到火源,及早灭火。
(2)利用激光可以精确测量火源的距离。
故答案为:红外线;激光。
(1)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而且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2)激光测距的原理: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返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的距离。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红外线的了解以及激光测距的掌握,注重了物理和科技、生活的联系,是基础知识的考查。
16.【答案】漫;黑
【解析】解: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一朵花是由于光射到树叶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太阳光照在红色花朵上,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吸收了,只有红光被反射,所以呈现红色;蓝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蓝光,其它色光被吸收了,透过蓝色的玻璃看这朵花,呈现黑色.
故答案为:漫;黑.
①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其它颜色被吸收.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漫反射以及物体颜色的判断,属光学综合题,难度不大.
17.【答案】小于一倍焦距 5
【解析】解:因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无论放大镜的倍数多大,只能放大物体本身,但不能改变物体之间的角度,所以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则看到的角度仍为5∘。
故答案为:小于一倍焦距;5。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采用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无论放大镜的倍数多大,只能放大物体本身,但不能改变物体之间的角度。
本题考查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8.【答案】50∘虚 6 上升
【解析】解:(1)已知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40∘角方向,则入射角为90∘−40∘=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3m+3m=6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这说明反射光线向左移动,反射点升高,所以水面上升了。
故答案为:(1)50∘;虚;(2)6;(3)上升。
解答此题从以下两点入手:
(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
考查了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的了解,关键能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光路图,利用几何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9.【答案】左 不变 小于
【解析】解: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线移动到O点左侧;
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偏折,但是入射角不变,折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由于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所以在相同时间内水槽底部光斑运动的距离小于水位上升的距离,故水槽底部光斑移动的速度小于v。
故答案为:左;不变;小于。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属于光学基础的考查,比较简单。
20.【答案】左 82.41
【解析】解:(1)图中显示指针向右偏,根据“右偏左调,左偏右调”的规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2)由图可知,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50g+20g+10g+2.4g=82.4g,
(3)由图丙知烧杯的质量为:m杯=20g,
当液体体积V=80cm3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m总=100g
液体的质量为m液=m总−m杯=100g−20g=80g,
液体的密度为:
ρ=m液V=80g80cm3=1g/cm3。
故答案为:(1)左;(2)82.4;(3)1。
(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一样。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当液体体积为V=80cm3时,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总,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液体密度。
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21.【答案】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已知A′B′是平面镜中的像,因像与物体是完全相同的,
且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相等的,并且AA′和BB′都与平面镜垂直,
由此可确定物体AB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作图中的应用。
22.【答案】解: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在空气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1)反射与入射的关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折射与入射的关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3.【答案】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解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4.【答案】解:
(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3: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6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v=st=900km6h=150km/h。
(2)过桥速度v′=144km/h=40m/s,
由v=st得,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t′=40m/s×15s=600m,
所以火车的长度:
s火车=s′−s桥=600m−400m=2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50km/h;
(2)火车的长度是200m。
【解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st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
25.【答案】解:(1)瓶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
m水=m总−m瓶=700g−200g=500g,
由ρ=mV可得瓶子的容积:
V=V水=m水ρ水=500g1.0g/cm3=500cm3;
(2)铁块的体积:
V铁=m铁ρ铁=1.58×103g7.9g/cm3=200cm3,
再向瓶中加满水,加水的体积:
V水′=V−V铁=500cm3−200cm3=300cm3,
其质量:
m水′=ρ水V水′=1.0g/cm3×300cm3=300g。
答:(1)玻璃瓶的容积为500cm3;
(2)加水的质量为300g。
【解析】(1)先求出瓶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利用V=mρ求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
(2)知道铁块的质量、密度,利用V=mρ求铁块的体积;再向瓶中加满水,加水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再利用m=ρV求再加水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要知道瓶子装满水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这一隐含条件。
26.【答案】自下而上 97 a 刚撤掉酒精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可以继续吸热 c 液化
【解析】解:
(1)实验时应该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是不能碰容器底和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图中,温度计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为97℃;
(2)a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水汽化要吸收热量,而水温保持不变,说明水能继续从杯底吸热;
(3)火焰熄灭前,环境温度较高,水蒸气液化程度小,形成的“白气”就较少;而在熄火后,环境温度降低,水蒸气大量液化,“白气”就增多,故c是火焰熄灭后的图片;“白气”是水蒸气由于遇冷而发生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97;(2)a;刚撤掉酒精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可以继续吸热;(3)c;液化。
(1)实验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是不能碰容器底和壁,故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温度计读数时看清量程和分度值,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2)根据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酒精灯加热时,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升高,高于水的温度,移开酒精灯时,水还会从铁圈和石棉网吸收热量,继续沸腾;
(3)由气态变为液体的过程叫液化,由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其中液化放出热量;汽化吸热。
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实验,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熟练掌握,认真审题分析。
27.【答案】黑暗 像的位置 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10:51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不 转向自己
【解析】解:
(1)因蜡烛是点燃的,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才可看清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蜡烛B和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B和A的像等大,AB是相同的蜡烛,所以A蜡烛和A的像相同。所以当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时,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由图可知,电子表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12:01,根据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可知,实际时间是10:51;
(3)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让玻璃板沿00′轴(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像和物的位置都不变,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时,像的位置变高变近,即发现镜中的像转向自己。
故答案为:(1)黑暗;像的位置;(2)像与物的大小相同;10:51;(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4)不;转向自己。
(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
(2)实验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根据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分析;
(3)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可解答此题;
本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探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8.【答案】20.0左 缩小 左 上 反射 B
(2)保持光源和光屏位置不变,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A,像A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应将透镜向左移动,才能如图乙所示;
像A偏在光屏的上方,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可知,若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下”型光源向上调节;
(3)由图可知,透镜左表面是平面,像B、C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透镜左表面成的像可能是B;
(4)45cm大于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当蜡烛从距凸透镜55cm处以4cm/s的速度匀速移到同侧的2倍焦点时,则像移动的速度小于4cm/s。
近视眼的成因是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应用凹透镜矫正,故选甲丙。
故答案为:(1)20.0;左;缩小;(2)左;上;(3)反射;B;(4)<;C。
(1)(2)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
(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4)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本题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掌握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9.【答案】加速 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 1.151、3 不可靠 未控制锥角相同 质量较小或底面积较大
【解析】解:
(1)纸锥在AB段作加速运动,判断的依据是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大;
纸锥通过BC两位置间所用时间:t=2×0.2s=0.4s,由速度公式可得纸锥的收尾速度:v=st=46.0×10−2m0.4s=1.15m/s;
(2)①由1、3知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可知猜想一是正确的;
②实验中没有控制纸锥的锥角相等,因此不能得出:质量大的纸锥下落速度大,小明所得的结论不可靠,要科学的得出结论需要:用锥角和纸锥的底面积,质量不同的两个纸锥做实验;
③为了减小纸锥竖直下落时的收尾速度,应该选择锥角较大、质量较小、底面积较大的纸锥。
故答案为:(1)加速;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1.15;(2)①1、3; ②不可靠;未控制锥角相同;③质量较小或底面积较大。
(1)从照片中两个纸锥之间的间距判断物体运动快慢,间距越大,速度越快,并利用v=st计算速度的大小;
(2)①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得出结论;
②探究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应控制纸锥锥角与纸锥的底面积相同而质量不同;
③使用控制变量法,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在本实验的探究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同时还考查了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以及如何解决实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对我们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30.【答案】信息 照相机 B 超声波 不变 3 39
【解析】解:(1)机器人语音报警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机器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和我们生活中的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2)A、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波,高于人耳的听觉上限,故A正确;
B、当被拍摄的人远离机器人镜头时,人经镜头成的像会变小,故B错误;
C、当发现超温人员时,系统会自动语音报警,人的正常体温为36.5℃左右,故机器人发现体温39℃的人会自动语音报警并识别,故C正确;
D、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三种色光,监控中心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D正确。
故选B;
(3)超声波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从而被机器人接收,故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遇到玻璃等透明障碍物时,超声波才能较好感知到障碍物;而激光能透过玻璃,则不能利用激光感知玻璃等透明障碍物;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当机器人靠近玻璃时,它在玻璃中的像将不变;
(4)扫地机器人沿3.6m的宽边从一侧走到另一侧的路程为:s=3.6m−0.6m=3m,
沿3.6m的宽边从一侧走到另一侧需要的时间:t=sv=3m1m/s=3s;
由于空房间长6.6m,共沿3.6m的宽边行走的次数是:n=6.6m0.6m=11(次),
沿3.6m的宽边行走的总时间是:t1=11t=11×3s=33s,
由沿3.6m的宽边拐到沿6.6m的长边所用的时间是:t2=6.6m−0.6m1m/s=6s,
故要将整个空房间清扫一遍至少需要的时间是:t′=t1+t2=33s+6s=39s。
故答案为:(1)信息;照相机;(2)B;(3)超声波;不变;(4)3;39。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机器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到20000Hz,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波;根据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镜头成的像变化;人的正常体温为36.5℃左右;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三种色光;
(3)根据超声波和激光的性质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4)已知工作时的行走速度约为1m/s,扫地机器人沿3.6m的宽边从一侧走到另一侧的距离,根据v=st算出需要的时间;算出扫地一遍经过的路程以及二遍、三遍----,根据v=st算出每一遍的时间,所有时间的和就是将整个空房间清扫一遍需要的时间。
本题以扫地机器人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综合性很强,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仔细分析判断,认真审题、从中获取相关有用信息是关键。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八校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八校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我国新型反潜巡逻机,关于电磁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古语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与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九上物理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搬经镇九上物理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