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教学指导意见解读课件
展开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指导意见解读◆认识的基础◆实施的策略◆案例: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指导意见解读核心素养课时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共性:关注学生的学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微观课时设计宏观课程设计桥梁:单元设计知识维度的范式转变:从知识技能转向大概念认知过程维度的范式转变:从记忆转向理解教学范式转变:从课时计划转向单元计划◆认识的基础◆实施的策略◆案例: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指导意见解读课标内容与解读内容结构单元教学实施建议学习目标作业设计教学建议为何要学习此单元?要学习什么样式单元?期望学生能学会什么?选择怎样的学习进阶?学生处于什么水平?每章有核心概念(大概念)吗?每章是一个单元吗?物理教材编写是否基本上解决了单元问题?物理选择性必修3模块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热力学定律”“原子与原子核”“波粒二象性”四个主题组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大概念为核心,将大概念统领下的具体概念、原理等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组织成有一定结构的体系,并体现与前后单元内容的衔接。关于单元:虽然第一、二章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每一章已经有完整的知识结构,避免冗长,考虑第一、二各自构成单元。第二单元“气体、固体、液体”在分子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物态下物质的一些规律和性质。第一单元“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体热运动性质和规律的经典微观统计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第五单元“原子核”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子核的有关知识,涉及原子核的组成、核力与结合能、核反应、核衰变、半衰期、核裂变与核聚变和“基本”粒子。第三单元“热力学定律”建立在对热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是体现热力学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物理学原理。第四单元“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通过对黑体辐射理论、光电效应、原子模型、粒子波动性以及波粒二象性等内容的介绍,展示了量子理论的建立过程。 单元内容结构图埃里克森将知识分为两个层面共五个层级第一层面是事实性知识,分两个层级:(1)在模型的最下方是一些特定的“事实”,即特定内容主题下的知识片段;(2)在上方是“主题”。即笼罩知识片段的内容主题。第二层面是“概括性知识” ,大致相当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概念性知识”,由下往上分三个层级:(1)“概念”。这是具有普遍性的的类别知识,用一个词或短语来表述。(2)“概括”和“原理”。概括是表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句子;原理是定律、公理等。(3)理论。这是最高层级的知识。 模块概要及素养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和特点,能说明原子核的衰变、裂变、聚变和放射现象。知道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具有较为完整的微观世界物理观念。 认识建构理想气体、原子核式结构等模型的必要性,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及特点。能用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说明光电效应现象,能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理想气体模型分析和研究实际气体的问题,能用等温、等压、等容的理想过程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气体状态变化。能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热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并能恰当、合理地使用证据得出物理结论,提升科学思维素养。模块概要及素养要求 会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等实验。知道测量微观物理量的思想和方法,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获得实验数据,并能在实验中体现减小误差的方法。能运用恰当的方式处理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能写出完整、规范的实验报告,正确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知道所有物理结论都必须接受检验,在学习与研究中做到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能与他人合作。通过对热力学定律和核能等内容的学习,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实施的策略◆案例:选择性必修3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指导意见解读第一单元 分子动理论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1.通过实验,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关的实验证据。 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实验依据。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等基本内容,能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发展物质组成观;通过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大小的实验,体会和掌握测量微观量的思想方法,能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与处理数据。知道物理建模和估测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沟通了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宏观物理量与分子质量、分子大小等微观量的联系。第一单元 分子动理论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标2.通过实验,了解扩散现象。观察并解释布朗运动。了解分子运动速率分布的统计规律,知道分子运动速率分布图像的物理意义。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扩散现象,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加深对扩散现象的了解。利用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分析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能够从微观层面解释布朗运动。了解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通过了解某种气体分子在一定温度下运动速率分布的情况,体会尽管每个分子的速率有大有小,但大量分子的整体会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知道分子运动速率分布图像的物理意义。知道“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拓展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通过对大量分子求统计平均,建立了宏观量与相应微观量统计平均值的关系,定量地说明扩散、气体的压强和内能等的微观本质。教学建议1.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接触“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可从组成物体分子数目的“大量”和分子的“微小”两个角度阐述。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换算。基于“扩散”和“布朗运动”两个现象阐述“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观点。建议教学中重视实验现象呈现,让学生感受证据的力量。对“分子间存在作用力”,教材中没有出现以往“分子间斥力、引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的图像”,而是直接给出了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关系的F-r图像。这样的处理更直接、更本质,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必再引入分子力相关的合力和分力问题。教学建议2.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建构分子的模型来研究处理问题。让学生知道球状分子模型是一种简化模型。进一步领会建构模型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利用对宏观量的测定求出微观量分子的大小,并进一步体会每个分子的 “微小”。通过让学生思考曲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教学建议3.为了进一步深化分子热运动规律的学习,同时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的内容置于本单元,并单独设为一节。分子热运动的特点渗透统计的观点。可通过演示实验、分子运动速率分布、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等内容学习,使学生完成大量分子运动遵循统计规律的意义构建。4.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教学中,要强调一种运动形式对应一种能量的形式。内能与大量分子的热运动相对应,从能量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认识分子热运动。学业质量评价案例学业质量评价案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3 能量守恒定律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3 能量守恒定律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60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2 全反射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2 全反射教学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反射,观察全反射现象,临界角与折射率的关系,全反射棱镜,光导纤维,2内窥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一物理学科指导意见解读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一物理学科指导意见解读课件,共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