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1《种群及其动态》全能卷(全国通用)
展开考向21 种群及其动态
1.(2021·1月浙江选考)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2.(2017·全国卷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3.(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①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或昆虫卵)。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2)标记重捕法 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
①适用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
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
(3)黑光灯诱捕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注意: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4)抽样检测法
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
1.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即是通过破坏性别比例达到降低出生率的目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
(2)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分析
3.种群数量变化的特殊实例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4)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1.(2022·中原名校联盟)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2022·山东烟台模拟)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主要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
B.降低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
C.植物种群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3.(2022·湖北·模拟预测)20世纪90年代,野生狼群重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连续20年对其数量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狼的种群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第1~5年该动物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第5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第15年数量最少
D.若环境条件改善,则第20年后的入值可能大于1
4.(2021·湖南高考真题)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2020·山东卷,1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6.(2021福建10)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碎片类型
植株数(株)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 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 生境破碎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 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1.关注“λ”值内涵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
2.K值的表示方法及变化
(1)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曲线比较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注意】 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4.种群研究的应用
(1)意义: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应用(如图)
4.(2022·东北师大附中调研)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
B.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D.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
5.(2022·山东烟台调研)科学家通过研究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模型能表示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图甲中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D.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7.(2020·江苏卷,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8.(2021福建7 )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I)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II)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I、Ⅱ都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B. 实验I、Ⅱ通气前都必须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
C. 实验I中,有氧组和无氧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实验Ⅱ中,可用滤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培养液进入计数室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
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10-4 mL)。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1.实验原理
2.实验流程
6.(2022·山西太原五中质检)某小组将10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易错点1】 误认为种群数量等于种群密度
点拨: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易错点2】误认为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点拨: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
【易错点3】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
点拨:(1)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无单位。计算公式:
增长率=×100%。
(2)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有单位,如:个/年。计算公式:
增长速率=
【易错点4】 λ≠增长率
点拨:(1)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2)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易错点5】 误认为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
点拨: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A、B均非K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分析该模型不难发现,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不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2.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
B.样方法调查对象数量过少时,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C.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河流沿岸的蒲公英数量
D.标记物脱落会使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结果偏小
3.为了检验某新型除草剂对麦田杂草猪殃殃的防治效果,随机选3块麦田,在每块麦田中做对照实验,施药60天后调查猪殃殃密度。取样方法为每个处理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411.75株/m2,实验组为35.00株/m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
B.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
C.对照组数据有误,杂草株数应为整数
D.两组数据对照分析表明该除草剂防治效果显著
4.关于下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环境容纳量e点以后,种群数量会始终保持不变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使e点上移,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
D.可以选择图中c点对应的时间,作为最佳消灭灰鼠的时间
5.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抽样和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的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6.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岷山等山系,栖息地被分割成多个区域。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也增加到1800多只,圈养的大熊猫也超过了500只。2021年大熊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上的濒危等级由“濒危”降级为“易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要调查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逐个计数法
B.增加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栖息地碎片化使大熊猫被分割成多个种群,有利于种群的延续
D.在大熊猫种群不同活动区域间建立走廊,可以减少地理隔离,增加基因交流
7.下图表示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对某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B.郁闭度越高,草本植物的种间竞争程度越高
C.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更能适应弱光
D.林冠层空隙增大,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增大
8.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郁闭度是反映森林结构和森林环境的重要因子
B.气候干旱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C.在鱼类养殖中,高强度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适当引入害虫天敌有利于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9.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图甲、乙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理想条件下,增长型种群的增长率可以用曲线甲表示
B.若曲线甲表示增长速率,当其为 0 时,该种群可能达到 K值
C.若曲线甲表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若曲线甲表示“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第 6 年时增长速率可能小于 0
10.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型,此曲线______(填“有”或“无”)K值;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个即可)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
(3)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__________;如果年龄组成为稳定型,那么该种群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
(4)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山鼠的迁入和迁出):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 。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越大则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死亡率和迁出率越大则种群密度越小
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性别比例在生殖前期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大
2.对某区域的社鼠进行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2hm2,统计所捕获的风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10日后进行重排与调查。所得到的调在数据如表所示,下列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
捕获批次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100
100
50
50
重捕
100
25
66
34
A.该地区社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00只/hm2
B.若社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将比实际高
C.该社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1
D.此调查方法不适于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3.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草坪中跳蝻的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选取分布较密集的地块进行
C.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D.调查某果树上的蚜虫密度时,若个体数较少,可适当减小样方面积
4.如图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如果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在b点进行捕获
C.如果要持续捕获该种群个体,应使捕获后增长速率保持在a点
D.图1中K值对应图2中a点时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5.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来的野生酵母菌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摇床转速分别为210r/min、230r/min、250r/min。培养时间与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摇床转速不同意味着培养液中氧气含量不同
B.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培养液氧气含量越高,酵母菌种群密度越大
C.培养到8h,三个锥形瓶中的酵母菌数量均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D.从葡萄皮上分离野生酵母菌可以用平板划线法获得
6.某兴趣小组调查1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得到了图2的变化曲线,图1是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的一个样方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统计图1中酵母菌数量时,只计数样方内的酵母菌
B.调查酵母菌数量时,采用的是逐个计数的方法,可获得准确的种群数量
C.酵母菌种群在固定容积培养液中的增长模式呈现“S”型,说明无环境阻力的存在
D.种群数量在第6天出现下降,与营养成分的减少、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有关
7.高原鼠兔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其挖洞造丘、啃食牧草可能引起草地退化。科研人员在高原鼠兔分布的草地建立围栏样地,设置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即鼠害草地部分区域替换成披碱草)和人工披碱草草地三种样地,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通过测定有效洞口数来表示鼠兔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使用样方法调查鼠兔洞口数目,则应注意随机取样
B.通过统计鼠兔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C.上图表明,种植披碱草能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D.大量种植披碱草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8.某些集群生活的动物在种群最适密度时存活率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降低存活率,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密度可能不利于集群动物共同抵抗捕食者或竞争者
B.某集群生活的动物处于最适种群密度时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超过该密度时种内斗争加剧,导致种群死亡率增加,种群密度下降
D.根据阿利氏规律,应该保证易地保护的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
9.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_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_______(填“>”“<”或“=”)t2时的数量。
(3)“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__。
10.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的草原上。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0只。由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近些年来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据报道,2018年时其数量已达2793只,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在牧场围栏附近常可见到普氏原羚的尸骨,有的是狼捕食后的残骸,有的是被围栏上的刺丝勾挂致死的。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回答下列问题:
(1)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内,每个分布区的所有普氏原羚被称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
(2)据调查,普氏原羚在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如图,这段时间内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增长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一段时间后,两曲线发生重合,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普氏原羚取食该草原上的牧草,牧草作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在捕杀普氏原羚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因此政府曾经通过大量捕杀狼来保护普氏原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从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捕食者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作用两方面分析狼的存在对普氏原羚种群发展和该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4.(2022·浙江·高考真题)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型增长
5.(2021·广东高考真题)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6.(2021山东高考 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39 只鼠,第二次捕获 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结果取整数)
A. 66 只/公顷
B. 77 只/公顷
C. 83 只/公顷
D. 88 只/公顷
7.(2021湖北14) 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8.(2021海南18)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螨。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
B.饥饿程度和叶螨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
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
D.田间防治叶螨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
9.(2021山东高考 19)(不定项) 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 水蚤种群密度为 1 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 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 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 32 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10.(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答出2点即可)。
11.(2022·湖南·高考真题)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养殖天数(d)
浑浊度(FTU)
总氮(mg/L)
总磷(mg/L)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1
10.81
0.58
14.72
7.73
0.44
0.01
3
15.54
0.31
33.16
8.37
1.27
0.01
5
23.12
1.04
72.78
9.04
2.38
0.02
7
34.44
0.46
74.02
9.35
4.12
0.01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
(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
(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2.(2021天津13)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见下图。
(1)由图1可知,___________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_,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___________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___________.
(4)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降水引起田鼠食谱变化后,田鼠肠道微生物组成也发生变化,其中能利用草中的纤维素等物质合成并分泌短链脂肪酸(田鼠的能量来源之一)的微生物比例显著增加。田鼠与这类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请在图中用箭头标示肠道微生物三类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______
【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1《种群及其动态》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1《种群及其动态》全能练(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1《种群及其动态》全能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生物专题讲与练考向21《种群及其动态》全能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卷(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卷(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卷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6《发酵工程》全能卷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卷(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卷(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卷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考点专题复习高考生物考点专题复习考向25《人与环境》全能卷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