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发现物体的特征》课件+教案 课件 26 次下载
- 1.2《谁轻谁重》课件+教案 课件 25 次下载
- 1.4《给物体分类》课件+教案 课件 26 次下载
- 1.5《观察一瓶水》课件+教案+实验记录单+素材 课件 24 次下载
- 1.6《它们去哪里了》课件+教案+实验记录单+素材 课件 27 次下载
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评优课ppt课件
展开《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立起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整个一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都是为了达到课标所制定的这个教学目标。
学生对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幼儿园的学习中和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许多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所以本节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
很多教师会认为“学生对形状都很熟悉,没有什么可讲的”。然而,认识物体的形状有什么意义,形状的差异对物体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回答,甚至很多教师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了解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材料准备】
方盒子每组4个;乒乓球、木块、橡皮和螺母每组若干;收纳盒每组1个。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的活动,出示图片后提问:“我们在第一节课比较不同的物体时,发现物体的形状都一样吗?”学生看图回忆后将会说出:“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有些物体是球形的、有些是方形的……”
2.教师依次出示四种材料并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
3.教师引出课题:“形状、轻重,都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
4.提出问题。教师出示盒子,提问:“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肯定学生说出的多种装入的方法,最后统一规定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
1:把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子里——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1).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平铺方法的指导。(课件出示:乒乓球、螺母平铺一层后的效果图)
(2).组织分组活动:把四种物体分别放入盒子里。教师提醒学生记录在《活动手册》第3页。
(3).小组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将装有物体的四个盒子有序摆放在桌上,统计各小组的数据,填好班级记录表。(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数据会相同;而螺帽和橡皮,由于各组可能会用不同的侧面去平铺,数据可能会不同。)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现在,每个盒子里都分别平铺这四种物体,大家平铺的结果一样吗?”“还能继续平铺进去吗?为什么不能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现在,大家盒子里都不能继续平铺进去物体了,因为盒子就这么大,这些物体的形状又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挤不进去了。”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单中的乒乓球和木块,提问:“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其实差不多,我们来比一比:放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木块的数量要多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与提升:“乒乓球与木块的形状不同,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摆放四种物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2:换一种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方法平铺,数量可能会不同。
1.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班级记录表。提问:“为什么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各个小组会不一样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螺母和橡皮的摆放方式不同造成的(有的是“躺着”的,有的是“立着”的)。”
2.组织分组活动。教师提问:“同一种物体,怎样平铺会装得更多呢?让我们再来试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再次摆放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不同的方法把四种物体分别铺在盒子里,并把数据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螺母的两种平铺方法。)
3.各组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填好班级记录表。(将会出现的结果:乒乓球和木块,各组的第1、2次数据都会相同,螺母和橡皮的第1、2次数据会不同)
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研讨分析奠定基础。
三、研讨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班级记录表,说说每种物体前后2次摆放的结果,提问:“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乒乓球和正方体的两次平铺数量相同,螺母和橡皮的两次平铺数量不相同。
2.教师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怎么摆平铺一层的数量不会有变化;螺母和橡皮的侧面形状不同,“躺”着摆或“立”着摆的时候,用来平铺的那个“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3.教师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个别的物体(如:泡沫块),怎样平铺能装得更多?”引导学生回答:“观察一下这个物体各个面的形状是否相同,如果不同,用‘立着’的方法来平铺能装得更多。”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获奖ppt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你能帮忙整理吗,学一学“平铺”,就像这样换种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一年级下册3.认识物体的形状优质课件ppt,文件包含13《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pptx、1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doc、13《认识物体的形状》同步练习doc、03教科版一下一单元1-3-1发现积木的形状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3.认识物体的形状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科学3.认识物体的形状评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太深了有危险,如何铺一层,实验要求及记录单,分别铺了多少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