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3742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备课ppt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屈原简介,简介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的影响,课文讲解第1-3段,课文讲解第4-9段,课文讲解第12段,问题探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4)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约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是春秋三小霸之一的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招魂》等。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熟读课文
1、正音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属草稿( ) 惨怛( ) 帝喾( ) 靡不毕见( ) 濯淖( ) 蝉蜕( ) 滋垢( ) 浊秽( )皭然泥而不滓( ) 既绌( ) 商於( ) 既咎( ) 眷顾( ) 被发( ) 渔父( ) 哺育( ) 啜泣( ) 罹难(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明:明晓; 娴:熟练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①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动作名
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
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
反:同“返” 追念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②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③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濯:同“浊”;淖:泥浆
泥:同“涅”,指可做黑色染料的矾石,这里指“染黑”
蝉蜕:名作状,像蝉蜕壳一样
译文:《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过分失当,《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像《离骚》这样的书,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概括第一部分1—3段内容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1.第1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1.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王怒而疏屈原的原因: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不满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翻译),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绌:同“黜”,罢免官职
厚币:名作状,用厚币;“厚币”指丰厚的礼物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①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②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③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译文: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①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②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设诡辩:编造骗人的假话
顾反:回来。反,同“返”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②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以:凭借。以之求割地,省略“之”
译文: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怎么能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翻译)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③为天下笑。④此不知人之祸也。
自为、自佐:即“为自”“佐自”,宾语前置,辅佐自己
亡:使……灭亡;破:使……破败
译文: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①状语后置:于顷襄王短屈原
短:形作动,诋毁,说坏话
译文: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9)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概括第二部分4—9段内容
一、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二、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课文讲解:第10-11段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①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②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②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②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其怎样的精神?
这段对话揭示了屈原思想行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表现屈原与社会环境的激烈冲突,充分展示了屈原人品的高洁和人格的高尚,强调了他始终不渝的心志和誓不妥协的抗争的精神。
思考: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②竟为秦所灭。(翻译)
从容辞令:说话得体,善于应对
译文: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概括第三部分10-11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10--1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1)、楚辞体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2)、楚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①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概括文章第四部分 12段内容
第四部分 12段: 写司马迁自己由屈原作品而了解的屈原的心志
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2、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3、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4、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
“志”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富强祖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 并高度评价《离骚》
第二部分(4—9): 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第三部分(10--1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部分(12):写司马迁自己由屈原作品而了解的屈原的心志。
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屈原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愤慨之情。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江而死。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概括屈原的一生
任——疏——黜——迁——沉
作《离骚》明志、寄托愁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课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印象屈原,伟大的诗人,目标展示,屈原见任,屈原见疏,屈原被黜,屈原被迁,生与死,屈原的“志”,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图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了解屈原一生,人物评价,恒久的影响力,“楚辞”,《楚辞》,翻译理解文本,本文主旨,分析人物形象,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