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3683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贯通古今的新儒学,儒学复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何发扬儒学,雅俗共赏的新文艺,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基本概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
填一填:儒学的发展演变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①三教纷争暴露儒学软肋
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自身不足:儒学体系的固步自封
外在冲击:道家与佛家学说流行
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佛家唐代禅宗实现佛学中国化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③商业发展扩大世俗欲望
②政治动荡破坏君臣伦理
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从此,儒学开始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的学问。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宋学的开山鼻祖:“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和石介。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是后来宋学中成为主流派的理学的先驱。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道学=儒家理论+佛道思辨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天理指的是正常的人性,仁义道德。人欲是过度的欲望,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注:格物,即考查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通过格物致知,探究万事万物本原,扩充知识,掌握普遍天理。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偏向。
②理是三纲五常(伦理观)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
①合编“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②创办书院,传播理学,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1313 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
取义成仁,从容就死,为千万世臣子之式 ——李昌祺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冯道,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历经四朝十代君王,世称“十朝元老”,在位事亲济民、提携贤良。
(宋代以前)虽有一些女圣人鼓吹贞节,但在社会上特别是劳动人民中对此并不重视,对妇女言行有限制但并不严格。夫死妻再嫁的事情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妇女守节死义者,秦以前很少见,到汉代和唐代也不多见。——任青云、韩俊卿《女性的沉浮》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歙欲称闺门邹鲁(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酷史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清]戴震《与谋书》
存在扼杀人性的趋向成为统治者束缚人民的精神工具
理学家继承了传统儒学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形成了杂剧。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实际上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接受民间词的影响,是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从欧阳修的大量俚俗词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晏殊、张先也不能“免俗”……但是,时人喜欢“为贤者讳”,否认这些作品的著作权。——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
文人众,市民兴,雅俗分化
2、元曲:(1)散曲:①比词更灵活、更通俗②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2)杂剧:标志中国古代艺术成熟,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3、话本小说:说书底本,早期白话小说4、书法:名家辈出——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宋徽宗“瘦金体”)5、绘画:①山水画(最突出,特点: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②花鸟画 ③人物画
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宋末元初赵孟頫(赵体)。
书法:宋元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宋徽宗赵佶《楷书千字文》
问题:你能说出宋元以了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吗?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梦溪笔谈》
油自火楼中出,皆成烈焰,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也。——【北宋】《武经总要》
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南宋】《李纲全集》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宋】《萍洲可谈》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梦溪笔谈》涉及到的资料达到了584条,当中的自然科学资料达到了207条之多,如果做个细分化处理则为物理学科40条、自然学科13条、数学12条,化学9条,天文学26条,地学37条,生物医学88条,工程技术30条。 ——张鹏《儒学背景下北宋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字
忽必烈看到辽金及远方诸国都有自己的文字,而“文治浸兴”的大元帝国却只能借用汉文、畏吾儿文来记录国朝语言,反而不及那些被征服的朝。……他特意委托藏地高僧八思巴创制新的文字。八思巴字的创制,反映了忽必烈对武功和文治的双重追求……对本族文化的自豪、自尊。 ——党宝海
以下文字有何共通之处?
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是民族交融的产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
(《元朝秘史》(即 《蒙古秘史》)不仅记录了蒙古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的历史,而且也是诗歌、传说等民间文学的汇编,是一部民族史诗,也是蒙古族可考的第一部历史文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辽夏金元的文化衰弱的原因:宋元时期的战争摧残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政权变更致使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趋于消解;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吸收和同化。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3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授课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2课,儒学复兴运动,程朱理学,朱熹与儒学教育,如何发扬理学,多民族政权并立,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宋元文学的发展,纵横联系,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课ppt课件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