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知识拓展,归纳总结,合作探究,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主要包括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四个子目的内容。夏启以“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的禅让制,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中国早期国家从此产生;汤打败夏朝末代的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国都稳定下来,商逐步发展为一个奴隶制的东方大国;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统治残暴,周部落起兵征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出现繁盛局面。西周后期,天子昏庸暴虐,诸侯并起,王室衰微,奴隶制开始走向瓦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
2.用列表格的方式,概述夏商周三个朝代更替的概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亡国之君)
3.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夏桀、商纣、周厉王等腐朽残暴的表现,认识国家兴亡与统治者的关系,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教师:《三字经》中涉及了哪些朝代?哪个朝代最先建立?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哪个朝代?带着这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夏商周的更替》。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熟悉的《三字经》引入本课,一方面将传统文化的蕴含在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通过《三字经》的内容将本课的主旨脉络展示出来。
【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展示图片:《大禹治水像》《戴冠冕的夏禹》
教师:这两幅图中大禹的形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穿戴冠冕朝服。表面禹的身份由部落首领转变为王。
展示图片:《夏朝形势图》
展示材料: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
教师: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2.“家天下”
展示材料: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教师:禹本想将王位传给益。但最终启继承了王位。这意味着早期的继承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禅让制→世袭制。
教师: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
展示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教师: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体现了哪种政治制度?此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天下,指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和消费。家天下,帝王把天下当做自己一家的财产进行统治,世代相传。
教师:原始社会天下为公,尧舜禹都是采用禅让制来选出部落首领;但是启继承王位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转为了家天下。
3.夏朝的统治
教师:当时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展示图片:
教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它们的规格和豪华程度差别很大。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阶级贫富分化加剧和等级界限分明。
展示材料: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教师:结合材料和教材,请同学们说一说夏朝还用什么方式统治人民?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夏朝建立了军队 、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编制了历法(夏历 )建造宫殿,这一切都具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是由原始部落步入早期国家的标志。
4.夏桀的暴政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时日(桀)曷丧?予及汝皆亡。”
教师:夏朝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征发百姓服劳役,不分昼夜饮酒乐,他把自己比作太阳。但是由于他的暴政,人民甚至希望能与他这个太阳一起灭亡。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相关史料来讲解夏朝建立,使学生了解夏朝建立与统治,明确早期国家产生的状况,使学生清晰的掌握这一部分内容的发展脉络。
过渡:夏桀的暴政惹得民怨沸腾,那么夏桀的统治是如何被推翻的呢?
二、商汤灭夏
1.商汤灭夏概况
教师:夏桀的暴虐引得天怒人怨,此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强大起来。商的首领汤团结周围的部落和小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展示图片: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夏桀为虐政淫荒,……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史记∙殷本纪》
教师: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
2.商朝的强盛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以宽治民,而除其邪。”
——《国语·鲁语上》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汤是一位怎样的首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商汤注重减轻压迫和剥削,用宽厚仁爱之心来治理民众。商汤的宽民政策与夏桀的暴虐政策导致的结果:爱民则兴,虐民则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盘庚迁殷
展示图片:《商朝重要城市分布》
教师:从上面的地图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亳到最后的殷,做过商朝都城的总共有六处,为什么商朝要一直迁都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受水患和政治动乱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在建立之初的300年的时间里先后七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商朝长期对外征战,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
教师:商朝为了管理国家设置各种官吏,建立军队。盘庚迁都到殷后商朝的统治区域扩大,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商,它的疆域超过了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代的经济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4.纣王的暴政
教师:盘庚迁殷后,商朝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盛极而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商纣王时,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激化,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展示图片:
教师:商纣王即位以后,商朝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激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商纣王严厉打击贵族,削弱贵族权力;加强对人民的搜刮,来充实自己之用;残暴镇压人民,施用炮烙之刑。
(设计意图)通过对商朝建立、盘庚迁殷以及商朝灭亡经过的讲述,使学生明白商朝的概况,明确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
过渡:商纣王的残暴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就在商王沉浸于酒池肉林之时,渭水流域的周发展起来。
三、武王伐纣
1.武王伐纣的背景
教师:周国国君周文王重视发展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开始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开始准备讨伐商。
展示图片:
2.武王伐纣的概况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教师:武王伐纣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商朝政治混乱,周和西南的小国、部落联合起来伐纣灭商,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灭亡商朝,建立了西周,定都镐京。
【知识拓展】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殷商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史曰武王克殷、武王伐纣。由于帝辛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牧野之战使我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一场讨伐暴政的正义战争。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对武王伐纣概况的讲解,使学生明晰西周代商的过程。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渡:西周灭商后,是如何统治者偌大的国家的呢?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展示图片:
教师:面对再次扩大的疆土,西周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学生回答:分封制。
展示图表:
展示材料:
“周公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 《荀子·儒效》
教师:根据图表和教材,请同学们找出分封的对象都有谁?其中分封最多的是哪些人?这些人在地区分配上有无亲疏差别?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姬姓之人分封最好,且封地多富庶。同姓国包围异姓国。
教师:周天子分封诸侯到各地,诸侯拿出一部分土地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采用同样方式再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从天子到士作为当时周王朝的统治阶级,统治包括庶民、奴隶在内的被统治阶级。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王朝还与宗法制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借助血缘又强化了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得到了封土封民的诸侯要向天子缴纳贡赋,服从调兵。
展示图片:
教师:那么分封制有什么作用呢?
展示材料: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
——钱穆《国史大纲》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归纳总结】
2.西周的灭亡
教师:西周的分封制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但是到了西周后期,由于统治者腐败,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展示图片:
教师:公元前771年,国人暴动西周灭亡。末代暴君周幽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知识拓展】
国人暴动西周厉王暴虐无道,引起国人(居住在国都的人)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起义,围攻王宫,周厉王出逃。此后,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合作探究】夏、商、周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有哪些?给我们哪些启示?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统治者极端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治国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设计意图)西周的分封制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分封制的对象,目的、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从西周的灭亡,引发学生思考夏商周灭亡的原因及其启示,升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反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优质课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2018)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资料链接,宋朝 ·王应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