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7.5.3《立体几何的综合性问题》学案 (含详解)
展开第3课时 难点专攻夺高分——立体几何的综合性问题
题型一 翻折问题
[典例] (2021·重庆名校联考)如图1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BE⊥AD,BC=3,AD=15,BE=3.把△ABE沿BE折起,使得AC=6,得到四棱锥ABCDE.如图2所示.
(1)求证:平面ACE⊥平面ABD;
(2)求平面ABE与平面ACD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 (1)证明:在等腰梯形ABCD中,BC=3,AD=15,
BE⊥AD,可知AE=6,DE=9.
因为BC=3,BE=3,BE⊥AD,
所以CE=6.
又因为AE=6,AC=6,
所以AC2=CE2+AE2,
则AE⊥EC.
又BE⊥AE,BE∩EC=E,
所以AE⊥平面BCDE,又BD⊂平面BCDE,
故AE⊥BD.
因为tan∠DBE===,
则∠DBE=60°,因为tan∠BEC===,
则∠BEC=30°,所以CE⊥BD,
又AE∩EC=E,所以BD⊥平面ACE.
又BD⊂平面ABD,所以平面ABD⊥平面ACE.
(2)设EC∩BD=O,过点O作OF∥AE交AC于点F,以点O为原点,以OB,OC,OF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在△BOE中,因为∠BEO=30°,BO⊥EO,
所以EO=,BO=,则CO=,
则B,C,E,
A,
所以=,=(0,0,-6),
=(0,-6,6),=,
因为DE∥BC,DE=9,
所以=3=,
所以=+=,D,
所以=.
设平面ABE的法向量为n1=(x1,y1,z1),
由得
取x1=,可得平面ABE的一个法向量为
n1=(,-1,0).
设平面ACD的法向量为n2=(x2,y2,z2),
由得
取x2=1,可得平面ACD的一个法向量为
n2=(1,-3,-3).
设平面ABE与平面ACD所成锐二面角为θ,
则cos θ===,
所以平面ABE与平面ACD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方法技巧] 翻折问题的2个解题策略
确定翻折前后变与不变的关系
画好翻折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分清翻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一般地,位于“折痕”同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不变,而位于“折痕”两侧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变的关系应在平面图形中处理,而对于变化的关系则要在立体图形中解决
确定翻折后关键点的位置
所谓的关键点,是指翻折过程中运动变化的点.因为这些点的位置移动,会带动与其相关的其他的点、线、面的关系变化,以及其他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变化.只有分析清楚关键点的准确位置,才能以此为参照点,确定其他点、线、面的位置,进而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
[针对训练]
1.(2021·东北三省模拟)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D=AB=BC=1,CD=2,E为CD中点,将△ADE沿AE折到△APE的位置.
(1)求证:AE⊥PB;
(2)当四棱锥PABCE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APE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解:(1)证明:如图①,在等腰梯形ABCD中,连接BD,交AE于点O,连接BE.
∵AB∥DE,AB=DE,
∴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又∵AD=AB,∴平行四边形ABED为菱形.
∴BD⊥AE.
翻折后如图②,可得OP⊥AE,OB⊥AE.
又∵OP⊂平面POB,OB⊂平面POB,OP∩OB=O,
∴AE⊥平面POB.
∵PB⊂平面POB,∴AE⊥PB.
(2)当四棱锥PABCE的体积最大时,
平面PAE⊥平面ABCE.
又∵平面PAE∩平面ABCE=AE,PO⊂平面PAE,PO⊥AE,
∴OP⊥平面ABCE.
以O为原点,OE所在的直线为x轴,OB所在的直线为y轴,OP所在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③.
由题意得,P,
E,C,
∴=,
=.
设平面PCE的法向量为n1=(x,y,z),
则即
令x=,则y=-1,z=1,
∴平面PCE的一个法向量为n1=(,-1,1).
又平面PAE的一个法向量为n2=(0,1,0),
则cosn1,n2===-.
∵所求二面角APEC的平面角为钝角,
∴所求二面角APEC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2.如图,在直角梯形AO1O2C中,AO1∥CO2,AO1⊥O1O2,O1O2=4,CO2=2,AO1=4,点B是线段O1O2的中点,将△ABO1,△BCO2分别沿AB,BC向上折起,使O1,O2重合于点O,得到三棱锥OABC.试在三棱锥OABC中,
(1)证明:平面AOB⊥平面BOC;
(2)求直线OC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1)证明:在直角梯形AO1O2C中,AC2=2+O1O=20,
所以在三棱锥OABC中,AC2=AO2+OC2,
所以AO⊥OC.
又因为AO⊥OB,OC∩OB=O,
所以AO⊥平面BOC.
又因为AO⊂平面AOB,所以平面AOB⊥平面BOC.
(2)由(1)知,AO⊥OC,AO⊥OB,又BO⊥OC,
以O为坐标原点,以,,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所以A,B,
C,=,
=,=.
设n=为平面ABC的法向量,
由可得
令x=2,得n=.
设直线OC与平面ABC所成角为θ,
所以sin θ==,
所以直线OC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题型二 探索性问题
考法(一) 空间角的存在性问题
[例1] 如图,在四棱锥E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平面ABCD⊥平面ABE,∠AEB=90°,BE=BC,F为CE的中点.
(1)求证:平面BDF⊥平面ACE;
(2)若2AE=EB,判断在线段AE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二面角PDBF的余弦值的绝对值为.并说明理由.
[解] (1)证明:因为平面ABCD⊥平面ABE,平面ABCD∩平面ABE=AB,BC⊥AB,BC⊂平面ABCD,
所以BC⊥平面ABE,
又AE⊂平面ABE,所以BC⊥AE.
因为AE⊥BE,BC∩BE=B,所以AE⊥平面BCE,
因为BF⊂平面BCE,所以AE⊥BF.
在△BCE中,因为BE=BC,F为CE的中点,
所以BF⊥CE,又AE∩CE=E,AE⊂平面ACE,CE⊂平面ACE,所以BF⊥平面ACE,
又BF⊂平面BDF,所以平面BDF⊥平面ACE.
(2)存在.理由如下:以E为坐标原点,EB,EA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设AE=1,则E(0,0,0),B(2,0,0),D(0,1,2),C(2,0,2),F(1,0,1),
=(-2,1,2),=(2,0,2),
设P(0,a,0),a∈[0,1],则=(2,-a,0),
结合(1)易知EC⊥平面BDF,
故=(2,0,2)为平面BDF的一个法向量.
设n=(x,y,z)为平面BDP的法向量,
则即
令x=a,可得平面BDP的一个法向量为n=(a,2,a-1),
所以cos〈,n〉==,
由|cos〈,n〉|=,解得a=0或a=1.
故在线段AE上存在点P,使得二面角PDBF的余弦值的绝对值为,且此时点P在E处或A处.
存在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借助于空间直角坐标系,把几何对象上动态点的坐标用参数(变量)表示,将几何对象坐标化,这样根据所要满足的题设要求得到相应的方程或方程组.若方程或方程组在题设范围内有解,则通过参数的值反过来确定几何对象的位置;若方程或方程组在题设范围内无解,则表示满足题设要求的几何对象不存在.
考法(二) 线面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
[例2]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O是底面ABCD的中心,E是线段OD1上的一点.
(1)若E为OD1的中点,求直线OD1与平面CDE所成角的正弦值.
(2)是否存在点E,使得平面CDE⊥平面CD1O?若存在,请指出点E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D为坐标原点,DA,DC,DD1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D(0,0,0),D1(0,0,2),C(0,2,0),O(1,1,0).
因为点E是D1O的中点,
所以点E的坐标为.
所以=(-1,-1,2),=,
=(0,2,0).
设p=(x0,y0,z0)是平面CDE的法向量,
则即
取x0=2,则z0=-1,
所以平面CDE的一个法向量为p=(2,0,-1).
所以|cos〈,p〉|==
=.
所以直线OD1与平面CD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存在,且点E为靠近O的三等分点.证明如下:
假设存在点E,使得平面CDE⊥平面CD1O.设=λ,显然=(-1,1,0),=(-1,-1,2).
设m=(x1,y1,z1)是平面CD1O的法向量,
则即
取x1=1,则y1=1,z1=1,
所以平面CD1O的一个法向量为m=(1,1,1).
因为=λ,
所以点E的坐标为,
所以=.
设n=(x2,y2,z2)是平面CDE的法向量,
则即
取x2=1,则z2=-,
所以平面CDE的一个法向量为n=.
因为平面CDE⊥平面CD1O,所以m⊥n,即m·n=0,
所以1-=0,解得λ=2.
所以当=2,即点E为靠近O的三等分点时,平面CDE⊥平面CD1O.
解决线面关系中存在性问题的策略
对于线面关系中的存在性问题,首先假设存在,然后在该假设条件下,利用向量法进行线面关系的逻辑推理,寻找假设满足的数据或事实,若满足,则肯定假设,若得出矛盾的结论,则否定假设.
[针对训练]
1.如图,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垂直于直角梯形ABPE所在平面于直线AB,且AB=BP=2,AD=AE=1,AE⊥AB,且AE∥BP.
(1)设点M为棱PD的中点,求证:EM∥平面ABCD.
(2)线段PD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直线BN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若存在,试确定点N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法一:
由已知得,平面ABCD⊥平面ABPE,且BC⊥AB,
则BC⊥平面ABPE,
又AE⊥AB,AE∥BP,
所以AB⊥BP,所以BA,BP,BC两两垂直,
故以B为坐标原点,,,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因为M是PD的中点,连接EM,则P(0,2,0),D(2,0,1),M,E(2,1,0),C(0,0,1),
所以=.
易知平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为n=(0,1,0),
所以·n=·(0,1,0)=0,
所以⊥n,
又EM⊄平面ABCD,所以EM∥平面ABCD.
法二:由已知得,平面ABCD⊥平面ABPE,且BC⊥AB,则BC⊥平面ABPE,
又AE⊥AB,AE∥BP,
所以AB⊥BP,所以BA,BP,BC两两垂直.
连接AC,BD,其交点记为O,连接MO,EM.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
所以O为BD的中点.
因为M为PD的中点,所以OM∥PB,且OM=PB.
又AE∥PB,且AE=PB,所以AE∥OM,且AE=OM.
所以四边形AEMO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M∥AO.
因为EM⊄平面ABCD,AO⊂平面ABCD,所以EM∥平面ABCD.
(2)易知=(2,-2,1),=(2,0,0),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n1=(x1,y1,z1),
由得
取y1=1,得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n1=(0,1,2).
假设线段PD上存在一点N,使得直线BN与平面PCD所成角α的正弦值等于.
设=λ (0≤λ≤1),
则=λ(2,-2,1)=(2λ,-2λ,λ),=(0,2,0),
=+=(2λ,2-2λ,λ).
所以sin α=|cos〈,n1〉|=
===.
所以9λ2-8λ-1=0,解得λ=1或λ=-(舍去).
因此,线段PD上存在一点N,当点N与点D重合时,直线BN与平面PCD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
2.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是2,侧棱长是,D是AC的中点.
(1)求二面角A1BDA的大小.
(2)在线段AA1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平面B1C1E⊥平面A1BD?若存在,求出A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如图,作CO⊥AB于O,
则CO⊥平面ABB1A1,
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因为AB=2,AA1=,D是AC的中点,所以A(1,0,0),B(-1,0,0),C(0,0,),A1(1,,0),
所以D,=,=(2,,0).
设n=(x,y,z)是平面A1BD的法向量,
所以即
令x=-,则y=2,z=3,
所以n=(-,2,3)是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
由题意可知=(0,,0)是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cos〈n,〉==.
由题意知二面角A1BDA为锐角,所以它的大小为.
(2)由(1)知C1(0,,),B1(-1,,0),设E(1,x0,0),
则=(1,x0-,-),=(-1,0,-).
设平面B1C1E的法向量为m=(x1,y1,z1),
所以即
令z1=-,则x1=3,y1=,
所以m=为平面B1C1E的一个法向量.
又m·n=0,即-3+-3=0,解得x0=,
所以存在点E,使得平面B1C1E⊥平面A1BD,且AE=.
题型三 空间向量与最值相结合
[典例]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已知PA⊥平面ABCD,且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ABC=∠BAD=,PA=AD=2,AB=BC=1.
(1)求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
(2)点Q是线段BP上的动点,当直线CQ与DP所成的角最小时,求线段BQ的长.
[解] 由题知AB,AD,AP所在直线两两垂直,以,,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B(1,0,0),C(1,1,0),
D(0,2,0),P(0,0,2).
(1)因为AD⊥平面PAB,所以是平面PAB的一个法向量,=(0,2,0).
因为=(1,1,-2),=(0,2,-2),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m=(x,y,z),
则即
令y=1,解得z=1,x=1.
所以m=(1,1,1)是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
从而cos〈,m〉==,易知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为锐角,所以平面PAB与平面PCD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2)因为=(-1,0,2),
设=λ=(-λ,0,2λ)(0≤λ≤1),
又=(0,-1,0),则=+=(-λ,-1,2λ).
又=(0,-2,2),
从而cos〈,〉==.
设1+2λ=t,t∈[1,3],则cos2〈,〉==≤.
当且仅当t=,即λ=时,|cos〈,〉|取最大值为.
因为y=cos x在上是减函数,所以此时直线CQ与DP所成角取得最小值.
又因为BP==,所以BQ=BP=.
[方法技巧]
空间向量法求最值也是要求出目标函数,但是需要先依据题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注意建系时使坐标易于求解或表达,然后求目标函数的表达式.
[针对训练]
如图(1),在△ABC中,AB=BC=2,∠ABC=90°,E,F分别为AB,AC边的中点,以EF为折痕把△AEF折起,使点A到达点P的位置,且PB=BE,如图(2)所示.
(1)证明:EF⊥平面PBE;
(2)设N为线段PF上一动点,求直线BN与平面PCF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
解:(1)证明:因为E,F分别为AB,AC边的中点,
所以EF∥BC.
因为∠ABC=90°,所以EF⊥BE,EF⊥PE.
又BE∩PE=E,BE⊂平面PBE,PE⊂平面PBE,所以EF⊥平面PBE.
(2)取BE的中点O,连接PO,
由(1)知EF⊥平面PBE,EF⊂平面BCFE,
所以平面PBE⊥平面BCFE.
因为PB=BE=PE,所以PO⊥BE,
又PO⊂平面PBE,平面PBE∩平面BCFE=BE,
所以PO⊥平面BCFE.
过点O作OM∥BC交CF于点M,
分别以OB,OM,OP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P,C,
F,B,
=,
=.
因为N为线段PF上一动点,
故设=λ (0≤λ≤1),得N,
所以=.
设平面PCF的法向量为m=(x,y,z),
则即
令y=1,则m=(-1,1,)为平面PCF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BN与平面PCF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m〉|===≤
=.
所以直线BN与平面PCF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为.
1.如图①,在等腰梯形ABCD中,AB=2,CD=6,AD=2,E,F分别是线段CD的两个三等分点.若把等腰梯形沿虚线AF,BE折起,使得点C和点D重合,记为点P,如图②.
(1)求证:平面PEF⊥平面ABEF;
(2)求平面PAE与平面PAB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1)证明:由已知条件易知四边形ABEF是正方形,
BE⊥EF且BE⊥PE.又PE∩EF=E,
所以BE⊥平面PEF.
因为BE⊂平面ABEF,
所以平面PEF⊥平面ABEF.
(2)如图,过点P作PO⊥EF于点O,
过点O作BE的平行线交AB于点G,
则PO⊥平面ABEF.
又PO,EF,OG所在直线两两垂直,
所以分别以OG,OE,OP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2,-1,0),B(2,1,0),E(0,1,0),
P(0,0,).
所以=(-2,2,0),=(0,-1,),=(0,2,0),=(2,-1,-).
设平面PAE的法向量为n1=(x1,y1,z1),
则所以
令z1=1,得n1=(,,1).
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n2=(x2,y2,z2),
则所以
令z2=2,得n2=(,0,2).
设平面PAE与平面PAB所成锐二面角为θ,
则cos θ===.
所以平面PAE与平面PAB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为矩形,PD⊥平面ABCD,PB=2,∠DPC=45°,∠PBD=30°.
(1)在P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PC⊥平面ADE?若存在,确定点E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当E为PB的中点时,求二面角PAED的余弦值.
解:(1)存在点E,使PC⊥平面ADE.
以D为坐标原点,DA,DC,D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由题意知PD=CD=1,AD=,
所以D(0,0,0),P(0,0,1),A(,0,0),B(,1,0),C(0,1,0).
所以=(,1,-1),=(0,1,-1).
设=λ (0≤λ≤1),则=λ=λ(,1,-1),
所以E(λ,λ,1-λ).
由·=(0,1,-1)·(λ,λ,1-λ)=λ-1+λ=0,得λ=,
即当点E为PB的中点时,PC⊥DE.
由矩形ABCD知AD⊥CD,由PD⊥平面ABCD知PD⊥AD,
又PD∩CD=D,所以AD⊥平面PDC,所以AD⊥PC.
又AD∩DE=D,所以PC⊥平面ADE.
所以,当点E为PB的中点时,PC⊥平面ADE.
(2)由(1)知=(,0,0),=,=(,0,-1),=.
由(1)知平面ADE的一个法向量为n1==(0,1,-1).
设平面PAE的法向量为n2=(x,y,z),
则即
取x=1,得n2=(1,0,).
设n1,n2的夹角为θ,则cos θ==-.
由图知二面角PAED为锐角,
故所求二面角PAED的余弦值为.
3.如图1,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3,点M,N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且BM=2MA,AN=2NC.如图2,将△AMN沿MN折起到△A′MN的位置.
(1)求证:平面A′BM⊥平面BCNM;
(2)给出三个条件:①A′M⊥BC;②平面A′MN与平面CMN的夹角为60°;③A′B=.在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的条件中,并作答.
当________时,在线段BC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直线PA′与平面A′BM所成角的正弦值为?若存在,求出PB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证明:由已知得AM=1,AN=2,∠A=60°,
MN2=AM2+AN2-2AM·ANcos 60°,解得MN=,
故AN2=AM2+MN2,
∴MN⊥AB,∴MN⊥A′M,MN⊥MB,
又∵MB∩A′M=M,∴MN⊥平面A′BM.
又MN⊂平面BCNM,∴平面A′BM⊥平面BCNM.
(2)若选条件①A′M⊥BC,由(1)得A′M⊥MN,BC和MN是两条相交直线,
∴A′M⊥平面BCNM.
以M为原点,MB,MN,MA′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0,1),设P(2-a,a,0),其中0 易知平面A′BM的法向量为n=(0,1,0).
设直线PA′与平面A′BM所成角为θ,
则sin θ=|cos〈,n〉|==,
解得a=>,故不存在P满足条件.
若选条件②平面A′MN与平面CMN的夹角为60°,由(1)得 ∠A′MB即为平面A′MN与平面CMN的夹角,∴∠A′MB=60°.过A′作A′O⊥BM,垂足为O,则A′O⊥平面BCNM.在平面BCNM中,连接OC,经计算可知OC⊥OB.
以O为原点,OB,OC,OA′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设P,其中0 则=.
易知平面A′BM的法向量为n=(0,1,0).
设直线PA′与平面A′BM所成角为θ,
则sin θ=|cos〈,n〉|
==,
解得a=或a=3(舍去),故存在P满足条件,
这时PB=3.
若选条件③A′B=,在△A′BM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MB2+MA′2-2MB·MA′cos∠A′MB,
即7=4+1-2×2×1×cos∠A′MB,
解得cos∠A′MB=-,故∠A′MB=120°.
过A′作A′O⊥BM,垂足为O,则A′O⊥平面BCNM.
在平面BCNM中,作OD⊥OB,点D在BM的右侧.
以O为原点,OB,OD,OA′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设P,其中0 则=.
易知平面A′BM的法向量为n=(0,1,0).
设直线PA′与平面A′BM所成角为θ,
则sin θ=|cos〈,n〉|=
=,化简得2a2-15a+21=0.
解得a=>,故不存在P满足条件.
4.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ABCD为矩形.平面PAD⊥平面ABCD.
(1)求证:AB⊥PD;
(2)若∠BPC=90°,PB=,PC=2,问:AB为何值时,四棱锥PABCD的体积最大?并求此时平面BPC与平面DPC夹角的余弦值.
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故AB⊥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
平面PAD∩平面ABCD=AD,AB⊂平面ABCD,
所以AB⊥平面PAD,又PD⊂平面PAD,故AB⊥PD.
(2)过P作AD的垂线,垂足为O,过O作BC的垂线,垂足为G,连接PG.
则PO⊥平面ABCD,BC⊥平面POG,BC⊥PG.
在Rt△BPC中,PG=,GC=,BG=.
设AB=m,则OP== ,
故四棱锥PABCD的体积为
V=··m·=·.
因为m== ,
故当m=,即AB=时,四棱锥PABCD的体积最大.
此时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则O(0,0,0),B,
C,D,
P,
故=,=(0,,0),
=.
设平面BPC的一个法向量n1=(x,y,1),
则由得
解得x=1,y=0,n1=(1,0,1).
同理可求出平面DPC的一个法向量n2=.
从而平面BPC与平面DPC夹角θ的余弦值为cos θ===.
5.(2021·华南师大附中质检)如图,在五面体ABCDEF中,AB∥CD∥EF,AD⊥CD,∠DCF=60°,CD=EF=CF=2AB=2AD=2,平面CDEF⊥平面ABCD.
(1)求证:CE⊥平面ADF;
(2)已知P为棱BC上的点,试确定点P的位置,使二面角PDFA的大小为60°.
解:(1)证明:∵CD∥EF,CD=EF=CF,
∴四边形CDEF是菱形,∴CE⊥DF.
∵平面CDEF⊥平面ABCD,平面CDEF∩平面ABCD=CD,AD⊥CD,AD⊂平面ABCD,
∴AD⊥平面CDEF,
∵CE⊂平面CDEF,∴AD⊥CE.
又∵AD⊂平面ADF,DF⊂平面ADF,AD∩DF=D,
∴直线CE⊥平面ADF.
(2)由(1)知四边形CDEF为菱形,
又∵∠DCF=60°,
∴△DEF为正三角形.
取EF的中点G,连接GD,则GD⊥EF.
∵EF∥CD,∴GD⊥CD.
∵平面CDEF⊥平面ABCD,GD⊂平面CDEF,平面CDEF∩平面ABCD=CD,∴GD⊥平面ABCD.
又∵AD⊥CD,
∴直线DA,DC,DG两两垂直.
以D为原点,分别以DA,DC,DG所在的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CD=EF=CF=2,AB=AD=1,
∴D(0,0,0),B(1,1,0),C(0,2,0),E(0,-1,),F(0,1,),
∴=(0,-3,),=(0,1,),
=(1,-1,0),=(0,2,0).
由(1)知是平面ADF的一个法向量.
设=a=(a,-a,0)(0≤a≤1),
则=+=(a,2-a,0).
设平面PDF的法向量为n=(x,y,z),
则即
令y=a,则x=(a-2),z=-a,
∴n=((a-2),a,-a).
∵二面角PDFA的大小为60°,
∴|cosn,〉|=
==,
解得a=或a=-2(不合题意,舍去).
∴P在靠近点B的CB的三等分点处.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8.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学案8.6《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含详解),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教材衍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1.1《集合》学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1.1《集合》学案 (含详解),共13页。
(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10.6《概率与统计的综合问题》学案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数学一轮考点复习10.6《概率与统计的综合问题》学案 (含详解),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