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01
    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02
    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古诗词鉴赏,阅读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
    一.诗(共6小题)
    1.(2022•绵阳)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彦谦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2)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
    2.(2022•内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   ”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2022•广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乙】游南斋
    韦应物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1)甲诗用一“没”一“   ”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   ”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
    (2)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但借此表达的感情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4.(2022•宜宾)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5.(2022•眉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2)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6.(2022•德阳)古诗词鉴赏。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2)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二.词(共3小题)
    7.(2022•巴中)阅读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
    B.“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垣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
    D.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
    (2)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8.(2022•遂宁)你将以下面这首词为内容,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做好准备。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②,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②觉(jué):睡醒。
    (1)你需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诵读背景,请完善拍摄脚本。
    短视频脚本(上片部分)
    诵读内容
    画面内容
    画面意境
    背景音乐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①   
    昏暗荒凉
    低沉、渐急的音乐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屋外狂风急雨。被吹得破裂的窗纸,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
    ②   
    (2)请说说在朗诵下片时应读出哪些情感。
    9.(2022•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
    (1)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2)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三.词句赏析(共1小题)
    10.(2022•泸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居竹轩
    元 倪瓒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进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1)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
    (2)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形象意境(共2小题)
    11.(2022•乐山)古代诗歌阅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鉴: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
    B.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
    C.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
    (2)《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2022•达州)古诗词阅读。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五.主旨情感(共3小题)
    13.(2022•广安)古诗词鉴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2022•自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朝饥示子聿①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③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④,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①子聿:陆游的儿子。②茅茨:茅屋。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
    B.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C.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因此心生愧疚,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
    D.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2022•南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六.羁旅思乡(共1小题)
    16.(2022•凉山州)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诗(共6小题)
    1.(2022•绵阳)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友三首(其二)
    唐彦谦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寄友三首(其三)
    唐彦谦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
    【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
    B.“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
    C.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
    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
    (2)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有误,应该是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意思是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1)D
    (2)①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
    ②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寄友三首(其二)
    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就如同友人就在身边。
    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醉熏熏地喊着月亮一起登上遥远的天边
    寄友三首(其三)
    在梅花凋零,柳丝如烟的季节,引发了我客居异乡之愁。
    最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
    2.(2022•内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故国 ”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紧张气氛,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中“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慨叹。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3.(2022•广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乙】游南斋
    韦应物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高林晚露清,红药无人摘。
    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
    (1)甲诗用一“没”一“ 动 ”来写春汛之猛;乙诗则通过春水、高林、“ 红药 ”等意象,抒写春日出游的感慨。
    (2)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但借此表达的感情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春水》是杜甫晚年寓居成都草堂时的作品,成都春汛,溪水猛涨,“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桃花浪”即桃花汛、桃花水,首联描写春江水涨。“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意思是:早上起来一看,溪水已经淹没了沙滩的边缘,甚至淹到了草堂的木柴门边,江水不断涌现,柴木门在水中的倒影不断变换,好像是水在推动柴门。“没”“动”两个字,写春汛之猛;《游南斋》作者韦应物,诗风恬淡高远,抒写了春日出游的感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结合诗歌内容,池上佳禽发出动听的叫声,僧斋整日都非常的幽寂。夜晚时分,高高的山林里露水清冷,红药静静生长着无人来采摘。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乙诗选取了春水、高林.红药晚露、荒冈、筠等意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结合诗歌内容可知,甲乙两诗都写了“春水”,杜甫面对春汛,并没有和常人一样担忧,反而是泰然处之。“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水都涨到柴门了,诗人看成是老朋友拜访。“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水涨了,自然有鱼,钓鱼需要接线,那就续接垂钓,同时还可以趁着水涨,用竹筒接在水车上浇灌菜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由于诗人钓鱼浇菜,因而溪水中引来了无数的飞鸟,争相洗浴鸣叫,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因而抒发了是一种平淡闲适的心情。乙诗写诗人春日出游,“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池边虽有佳禽鸣叫,僧斋每日还是一片寂静,可见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儿烟气。“春水不生烟,荒冈筠翳石”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表现春水的沉滞。“不应朝夕游,良为蹉跎客”意思是,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诗人由乐生哀,抒发内心的淡淡愁绪。
    答案:
    (1)动;红药 (晚露、荒冈、筠等)。
    (2)甲诗将三月的春潮比作桃花浪“,面对“没沙尾”“动柴门”的蓬勃春水,诗人“垂芳饵”“灌小园”,以乐写乐,抒发了诗人自得其乐的轻松愉快;乙诗则写诗人春日出游,池边虽有鸣叫佳禽,可一池春水却没有一丝儿烟气,诗人由乐生哀,用春水的沉滞来抒写内心的淡淡愁绪。
    译文:
    春水
    三月春汛,桃花浪起,江流恢复旧时的痕迹。水势之大,一早就见桃花水淹没了沙洲之尾,碧绿的春色惊动了柴门。接上细细的鱼线,挂上香香的鱼饵,在那柔柔的春水边,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河中增添了很多水鸟,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
    游南斋
    池上佳禽发出动听的叫声,僧斋整日都非常的幽寂。夜晚时分,高高的山林里露水清冷,红药静静生长着无人来采摘。池中春水不生烟,荒冈所呈现出的阴影遮蔽了岩石。不应每天早晚都在这游历,实在是成了白白浪费时间的人。
    4.(2022•宜宾)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甲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乙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乙诗借景说理;
    B.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
    C.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
    D.正确。
    故选:D。
    5.(2022•眉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2)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
    ACE.正确。
    B.有误,“行子对飞蓬”中的“飞蓬”表达的是一种轻快迅疾之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宝刀”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突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描写了边塞雄浑阔大的意境,突显出对友人的担忧。结尾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诗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表现得十分充沛,表达出对友人的珍重与鼓励。
    答案:
    (1)B
    (2)这“一杯”中包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译文:
    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骏马。
    远行万里之外求取功名,万千心事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中。
    安西在燕支之北,长安在秦岭太白峰以东。
    离别时不要难过,就让宝刀来实现你的雄心壮志吧。
    6.(2022•德阳)古诗词鉴赏。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
    (2)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尾联运用衬托手法,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来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子的赏析。
    “眼着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意思是: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很明显,这里的“三千字”“一点尘”综合运用了夸张与对比的修辞手法,一眼扫过三千字,就能消除心中的所有杂念,以此来突出读书的速度之快,作用之佳。“胸次全无一点尘”突出的是读书的作用,能消除杂念。将杂念比作“尘”,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1)C
    (2)诗句中“三千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同时“眼前直下三千字”与“胸次全无一点尘”又运用对比的修辞,突出读书有消除杂念的作用。(或:同时“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心中的杂念比作灰尘,形象生动地表现读书对修养身心的作用。)
    参考译文: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二.词(共3小题)
    7.(2022•巴中)阅读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
    B.“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垣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
    D.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
    (2)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对这首词作的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是化用杜甫诗句,“桂婆娑”,是神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作者的这首《太常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
    (1)C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8.(2022•遂宁)你将以下面这首词为内容,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做好准备。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②,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②觉(jué):睡醒。
    (1)你需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诵读背景,请完善拍摄脚本。
    短视频脚本(上片部分)
    诵读内容
    画面内容
    画面意境
    背景音乐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①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昏暗荒凉
    低沉、渐急的音乐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屋外狂风急雨。被吹得破裂的窗纸,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
    ② 寒冷凄凉 
    (2)请说说在朗诵下片时应读出哪些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与意境的理解。
    ①“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描写的对象是饥饿的老鼠,飞来飞去的蝙蝠。从字面翻译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将诗句描写的画面描述出来即可。
    ②根据画面内容的描述,屋外“狂风暴雨”,窗纸也被吹裂,让人感觉寒冷;而吹裂的窗纸又“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此景给人以凄凉之感,故可用“寒冷凄凉”来概括。
    (2)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理解。“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词人回顾往事,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如今归来是满头白发。再根据上片内容,可知如今归来的处境惨淡,所以朗读时应将内心的失意表现出来。“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意思是说: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词人对祖国的那份热爱尽显读者面前,所以朗读时也应将这份悲壮的爱表达出来。
    答案:
    (1)①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
    ②寒冷凄凉
    (2)应读出词人回顾往事,面对今日的失意凄苦之情;读出词人虽免官闲居,依旧心系祖国山河的执著热爱之情。
    参考译文:
    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
    一生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9.(2022•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选自《全宋词》)
    (1)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
    (2)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这两句词更是流露出词人的真性情,如果你想要知道我隐逸的地点,不要直接问我,你只需要跟着我走,总能找到我向往的隐逸之所。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由“渔翁醉着无人唤”可知,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闲来垂钓碧溪上”中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故答案为:
    (1)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
    (2)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
    译文:
    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无可奉告,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
    三.词句赏析(共1小题)
    10.(2022•泸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居竹轩
    元 倪瓒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进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1)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
    (2)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大意为:台阶前的竹林迸发出竹笋,侵占了阶前的小路。细雨过后,竹子垂下绿阴,想要覆盖住邻家。“侵”“覆”运用拟人的说法,把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绿阴覆盖了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屋边竹林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恬静淡雅的生活志趣。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第一问:考查赏析诗中氛围。首联点明自己结茅的地点,引出屋旁的竹林。“如云”表现了竹林的繁茂。第二联紧扣“阶前”与“雨后”两个细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竹林的勃勃生机。第三联转而描写动物,黄鹂自语,白鹤傍人。末段议论,直接点明了作者高洁的志趣。竹林茂密成阴,竹笋生机勃勃,黄鹂鸣叫可人,白鹤傍人而不飞,渲染了一派宁静祥和,富有生趣的氛围。
    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尾联“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静者”指诗人自己,“忘声色”是说完全忘记了凡尘俗世的喧嚷。“未觉贫”直接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情趣。故本诗表现了屋主人对繁华世俗的摒弃,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勃,传达出作者对竹林的喜爱之情。
    (2)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生趣盎然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译文:
    翠竹如绿云一般依傍着春天的江水,我在江边竹林旁盖了间茅屋居住。
    门前台阶前从小径里长出竹笋,雨后绿阴几乎把邻居也覆盖住。
    黄鹂在枝叶间自在地啼鸣,白鹤能通人性颇为驯顺。
    我知道闲静者忘记了声色,清风吹进满屋并不觉得贫困。
    四.形象意境(共2小题)
    11.(2022•乐山)古代诗歌阅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鉴: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
    B.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
    C.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
    (2)《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搏。
    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
    (1)B
    (2)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趣味。
    译文: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拆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12.(2022•达州)古诗词阅读。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时可先从字面翻译诗句,然后加入想象,最后加入优美的描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所有的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所有的山岭都带着落日余光。
    (2)本题考查诗词理解正误的辨析。
    ACD.正确;
    B.有误,【乙】词首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意思是: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斜斜”是写柳树随风起舞之态,赋予柳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B。
    答案:
    (1)示例:举目远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2)B
    参考译文:
    甲:野望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乙: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五.主旨情感(共3小题)
    13.(2022•广安)古诗词鉴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句的意思是: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解答此题,可以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其妙处:诗句运用了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赏析该句还可以从炼字角度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该句还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答案:
    (1)示例一: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示例三: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
    (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参考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4.(2022•自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朝饥示子聿①
    陆游
    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
    生逢昭代③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八十到头终强项④,欲将衣钵付吾儿。
    【注】①子聿:陆游的儿子。②茅茨:茅屋。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
    B.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C.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因此心生愧疚,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
    D.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正误的辨析。
    ABD.正确;
    C.有误,诗人颈联要表达的意思是:“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清晨,诗人早早地起来,饥肠辘辘,饿着肚子读书。因为时常忍饥挨饿,已经成了习惯也没什么。读着读着,想到自己努力奋斗的一生,觉得有许多话要对儿子说,于是引出颔联与颈联的内容。颔联和颈联就是告诫儿子的话:只有专心致志地读书,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才是真正的求学。那些志趣不高的庸俗者所喜爱的诗,算不上真正的好诗。只要认真攻读,书读多了,自然能辨出好坏来。“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实际上就是诗人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尾联,诗人自述已经活到了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自己老了,不能再报效祖国了,希望能把自己的思想、学问传授给孩子。结合我们平时对陆游生平的了解,可以看出诗歌表达了诗人希望能收复山河的理想与愿望。
    答案:
    (1)C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诗人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对国家有用的人。尾联以“欲将衣钵付吾儿”,表达诗人将洗雪国耻、收复河山的理想和愿望全都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参考译文:
    住在依山伴水偏僻的山村茅屋中,早晨起来饥肠辘辘。
    学习要有定力,不受外事外物干扰。如果志趣不高的人所喜爱的诗就不能称为好诗。
    自己生活在清明的时代,尽管虚度了年华,但要是哪天死去见到自己的先祖,还是有些话可说。
    自己已经活到八十岁了,还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屈服低头。如今,希望儿子也继承他的思想和精神。
    15.(2022•南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有误,“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有错。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首句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正是因为大自然如此寂静,才能听到钟磬之音,因此运用了“以声称静”的表现手法。联系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由此得出正是大自然景象的空灵与纯净,让人世俗的想法全然消失,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答案:
    (1)A
    (2)示例:尾联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如答成“以动衬静”亦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意对即可)。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六.羁旅思乡(共1小题)
    16.(2022•凉山州)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C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本诗描写的季节是暮春。
    A.是夏季之景。
    B.是秋季之景。
    C.是暮春之景。
    D.是冬季之景。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表达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所以此句适合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
    答案:
    (1)C
    (2)合适,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相关试卷

    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8古诗词赏析,共20页。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古诗词默写: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古诗词默写,共14页。

    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1古诗词赏析,共19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