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单元种群及其动态、群落及其演替达标检测卷 B卷 (含答案)
展开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生 物 (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条河流里的全部鱼为一个种群
C.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结构状态
D.种群由个体组成,因此种群的特征就是个体的特征
【答案】A
【解析】一条河流里的全部鱼不止有一个物种,因此有多个种群。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种群具有许多个体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
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在K时增长最快
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C.环境容纳量不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D
【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项错误;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项错误;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项正确。
3.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具有影响
B.自然界中动物性别比例都是雌雄相当
C.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可加剧人口老龄化
D.个体没有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特征
【答案】B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自然界中动物性别比例有的雌雄相当,有的雌多雄少,还有的雌少雄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会使老龄人口比例增加。个体具有性别和年龄,但没有种群才有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特征。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如图所示三种类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稳定不变 B.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增长率
C.类型A的种群数量将会越来越小 D.类型C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答案】B
【解析】受极端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发生改变,A项错误;类型A的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越来越大,C项错误;类型C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D项错误。
5.某实验种群按数学模型Nt=N0λt增长(λ>1)。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有关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模型中N0不是变量,λ是自变量 B.Nt是因变量,该种群将无限增长
C.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其密度制约 D.自然界中不存在类似的种群实例
【答案】B
【解析】模型中N0和λ都不是变量;该种群的数量增长不受密度制约,将无限增长;自然界中存在类似的种群实例。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形。
6.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
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理解。由图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更少了,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互利共生;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形增长;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在一直上升,所以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
C.种群增长的增长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自然界中受条件的限制,因此种群数量通常为S形曲线,故A正确;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上下波动,因此增长率可能为负值,故B正确;当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剧烈,故C错;K值即环境容纳量,当同一个种群的环境改变时,K值也随着改变,故D正确。
8.调查某片草原上野兔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7年,野兔数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天敌较多
B.第6〜14年,野兔增长率较大,说明此阶段野兔的出生率最大
C.从第14年开始,野兔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较大有关
D.第14〜18年,该草原上野兔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答案】C
【解析】第1-7年,野兔数量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野兔适应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A项错误;第6-14年,野兔增长较大,说明此阶段野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对环境较为适应,且天敌不足,B项错误;从第14年开始,野兔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较大有关,C项正确;该草原上野兔增长率最大值出现于6-14年之间,D项错误。
9.下列有关群落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概念。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整体为一个生态系统,A项错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为一个种群,B项错误;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为一个生态系统,C项错误;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为一个群落,D项正确。
10.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描述群落中种间关系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朱雀桥边野草花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写的是雌雄雎鸠和鸣,以喻男女之恋,属于种内关系。
11.下图甲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表示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两个物种间存在着生态位部分的重叠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类型日趋没落
C.环境资源短缺时,可能会使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
D.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同时又都占用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因此二者可以实现共存,经过自然选择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生态位重叠的部分减少,竞争减弱。
1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初生演替在陆地可发生,在海洋则不可
B.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快
C.群落的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D.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初生演替在陆地和海洋均可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比次生演替慢;群落的自然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土壤等条件未被彻底破坏,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得以保留,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13.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B.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C.玉米地里的高茎玉米与矮茎玉米混合种植
D.虎群中的雌虎与雄虎的比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分层现象,故A正确;草地水平方向上分布的种群是指群落的水平结构,故B错;玉米地中所有的玉米构成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特征,故C错;虎群中,雌虎与雄虎的比例属于种群的特征,故D错。
1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A项正确;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B项正确;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C项错误;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项正确。
1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 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2 | 2 | 58 | 30 | 25 |
3 | 4 | 42 | 32 | 11 |
4 | 8 | 20 | 37 | 10 |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4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蝌蚪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最容易被淘汰;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的分析错误的是
A.使用灭菌处理的马铃薯固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B.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每次单次取样可防止污染
C.接种前轻轻振荡试管,将培养液充分摇匀,否则实验数据一定偏大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组,酵母菌个体数常通过抽样检测获取
【答案】ACD
【解析】酵母菌培养应使用灭菌处理的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实验中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每次单次取样可防止污染;接种前轻轻振荡试管,将培养液充分摇匀,否则实验数据偏大或偏小;本实验采用前后对照,计数酵母菌数量通过抽样检测方法获取,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17.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在食物保证充足的培养条件下,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时间(天)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成虫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A.第13~21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种内斗争
B.第25天以后,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
C.奶瓶中的成虫数量应该呈“J”形增长
D.预计37天后,成虫增长率会继续下降,当降到0时,成虫数量达到K值
【答案】AC
【解析】第13~21天,成虫数量增长快是因为果蝇基数增大,环境阻力相对较小,但是种群内仍然存在种内斗争;奶瓶中的成虫数量应该呈“S”形增长。
18.右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丁四个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其中一种为藻类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可能为藻类的是乙物种
B.在一定范围内,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
C.四个物种的种群在深海区呈垂直分布
D.甲、丙物种竞争激烈导致丙物种种群变小
【答案】B
【解析】浅海区阳光较充足,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光照减弱,藻类减少,因此最有可能为藻类的是丙物种;从图中分析,一定范围内,甲物种种群的大小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呈正相关;在深海区四个物种的种群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丁,而不是呈现垂直结构;图中呈现的是甲、丙物种在深海和浅海的种群大小不同,不能得出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
19.大兴安岭是横亘在东北的一座山脉,山上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下列有关大兴安岭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兴安岭的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大兴安岭的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C.大兴安岭的松树、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兴安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ACD
【解析】大兴安岭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项正确;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并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B项错误;大兴安岭的松鼠、柏树等乔木构成了该群落的优势种,C项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项正确。
20.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A.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互利共生、种间竞争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A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种间关系等知识。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图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表示的是“你死我活”的种间竞争。综上分析: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为寄生,A项错误;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属于竞争,B项正确;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C项错误;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因消失了一种,导致X的种内斗争加剧,D项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都有着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 ,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和引入 等措施。这些措施均能引起种群的 升高,但防治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如果防治措施停止,种群又会快速增长。此时.应该考虑采取能够降低 的新措施。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答案】(1) 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 提高环境容纳量
(2)天敌 死亡率 环境容纳量
(3)K/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增长最快)
【解析】(1)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引入天敌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3)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种群数量在K/2水平上,种群增长率最高,故此,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22.(10分)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目増加时,就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即种群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种群密度效应,目前有一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即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总是基本一样的。
(1)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推测,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种群特征)直接决定的。
(2)植物种群的最后产量恒定法则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高密度下____________种内斗争加剧。
(3)科学家对某农田中的某甲虫进行了十年的调查与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该甲虫的数量调査不宜用样方法而适宜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据可知,此甲虫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填“K1”、“K2”或“K3”)。
【答案】(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
(2)资源有限
(3)该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K1
【解析】种群特征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结合分析,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植物种群的最后产量恒定法适用于种群,这一规律出现的原因是由种内关系导致的,即是由于高密度下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3)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该甲虫的数量调査不宜用样方法而适宜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是该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依据种群数量在K值(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分析曲线可知此甲虫的环境容纳量为K1。
23.(12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次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田鼠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1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______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88
(2)大
(3)①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B 草场退化
24.(10分)群落演替除了定向的演替变化之外,还有非定向性的周期变化,一般分为建成、成熟、衰退、裸地这四个阶段。如图是科学家研究了以羊茅草为优势种的羊茅草原中周期性演替的过程,请结合此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群落演替是指 。
(2)从种间关系考虑,苔藓植物在建成期和成熟期生物量少,但衰退期和裸地期生长的原因是 。
(3)草原上不同地带的演替周期常不同步,这使该草原常呈_________分布。
(4)从裸地期开始继续进行群落的演替,则此时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演替。
【答案】(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
(2)在建成期、成熟期时,羊茅草为该地的优势种,由于苔藓与羊茅草的激烈竞争,所以此时苔藓覆盖率低(或不生长),而衰退期和裸地期,羊茅草数量下降,所以苔藓在此阶段生长
(3)镶嵌
(4)次生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代替的过程。(2)根据曲线分析,在建成期、成熟期时,羊茅草为该地的优势种,由于苔藓与羊茅草的激烈竞争,所以此时苔藓覆盖率低(或不生长),而衰退期和裸地期,羊茅草数量下降,所以苔藓在此阶段生长,从种间关系考虑,苔藓植物在建成期和成熟期生物量少,但衰退期和裸地期生长。(3)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在水平方向上它们通常呈镶嵌分布。(4)由于裸地期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光照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对环境的利用充分,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逐渐复杂。从裸地期开始继续进行群落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5.(12分)科研人员调查了我国某地鹭类的组成和分布情况,对研究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指导意义。
(1)调查人员在林内从山脚至山顶 选取若干样方,逐个调查记录每块样方内的相关数据。同时,每天在 时间、固定位置统计鹭鸟出飞和晚归的数量、飞行方向等。
(2)调查结果显示,该林内栖息繁殖的夜鹭、池鹭的巢大都筑在乔木主干附近的粗枝杈上,白鹭、牛背鹭的巢多筑在离主干较远的细枝杈间,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四种鹭的筑巢高度统计如下。
巢高 (m) | 池鹭 (只) | 白鹭 (只) | 夜鹭 (只) | 牛背鹭 (只) | 鹭鸟总数 (只) |
6~8 | 6 | 6 | 8 | 0 | 20 |
8~10 | 52 | 6 | 6 | 2 | 66 |
10~12 | 14 | 4 | 4 | 2 | 24 |
12~14 | 10 | 22 | 4 | 0 | 36 |
表中数据显示, 是优势种。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的主要筑巢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内具有明显的 ,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 资源的合理利用。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 、 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期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 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 的必然结果。
【答案】(1)随机 固定
(2)水平 池鹭 分层现象 空间
(3)觅食时间 觅食方向 竞争 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