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
展开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生 物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实例中,依次符合种群和群落概念的是
A.某池塘中所有的鱼类和所有的鲫鱼
B.蛇岛上所有的眼镜蛇和所有的蛇类
C.一片森林中所有的草和一个果园中的全部生物
D.某自然保护区中的所有金丝猴和全部生物
2.有关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能采用样方法
B.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估算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特征
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过于明显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某种单子叶杂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4.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不科学的是
A.培养酵母菌前,不应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从振荡后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
C.图中C点和D点相比,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E点和F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快
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6.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简单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快
7.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8.如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随时间而变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有关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
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种改变不会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斗争
D.该群落中的动物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10.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后来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黏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
B.引入的病毒不能防治欧洲兔,对袋鼠影响不大
C.O~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y1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
D.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11.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遭到破坏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杨树、白桦在林窗中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的初期,杨树和白桦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C.红松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1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物种丰富度相同
13.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1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可以采用稀释后再计数的办法
B.实验过程中,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数量是因变量,
C.制片时,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
D.计数时,应将试管轻轻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15.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歌带鹀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雄鸟数量增加而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减少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歌带鹀的领域行为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该岛上的歌带鹀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Nt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下图表示该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 与Nt+1/Nt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c点时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b和e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7.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 ②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 ④迁出和迁入数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如图所示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降低
B.棉蚜活动能力较强,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
C.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正反馈调节
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
19.某池塘中,某种蝌蚪生活在表层,取食藻类,该种蝌蚪发育为成蛙后营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具有竞争关系
B.该蛙捕食昆虫对蛙与昆虫都有利
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
D.该蛙及蝌蚪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0.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
B.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0分)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形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提高种群的______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
22.(10分)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__________进行调查,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在群落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________法取样,取样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可知: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实践证明,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2分)。
(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物种丰富度(种)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A群落
21.5
35.5
19.5
B群落
22.5
23.8
16.25
C群落
22
31.5
13.5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种类,还含有一定数量的________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23.(11分)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Ⅰ阶段经历了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________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
(3)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24.(12分)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种
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次生杂木林
55
11.51
灌木丛
51
16.36
农 田
21
3.94
人工马尾松林
23
14.39
(1)次生杂木林的所有生物成为__________,其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 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 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 。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 及迁入率与迁出率。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
是被捕食者。
25.(1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常采用________法。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数量如图乙所示:
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总数量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其群落结构和数量与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关系十分密切。分析上图可推测,四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的是________。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生物答案(A)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某池塘中所有的鱼类不是一个物种,也不是所有生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蛇岛上所有的眼镜蛇是一个种群,所有的蛇类不是所有生物,不是群落;一片森林中所有的草不是一个物种,不能构成种群;某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金丝猴构成一个种群,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2.【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需要估算,估算种群密度的最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3.【答案】C
【解析】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量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导致结果偏高,故A错;标记物过于明显,导致容易被天敌捕获,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量中,被标记的数量减少,结果偏高,故B错;样方法的使用时首先要随机取样,因此选择密集的地块取样导致结果偏高,故D错;样方法计数时,压在边界上的个体也需要统计,不统计导致结果偏低,故C正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A项不符合题意;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项不符合题意;随培养的进行,酵母菌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使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项符合题意;F点与E点时对应的种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项正确;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B项正确;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错误;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A错误;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决定,B错误;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C正确;人类能动性强,年龄结构稳定并不等同于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所以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不一定保持零增长,D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群落演替示意图的理解。 由图可知,该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因为食物、领地等的关系,演替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A项正确;人类活动将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C项错误;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空间特征。明确种群空间特征的类型、成因和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3种基本类型,该种灌木空间特征类型的变化会改变种群的密度,因而影响到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错误。群落演替是群落类型的改变,在该灌木分布类型变化的过程中群落类型并没有改变,仍然为灌木群落,所以该灌木分布类型变化的过程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而是种内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的结果,B项错误、C项正确。该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入狐狸后,袋鼠的种群数量下降较快,可以推测袋鼠和狐狸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A项正确;从图可以看出,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对袋鼠也有影响,B项错误;O~y1年欧洲兔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y1年时欧洲兔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K值左右,而防治的最佳时期应该在K/2以下,C错误;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数量减少,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杨树、白桦在林窗中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群落演替的初期,杨树和白桦间因为空间、矿质元素、空气等而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红松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多,最后达到稳定状态,D错误。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物种丰富度并非为“0”,A项不正确;在某些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即使时间允许,其他条件(如缺水)不适宜,群落演替也未必能达到“森林”阶段,B项正确;第N年时,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由于干旱等原因,物种丰富度减少,C项正确;甲、乙中物种丰富度相同,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不能直接向计数室滴加蒸馏水稀释,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稀释后再计数,A项正确;实验过程中,酵母菌数量是因变量,时间是自变量,B项正确;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计数时,应将试管轻轻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D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及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图可知,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项错误;根据题图可知,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雏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项正确;歌带鹀种群数量的增长受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资源的影响,也受自身领域行为的影响,C项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从题干和曲线图中不能判断出该种群的K值,D项错误。
16.【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据图分析可知,纵坐标表示Nt+1/Nt,若纵坐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若纵坐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密度为a时,纵坐标小于1,则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项错误;c点时Nt+1/Nt最大,说明种群数量增加最大,并非表示该种群环境容纳量,B项错误;b点和e点时,Nt+1/Nt等于1,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项正确;种群密度为d时,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推测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①正确;②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②错误;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不属于种群特征,③错误;④迁出和迁入数量,当迁入数量大于迁出数量,种群密度增加,当迁入数量小于迁出数量,种群密度减少,当迁入数量等于迁出数量,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④正确。
18.【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不能表明该群落中动物的丰富度降低,A项错误;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B项错误;棉蚜种群的数量增多,进而使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棉蚜种群的数量降低,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C项错误;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D项正确。
19.【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植物都具有捕食关系,A项错误;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都是有利的,B正确;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C项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种群的分布范围,D项错误。
20.【答案】BCD
【解析】由图可知上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增多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下半年种群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所以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占比高于下半年,A正确;由图可知,社鼠在夏秋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少,所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由图不能得出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在种群密度增大的上半年,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是下降的,应为雄性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D错误。
21.【答案】(1)种群密度 N0λt 基因频率
(2)环境容纳量(K值)
(3)K2
【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形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自然选择,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物种所处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K值)。(3)东亚飞蝗可破坏植物,为维持该地区生态平衡,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2。
22.【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2
(2)灌木 乔木
【解析】(1)图1显示,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起初物种数迅速增多,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在样方面积为S2时,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小于S2时,不能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为S3时,虽然也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但会增大调查的工作量,故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 m2。(2)由题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
23.【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的竞争中被淘汰
(2)次生 丰富度 提高
(3)速度 方向
【解析】(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的竞争中被淘汰,所以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2)由题意可知,该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3)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4.【答案】(1)群落 群落的水平
(2)农田 食物和栖息空间
(3)出生率和死亡率
(4)甲
【解析】(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或栖息空间。(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甲的种群数量先达到峰值,乙随后达到峰值,且乙的最大个体数量少于甲的最大个体数量,乙是捕食者。
25.【答案】(1)取样器取样
(2)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3)降雨充足,气温较高,土壤中有机质较丰富,动物可在这个季节大量繁殖 植被4
【解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2)依据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推出图甲的漏斗上方应加一个灯泡(热光源),这样可造成土样上方既有光,又能受热,从而使土壤小动物向漏斗下端运动,然后由收集瓶中的70%的酒精杀死和保存小动物。(3)每年7月正逢盛夏季节,降雨充足,气温较高,加上此时土壤有机质较丰富,土壤动物会大量繁殖。(4)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小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据图分析,四种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数量最低的是植被4,推知植被4的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
高中人教版 (2019)第3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a href="/sw/tb_c400389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思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