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达标检测卷 B卷 (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5525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达标检测卷 B卷 (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55252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达标检测卷 B卷 (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55252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达标检测卷 B卷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达标检测卷 B卷 (含答案),共6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生 物 (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 B.大部分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答案】D【解析】由于一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摄食,因此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B正确;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硝化细菌等是生产者,D错误。2.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 呼吸作用 B.CO2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 D.CO2 分解作用【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光合作用是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其次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牛吃草,草中的部分能量流入牛体内B.生态系统稳定时既有能量的输入,也有能量输出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牛吃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能量就会进入分解者体内;生态系统稳定时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4.下图是某个海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显示了5个生物种群组成的4条食物链B.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C.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D.图中生物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但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这些生物【答案】C【解析】图中的植物多种多样,不同种植物属于不同的种群,其他生物也类似于植物,都有多个种群,因此图中的种群数量远远多于5个,A错误;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顺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流动,B错误;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如鼬根据兔留下的气味捕食兔,而兔根据黄鼬留下的气味躲避鼬的捕食,C正确;当图中的生物以分解者为食物时,能量就从分解者流向图中所示的生物,D错误。5.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B.鱼只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只有植物会死亡【答案】A【解析】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为鱼的生存提供条件;鱼是异养需氧型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鱼的排泄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也能为植物提供养料;在玻璃缸中,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植物流向小鱼,不能逆向流动;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能量的供应,而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长期黑暗,鱼和植物均会死亡。6.谚语“一山不容二虎”,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解释应该是A.虎的个体太大,生活空间也大B.虎的性情孤僻,不喜欢群居C.虎的性情凶残,把幼虎吃掉了D.虎的营养级高,所得到的能量少,个体数目也就少【答案】D【解析】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虎在生态系统中一般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流至虎的能量很少。因此虎的数量少。7.下面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及箭头表示碳的去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乙、丙、甲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乙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答案】B【解析】题图中甲为空气中的CO2,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的②⑥⑦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CO2,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CO2,③④⑤表示生物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碳;生产者同化的碳的去向包括②③④,⑤⑦包含在③中;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碳部分储存在乙的有机物中,还有部分因呼吸作用而散失。8.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 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9.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这种信息属于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答案】B【解析】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用力抖动两翼,给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号,可以确定该实例为动物的特殊行为为同种生物传递危险信息。10.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生长的水稻、稗草。卷叶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卷叶螟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防治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C.该稻田中的上述四种生物形成三个营养级D.除去稗草,可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答案】A【解析】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该稻田中的四种生物,水稻和稗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卷叶螟属于第二营养级,拟水狼蛛是第三营养级;除去稗草,水稻少了竞争者,可使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11.下列措施中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是A.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B.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C.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D.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答案】C【解析】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黑光灯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昆虫具有趋光性,体现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其正常的性别比例,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增加纤维长度,这属于植物激素的应用;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采蜜传粉,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的传递B.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自我循环,能量需系统外提供C.动物尿液中所含能量不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 D.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答案】D【解析】“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A错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也是不能自给自足的,必须从系统外补充,B错误;动物尿液中能量(如尿素中所含的能量)是经过动物吸收营养物质并经过细胞转化的,属于其同化的能量,C错误;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遗传)多样性,D正确。13.我国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有一句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B.“落红”入地后需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化为“春泥”,重新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C.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句诗体现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落红”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答案】B【解析】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这些化为“春泥”的无机物可被植物吸收重新利用,由此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落花中有机物的能量可以被分解者分解,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植物重新利用。14.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答案】C【解析】选项中由于食物链的延长,增大的能量的损耗,使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5.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大量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行使一定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没有有机物B.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这一功能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C.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越来越大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有有机物,A错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B正确;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生长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越多,细胞呼吸作用越强,故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越来越大,C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正确。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答案】BCD【解析】物质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短时间内二氧化碳大量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17.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乙可能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d中C.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dD.甲、乙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a/(a+c+e)【答案】BC【解析】乙捕食甲,乙可能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A正确;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不包含在d中,B错误;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乙同化的能量-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可表示为a-b,C错误;甲、乙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乙同化的能量/甲同化的能量,可以表示为a/(a+c+e),D正确。18.烟草叶片受到某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某种挥发性的信息素,这种信息素白天会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又能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与夜间都会使它本身受益B.此种蛾的幼虫与天敌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C.此实例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利用人工合成的该信息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属于生物防治【答案】C【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与夜间都会使它本身受益,A正确。此种蛾的幼虫与天敌之间最可能是捕食关系,但也可能是寄生关系,B正确。烟草能够通过释放化学物质通过化学信息来调整生物种间关系,C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该信息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属于生物防治的过程,D正确。19.将城市污水引入人工湿地,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也不一定是微生物B.采用适当的人工介质,可促进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适当增加湿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可提高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为防止湿地植物遭害虫侵染,可使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进行化学防治【答案】ABC【解析】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少数动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如寄生细菌)或生产者(如硝化细菌),A正确;建立人工湿地时,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以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正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因此适当增加湿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可提高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为防止湿地植物遭害虫侵染,可使用性引诱剂诱捕害虫进行生物防治,D错误。20.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着以植物A为食的昆虫,以植物和昆虫为食的鸟B,以鸟B为食物的C等,且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昆虫大量捕食植物A,可能会导致该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降低B.大量杀灭该草原上的害虫的主要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鸟BC.植物A、昆虫、鸟B和C共同构成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依据自然选择学说,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答案】BC【解析】昆虫大量捕食植物A,可能会使某些生物灭绝,导致该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降低,A正确;大量杀灭该草原上的害虫的主要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B错误;植物A、昆虫、鸟B和C及该草原的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错误;依据自然选择学说,植物A具有生存优势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D正确。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10分)请回答下列生态学相关问题。(1)生态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存在多种种间关系,请描述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硝化细菌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有机物),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的养料 (3)生产者 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含碳的有机物质【解析】(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有机物),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含氮的养料③生产者④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含碳的有机物质,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为互利共生的关系。(3)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化学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含碳的有机物质,故属于生产者。22.(12分)如图为某2hm2面积的小岛上,存在着的一条主要的食物链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该小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上述生物所属的成分外,还包括 和 。(2)据图计算,从田鼠到蛇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这个值不在10%~20%范围内的原因是 。(3)蛇能够利用舌感知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蛇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呼吸量与同化量的比值反映了能量散失率,田鼠的能量散失率大于蛇的能量散失率,原因是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分) 分解者(1分) (2)3.5% 田鼠和蛇对应的营养级都还有其他生物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田鼠是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所以能量散失率高【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能量从田鼠传递到蛇的效率是245÷7000×100% =3.5%。因为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田鼠到蛇的传递效率远小于10%,说明田鼠和蛇对应的营养级都还有其他生物。(3)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田鼠是恒温动物,蛇是变温动物,在研究期间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所以能量散失率高。23.(11分)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平(空间)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 (3)不变 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4)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解析】(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24.(10分)下图表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分析 回答。(1)图中A表示 ;B表示 。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 。(2)从图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 。【答案】(1)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3)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解析】(1)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2)由于一部分能量用于各级生物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能量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一方面是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25.(12分)某河流的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随着生态治理力度的加大,该河段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1)河流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河流群落的重要特征。当河流遭到严重污染时,会导致某些鱼类等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使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该河流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N和P元素引起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从绿色的河水中取样,并进行如下处理: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B.再加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_______________;在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中_________________。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分析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②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丙,理由是____________。【答案】(1)物种组成 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2)C.加0.3g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注意这两空可互换答题位置)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解析】(1)区分群落的主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该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所以抵抗力稳定性降低。(2)C、实验目的是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N和P元素引起的,所以自变量是否含有N和P;乙烧杯中加入0.3g含尿素(含氮),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作为对照不加任何物质。①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蒸馏水,重复3次,目的是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丙,因为藻类生长所需的矿质元素N、P等含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