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3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42页的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对比、实践等操作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索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提升思维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找到多种计算周长的方法,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流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钉子板情境。
1.动手尝试:钉子板在咱们图形的学习中很常见,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些图形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自主尝试。
2.汇报反馈:围出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它的周长是什么?指一指、说一说。
设计思想 所有的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一方面复习了周长的概念,突出周长的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这个熟悉的动手操作活动中,感受本节课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3.分类总结:将大家所围出的图形分分类,有规则图形,例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也有很多是不规则图形,但不论是什么图形,只要是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4.拿出其中围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你是怎样确定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具体说一说。
(1)长方形边的特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边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思想 看似一个不经意的活动——如何确定自己围的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实际旨在让学生在观察中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具体的特征,为后面研究相关的周长做好铺垫。同时图形的学习时刻离不开观察,应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观察、比较的好习惯。
▍流程二:自主探索,导入新知
1.(出示例题)分析题意:瞧,这是一个篮球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1)篮球场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2)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要求的是篮球场的周长。
2.你准备怎样求呢?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合作要求:(1)独立思考,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2)小组讨论各自的想法,说清思路。
(3)选择一种方法,求出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4)将小组内不同的算法放在一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开始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小组内商量的过程和思路。
设计思想 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相信大多数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就已经知道,但是如何知道的,公式为什么是那样的,很多同学说不清楚,本课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并非使用公式。这个环节,针对几个具体的问题,发动小组内的同学全力进行探究,学生不仅仅会想如何算,还会想还可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这些自然而然形成的问题才是本课的关键。
小组反馈:学生描述小组内的多种方法:
(1)因为篮球场是长方形,将长方形四条边分别相加,即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28+15+28+15=86(米)。
(2)长方形是由两条长和两条宽围成的,因此先算出两条长、两条宽各是多少,再把结果相加,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3)两条长两条宽的和也就是一条长一条宽和的两倍,因此可以先算出长加宽的和,再用和乘2,(28+15)×2=86(米)。
三种算法,你更喜欢哪种?针对学生基础的不同,他们会选择不同的算法,但大多数学生会观察到第三种算法的简捷,不必着急,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利用后一个环节,给予学生再一次感受的机会。
3.比较这三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三种方法都是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相加,但加的过程不同,第三种方法更关注到长方形边的特征,将计算简化。
设计思想 算法的优化过程不强求,让学生多经历几次体验的过程,不着急提出选择孰好孰劣的问题,从多次对比中,就能产生一些真实的活动经验和想法,再进行选择和交流才更有意义。
4.学校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12米,宽7米,这个花圃的周长你会算吗?自己试一试。
独立完成,反馈算法。
5.通过两次尝试,你觉得长方形的周长,怎样算比较方便?
总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可以抓住长方形边的特征巧算,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板书计算公式。
▍流程三:知识迁移,自主尝试
1.出示“试一试”,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正方形作为特殊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怎样求呢?自主尝试。
学生反馈:25×4=100(厘米)
为什么不用25+25+25+25?
总结:看来大家已经关注到图形本来的特征了,将特征融入到相关的研究中更能体现图形的特点。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思想 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交给学生,正方形的特征更加明显,自主研究时会更加统一。同时突出将特征放入周长研究中的方式,也是图形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但是学生很容易割裂开的,例如六年级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就需要很好地利用相关特征,否则不能活学活用。在认识简单图形的初期,就先养成良好的习惯。
2.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有什么关系?
总结:求它们的周长都是将四条边求和,根据图形的特点,将加法优化为乘法进行计算。
▍流程四:巩固内化,提升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下列图形的周长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关注学生是否优化了算法。
在求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时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长方形需要知道长和宽,正方形需要知道边长。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各需要知道什么?先量一量,再计算。
你是如何测量的?最后一个图形需要测量什么?
学生会出现争议:在没有确定它是正方形时,我们仍需要测量两条相邻的边,如果数据一样,才可以用边长×4,否则它就还是一个长方形。
总结:在判断图形时我们须更加谨慎。
设计思想 上面的两道题属于一个大问题,连贯起来教学。
3.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有哪些应用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反馈,草坪围栅栏、相片装相框、装饰花边等实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小华沿操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
(2)给一面边长80厘米的正方形镜子做铝合金边框,大约需要多长的铝合金条?
观察这两题是求什么,任选一题自己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思路。
设计思想 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求周长的例子很多,学生不难举出例子,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窄,因此实例难免容易雷同,没什么突破,这些都不影响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从学生举的例子入手,添上条件形成问题,甚至就请学生出一些相关问题,都可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5.补充练习
(1)将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剪成同样大小的四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小组讨论,分析题意,将一个大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画图呈现,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大正方形的一半,因此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求周长。
(2)一张长方形纸片,长4分米,宽3分米,用这张长方形纸片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①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②余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画图分析题意,一张长方形纸片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宽,因此,正方形的边长是3分米,剩下的是一个长方形,长3分米,宽4-3=1分米,再求周长。
设计思想 补充的两道题目比较有难度,在本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变化因素,但这两题都可以借助于操作分析题意,因此当学生感觉有困难时,不妨提醒他们画图试一试,这既是解决问题很好的方法,也为后面画图的策略学习打下铺垫。
▍流程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课题,探索交流,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第3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组织练习,反思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