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教学目标】
水平一:记住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点和生产、生活的情况;
水平二: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及意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异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基础落实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主要作物: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3.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建造房屋样式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决定的。
重点探析
【史料实证——食物话变迁】
材料
(1)图一和图二出土的农作物,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两个远古居民的原始耕作印记?导致他们种植不同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分析以上远古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
【历史解释——史实出结论】
(3)以下是某同学搜集的反映半坡人、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①请你仿照范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范例】“骨耜”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
“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见证
“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可以见证
②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这两件陶器,能从中发现什么信息?
素养达标
一、选择题
1.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许倬云认为划分“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人工取火的运用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D.磨制石器的使用
2.(2022·深圳宝安期中)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
A.钻孔技术、历法知识的发展、打制石器的发展、人工取火
B.农作物种植、渔猎技术的发展、陶器制作、青铜冶炼技术
C.物品交换、铁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文字出现、建造宫室
D.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3.(2021·福建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4.(2021·汕头龙湖模拟)《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可见,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筑房屋,除自然条件影响外,人们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 )
A.人身安全B.居住舒适C.外观美观D.出入方便
5.(2021·连云港中考)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一项全新的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史前工场”开放后,游客们通过各种项目设置,全方位体验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和文化。游客们的体验项目可能有( )
A.在田里插秧栽稻B.搭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制作打制石器 D.织布和制作丝绸衣服
7.(2020·深圳中考)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如图所示的文物出土于(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辽河流域
8.对比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根本原因是( )
A.饮食习惯不同B.生产工具不同C.自然环境不同D.劳动技术不同
9.(2021·河南中考)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义》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现象: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时间
区域
作物
地位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长江中下游
稻
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北方地区
居民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时间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流域)
陕西 半坡村(黄河流域)
房屋
建筑
房屋
原始
农耕
遗址中发现大量人工栽培 的遗迹;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制作 石器、骨器、角器等;主要种植
原始
畜牧业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原始
手工业
会制作 、玉器和简单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
最具特色的陶器为 ,有装饰品和乐器,会简单的 、制衣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预习指导,合作探究,当堂训练,总结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预习,自学反馈,概括总结,独立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我的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