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三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展开《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验自主、挑战、胜利带来的愉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材分析
例题展示了4名学生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境图,并在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这4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形状会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形状却基本相同,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标示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通过例题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学生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观察物体的内容,对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左、右的相对性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只要求学生以“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成为学生观察物体的障碍,教材中不介绍“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概念,只要学生能用连线、标序号等方式将观察者与所看到的形状图对应起来即可。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认识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4人一组,每组一个玩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出示图片,猜猜是什么?
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存钱罐拍到的照片却不一样呢?
想要看到物体的全貌,就要全面观察物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践观察,积累经验,建立表象。
(一)明确观察对象,固定观察对象的位置。
师:今天,老师为每组请来一位小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请组长把玩偶放在桌子的正中间,面朝黑板摆正。他要协助我们学习新知识,我们除了要感谢小羊,还要尊重他,不可以随便碰它,能做到吗?
(二)本位观察,初步感知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1.小组合作观察、交流。
课件出示:请仔细观察,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的玩偶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头不偏、手不动,目光正对着玩偶,仔细观察。然后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把自己看到的与同组同学交流。
2.学生汇报。
3.引导学生想象,由立体图过渡到平面图。
师:请同学们都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站在玩偶的前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正面观察到的玩偶的样子。
4.举例验证。
三、情境模拟,沟通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1.读懂情境图,理解位置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68页,看图想一想,分别站在这4名同学的位置观察熊猫,看到的熊猫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名字写在熊猫图片的下面。
2.情境模拟,明确位置关系。
师:现在我们都一起想象,我们都站在小明的位置上,能看到熊猫的什么特征?
生:看到熊猫的脸、肚子。、
教师继续让学生描述小亮、小红、小芳分别看到的熊猫的特征。
四、总结方法,提升认识。
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观察的?在观察物体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按顺序的观察。
生: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不同。
(板书:观察位置不同 看到的形状不同)
五、巩固练习。
- 完成书本p68做一做。
2.完成书本P71第3题。
3.完成书本第70页,第2题。
4.完成书本P71第4题。
六、分享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那个环节的学习让你印象深刻?
七、课后思考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那有没有可能相同呢?是什么图形呢?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亮中小学
李冰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探究,观察体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尝试运用,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共3页。
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京版二年级上册三 观察物体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事物,实践感知,联系延伸,举一反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