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九科)
- 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题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试卷 0 次下载
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2023聊城二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聊城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山东省聊城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物质一般不存在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醛固酮、神经递质 B. 胰蛋白酶、钠钾泵
C.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 D. CO2、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分、尿素等。
【详解】A、酫固酮、神经递质能够出现在内环境中,A错误;
B、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钠钾泵存在于细胞膜上,一般不存在于人体内环境,B正确;
C、白细胞介素、干扰素作为信息分子,能够出现在内环境中,C错误;
D、CO2、尿素作为代谢废物,能够出现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种物质只能通过一种跨膜运输方式进出细胞
B. 氧气浓度不影响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钾离子
C. 抑制转运蛋白的活性不会阻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移动需要消耗ATP水解提供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以及胞吞和胞吐等,具体如下:
(1)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如白细胞吞噬细菌。
(2)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甘油等。
(3)协助扩散: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葡萄糖进入人的红细胞。(4)主动运输: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 Na+。
【详解】A、一种物质可能通过不止一种跨膜运输方式进出细胞,例如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故主动吸收钾离子时与氧气含量无关,B正确;
C、肾小管、集合管主要通过协助扩散重吸收水,抑制转运蛋白的活性会影响水的重吸收,C错误;
D、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的方式移动,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B。
3. “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免疫长城”。目前我国有三类新冠疫苗(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灭活疫苗由灭活的新冠病毒制备而成,无致病性
B. 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重组到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基因组内制成
C. 重组亚单位疫苗是利用重组流感病毒生产的抗原蛋白疫苗
D. 三种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使人在较长时间内具有免疫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用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霍乱菌苗等。
【详解】A、灭活疫苗是指先对病毒或细菌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通常是福尔马林)将其灭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而保持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A正确;
B、腺病毒载体疫苗其原理是将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蛋白)基因重组到复制缺陷型的人5型腺病毒基因内,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B正确;
C、重组蛋白疫苗,也称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作为抗原的S蛋白,把它注射到人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相当于不生产完整病毒,而是单独生产很多新冠病毒的关键部件“钥匙”,将其交给人体的免疫系统认识,C错误;
D、三种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使人在较长时间内具有免疫力,D正确。
故选C。
4. 科学家将控制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如下表所示。若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最适宜选取的性状组合是( )
基因所在染色体编号
1号
4号
5号
7号
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花的颜色子叶的颜色
花的位置豆荚的形状植株的高度
豆荚的颜色
种子的形状
A. 花的颜色和子叶的颜色 B. 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
C. 花的位置和豆荚的形状 D. 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规律是现代生物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 。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详解】A、花的颜色和子叶的颜色对应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错误;
B、豆荚的形状和植株的高度对应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
C、花的位置和豆荚的形状对应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豆荚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对应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5.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可由神经一肌肉接点处入侵神经细胞,过程如图所示。目前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发病最有效的措施。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结合,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B. 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
C. 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病毒血清,消灭病毒
D. 狂犬病病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突触小体并沿着轴突逆行,其运动方向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只能依赖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毒进入体液中从而被抗体消灭。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对该病毒产生免疫反应。
【详解】A、由图示可知,狂犬病病毒与乙酰胆碱(兴奋型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影响乙酰胆碱发挥作用,不利于兴奋的传递,A错误;
B、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起作用,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部分病毒,此过程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B正确;
C、人被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病毒血清,血清中含有抗体,可以消灭病毒,C正确;
D、据图可知,狂犬病病毒被胞吞进入突触小体脱壳后,其RNA沿着轴突逆行,与神经冲动传导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A。
6.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遗传病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B. 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有致病基因
C. 人类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X、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D. 遗传病一定都会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故遗传病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A正确;
B、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了一条染色体,B正确;
C、由于XY为异型的性染色体,其上的基因并不完全相同,故人类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C正确;
D、遗传病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但不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故选D。
7. 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 B. 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
C. 白蛋白增多,机体免疫力增强 D. 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渗透压:(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
B、白蛋白增多,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较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无信息表明白蛋白增多,机体免疫力增强,C错误;
D、白蛋白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液增加,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进行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长期服用性激素的人可导致性腺萎缩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⑧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如细胞免疫能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
4、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同种不同基因型个体器官移植后,由于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它们可以刺激相互的免疫系统,移植抗原诱发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都参与排斥过程,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部,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性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服用性激素的人体内促性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因此长期服用会导致性腺萎缩,⑥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
⑧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⑧错误。
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正确。
故选B。
9. 下列变异的原理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 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
B. 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C.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籽西瓜
D. 21三体综合征一般指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详解】A、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这里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与题意不符,A错误;
B、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由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且S型细菌有毒,因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这里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因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正确;
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利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得到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与题意不符,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一般指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该病发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和蛋白质
B.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C.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与细胞的分化、胞内运输、信息传递有关
D. 单糖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多糖也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详解】A、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均属于生物膜,生物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A错误;
B、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B正确;
C、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具有锚定并支撑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C正确;
D、碳元素是最基本元素,单糖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多糖也是以碳链作为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A。
11. 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由5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基因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1个磷酸和1个含氮碱基
B. 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C. DNA解旋酶能催化该基因水解为多个脱氧核苷酸
D. 该基因由于某种原因丢失3对脱氧核苷酸,则发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该基因由5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A占全部碱基的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20%,C=G=50%-20%=30%,则该基因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5000×2×20%=2000个,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3000个。
【详解】A、该基因中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2个磷酸和1个含氮碱基,A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基因中T=A=2000,C=G=3000,因此该基因的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C+G):(A+T)为3:2,B正确;
C、解旋酶的作用是作用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使DNA双链结构打开,形成单链,不是催化该基因水解为多个脱氧核苷酸,C错误;
D、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该基因中丢失了3对脱氧核苷酸应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12. 2018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获得者们是因为分别发现了T细胞上“刹车”蛋白----CTLA-4和DP-1,当抑制这两种蛋白使T细胞的“刹车”被“松开”时,能加强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消灭肿瘤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T细胞的“刹车”蛋白可有效避免人患免疫缺陷病
B. 进行器官移植时,可通过抑制“刹车”蛋白来提高成功率
C. 通过该方法治疗肿瘤的副作用之一是会使患者患自身免疫病
D. 被“松开”的T细胞可加速分泌淋巴因子,进而快速形成B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抑制CTLA-4和DP-1活性,就能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正常T细胞的“刹车”蛋白会减弱免疫系统功能,不能避免人患免疫缺陷病,A错误;
B、抑制“刹车”蛋白会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使免疫排斥反应增强,不利于器官移植的成功率,B错误;
C、通过该方法(抑制这两种蛋白使T细胞的“刹车”被“松开”)会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过强会造成机体患自身免疫病,C正确;
D、淋巴因子可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不能促进B细胞形成,D错误。
故选C。
13. 下列有关遗传学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性状分离: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两种及以上表现型
B. 显性性状:某一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C. 伴性遗传:在某一性状上,异性个体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却不同的现象
D. 复等位基因:姐妹染色单体的同一位置上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为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中显性与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3.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一对基因。一般用同一英文字母的大小写来表示,如A和a。
【详解】A、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据此可知,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两种及以上表现型属于性状分离,A正确;
B、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不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B错误;
C、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称为伴性遗传,在某一性状上,异性个体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却不同的现象称为从性遗传,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A。
【点睛】
14. 下列与中心法则有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边解旋边复制能提高DNA复制的效率
B. 边转录边翻译能提高基因表达的效率
C. mRNA结合多个核糖体,能提高翻译的效率
D. 基因的两条链同时作为模板,能提高转录的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1、复制是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在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两条新的子链。
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3、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DNA复制的特点之一是边解旋边复制,能提高DNA复制的效率,A正确;
B、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边转录边翻译能提高基因表达的效率,B正确;
C、多个核糖体结合到一条mRNA上形成多条相同的肽链提高了翻译的效率,C正确;
D、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进行,D错误。
故选D。
15. 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B. 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 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 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能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
【答案】D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
【详解】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A错误;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
D、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得以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D正确。
故选D。
16.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能与双链DNA分子结合,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下列关于这种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酶都有解旋功能,但二者所催化的反应底物不同
B. 两种酶并不都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催化反应
C. 两种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催化过程都消耗能量
D. 两种酶都可以在细胞核内合成并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聚合酶是在DNA复制时起作用,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RNA聚合酶集合到DNA的一条链,将DNA分子解开螺旋,同时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RNA长链。
【详解】A、DNA聚合酶没有解旋的功能,A错误;
B、酶加快反应速率都是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B错误;
C、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形成DNA长链,R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形成RNA长链,都要形成磷酸二酯键,并消耗能量,C正确;
D、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在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两种酶的本质,催化的过程,结合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行识记。
17.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
A. 条件反射 B. 非条件反射 C. 神经元 D. 反射弧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由分析可知,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关于遗传分子基础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尼伦伯格等人通过实验破译了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
B.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
D. 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在遗传密码的探索历程中,克里克发现由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之后,尼伦伯格和马太采用了蛋白质体外合成技术通过实验破译了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A正确;
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C错误;
D、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D错误。
故选A。
19. 下列关于细胞中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体 B. 联会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四分体
C. 联会时期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D. 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会形成23个四分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详解】A、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A错误;
B、联会的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B错误;
C、联会时期的染色体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人类有23对同源染色体,初级精母细胞会形成23个四分体,D正确。
故选D。
20. 循环肿瘤DNA(ctDNA)是指肿瘤细胞脱落或者凋亡后释放进入循环系统中的一类DNA,非侵入式的液体活检可通过检测ctDNA对肿瘤进行临床检测,为患者带来更少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ctDNA进行检测需对肿瘤组织进行活细胞培养
B. 对ctDNA进行测序可为肿瘤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类
C. 动态监测ctDNA值大幅降低是手术切除的良性指标
D. 术后ctDNA检测阳性是肿瘤复发的重要指标
【答案】A
【解析】
【分析】循环肿瘤DNA(ctDNA),是由肿瘤细胞坏死、凋亡或主动分泌等原因释放至血液中的微量DNA碎片,是一种特征性的肿瘤生物标记物。通过ctDNA检测,能够高效精准的检测出“癌前”病变,发现癌症于萌芽状态。
【详解】A、ctDNA是指肿瘤细胞脱落或者凋亡后释放进入循环系统中的一类DNA,进行检测时进行血液检测即可,A错误;
B、对ctDNA进行测序可为肿瘤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类,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动态监测ctDNA值大幅降低是手术切除的良性指标,C正确;
D、术后ctDNA检测阳性,说明血液中含有ctDNA,说明肿瘤复发,D正确。
故选A。
21.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模型模拟的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顺序为 d→c→a→e→b
B. d→a 过程所需原料由噬菌体和细菌共同提供
C. 35S标记组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不影响实验结果
D. 32P标记组所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均能检查到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图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a是噬菌体,b是合成、c是释放、d是吸附、e是注入、f是组装。e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进入细菌的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的正确侵染过程是c→d→a→e→b,A错误;d→a 过程所需原料均由细菌提供,B错误;以35S标记组为例,35S标记的是蛋白质,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内,故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不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DNA在细菌体内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故所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少部分能检查到放射性,D错误;故选C。
22.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B. 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C. 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D.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包括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二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等,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溶菌酶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B错误;
C、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其中,B细胞成熟于骨髓,T细胞成熟于胸腺,C正确;
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D错误。
故选C。
23. 下列与免疫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触花粉后引起的荨麻疹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弱造成的
C. 机体产生的抗体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致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D. 人体感染HIV后,体内T细胞数量就会立即出现剧烈下降趋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和个体差异。自身免疫病是指自身的免疫系统把自身组织成分当作异物进行攻击损害而引起的疾病。
【详解】A、有人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的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A错误;
B、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B错误;
C、研究表明,重症肌无力患者可能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体既与病毒结合也与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导,导致肌无力,在免疫学上此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C正确;
D、人体感染HIV初期,免疫系统正常,会产生免疫反应,体内T细胞数量会出现上升的过程,D错误。
故选C。
24. 分布于骨骼肌,受意识支配的神经是( )
A. 躯体运动神经 B. 躯体感觉神经
C. 内脏运动神经 D. 内脏感觉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分布于骨骼肌,受意识支配的神经是躯体运动神经。
故选A。
25. 自交不亲和性是指某一植物的雌雄两性机能正常,但不能进行自花传粉或同一品系内异花传粉的现象。在烟草中至少有15个自交不亲和基因S1、S2…S15构成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当花粉落到柱头时,只要花粉的基因与柱头的某个基因相同,那么花粉的萌发受到阻抑,就不能参与受精,导致不育。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1、S2…S15具有相同的基因座位,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B. 烟草进行杂交实验时,对母本进行“套袋→授粉→套袋”的操作
C. 若某小岛烟草的S基因只有S1、S2、S3三种基因,则该群体有3种基因型
D. S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正交与反交的结果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花粉落到柱头时,只要花粉的基因与柱头的某个基因相同,那么花粉的萌发受到阻抑,就不能参与受精,导致不育,所以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授粉,不存在纯合体。
【详解】A、S1、S2…S15具有相同基因座位,属于复等位基因,由基因突变不定向性造成的,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
B、烟草进行杂交实验时,对母本进行“套袋→授粉→套袋”的操作,不需要去雄操作,因为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受粉,B正确;
C、若某小岛烟草的S基因只有S1、S2、S3三种基因,则该群体有3种基因型,即S1S2,S2S3,S1S3,C正确;
D、S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因为雄配子不能给相同基因组成的雌配子受粉,故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正交与反交的结果可能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26. 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被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腓肠肌或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均可产生兴奋
B. 在①处施加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 刺激②处,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一次
D. 刺激①处会引起肌肉收缩,而刺激②处不会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和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详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腓肠肌受到刺激可以产生兴奋,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也可以产生兴奋,A正确;
B、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电流表可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错误;
C、刺激②处,肌肉收缩,腓肠肌在此相当于突触后膜,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C错误;
D、刺激①②处都会引起肌肉收缩,D错误。
故选A。
2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纯合体杂交,后代都是纯合体
B. 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 杂合体杂交,后代都是杂合体
D. 杂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一对相对性状的6组杂交实验;识记杂合子和纯合子的概念,明确纯合子能稳定遗传。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遗传。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
【详解】A、两个纯合体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体,如AA×aa→Aa,A错误;
B、纯合体能稳定遗传,其自交后代还是纯合体,不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
C、两个杂合体杂交,后代不一定是杂合体,如Aa×Aa→AA、Aa、aa,C错误;
D、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同时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发生了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B。
28. 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B. 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减少造成癌细胞扩散转移
C. 细胞衰老表现为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和线粒体数量增多等
D. 所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
3、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5、衰老的细胞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A正确;
B、细胞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减少,造成癌细胞易扩散和转移,B正确;
C、细胞衰老表现为多数酶活性降低、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核体积增大和线粒体数量减少等,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所有动物的正常发育中都有一些细胞要发生凋亡,如胚胎发育过程中胎儿手的发育,D正确。
故选C。
29. 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近脊髓
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近脊髓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
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近脊髓
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近脊髓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
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肢能收缩,说明反射弧完整。
【详解】A、若剪断背根中央处,电刺激背根近脊髓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背根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正确;
B、若腹根的功能是传出功能,剪断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兴奋沿传出神经引发蛙后肢收缩,B错误;
C、剪断脊神经,无法验证背根、腹根的兴奋传递功能,C错误;
D、剪断背根、腹根中央,蛙后肢收缩,但无法确定背根、腹根的兴奋传递方向,D错误。
故选A。
【点睛】
30. 下列各项中,组成成分最相近的是( )
A. 细胞骨架与组成细胞膜的支架 B. 细胞板与赤道板
C. S型肺炎双球菌的细胞膜与荚膜 D. T2噬菌体与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生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细胞膜的支架,细胞骨架的基本成分是蛋白质纤维,A错误;
B、赤道板是假想的一个面,实际是不存在的,B错误;
C、S型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细胞,其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而其荚膜的成分是多糖,C错误;
D、T2噬菌体与染色体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DNA和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
31. 下列关于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B. 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
C. 大脑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
D. 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刺激下部,可引起下肢的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也可以经过小脑或脑干传给低级中枢。
【详解】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A正确;
B、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B正确;
C、由图可知,大脑可以通过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通过脑干传到脊髓,也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C正确;
D、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D错误。
故选D。
【点睛】
32. 如图所示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逐步转化成结肠癌细胞的过程中有关基因的突变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肠上皮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数和核DNA数同步加倍
B. 效应T细胞诱导的结肠癌细胞裂解死亡受凋亡基因的控制
C. APC基因、DCC基因和P53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的增殖周期
D. P53抑癌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就能赋予结肠癌细胞所有的特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DNA数目加倍在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着丝点分裂时期,A错误;效应T细胞与结肠癌细胞结合,使结肠癌细胞裂解后被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APC基因、DCC基因和P53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C错误;由图可知,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P53抑癌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不能赋予结肠癌细胞所有的特性,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特点,掌握细胞凋亡的实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 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②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③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④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⑤在豌豆杂交、自交和测交的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⑥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①雌雄配子数量一般不相等,①错误;
②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②错误;
③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只能解释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现象,③错误;
④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④正确;
⑤在豌豆杂交和F1自交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测交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所做的实验,⑤错误;
⑥孟德尔为了验证他的假说,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④,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34. 下列关于人脑机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 B. 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
C.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言语区的H区受损患听觉性失语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详解】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则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A正确;
B、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B正确;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不能听懂话,患听觉性失语症,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5. 人体体液调节主要是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多种激素参与调节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垂体、甲状腺、胸腺、乳腺、肾上腺等器官属于内分泌系统
②激素种类多,量极少,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
③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④肝脏和肌肉细胞中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与血糖含量密切相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弥散到体液中,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详解】①乳腺分泌的乳汁直接排到体外,故乳腺属于外分泌腺,①错误;
②激素在体内的含量虽然较少,但可通过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②正确;
③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之一,故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为了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上升,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③错误;
④血糖可以在肝脏和肌肉细胞等处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
故选D。
二、多选题
36. 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 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 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 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通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B、通过图示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CD。
37. 玉米为雌雄异花的植物,豌豆是雌雄同花的植物,若将高茎(Dd)和矮茎(dd)按1:1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间行种植,不考虑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矮茎玉米上所结的种子即F1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B. 矮茎豌豆上所结的种子即F1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C. 理论上高茎玉米上所结种子即F1中高茎:矮茎为5:3
D. 理论上高茎豌豆上所结种子即F1中高茎:矮茎为3:1
【答案】ACD
【解析】
【分析】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不会杂交,只能自交,所以隐性性状(矮茎)植株上获得F1的性状仍然是矮茎;玉米自然状态下既有杂交也有自交,玉米的花粉可自由掉落到别的玉米植株上,如果玉米自交,则隐性性状(矮茎)植株上获得F1的性状是矮茎,如果是杂交,则高茎的花粉落在矮茎植株以后获得F1的性状是高茎。
【详解】A、矮茎玉米既可自交,产生的F1为矮茎,也可与高茎的花粉受精产生的F1为高茎,A正确;
B、矮茎豌豆只能进行自交,产生的F1均为矮茎,B错误;
C、高茎玉米既可自交(Dd自交后代Dd∶dd=3∶1),也可与矮茎杂交(Dd×dd→Dd∶dd=1∶1),理论上高茎玉米上所结种子即F1中高茎:矮茎为5:3,C正确;
D、高茎豌豆只能自交(Dd自交后代Dd∶dd=3∶1),理论上高茎豌豆上所结种子即F1中高茎:矮茎为3:1,D正确。
故选ACD。
38.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病,纯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约1/1000000。图是某FH家系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H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FH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为FH患者
C. 杂合子患者在人群中出现的频率约为1/500
D. Ⅲ6的患病基因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分析系谱图可知:Ⅱ7和Ⅱ8均患病,其后代中出现了正常女儿,说明该病为显性遗传病,Ⅱ8患病,但其女儿正常,可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显性遗传病的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个为患者,B正确;
C、已知纯合子患者出现概率为1/1000000,可知显性基因频率为1/1000,则隐性基因频率为999/1000,推知杂合子的概率为2×1/1000×999/1000≈1/500,C正确;
D、Ⅲ6可能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故其患病基因可能由父母双方共同提供,也可能由一方提供,D错误。
故选ABC。
39. 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 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 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 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I-3
【答案】AC
【解析】
【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既能遗传给女儿,也能遗传给儿子。在MN血型系统中,M型、N型和MN型的基因型依次为LMLM、LNLN和LMLN。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依据图示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是1/2,A、C正确;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表现型为MN型,B错误;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于Ⅰ-2,即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Ⅰ-2,D错误。故选AC。
【点睛】遗传系谱图试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若不知道遗传方式,则首先要以系谱图中“各家庭成员的亲子代的表现型”的为切入点,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已知遗传方式,则需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40. 下列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各种有机分子都因物种不同而存在结构差异
B. 激素、抗体、酶、载体蛋白发挥作用后均将失去生物活性
C. 水稻细胞中由C、G、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8种
D. DNA和RNA分子的元素组成相同,但碱基组成不完全相同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氨基酸由C、H、O、N等元素组成,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由R基决定.氨基酸彼此之间可以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由几个氨基酸脱水就形成几肽。
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则是核糖核苷酸;DNA所特有的碱基是T,RNA所特有的碱基是U。
【详解】A、不同物种中,组成细胞的各种有机分子结构上相同,如DNA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A错误;
B、激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发挥作用之后就会失去活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酶和载体蛋白可重复利用,B错误;
C、水稻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故C、G既可以参与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又可以参与核糖核苷酸的组成,T只参与脱氧核苷酸的组成,U只参与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核苷酸共6种,C错误;
D、核酸包括DNA和RNA分子,基本单位都是核苷酸,元素组成是C、H、O、N、P,但碱基组成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C、G、T,RNA中的碱基是A、C、G、U ,D正确。
故选ABC。
41. 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新型口服降血糖药物A,为检验其降血糖效果,判断其能否用于糖尿病治疗,研究人员利用若干生理状态一致的小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甲组
乙组
①
适应性饲喂一周后,测定空腹血糖浓度
②
注射一定量的糖尿病诱导剂,获得糖尿病模型鼠
③
再次测定空腹血糖浓度
④
灌胃适量药物A溶液
灌胃等量生理盐水
⑤
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
⑥
测定空腹血糖浓度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实验中甲组为实验组,乙组为对照组
B. 步骤③中测定的血糖浓度显著大于步骤①
C. 若甲组步骤⑥中血糖浓度低于步骤③中,说明药物A具有降血糖功效
D. 与步骤③中测定值相比,若甲组血糖浓度下降幅度大于乙组,则药物A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答案】CD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药物A,故甲组是实验组,乙组是对照组,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步骤③在测定血糖浓度前,甲、乙两组小鼠均腹腔注射了一定量的糖尿病诱导剂,成为糖尿病模型鼠,故测定的血糖浓度均应显著大于步骤①,B正确;
C、判断药物A是否具有降血糖功效,还要与对照组血糖浓度的下降幅度进行比较,C错误;
D、药物A能否用于治疗糖尿病,还要与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进行比较,看其能否将血糖浓度降至正常范围,D错误。
故选CD。
42. 角膜移植是最成功的器官移植,因角膜本身不含血管,处于“免疫赦免”地位,使角膜移植的成功率高于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移植角膜与受者之间存在免疫反应
B. 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C. 用药物抑制B细胞增殖可获得“免疫赦免”
D. “免疫赦免”说明人体免疫防御功能存在缺陷
【答案】AB
【解析】
【分析】“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免疫赦免区的细胞有赦免基因,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自杀,因而使后者不能产生抗体。
【详解】A、被移植的角膜属于外来的“异物”,与受者之间存在免疫反应,A正确;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眼球血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正确;
C、免疫排斥主要是T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因此用药物主要抑制T细胞的增殖可获得“免疫赦免”,C错误;
D、“免疫赦免”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存在缺陷,D错误。
故选AB。
43. 下列关于DNA结构及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及空间结构决定DNA分子的特异性
B. 减数分裂中DNA的两条链分别进入两个细胞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C. DNA分子同一条链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D. 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答案】CD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2、DNA分子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3、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DNA分子的特异性,A错误;
B、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B错误;
C、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NA分子双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C正确;
D、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正确。
故选C、D。
44.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会参与机体受到环境、心理等伤害刺激时的应激反应,增加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下图表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途径,CRH和ACTH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的过程不需要通过血液运输来完成
B.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 CRH和ACTH都能够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D. 环境变化和伤害刺激会造成机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过多
【答案】A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CRH为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ACTH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ACTH作用的靶器官是肾上腺。
【详解】A、神经递质不需要通过血液运输,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组织液(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且存在反馈调节,B正确;
C、CRH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其不能够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C错误;
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故不会导致其分泌量过多,D错误。
故选AB。
45. 如下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下丘脑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分析题图: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到达垂体。
【详解】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垂体,所以②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实现,A正确;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且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三、综合题
46.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通过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而完成。如“白鹤亮翅”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下图为伸肘时动作在脊髓水平反射弧基本结构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_______。
(2)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是释放_______,导致_______神经元抑制, 使屈肌舒张。
(3)突触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突触前膜一定是_______(填“树突”或“轴突”或“胞体”)膜,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元的树突膜.胞体膜.轴突膜,也可以是_______或_______的细胞膜。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
(4)适量运动有益健康。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_______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1)外负内正
(2) ①. 抑制性神经递质 ②. 屈肌运动
(3) ①. 轴突 ②. 肌肉细胞 ③. 腺细胞 ④.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摄取、利用和存储
【解析】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主要由钾离子外流产生和维持,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主要由钠离子产生和维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
【小问1详解】
若肌梭受到适宜刺激,兴奋传至a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使得抑制性神经元上有兴奋的传导,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小问2详解】
伸肘时,图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使屈肌舒张;
【小问3详解】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星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突触由三部分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一定是轴突膜,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元的树突膜、胞体膜、轴突膜,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这些肌肉细胞或腺细胞,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所以突触后膜也可以是肌肉细胞或腺细胞的细胞膜。由于在突触结构部位,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结构部位为单向传递;
【小问4详解】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血糖,主要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去路,即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一些研究认为太极拳等运动可提高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胰岛素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该激素能更好地促进肌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聊城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联考生物试题扫描版缺答案
这是一份2021聊城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联考生物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聊城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联考试题生物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