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第1页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第2页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文件包含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诗歌鉴赏5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晚次鄂州①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2.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答案】1D2.家业已随着战乱丧失殆尽,哪能再忍受江上传来的军鼓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事的忧虑,同时显示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错误,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含蓄哀婉。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诗风淡雅含蓄,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抒发思乡之情,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食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荡秋千等风俗。B.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C北极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D.尾联写令人伤心的故园想必又长出了新的柳条,也暗指人事的更替。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3C4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的南方,难免有悲情。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北极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错误,北极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寒食”“暮春写出季至暮春,时逢寒食,马上”“途中写诗人被贬南方后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的行程中,正逢寒食,又遇暮春,本因放逐悲伤,现在愁情更浓。颔联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写到作者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可惜写出了途中思念故园的悲伤,尾联故园肠断处断肠处更体现了浓浓的乡愁。尾联日夜柳条新写到令自己断肠的故园,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照应首联属暮春,从而表达出暮春将去,时光易逝的伤痛。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夜过瓜洲〔清〕袁枚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注】夜过瓜洲:1759年作者赴扬州访友,途经瓜洲时写了这首诗。5.依据题材,本诗可归入的一项类别是(     A.咏物类 B.送别类 C.感遇类 D.行旅类6.以下对本诗的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写景角度先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B.远景近景层次井然,衔接巧妙自如。C.视觉和听觉多感官结合,意在以静衬响。D.有现实之景,也有联想之景,虚实相生。7.这首诗是否适合选入《悲秋诗集》?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5D6C7.首联一声语”“两岸秋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略显寂寥。但作者并没有沉浸于此,颔联将沿岸芦花飞絮想作飘散船头的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使原本孤寂的行程平添新奇的感受;颈联转向对诗人内心和行为的描写,乘潮去”“夜不收不仅没有流露丝毫悲伤,反而在快行的轻舟上展现出诗人乘兴而行的洒脱姿态;尾联明月当空映照,一个字将先前的孤寂感一扫而尽,画面一下子开阔明朗起来。整首诗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由题目夜过瓜洲可知,这是一首羁旅诗作,由霜雁”“烟江”“”“孤帆等意象可知,本诗表达一种羁旅途中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故应属于行旅类类题材。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以静衬响错,本诗以静景描写为主,雁叫声是以动衬静。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意境情感的能力。首联霜雁一声语,烟江两岸秋一声语写的是声音,两岸秋写的是视觉景色,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空旷苍茫的景象,使得画面立体可感。颔联芦花三十里,吹雪满船头描写沿岸芦花飞絮犹如漫天飞雪,空蒙而又灵动,三十里为想象之景,写出了秋的空旷苍茫,画面辽阔,意境宏阔。颈联我欲乘潮去,孤帆夜不收,虽孤帆略显孤独,但写出了乘舟而去潇洒自由之态;尾联苍茫云树外,明月出瓜洲苍茫天地间本显寂寥,明月出字阔开意境,写出了明月映照之下的明朗感受,拓宽了诗歌的意境。由此可见,整首诗虽描绘秋景,感秋而不悲秋,不适合收入《悲秋诗集》。一、2022·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陆游秋气侵帷梦不成,一灯西壁翳还明。风高露井无桐叶,雨急烟村有雁声。击筑谁同燕市饮?赁舂方作会稽行从来自许知何等,堪叹江湖白发生。【注】《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②东汉隐士梁鸿曾依傍吴郡名士皋伯通,住在皋家廊庑之下,受雇为人舂米。后来,皋伯通欣赏他,给予优待。会稽行指梁鸿前往吴郡依傍皋伯通之事。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夜寒气侵袭,加上忧愁郁结于心,诗人夜不成寐,只有忽明忽暗的孤灯与他做伴。B.颔联描写大风、露井、急雨、雁声等意象,视听结合,生动地展现了秋夜乡村景象。C.诗人以才学自负,如今仍不得志,诗歌将理想与现实对照,使诗人的愁苦之情倍增。D.诗歌层次清晰,前两联着意于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着意于抒情,皆为间接抒情。9.颈联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8D9.颈联出句写荆轲刺秦而逝,再无人伴高渐离在燕市饮酒、唱和;对句写梁鸿认为皋伯通可以依傍,于是前往投靠,在其廊庑之下受雇舂米。颈联化用燕市击筑和梁鸿赁舂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得遇知己的羡慕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对知己的渴望之情。【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皆为间接抒情错误,尾联是直接抒情,由堪叹可知。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考生先要结合注释理解颈联的字面意思,再结合诗人的境遇,把握颈联抒发的情感。根据注释可知,颈联击筑谁同燕市饮?赁舂方作会稽行化用了燕市击筑和梁鸿赁舂的典故。战国末年侠士荆轲与高渐离是好友,经常在燕国市上一同饮酒,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曲而歌。击筑谁同燕市饮写出荆轲刺秦死后,再无人伴高渐离在燕市饮酒、唱和。赁舂意思是受雇为人舂米。梁鸿想过隐居的生活,于是到了吴地,依傍吴郡名士皋伯通,住在皋家廊庑之下,受雇为人舂米。皋伯通也非常欣赏他,给予梁鸿优待。陆游一生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但得不到重用,所以颈联运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人得遇知己的羡慕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对知己的渴望之情。二、2022·四川·绵阳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转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注】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闻琴泪尽:《晋书徽之传》载,王徽之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久不成调,直呼呜呼子敬人琴俱亡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三位好友谢世写了此诗,寄给乐天,乐天见后因伤心也写了双绝句寄给作者。B.颔联的字写出对友人去世的震惊和伤痛之情,流露出对生死无常的无奈之情。C.尾联引用典故,抒发了自古如斯、无可奈何的叹逝之情,可谓言简而意深。D.此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叙事,后四句陈情,感人至深。全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11.本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颈联包含了什么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0A11.(1)包含的哲理: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其必然性,而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思想感情:劝慰白居易不要因好友去世而过于伤感、也不要因年老体衰而颓唐消沉的情感;体现出诗人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作者因三位好友谢世写了此诗,寄给乐天,乐天见后因伤心也写了双绝句寄给作者错误。题中见示给我看,诗的首联也写先吟乐天双绝句,然后作者才奏短歌以答复。应是乐天因三位好友谢世写了双绝句,寄给作者,作者见后因伤心写了此诗寄给乐天。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妙处的能力。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此联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这里陈叶前波可指旧事物,新叶后波可指新事物,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其必然性,而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里陈叶前波还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新叶后波可指晚辈。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体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一、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0.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案】9C10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解析】【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的能力。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二、2021·新高考1·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4.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3B14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解析】【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第5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练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4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4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文件包含第4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第4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练-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