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展开复习任务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5分钟 54分)
1.(2022·广东肇庆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 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欻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欻(xū)见:忽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韦偃作画的原因,“怜君”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
B.诗人先总体评价韦偃“画无敌”,然后通过用笔和作画过程表现他画技的高超。
C.三、四两句“扫”和“出”用得十分贴切,形象地表现出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
D.五、六两句写画中一匹马低头吃草,而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透露出进取的渴望。
解析 A项,“‘怜君’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有误,其中“怜”是喜爱的意思,原意应是诗人喜爱韦偃的画。
答案 A
★(2)(词句情感)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国家处于危难存亡之时,能到哪儿去寻找到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呢?②诗人由画中的马,联想到像千里马一样的良才难得,正值内乱外患,寓以选拔贤能、渴望人才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深刻含意。③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旅中送迁客
吴 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写其被贬的遭际。
B.颔联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色彩很鲜明,所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解析 C项,“格调相同”错,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格调不同。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篇就是大气的风景铺垫,有离别的叹息,有劝勉,感情丰富。
答案 C
★(2)(整体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解析 首先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送迁客”明示这是一首送别诗。然后通读诗歌,逐联分析,分条概括。“不可去”说明天南地处偏僻,“落日青山”“秋风白发”写分别的依依不舍,“言危无继”是赞赏朋友的品行,“何处陈”是失去朋友后的惆怅。综合起来分析,逐条组织答案。
答案 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遥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了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怀明叔三首(其一)
赵 蕃
结交不在早,倾盖有余欢。
愧比陈蕃榻,犹吾陋巷箪。
新来几日别,无计百忧宽。
世俗轻交态,相期在岁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交友的认识:相交不在早晚,而贵在相知。
B.与友人分别后就感到了无法排解的忧愁,以此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思念。
C.作者认为不必在意世俗之人的情意淡薄,与朋友相约在岁寒时节再相聚。
D.这首诗不重写景,而在简淡、平静的叙述和议论中,传达出深厚的情感。
解析 C项,“与朋友相约在岁寒时节再相聚”错误。“相期在岁寒”化用了《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借此典故与朋友相互勉励,要砥砺品行,如松柏一般不因艰难处境而改变。
答案 C
★(2)(典故情感)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解析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指明抒情手法,“简要概括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明确了答题指向。
第二步,理解典故内容。颔联运用的手法为用典。“愧比陈蕃榻,犹吾陋巷箪”,抓住“陈蕃榻”“陋巷箪”分析,主要运用陈蕃下榻招待徐孺子的典故和颜回在陋巷箪食瓢饮的典故。陈蕃榻,后汉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待宾客,唯徐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见《后汉书·徐稚传》。后因以“陈蕃榻”为礼贤下士之典。第三步,分析蕴含感情。“愧比陈蕃榻”,用一个“愧”字,是说自己不敢与之相比,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谦虚。陋巷箪,意思是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出自《论语·雍也篇》。“犹吾”,是和我很像,表现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要不计贫困富足的情怀。
答案 (1)典故:陈蕃下榻招待徐孺子的典故和颜回在陋巷箪食瓢饮的典故。(2)情感:①用陈蕃的典故是说自己不敢与之相比,表达了自己名位不高、对朋友招待不足的歉意和谦虚。②用颜回的典故是说自己与其处境一样,表现了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不计清贫、自足自乐的情怀。
4.(2022·广东汕头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
B.颔联选取白云、静渚、春草、闲门等意象,远近结合,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
C.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使人想象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
D.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
解析 B项,“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分析错误。屋门长闭,碧草挡门,道士不在寓所。这里的白云、静渚、春草、闲门,营造了静穆闲逸的氛围。
答案 B
★(2)(情感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6分)
解析 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景物描写之中,所以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就要逐一从“景语”中悟出“情语”。诗题已表明诗人的目的是寻友,首联“莓苔见履痕”指寻友路上见到履痕,此时诗人自然猜想到幽人不远,晤面在即,所以心情应该是喜悦的。颔联“春草闭闲门”,诗人本乘兴而来,前已由见履痕而心生希望,到了住处却看到家门紧闭,失望之情的产生在情理之中。颈联直接写雨后翠绿如新的松色,以及随山探源所见的流水潺潺之景,给人清新宜人之感,诗人找到了新的乐趣,自然非常快乐。尾联诗人用“相对亦忘言”直接表达了一种物我两忘的愉悦心境。
答案 首联写清幽山径上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蕴含着诗人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写诗人观察雨后秀美山景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味到深层的精神愉悦。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夜泊牛口(节选)[注]
苏 轼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注] 牛口:地名,今在湖北秭归县西北,嘉祐四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赴京师途中在此投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句体现了宋诗长于议论的特点,大意是人生原本无事,只是苦于被功名诱惑。
B.第三、四句承接前两句,“耀”“独”相对,表达了作者在富贵面前难守贫贱的慨叹。
C.第六句中的“与麋鹿友”暗含作者乐隐乡间之意,与“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情意相近。
D.第七、八句暗含对山村居民的赞美,意为自己在此地投宿时,浑然忘却了自己的浅陋。
解析 D项,“自己在此地投宿时,浑然忘却了自己的浅陋”错误,这两句说的是居住在这偏僻山村的居民,虽生活贫困,却并不自命鄙陋。
答案 D
★(2)(评价观点态度)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安知城市欢,守此田野趣。只应长冻饥,寒暑不能苦”。苏辙和苏轼看待牛口百姓生活方式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在苏轼笔下,牛口百姓虽身处偏僻之地,但富有生机,呈现了清贫恬静的田园生活氛围,表现出苏轼对牛口百姓陶然自足的生活方式的羡慕之情;②在苏辙笔下,牛口百姓无知无欲,过着挨饿受冻、困苦不堪的生活,显得穷愁凄苦,表现出苏辙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同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责 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午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 陶渊明有《命子》诗,诗中有“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句。另有《与子俨等疏》一文,文中有“‘高山抑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阿言”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自己两鬓斑白、肌肤松弛,是为了表现自己已经年老,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B.诗中写诗人自己的五个儿子皆不成器,尤其是大儿子阿舒已经二十八岁了,还懒惰得无匹敌。
C.第七至十二句写阿宣将近十五岁了却不爱学习,阿雍、阿端都十三岁了还不识数,通子快九岁了只知贪吃。
D.诗人将儿子一一数落一番后,表示假若天意真是如此,那就暂且还是喝酒吧。
解析 B项,“阿舒已经二十八岁了”理解错误,诗中的“二八”是十六岁的意思。
答案 B
★(2)(评价观点态度)杜甫认为《责子》一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却予以否认,认为是一种慈祥的戏谑。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杜甫的观点。理由:①本诗题为“责子”,且诗中确实有对诸子不学无术的责备之意。②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儿子们的失望之情,他暂且顺应天意,开始饮酒消愁,思想有些消极。③通过《命子》和《与子俨等疏》中的句子可以看出,诗人对诸子为学、为人有着严格的要求。
(示例二)我赞同黄庭坚的观点。理由:①从语言风格看,本诗的语言是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诗人不是板着脸去教训儿子,而是采用了戏谑之笔,显然出一种慈祥的形象。②从写法看,本诗采用的是夸张的漫画式写法,其中儿子们的缺点都被夸大了,且批评中还有爱怜之意。③本诗从生活中取材,富有生活情趣,是一种带着笑意的批评,表现了诗人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体现了诗人作为老父亲的舐氁情深。(只给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10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9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9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5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5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