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试题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试题第1页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试题第2页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试题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测评试题,共11页。
    第2章测评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细菌、放线菌、真菌、蓝细菌、轮虫、小线虫、鼠妇等生物杂居在土壤中,它们的分布受土质、土层、食物、季节、耕作措施等因素制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B.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D.土壤含氧量、有机物含量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2.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A.种内竞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竞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解释不合理的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4.校园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5.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有利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6.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植物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植物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7.地表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覆盖在地表的枯落物可以影响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不会影响枯落物的形成量B.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的形成量会存在显著差异C.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形成量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多D.调查某地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选择枯落物多的地方,否则结果会偏低8.在两个或多个群落的交错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某些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较高,这一现象叫做边缘效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边缘效应带的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B.在评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产量时,需要考虑农田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带来的影响C.即使土壤条件相同,在农田中央地带与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也会在株高、虫害等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异D.在群落交错区,由于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导致群落演替的速度变慢9.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紫菀豚草3须芒草5~10短叶松火炬松50~150栎等硬木树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10.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的先后顺序:乙 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11.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漫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措施加快次生演替的速度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稳定的群落12.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13.下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1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类型和物种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B.沙漠植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C.苔原气候严寒,植被为更好地适应环境通常依赖有性生殖增加后代的变异性D.由冰山岩向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少,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15.生态位不仅包括种群在空间上的位置、活动时间、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内容,还包括影响种群的每个条件和种群能够利用的每种资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生态位的不同B.若两个种群的生态位相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两者会展开竞争C.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也会存在着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D.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列相关的叙述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的是(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17.甲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原有植被消失,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地可重现森林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D.随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18.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19.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物种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20.科学家研究了日照近海域、岚山港垃圾倾倒区和养殖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其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调查海域优势种日照近海域拟特须虫、寡鳃齿吻沙蚕、深沟毛虫94219.91岚山港垃圾倾倒区5253.62日照养殖区寡鳃齿吻沙蚕、不倒翁虫、脆壳理蛤31318.78 A.表中数据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B.日照近海域的优势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会更大一些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呈镶嵌分布D.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21.(10分)某湿地生物群落主要由红树林、藻类和浮游动物等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该群落中的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      ,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         (2)红树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具有分层现象的意义是                  ,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其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             (3)某些红树植物的不定根在海绵中交错分布,并从中吸收溶解铵,从而促进了根的生长。而红树植物的根为海绵的生长提供稳固的生长基质,还能释放碳来促进海绵的生长。由此可知,这些红树植物和海绵的种间关系为         22.(12分)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7.9~8.07.26.554.8(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        (填写演替类型)。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    (填写生物名称)有关。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        。根据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          ;                (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     的结果。 23.(10分)下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群落类型次生杂木林5511.51灌木丛5116.36农田213.94人工马尾松林2314.39 (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种群落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         ;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    是捕食者。 24.(13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如图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     .若大兴安岭的草丛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下: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2)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代替的现象称为    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3)由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和旱柳的种间关系为    ,旱柳的数量呈现   形增长,一段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             (4)种群具有的特征有       (填序号)。 死亡率 垂直分层现象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水平镶嵌分布 复杂的种间关系 迁入率25.(10分)(2021四川成都高三二模)某湖泊中生活着大型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肉食性鱼类等各种生物当湖泊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过多时,以蓝细菌类为主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而出现水华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等四大类,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影响湖泊中植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有                 (答出两点)。 (2)金鱼藻是一种较大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蓝细菌类)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另一组向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加入适量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组实验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据此推测,金鱼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两点)。 (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    之间及          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生物操纵法是一种人为控制水华的重要方法,其核心是通过生物的捕食关系来调整群落的结构,进而改善水质,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请提出一条利用生物操纵法控制水华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2章测评1.B 解析 土壤中的生物既有生产者也有分解者,A项正确。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B项错误。利用放线菌、真菌等产生的抗生素防治作物病害属于生物防治,C项正确。各层土壤中含氧量和有机物的含量各不相同,这是影响土壤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D项正确。2.C 解析 大、小鲈鱼是同种生物,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之间的关系属于种内竞争;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草的汁液为生,二者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取食植物,蝗虫与草属于捕食关系。3.D 解析 间作农作物乙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D项不合理。4.A5.D 解析 鹰与鼠之间为捕食关系,可用图表示,从变化趋势看,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项错误;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而图表示捕食关系,B项错误;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不利,C项错误;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可用图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在竞争中获胜,D项正确。6.D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灌木阶段出现了较高的灌木,比草本植物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A项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复杂,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B、C两项错误。7.B 解析 群落在演替的不同阶段,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群落的演替会影响枯落物的形成量,A项错误;在同一纬度条件下,由于海拔、水分、土壤特性或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点分布的植物类型不同,因此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的形成量会存在显著差异,B项正确;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形成量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少,C项错误;调查某地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随机选择,若选择枯落物多的地方,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D项错误。8.D 解析 根据题意,群落交错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故群落结构一般较复杂,A项正确;在群落交错区,某些物种的活动能力和生产力较高,可能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带来影响,因此在评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的产量时,需要考虑农田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带来的影响,B项正确;由于群落交错区物种多样性较高,所以农田中央地带和边缘地带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不完全相同,故即使土壤条件相同,在农田中央地带与边缘地带生长的农作物也会在株高、虫害等方面出现较大的差异,C项正确;在群落交错区,某些物种的活动能力和生产力较高,竞争比较激烈,优势种群的更替频率高,会导致各自群落演替的速度加快,D项错误。9.A 解析 在演替过程中,新物种的形成一般不会造成原有物种的消亡,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A项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项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项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项正确。10.D 解析 在废弃鱼塘中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过程应为丁乙,演替过程中物种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高。11.D 解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自然原因影响较少,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是主要原因,A项正确;人类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快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B项正确;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能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的规律进行,C项正确;沙漠地区也可演替出稳定的群落,D项错误。12.D 解析 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后,该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物种丰富度不同,属于次生演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说明红松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13.C 解析 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物种丰富度并非为0,A项错误;在某些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即使时间允许,群落演替也未必能达到森林阶段,B项错误;第N年时,甲、乙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群落结构未必相同,D项错误。14.B 解析 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项错误;沙漠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缺水的环境,植物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B项正确;苔原气候严寒,苔原中的植物通常以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C项错误;由冰山岩向森林的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D项错误。15.C 解析 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生态位的不同,A项正确;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所以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同的种群,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B项正确;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一般不会存在生态位完全重合的两个种群,C项错误;同一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食性和生活环境也越相似,竞争越激烈,D项正确。16.BCD 解析 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7.AC 解析 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项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地可重现森林,B项正确;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得比苔藓早,C项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生物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D项正确。18.ABD 解析 人类活动往往影响群落的演替,但并不会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项错误;有些人类活动对群落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等,B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项正确;人类活动不能任意地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项错误。19.ABD 解析 该地是因为过度砍伐造成的森林破坏,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土壤中也会留下原来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是次生演替,A、D两项正确;题述群落中草丛群落植物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物种丰富度低,B项正确;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项错误。20.ABC 解析 据表可知,日照养殖区内有人类的活动,物种的平均丰富度下降,说明人类活动降低了物种丰富度,A项正确;日照近海域的优势种之间生活资源重合度更高,它们的竞争可能会更大,B项正确;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上呈现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呈现镶嵌分布,C项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项错误。21.解析 (1)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2)红树林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其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3)依题意可知,这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答案 (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互利共生22.解析 (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说明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3)根据题意可知,侵入赤杨根部的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说明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土壤的酸化;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选择的结果。答案 (1)初生演替 (2)赤杨 (3)互利共生 土壤的酸化 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4)选择23.解析 (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表中数据表明,4种群落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植物种类单一,食物种类少;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栖息空间。(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甲的种群数量先达到峰值,乙随后达到峰值,且乙的最大个体数量少于甲的最大个体数量,可推知乙是捕食者。答案 (1)水平 (2)食物种类少 食物和栖息空间 (3)出生率和死亡率 (4)乙24.解析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由地形变化导致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作种群,所以白桦沼泽中的所有白桦组成一个种群。(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代替的现象称为次生演替;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因此它们之间是种间竞争的关系;由于空间、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旱柳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4)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答案 (1)水平 种群 (2)次生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种间竞争 S 环境容纳量(K值) (4)①③④⑦25.解析 (1)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植物分布在水体的不同层次,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湖泊中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2)将铜绿微囊藻与金鱼藻共同培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说明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将养殖过金鱼藻的培养液加入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也受到抑制,说明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4)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水华产生的原因是藻类大量繁殖,生物操纵法控制水华即采用生物防治的措施,如增加浮游动物和植食性鱼类的数量,进而抑制藻类的繁殖,控制水华的产生。答案 (1)垂直 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金鱼藻在竞争阳光、营养物质等过程中占优势;金鱼藻能产生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物质 (3)物种 生物与环境 (4)速度和方向 增加浮游动物和植食性鱼类的数量(或减少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肉食性鱼类数量)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