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 课件35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17502/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授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子》四章,作者简介,《老子》其书,名家评价,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老子思想,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传说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关于老子为何叫老子的说法不一,还有一说:古代“老”和“李”是谐音的,老姓出现得早,李姓出现晚。老子其实本来就姓老,所以叫老子。古代文献上都管老子叫老聃,后来因为同音,慢慢演化才叫的李耳)。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传统的顺序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1973年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老子》帛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能是古本的顺序。历史上为《老子》作注者甚多,最早的注解是《韩非子·解老》,后来重要的有晋王弼的《老子注》和假托西汉河上公的《老子章句》等。收入《诸子集成》的是王弼《老子注》和清魏源《老子本义》,今人高亨《老子注译》、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等,都可供参考。
《老子》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砭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生),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尽管《老子》的行文隐晦曲折,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不定,但是其思想学说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辐条。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毂:车轮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共【汇聚】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共【汇聚】 当:【在(某处、某时)】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无【(车毂的)中空处】 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的“无”户牖【门窗】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的“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上,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的“无”(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的“无”(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怎样理解“有”和“无”
“有和无”的三种不同合义①指个体事物的不同部分,实有的部分为“有”,空虛的部分为“无”②指个体事物在生成、存在、消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状态,既有之后、末消亡之前的状态为“有”,未有之前与既终之后的状态为“无”;③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或其总和为“有”,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无形、无名的本体或本原为“无”
怎样理解“有”和“无”的关系?
1、无中生有:“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有因无而有,无以有而无。有是实体,是可感知的实体;无是人所无法感知的无。有产生于无,有证明了无的存在。
有,即为所拥有;无,即为失去。当你过分追求有的时候,却往往正在失去一些东西。当你尝试着放手一些东西的时候,往往又会得到一些东西。人生在世,悠悠岁月。你以为的拥有并非真的拥有,你以为的失去也并非真的失去。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ɡ)。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企【踮脚】 不立【不能久立】 跨【跨大步】 不行【不能远行/行得不稳】见【同“现”,显露】 明【形作动,显明】自是【自以为是,是,认为...正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彰【彰显】伐、矜【夸耀】 功【名作动,建立功勋】长【长久;一说是得到敬重】其【指示代词,这些。】余食赘行【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行,同“形”】物【人,众人】 或【常常】 处【为、做】
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不这样做。
自我表现者不能显露自己,自以为是者未必明白事理,自我吹嘘者没有功劳,自我夸耀者不能长久(不能被人认同)。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ɡ)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明【聪明】自知、自胜【应为“知自”、“胜自”(宾语前置)】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强:勤勉】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其【人称代词,他的。所:名词,立身之基。】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亡【消亡】
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是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强调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老子主张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指事物。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兆:征兆,苗头谋:谋划,出主意解决脆:脆弱泮:同“判”,分离 、分散 微:细微,细小散:散失于:在乱:发生动乱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做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善于把握先兆,未雨绸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为者败之:妄为就会败事。 为,妄为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执:把持失:失去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土台,是从一筐筐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因此不会败事;不强行把持,因此不会失去。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明确:结论不同。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从事:做事于:在; 而:表修饰几jī:接近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如:像,如同败:使...败欲不欲:前“欲”,动词,想要。后“欲”,名词,想要的东西。贵:看重。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辅:辅助不敢为:不妄加干预。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得的货品,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预。
一层: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二层: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三层: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四层: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
小结 《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图片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老子》,文本研习,文本赏析,概括内容,写作特色,文言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授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授课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