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科学探究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科学探究题(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CO3,教材实验活动3“燃烧条件”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022·天津·九年级期末)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 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
猜想2正确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__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填序号)_______,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_________。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2022·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现有已部分锈独的生铁粉末(成分为碳、铁、氧化铁),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该生铁粉末在锈蚀前的含碳量以及锈蚀的程度,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实验步骤一:取a克上述生铁样品放入一洁净干燥烧杯中,进行如下实验。
(1)生铁出现锈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2)实验中所得滤渣需要用蒸馏水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确定滤渣已经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滤液甲在以下实验中已不需要,将其倒入废液缸。
实验步骤二:另取a克该生铁样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3)A装置瓶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填物质名称)
(4)为防止装置内氢气不纯,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实验前要打开弹簧夹K,先通入一会儿氢气,再点燃酒精灯加热,待完全反应后,熄灭酒精灯,冷却至室温,关闭弹簧夹K。确定装置内氢气已经纯净的方法是_____,实验结束后,C装置内浓硫酸的质量增加了0.54克。
实验步骤三:小组同学取实验步骤二中B装置硬质玻璃管内反应后所得全部黑色粉末进行了如下实验,所用装置和滤渣已略去,
(5)通过以上实验可得出,生铁中已锈蚀的铁的质量是____,生铁粉末锈蚀前的含碳量是____,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的已锈蚀的铁的质量可能存在误差,理由是____。
(6)实验小组取部分滤液乙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所得滤渣的质量与加入镁粉的质量相等,则所取溶液中参加反应的溶质的质量比是____。(填最简整数比)
3.(2022·陕西·紫阳县师训教研中心九年级期末)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_____ (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_____。
【设计实验】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图实验:
(4)“实验设计①”中的稀盐酸还可用生活中的_______(填物质名称)代替。
(5)“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_____。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反思交流】
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包括_______(填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 B.提出问题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4.(2022·辽宁·三模)碳酸钠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A试管中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_____性。
(2)B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说明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
(3)C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除酚酞外还有哪些溶质?
【分析讨论】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实验验证】为检验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可选用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进行检验。
①石蕊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碳酸钠溶液 ④稀盐酸
5.(2022·湖南·模拟预测)有位化学老师在实验室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该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样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小长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壁
烧杯壁发热
______
②
取少量实验①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______
溶液变红
有Ca(OH)2
③
取少量实验①烧杯中的下层不溶物于另一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有CaCO3
【交流与讨论】
(1)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通过实验②还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2)为确定Ca(OH)2是否存在,同学们继续探究。取1.15g该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进行了以下探究实验,如下图所示:
【计算与分析】
(1)该实验中,滤液B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g。
(2)该生石灰样品______(填“有”或“没有”)Ca(OH)2,请根据计算结果说明理由:______。
6.(2022·山东·泰安一中九年级期末)小林同学发现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化学学习知道该物质为铜锈,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提出问题]铜是在什么条件下锈蚀的?小林对此进行了探究。
[猜想]根据铜锈的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水、氧气、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与实验]借鉴“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小林设计“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如下图所示:
(1)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______试管中的光亮铜片最先生锈(填字母编号);
(2)从优化实验的角度考虑,A实验是多余的,他只考虑了水这个单一条件,而其它都是同时具备两个条件。C试管中除去光亮铜片、蒸馏水外,还有的另外一种物质为______;
(3)D试管中除光亮铜片外,还有的另外两种气体为______,从D试管的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______;
[评价与改进]我认为小林设计的“铜片锈蚀的探究”实验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结论,还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可用文字或图表示)______;
7.(2022·江苏·苏州学府中学校模拟预测)实验室有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初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其成分产生浓厚兴趣,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活动】
【初步结论】实验过程中没有温度变化,则该样品中没有______(填化学式)。
【提出问题】样品中究竟有哪些物质呢?同学们利用该固液混合物继续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结论与解释】根据上述现象,同学们得出固体样品中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你认为此结论______(填“正确”或“错误”)。其中氢氧化钙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深入交流】实验过程中细心的同学发现了这样的现象:边滴加稀盐酸边搅拌,溶液仍为红色时,固体表面没有气泡产生,但固体却减少了。针对此现象,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中的______继续与稀盐酸在溶液中反应,而未与碳酸钙反应。
【分析评价】同学们根据整个过程的实验现象,又绘制了溶液中某离子数目的变化趋势图。请你结合图像分析:
Ⅰ、该离子应该是______(填序号);
①Ca2+ ②OH- ③Cl-
Ⅱ、在 b→c 的过程中,该离子数目减少的微观反应实质是:______(用文字说明)。
老师对同学们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可以尝试用更多的方法进行探究。
8.(2022·广东·模拟预测)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以下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
(1)A中待锥形瓶冷却后,小组同学打开瓶塞,再塞回去结果发现指针______(填“偏右”“偏左”或“不偏转”)。
实验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完毕,兴趣小组的同学将B、C实验的废液(含C中的蓝色沉淀)混合,得到蓝色沉淀及无色溶液。过滤,并对无色滤液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分析:
【做出猜想】猜想I:只含NaCl;
猜想II:含有NaCl、______;
猜想III:含有NaCl与NaOH;
猜想IV:含有NaCl、NaOH与Na2CO3。
【进行实验】
(2)步骤①气体A是______。
(3)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根据步骤①,可确定无色滤液的溶质除了NaCl外还含有______,如果步骤④的结果是溶液pH=11,则溶液C除了NaCl外含有的溶质是______,步骤②加入过量的氯化钙目的是______。
9.(2022·山东枣庄·模拟预测)在学习盐的性质时,老师带来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溶
不
不
以上为酸碱盐溶解性表(室温)的一部分
探究一:溶液M的溶质是什么?
(1)溶液M的溶质可能是Ba(OH)2或______(写化学式)。
(2)为了确定溶液M的溶质,同学们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______,溶液不变色,溶液M的溶质不是Ba(OH)2。
探究二:老师取一定量溶液M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滤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Cl、Na2CO3
猜想二:NaCl、BaCO3
猜想三:NaCl猜想四:______
(3)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二不正确,理由是______。写出溶液M与碳酸钠溶液混合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猜想一,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正确
(总结与交流)
(4)同学们认为甲的实验不足以验证他的猜想的正确性,若要验证甲同学的猜想正确,可选用的物质有______(填序号)。
A.硝酸钡溶液 B.氯化钾溶液
C.稀盐酸 D.氢氧化钙溶液
10.(2022·黑龙江哈尔滨·九年级期末)教材实验活动3“燃烧条件”探究。
【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质燃烧具体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实验】教材设计实验如下:
【反思交流】
(1)实验1中,现象是_______,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
(2)实验2中乒兵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某同学做该实验时,取厚度均匀的无锈薄铁片,他以铁片中心为圆点画一个圆,将大小相同的乒乓球碎片和纸片放在圆弧上(上图),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
(3)若将实验3中倒扣的烧杯改成实验4,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解释应用】我们学的衣服是有可燃性的,通过实验1可指导我们,万一处于火灾现场,条件允许,把衣服淋湿,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4)通过实验4可指导我们,跑离着火灾区域时,采取必要的自救指施是________。
11.(2022·广东湛江·模拟预测)某化学实验小组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提出问题)影响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影响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可能有:盐酸的浓度、石灰石的颗粒大小等。
(进行实验)室温下,选用20mL不同浓度的盐酸与1g石灰石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处理数据)实验后获得的相关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
编号
盐酸的浓度
(均取20mL)
石灰石固体形状
(均取1g)
二氧化碳体积(mL)
(均收集前30s的气体)
甲
4%
粉末状
64.0
乙
4%
块状
40.4
丙
6%
粉末状
98.2
丁
6%
块状
65.3
(2)要比较不同浓度的盐酸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______(写1组),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能否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进行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试说明原因:______。
(4)从上述实验中得出石灰石的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影响的结论是:石灰石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______(填“快”或“慢”)。
(5)装置II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
(实验延伸)表是记录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和对应的时间的一组实验数据(每间隔4s读数一次):
时间/s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CO2体积/mL
16
22.2
29.4
39.3
50.4
57.6
62
64.7
66
66
(6)从上表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到20s后反应速率逐渐变______(填“快”或“慢”),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12.(2022·湖南·模拟预测)我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水的总硬度不能过大。如果硬度过大,饮用后对人体健康与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为了探究生活中常用水的硬度,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Ⅰ.【提出问题】探究水的硬度时,肥皂水的用量与产生泡沫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向蒸馏水中加入Ca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配制两种不同硬度的硬水。取用3%的肥皂水,用蒸馏水和两种硬水完成三组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实验操作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混合溶液用量/滴
0
0
0
2
x
2
4
4
4
肥皂水用量/滴
2
4
8
2
4
8
2
4
8
产生泡沫量
少
多
很多
无
少
多
无
无
少
【解释与结论】
(1)区分软水和硬水的操作中,加入肥皂水,产生_______现象的为软水。
(2)设计第2组实验时,为控制水的硬度相同,实验序号⑤中x应为_______。
(3)设计对比第2组与第3组实验现象的目的是_______。
(4)由三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Ⅱ.【提出问题】探究生活中不同水样的硬度。
【实验探究】用四种水样完成实验,记录观察到泡沫产生时所需肥皂水的用量。
实验操作
水样
肥皂水用量/滴
取相同量的四种水样,分别滴加肥皂水,观察现象
纯净水
2
煮沸后的自来水
6
自来水
9
湖水
14
【解释与结论】
(5)硬度最小的水样是_______。
(6)为了降低自来水等水样的硬度,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
(7)进一步探究增加水硬度的物质成分。查阅资料得知,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经蒸馏等处理过程后能沉降下来,形成水垢。为探究水垢中是否含碳酸盐。可采用的实验方案为_______。(方案包括实验的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13.(2022·安徽·模拟预测)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请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方程式: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这个实验的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
【进行猜想】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氧化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实验过程】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
【拓展延伸】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在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添加剂后,此实验只利用酒精灯加热也能快速完成,他们利用同样的酒精灯做了如下实验:
1
2
3
4
5
6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25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木炭0.3g,氧化铜3.4g
不加添加剂
0.1gCaCl2
0.1gKCl
0.1gMgCl2
0.1gK2SO4
0.1gNa2CO3
加热时间长,几乎没有红色物质析出
加热约1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亮美观,有金色铜粒生成
加热约2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色,有金色铜粒生成
加热约1分钟后,剧烈反应,产物红亮美观
加热时间长,产生红色物质不明显
加热时间长,产生红色物质不明显
(1)请你推测主要是哪一种离子对木炭和氧化铜的反应有促进作用?___________,说出你的判断理由___________。
(2)除了上述离子对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促进作用以外,产生金色铜粒的还需要什么条件? ___________。
14.(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小明和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在查阅资料时得知,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氧化钠、在氧气中发生剧烈燃烧时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常用于潜水艇在紧急情况时的供氧。
小明和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过氧化钠是否能够用作供氧剂及与相关物质反应后所得产物的性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是否能够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
【实验探究】化学兴趣小组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过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氧气。
(1)A是制取CO2的装置。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小明看到A装置中已装好药品,联想到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时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原理,而不采用A中两种药品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是两种药品反应太过剧烈,不便于得到平稳的二氧化碳气流,小明在与小组成员交流中感悟到,对于太过剧烈的化学反应,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反应速度;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兴趣小组查找到室温时,二氧化碳在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水、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用溶解的气体体积与溶液的体积比表示)随气压变化的曲线(已知p0=1.01×105 Pa)如图所示,则B装置中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C装置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以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E装置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加入该试剂的目的是_________。
(4)采用____________方法可知F装置中氧气是否已集满。
【得出结论】过氧化钠能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纯碱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反思】根据你对所发生反应的理解,你能说出潜水艇中利用过氧化钠在紧急情况时供氧的一条优点:_____________。
15.(2022·湖南株洲·模拟预测)CuSO4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化合物,多角度看物质可以提高对该物质的认识。
(1)从类别看,CuSO4属于________(填“酸”或“碱”或“盐”或“氧化物”).
(2)从用途看,CuSO4可配制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波尔多液;
(3)从组成看,CuSO4、Na2SO4均属同一系列化合物,已知 Na2SO4溶于水显中性,那 CuSO4 溶于水显什么性呢?在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实验课上,同学们把打磨光亮的铝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了一个 “意外现象”:在铝片表面看到有红色固体析出的同时,还看到有少量的气泡冒出,写出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该气体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O2猜想二:H2猜想三:CO2猜想四:SO2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
【实验验证】
1有同学闻了一下该气体,发现无气味,证明猜想四也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
2将产生的气体经________后,用导管导入到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气体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该气体是 H2。
【反思与交流】CuSO4溶液可能显_________性(填“酸”或“碱”或“中”);要使由硫酸和硫酸铜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铜,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物质有多种,例如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请你从微观上探析CuSO4溶液的酸碱性的初步原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 Na2SO4 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石蕊试液,振荡
___________
Na+和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说明CuSO4 溶液的酸碱性与_______(写离子符号)有关。
16.(2022·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化学兴趣小组对CaH2的制备和性质进行探究。
【阅读资料】①用H2与钙加热制得CaH2 ;
②钙遇水立即发生剧烈反应生成Ca(OH)2 和H2 ;
③CaH2要密封保存,遇水反应也生成Ca(OH)2 和H2。
【CaH2的制备】设计的制取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______, 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此后的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A.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收集装置最右端导管口处的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CaH2的性质探究】
(3)制备CaH2实验结束后,取少量反应后固体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在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显______色。该同学据此判断:实验中确有氢化钙生成,其他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原因是______。
(4)取少量上述制得的CaH2样品加到足量的碳酸钠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经检验气体为氢气;过滤得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
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
现象
结论
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 Na2CO3溶液
______
猜想二不成立
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_
猜想三成立
【定量分析】
(5)取制得的CaH2样品1g(杂质为未反应完的Ca)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CaCO3质量为2.4g,则该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反思与交流】
(6)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
17.(2022·广东广州·模拟预测)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Ⅰ、硬水加热时易产生水垢,很多工业用水需要对硬水进行软化处理。小组同学利用1.5%的肥皂水,对水的硬度、肥皂水的用量与产生泡沫量的关系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进行实验】向蒸馏水中加入CaC12和MgC12的混合溶液,配制两种不同硬度的硬水。用蒸馏水和两种硬水完成三组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实验操作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混合溶液用量/滴
0
0
0
1
x
1
2
2
2
肥皂水用量/滴
5
10
20
5
10
20
5
10
20
产生泡沫量
少
多
很多
无
少
多
无
无
少
【解释与结论】
(1)对比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可知(填序号),肥皂水能区分软水和硬水,依据的现象是产生泡沫量。
(2)设计第2组实验时,为控制水的硬度相同,⑤中x应为___________。
(3)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由上述三组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Ⅱ、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KCl、BaCl2、K2CO3、K2SO4、CuSO4中一种或几种,为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a、取适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的水,搅拌,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取a中的白色沉淀,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白色沉淀完全溶解。
(5)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6)请分析白色粉末的成分:___________。
18.(2022·天津·九年级期末)对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再认识。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经典赏析】拉瓦锡用装置A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装置中的汞与空气中的______反应,生成固态物质。
【思路启迪】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______(填“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实验回顾】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利用装置B测定了氧气的含量
(1)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粉部位时,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_,装置中气球所起的作用为______;
(2)反应过程中铜粉发生的颜色变化为______。
(3)反应前后,测得数据如下,请完成表格: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
15mL
8mL
______
(4)实验反思,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拓展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用装置C进行了探究。
(1)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45mL,量筒中水的体积为50mL。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现象是______。
(2)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未冷却到室温便打开止水夹,会导致测定氧气体积含量偏大
C.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19.(2022·辽宁·丹东市第五中学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硫酸的部分化学性质,使用氢氧化钠、碳酸钠、金属铝和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A 进行了相关实验。
(1)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 A 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则 A 物质是______。
(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
【提出问题】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硫酸试管中,振荡
溶液呈无色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向步骤①所得无色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呈无色
【分析讨论】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你的观点及理由是:______。
(3)该化学兴趣小组又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提出问题】②号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硫酸钠 猜想二:硫酸钠、硫酸 猜想三:______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用试管取适量②号试管中的无色溶液,加入一种试剂后,根据产生的现象推断出了②号试管中溶质的成分,该试剂是______。
【质疑反思】甲同学认为猜想三不能成立,因为①②号试管中溶液混合后烧杯中没有蓝色沉淀生成。
乙同学则认为猜想三是可以成立的,理由是______。
20.(2022·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鱼浮灵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增氧剂,溶于水能迅速增加水体溶氧量。兴趣小组展开如下项目式探究。
【查阅资料】①渔浮灵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xNa2CO3·yH2O2),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
②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③Na2CO3溶液中主要含有的离子是Na+、和OH-,Na+不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
④相同温度下,pH相同的溶液,OH-的浓度也相同。
【任务一】“鱼浮灵”主要成分验证
兴趣小组设计实验,请将下列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样溶于水,加入MnO2粉末,用带火星
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木条复燃
溶液中含有H2O2
②取步骤①反应后的上层清液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溶液中含有Na2CO3
【任务二】“鱼浮灵”组成探究
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过碳酸钠组成的测定(实验过程中每步反应均充分)。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按上图所示装入药品:
②先缓慢通入N2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
③A中样品完全反应后继续缓慢通入N2
(1)写出A中Na2CO3与稀疏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步骤③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4)实验测得C装置增重1.2g,D装置增重2.2g。则x:y=_____________。
(5)步骤②若先滴入稀硫酸,再加热铜网,会导致x:y的值_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任务三】“鱼浮灵”增氧原理
【提出问题】“鱼浮灵”溶于水产生的哪种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有促进作用?
【实验过程】相同温度下,兴趣小组设计了对比实验,数据如下:
编号
试剂
pH
溶解氧/(mg·L-1)
①
4%H2O2溶液
6.01
6.44
②
Na2CO3溶液、4%H2O2溶液
8.14
9.11
③
NaOH溶液、4%H2O2溶液
8.14
9.11
【实验结论】“鱼浮灵”溶于水产生的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对过氧化氢分解有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1. 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密闭装置 B C中反应太快,橡皮塞易弹出(或A中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 参加化学反应 种类、数目 4 四【详解】[实验探究]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会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反思评价]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或有气体生成,为防止气体逸散进空气,需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故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优化装置]
A装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气球,导致浮力增大,影响实验结果;不足之处:A中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
B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实验结果准确,所以为最佳装置;
C装置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锥形瓶中压强增大,可能导致瓶塞喷出;不足之处:C中反应太快,橡皮塞易弹出。
[得出结论]
猜想2正确,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最终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生成物中有铜、氢、碳、氧四种元素,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铜、氢、碳、氧四种元素组成。
2. 生铁属于铁合金,铁易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结合生成疏松多孔的铁锈 往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看是否会产生沉淀 浓硫酸 在装置尾部干燥管后面收集气体,点燃气体,若听到轻微的爆鸣声,则氢气已纯 1.12g 4% 实验步骤二中可能有碳与氧化铁反应 49:57 57:49【详解】(1)生铁出现锈蚀现象的原因是生铁属于铁合金,生铁中的铁易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结合生成疏松多孔的铁锈。
(2)实验中所得滤渣需要用蒸馏水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确定滤渣已经洗涤干净的方法是检验滤渣表面是否还有氯化铁和氯化亚铁,所以往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遇到氯化铁和氯化亚铁都会反应生成沉淀,所以通过往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氢氧化钠看是否会产生沉淀即可判断滤渣是否已经洗涤干净。
(3)A装置瓶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目的是除去氢气制取过程中或者装置中可能混有的水,防止后续干扰实验中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水的测定。
(4)氢气不纯,点燃的时候会听到尖锐的爆鸣声,所以确定装置内氢气已经纯净的方法是在装置尾部干燥管后面收集气体,点燃气体,若听到轻微的爆鸣声,则氢气已纯。
(5)C装置内浓硫酸的质量增加了0.54克,所以说明氢气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0.54g,由方程式可知,氧化铁和铁和水的质量关系为160~112~54,由此可知生成0.54g水需要氧化铁1.6g,生成铁1.12g;通过以上实验可得出,生铁中己锈蚀的铁的质量是1.12g;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稀硫酸生成了0.24g无色气体也就是氢气;氢气由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由方程式可知,铁和氢气质量关系为56~2,所以生成0.24g氢气需要铁6.72g,所以原已部分锈独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为6.72g-1.12g=5.6g,所以生铁粉末锈蚀前的碳的质量为含碳量是,有同学认为,由上述实验得出的已锈蚀的铁的质量可能存在误差,理由是碳具有还原性,可能在步骤二中与氧化铁反应。
(6)所得滤渣的质量与加入镁粉的质量相等,设:所得滤渣质量也就是铁的质量为mg,由方程式可知镁和硫酸亚铁和铁的质量关系为:24~152~56,所以要生成mg铁,那么镁的质量为g,硫酸亚铁的质量为g,那么可知与硫酸反应的镁的质量为,由方程式可知镁和硫酸的质量关系为24~98,所以镁需要与的稀硫酸反应,所以则所取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硫酸亚铁与稀硫酸溶质的质量比是。
3. 看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不能 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食醋 验证二氧化碳不能石蕊变红色 ①④中纸花变红色,②③中纸花不变色 ABCD【详解】(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所以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看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故填:看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无明显变化,所以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故填:不能;
(3)猜想与假设:二氧化碳溶于无明显变化,可能与水反应,也可能不与水反应,则猜想二: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故填: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4)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纸花喷稀盐酸变红色,酸都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实验设计①”中的稀盐酸还可用生活中的食醋代替,食醋含有醋酸属于酸,也能使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纸花变红色,故填:食醋;
(5)将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投入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所以“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故填:验证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实验①“喷稀盐酸”纸花变红色,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实验②“喷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实验③“投入二氧化碳中”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实验④“喷水后投入二氧化碳中”纸花变红,说明石蕊变红色,不是水的作用,也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果,所以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①④中纸花变红色,②③中纸花不变色,故填:①④中纸花变红色,②③中纸花不变色;
[反思交流]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是提出问题(B)、.设计对比实验(A)、获取事实证据 (C)、逻辑推理判断(D),故填:ABCD。
4. 碱 产生大量气泡 NaCl CaCl2 ③【详解】(1)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A试管中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2)B试管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说明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
(3)C试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分析讨论: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白色沉淀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不能共存,故上层清液中不含HCl,上层溶液为无色,说明最终溶液不呈碱性,即溶液中不含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三支试管中的物质混合后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主要有:; ;, ,氯化钠不参与反应,所以最终无色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 CaCl2 ;
实验验证: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
①氯化钠和氯化钙溶液均显中性,均不能使石蕊溶液变色,无法鉴别是否含氯化钙,不符合题意;
②氯化钠和氯化钙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现象相同,无法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氯化钙,不符合题意;
③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④氯化钠和氯化钙均与稀盐酸不反应,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③。
5. 有CaO 无色酚酞试液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其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0.74 有 由实验可知0.50g滤渣A为样品中的CaCO3,对于1.15g生石灰样品中余下的0.65g固体,若全为CaO,则滤液B中的Ca(OH)2应为0.86g;若全为Ca(OH)2,则滤液B中的Ca(OH)2应为0.65g;若CaO和Ca(OH)2都有,则滤液B中的Ca(OH)2应介于0.65g~0.86g之间。而实际上滤液B中Ca(OH)2为0.74g,介于0.65g~0.86g之间,0.65g固体为CaO和Ca(OH)2,故样品中一定有Ca(OH)2(其他分析准确、合理均可)【详解】[实验探究]
实验①: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故实验结论为有CaO;
实验②: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故可向上层清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交流与讨论]
(1)实验②还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的结论,理由是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其溶液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计算与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1.15g该生石灰样品放入烧杯中加水,过滤后得到0.50g滤渣A为碳酸钙,滤液B为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1.00g滤渣为碳酸钙沉淀,设滤液B中溶质的质量为x
x=0.74g
(2)由实验可知0.50g滤渣A为样品中的CaCO3,对于1.15g生石灰样品中余下的1.15g-0.50g=0.65g固体,若全为CaO,根据CaO+H2O=Ca(OH)2,56份质量的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74份质量的氢氧化钙,0.65g氧化钙可生成Ca(OH)2应为0.86g;若全为Ca(OH)2,则滤液B中的Ca(OH)2应为0.65g;若CaO和Ca(OH)2都有,则滤液B中的Ca(OH)2应介于0.65g~0.86g之间。而实际上滤液B中Ca(OH)2为0.74g,介于0.65g~0.86g之间,0.65g固体为CaO和Ca(OH)2,故样品中一定有Ca(OH)2 。
6.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碳(或氧气) 二氧化碳和氧气 水是铜生锈的必要条件之一 取一支试管,放入一片光亮铜片,加入少量蒸馏水浸没部分铜片,充入二氧化碳后,塞紧橡皮塞,放置一段时间对比观察【详解】猜想
由组成铜绿的四种元素,依据质量守恒的思想,其中C元素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H元素来自水,而O元素则可能来自二氧化碳、水或者氧气.故答:二氧化碳或;
设计与实验
(1)图A中上层的油层隔离了空气,其中的铜片也就只与水接触,远远不能满足铜锈蚀条件,因此放置时间再长也不会出现锈蚀;图B,试管中有水且敞口放置,其中铜片与水、二氧化碳、氧气都接触,应该是四支试管中最能满足锈蚀条件的,因此应该最先生锈;图C,试管内有水和空气,但因管口塞住,不能与外界空气产生气体交换,就会因二氧化碳量不足很难甚至不能出现生锈;图D,试管内因缺少水,不满足铜片锈蚀条件,不会出现生锈现象;故填:B;
(2)C管内是铜、水、少量空气,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很少可忽略其存在,因此可认为铜片只和水,氧气或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接触;故答:二氧化碳(或氧气);
(3)猜想铜片生锈应与水、氧气、二氧化碳相关,在探究实验中每只管内只控制一种物质,而D管中明显没有水,因此应设计为充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故答:二氧化碳和氧气;
从D试管的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水是铜生锈的必要条件之一;
评价与改进
根据所提供的四支试管,A管因只有水而被去除,B管内为二氧化碳、氧气和水,C管内为氧气和水,D管内为二氧化碳和氧气,综合起来就能发现缺少一组对比:铜片与水和二氧化碳接触而无氧气的影响,故填:取一支试管,放入一片光亮铜片,加入少量蒸馏水浸没部分铜片,充入二氧化碳后,塞紧橡皮塞,放置一段时间对比观察。
7. CaO 正确 氢氧化钙 Ca(OH)2 ② 酸解离出的氢离子与碱解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详解】初步结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实验过程中没有温度变化,故填;
结论与解释: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得到固液混合物,滴几滴酚酞溶液,上层清液变成红色,说明原固体中存在氢氧化钙;再滴加稀盐酸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固体表面有气泡生成,说明含有碳酸钙,因此结论是正确的,故填正确;
其中氢氧化钙产生的原因是氧化钙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填;
深入交流: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混合物溶于水,部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以固体状态存在,边滴加稀盐酸边搅拌,溶液仍为红色时,固体表面没有气泡产生,但固体却减少了,因此是固体中的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和水,故填氢氧化钙或Ca(OH)2;
分析评价:Ⅰ、①溶液中某离子数目的变化趋势图,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水中存在少量钙离子,稀盐酸与氢氧化钙,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钙离子的数目是增加的,不符合题意;
②原混合物中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水中存在少量氢氧根,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氢氧根的数目减少,部分固体氢氧化钙溶解,补充氢氧根离子,直至减为0,符合题意;
③原混合物溶于水,样品中没有氯元素,水溶液不存在氯离子,然后滴加稀盐酸,稀盐酸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氯离子的数目是从0开始增大的,不符合题意;
故填:②;
Ⅱ、在b→c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减少的过程,是酸与碱反应的实质:酸解离出的氢离子与碱解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的过程,故填酸解离出的氢离子与碱解离出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8. 偏左 碳酸钠 Na2CO3 二氧化碳 CO2 碳酸钠 Na2CO3 氢氧化钠 NaOH 除尽Na2CO3,防止对NaOH检验产生干扰【详解】(1)由于瓶中氧气被消耗,瓶内压强减小。A中待锥形瓶冷却后,小组同学打开瓶塞,空气进入瓶子,再塞回去瓶子质量增加,所以结果发现指针偏左。
实验D是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
【做出猜想】根据将B、C实验的废液(含C中的蓝色沉淀)混合,得到蓝色沉淀及无色溶液可知,溶液中没有盐酸和氯化铜,结合猜想Ⅰ、Ⅲ、Ⅳ可得猜想猜想II:含有NaCl、Na2CO3。
【进行实验】(2)步骤①是无色滤液,滴加稀盐酸生成气体,说明无色滤液含碳酸钠,则气体A是二氧化碳;
(3)步骤②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4)根据步骤①,可确定无色滤液的溶质除了NaCl外还含有Na2CO3。
如果步骤④的结果是溶液pH=11,则溶液C除了NaCl外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
为了除尽Na2CO3,防止对NaOH检验产生干扰,步骤②加入过量的氯化钙。
9. BaCl2 无色酚酞溶液 NaCl、BaCl2 BaCO3不溶于水,过滤已被除去 ACD【详解】(1)根据图示标签及化学式的读法可知:溶液M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钡或氯化钡,氯化钡的化学式是BaCl2,故填:BaCl2;
(2)氯化钡的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钡的溶液呈碱性,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溶液M的溶质不是Ba(OH)2,故填:无色酚酞溶液;
猜想三: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滤液中的溶质成分可能是NaCl(猜想三)、NaCl、Na2CO3(猜想一)或NaCl、BaCl2,所以猜想四为NaCl、BaCl2,故填:NaCl、BaCl2;
(3)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钡,BaCO3不溶于水,是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已被除去,所以滤液中不可能含有BaCO3;
溶液M(BaCl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填:BaCO3不溶于水,过滤已被除去;;
(4)甲的实验:加入硝酸银溶液,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只能证明滤液中含有氯化钠,猜想一、三、四都有相同的现象,猜想一、三、四都可能成立,无法证明滤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检验碳酸钠,验证碳酸根,可以用钡离子、钙离子和氢离子。
A、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碳酸钠,猜想一成立,符合题意;
B、氯化钾溶液与Na2CO3不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证明是否含有碳酸钠,无法验证猜想一成立,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证明含有碳酸钠,猜想一成立,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碳酸钠,猜想一成立,符合题意。
故选ACD。
10. 棉花上的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控制变量(让两种物质受热温度相同) 蜡烛火焰由上到下依次熄灭 (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详解】[反思交流]
(1)实验1中,现象是棉花上的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2)乒乓球的着火点比滤纸片的着火点低,乒兵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为了实验时让两种可燃物受热温度相同,在厚度均匀的无锈薄铁片上,将大小相同的乒乓球碎片和纸片放在离中心点距离相等圆弧上,故这样做的目的为控制变量;
(3)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为热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较小,积聚在烧杯内上方,故蜡烛火焰由上到下依次熄灭;
[解释应用]
(4)通过实验4可告诉我们,高处二氧化碳含量多,故跑离火灾区域时,采取的措施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
11. 甲丙 乙丁 其它条件一定时,盐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不能 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行 快 防止CO2溶于水 慢 反应过程中不断消耗盐酸,盐酸浓度不断降低,因此反应速率降低【详解】(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2)要比较不同浓度的盐酸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盐酸浓度不同,石灰石固体形状相同的实验编号,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甲丙或乙丁;收集相同时间的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气体越多,说明反应速率越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其它条件一定时,盐酸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能否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进行实验:不能,因为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行;
(4)从上述实验可知:实验甲乙对比,均收集前30s的气体,甲收集的气体多,说明石灰石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越快;
(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二氧化碳与水接触,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实验延伸) 从上表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到20s后反应速率逐渐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反应过程中不断消耗盐酸,盐酸浓度不断降低,因此反应速率降低。
12. 泡沫较多 2 探究硬水量不同的条件下,产生泡沫量的关系 硬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少,软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多 肥皂水用量多,泡沫就更多 纯净水 煮沸 取少量的水垢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再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水垢中含有碳酸盐【详解】Ⅰ.
[解释与结论]
(1)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区分软水和硬水的操作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现象的为软水。
(2)设计第2组实验时,为控制水的硬度相同,滴加混合溶液的量需相同,④、⑥混合溶液用量均为2,所以实验序号⑤中x应为2;
(3)第二组实验:滴加混合物溶液的用量为2滴,第三组实验:滴加混合物溶液的用量为4滴,滴加混合物溶液用量不同,产生泡沫的多少不同,所以设计对比第2组与第3组实验现象的目的是探究硬水量不同的条件下,产生泡沫量的关系;
(4)从3组实验可以看出:当在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中加入不同量的氯化钙和氯化镁溶液,同时加入相同体积的肥皂水,可以看到蒸馏水产生泡沫多,而加入氯化钙和氯化镁的体积越多,水的硬度越大,产生泡沫越少,可以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硬水中加入肥皂水泡沫少,软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多;
Ⅱ.
[解释与结论]
(5)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纯净水中滴加2滴肥皂水就有泡沫产生,所以硬度最小的水样是纯净水;
(6)与自来水相比,煮沸后的自来水观察到泡沫产生时所需肥皂水的用量少,故可得出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7)因为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为探究水垢中是否含碳酸盐,可采用的实验方案为取少量的水垢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再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水垢中含有碳酸盐。
13. 2CuO+C2Cu+CO2↑ Cu2O 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更有利于集中加热 不能 放 氯离子 Cl- 对比试验3和实验5,氯化钾和硫酸钾都含有钾离子,不同的是氯离子,3反应快,且2、3、4实验中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钙都含有氯离子反应都快,因此有促进作用的是氯离子 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详解】木炭与氧化铜的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猜想: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已知CuO为黑色,因此暗红色固体可能是Cu2O。
交流讨论:
物质接触面积越大反应就越充分,所以小吴这样建议的原理是:使用颗粒更小的反应物,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更有利于集中加热;
实验过程:
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可能是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要放出热量;故填:不能;放;
拓展延伸:
(1)对比试验3和实验5,氯化钾和硫酸钾都含有钾离子,不同的是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3反应快,且2、3、4实验中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都含有氯离子反应都快,因此有促进作用的是氯离子;
(2)对比实验2、3、4,其中2、3中有金色铜粒生成,4中无金色颗粒生成,而2、3中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因此产生金色铜粒的还需要控制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故填: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3:34。
14. 关闭活塞,先将导气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热毛巾等)捂住锥形瓶,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加速率(答案合理即可) 碳酸氢钠饱和溶液 浓硫酸 NaOH溶液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a导管口,通过观察带火星的小木条是否复燃 该反应生成人体所需的氧气,同时吸收掉人体呼吸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答案合理即可)【详解】实验探究:
(1)检查装置气密性需要使装置密闭,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活塞,先将导气管伸入水中,然后用手(热毛巾等)捂住锥形瓶,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
控制反应物浓度可以控制反应速度,A中有分液漏斗,可以采用控制液体药品的滴加速率的方法来控制反应速度(答案合理即可);
A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气体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因此需要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损失,选择二氧化碳在其中溶解度最少的液体,由溶解度曲线图知应选择碳酸氢钠饱和溶液;
B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为防止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水蒸气对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造成干扰,应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C装置应加入浓硫酸;
由于生成的氧气中混有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对氧气的检验造成干扰,因此应用NaOH溶液将其除去;
(4)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采用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a导管口,通过观察带火星的小木条是否复燃的方法可知F装置中氧气是否已集满。
得出结论:
由上述探究得出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纯碱(碳酸钠)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反思: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人体所需的氧气,同时吸收掉人体呼吸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答案合理即可)。
15. 盐 2Al+3CuSO4=Al2(SO4)3+3Cu 三 反应物中没有C,则生成物中也不会有含C的化合物 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 验纯 酸 CuO+H2SO4=CuSO4+H2O 紫色石蕊试剂不变色 Cu2+【详解】(1)CuSO4由Cu2+与构成,则属于盐;
(3)Al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金属铜与硫酸铝,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3CuSO4=Al2(SO4)3+3Cu;
[猜想与假设]
将Al放入CuSO4溶液中,参与的反应物可能为H2O、Al、CuSO4,没有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生成物中也不会含有C,则猜想三CO2不合理;
[实验验证]
SO2具有刺激性气味,该气体无气味,则不可能为猜想四:SO2;
点燃可燃气体需要先验纯,防止发生爆炸;
[反思与交流]
Al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则硫酸铜溶液可能显酸性;要使硫酸和硫酸铜组成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铜,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uO,CuO为不溶物,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与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4)硫酸铜在水中电离产生Cu2+和,硫酸钠在水中电离产生Na+与,硫酸钠的溶液呈中性,不能使石蕊试剂变色,则可设计如下实验:取适量 Na2SO4 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石蕊试液,振荡,观察到石蕊试剂不变色,证明Na+和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说明CuSO4 溶液的酸碱性与Cu2+有关。
16. 分液漏斗 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BADC 蓝 钙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钙,固体可能是钙 Na2CO3+Ca(OH)2=CaCO3↓+2NaOH 无明显现象 过一会产生气泡 84% 携带安全【详解】(1)仪器a是分液漏斗,阅读信息资料中钙与氢气反应时必须是干燥的氢气,氢化钙不能与水接触,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
故填:①分液漏斗;②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2)③装置中有空气,需先通入氢气排空氧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的危险,实验结束应该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再停止通入氢气,防止D中的浓硫酸倒吸,故填:BADC。
【CaH2的性质探究】
(3)氢化钙和水反应会生成碱,碱能使石蕊变蓝色,所以在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显蓝色,钙与水反应也会生成碱;由石蕊变蓝,无法证明一定有氢化钙生成,因为钙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钙,固体可能是钙。
故填:④蓝;⑤钙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钙,固体可能是钙。
(4)⑥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填:Na2CO3+Ca(OH)2=CaCO3↓+2NaOH。
【实验验证】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接触会生成沉淀,根据结论写现象,由于猜想二不成立,所以无明显现象;碳酸盐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于猜想三成立,加入足量盐酸后,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会看到过一会产生气泡;
故填:⑦无明显现象;⑧过一会产生气泡。
【定量分析】(5)⑨钙元素的质量为:,
则CaH2与Ca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则CaH2的质量为:,
则样品中CaH2的质量分数为:,
故填:84%
【反思与交流】(6)⑩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携带安全;
故填:携带安全。
17. ② ⑧ 1 探究肥皂水多少与产生泡沫的关系 硬水中加肥皂水时,产生的泡沫就多。软水中加肥皂水时,产生的泡沫较少 K2CO3 +BaC12 =BaCO3↓ +2KC1 一定有BaC12、K2CO3、一定没有K2SO4、CuSO4、可能有KCl【分析】本题涉及控制变量对水的硬度、肥皂水的用量与产生泡沫量的关系及物质成分的探究。
【详解】Ⅰ、
[解释与结论]
⑴对比②和⑧,混合溶液用量不同,说明②和⑧的水硬度不同,②为软水产生泡沫多,⑧为硬水产生泡沫少,可知肥皂水能区分软水和硬水,依据的现象是产生泡沫的多;
⑵设计第2组实验时,为控制水的硬度相同,滴加混合溶液的量需相同,④、⑥混合溶液用量均为1,所以⑤第2组实验中x也应为1;
⑶第二组实验:滴加混合物溶液的用量相同,滴加肥皂水用量不同,产生泡沫的多少不同,所以第2组实验以肥皂水为变量,探究肥皂水多少与产生泡沫量的关系;
⑷从3组实验可以看出:当在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中加入不同量的氯化钙和氯化镁溶液,同时加入相同体积的肥皂水,可以看到蒸馏水产生泡沫多,而加入氯化钙和氯化镁的体积越多,水的硬度越大,产生泡沫越少,可以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硬水中加入肥皂水泡沫少,软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多;
Ⅱ、
⑸由操作a得到无色溶液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液为蓝色;由操作a得到白色沉淀,可知白色沉淀可能是BaC12与K2CO3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也可能是BaC12与K2SO4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结合操作b,白色沉淀加稀盐酸不溶解,可知白色沉淀只有硫酸钡、没有碳酸钡,发生的反应为BaC12与K2SO4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钾,故填:;
⑹由上面分析可知:BaC12与K2SO4一定存在,没有碳酸钡沉淀,所以K2CO3一定不存在,溶液为无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一定不存在,KCl可能存在,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成分是K2CO3、CuSO4。
【点睛】钡离子的沉淀有碳酸钡和硫酸钡,若加酸沉淀全部溶液,沉淀为碳酸钡;若加酸沉淀不溶液,沉淀为硫酸钡;若加酸沉淀部分溶液,则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
18. O2 氧气 化学 使装置中的氧气完全反应 平衡装置内外的气压,便于装置中的气体流动 由红色变黑色 17 .5% 铜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 量筒中水的体积剩余41mL AC【详解】[经典赏析]
装置中的汞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固态物质氧化汞。故填:O2。
[思路启迪]
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化学的方法(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红磷与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都有新物质生成,都是化学变化),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故填:化学。
[实验回顾]
(1)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粉部位时,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装置中的氧气与铜充分接触,完全反应。装置中气球所起的作用为平衡装置内外的气压,便于装置中的气体流动。
(2)反应过程中铜粉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颜色由红色变黑色。
(3)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5mL-8mL)÷(25mL+15mL)=17 .5%。故填:17 .5%。
(4)实验反思,实验结果偏小,原因可能是铜不足导致氧气无法被完全消耗,装置漏气导致有空气进入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气体膨胀导致读取的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偏大等。
[拓展实验]
(1)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现象是量筒中水的体积剩余41mL,是因为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是9mL,则氧气体积分数:9mL/45mL=1/5。故填:量筒中水的体积剩余41mL。
(2)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该选项说法正确;
B.未冷却到室温便打开止水夹,会导致测定氧气体积含量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剩余气体主要为氮气,该实验可说明氮气难溶于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AC。
19. 氧化铜 CuO 可行,因为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向步骤①所得无色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硫酸钠、氢氧化钠 紫色石蕊试液 如果试管①中稀硫酸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如果被硫酸完全消耗,则无蓝色沉淀生成【详解】(1)铝属于单质,硫酸属于酸,氢氧化钠属于碱,碳酸钠属于盐,故A属于氧化物,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 A 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故A为氧化铜;
(2)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讨论: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向步骤①所得无色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该实验方案可行;
(3)作出猜想: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硫酸钠,如果硫酸过量,则溶质为硫酸钠、硫酸,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故猜想三:硫酸钠、氢氧化钠;
实验验证: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故可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根据颜色变化,推断出②号试管中溶质的成分;
质疑反思:如果①号试管中稀硫酸过量,混合后,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被硫酸完全消耗,没有与硫酸铜发生反应,故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猜想三是可以成立的。
20. 滴加酚酞试液(或滴加稀盐酸、稀硫酸等)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对应加入酸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 使生成的气体全部进入后面的装置被完全吸收从而使实验数据准确 红色固体变成黑色 偏大 【详解】【任务一】根据结论是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由资料可知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变红,故可加入酚酞试液,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或碳酸钠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能与酸中的氢离子结合为碳酸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故可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现象是:冒气泡。则均可证明结论;
【任务二】“鱼浮灵”组成探究
【实验步骤】(1)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步骤③通入N2可以使装置内生成的气体全部进入后面的装置,完全被吸收从而使实验数据准确,故填:使生成的气体全部进入后面的装置被完全吸收从而使实验数据准确;
(3)由于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氧气与灼热的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的,故现象是:红色固体变成黑色;
(4)C中增加质量为氧气质量,D中增加质量为二氧化碳质量,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酸钠中碳元素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所以设碳酸钠质量为m,则
设设过氧化氢质量为n,
故根据过碳酸钠化学式,则,解得,故填:2:3;
(5)先加入硫酸,则会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生成,此时铜网还未加热,氧气无法被吸收,造成铜网质量增加减少,从而使测得过氧化氢质量减小,y变小,此时x:y就会偏大;故答案为:偏大;
【任务三】【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加入碳酸钠溶液与过氧化氢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和H2O2溶液,溶液pH都是8.14时,溶解氧的量也相同,根据资料,相同温度下,pH相同的溶液,的浓度也相同,说明碳酸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说明碳酸根离子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无促进作用;与实验①对比均比①的溶剂氧的量多,则证明对过氧化氢分解有促进作用的是氢氧根离子,故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二轮复习热点专题训练:专题12科学探究题 (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探究的题型结构思维模式,混合溶液成分的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专题十: 科学探究----(中考真题),文件包含化学专题十科学探究----中考真题解析版docx、化学专题十科学探究----中考真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0届九年级中考化学热点专题训练:专题12科学探究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探究的题型结构思维模式,混合溶液成分的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